第九十五章 大明軍制

第九十五章 大明軍制

楊洪語速很是緩慢。心中的思緒卻是飛快。

楊洪作爲大明軍方第一人,如果說對而今的局面沒有想法的話,那是假的。但是楊洪很明白自己的定位。

雖然楊洪乃是大明軍方第一人,稱得上是位高權重,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但是實際上,大明軍隊的權力一直在朱祁鎮手中。

從軍備,軍需,將領,武器,戰略,戰術,乃是軍官教育,等等等。都有朱祁鎮直接與間接的參與。

楊洪如果真以爲自己可以完全掌控明軍上下,那就呵呵了。

所以,楊洪所想並不是太重要,皇帝的意見才重要。

楊洪迅速總結了朱祁鎮之前的所做所爲,說道:“而今五軍都督府,應該專司軍中,而今五軍不夠,本來軍中有前軍,後軍,左軍,右軍,中軍,共五軍五十營,而今分佈在南北各處,京師附近只有四軍。已經不夠用了,應當設南北兩軍,北軍駐守龍城,南軍駐守南京,如此七軍三十五萬。”

朱祁鎮也明白,在易經之中,七爲陽數。

而軍隊也多用陽數,如三,五之類。

而且楊洪明顯是答非所問。

朱祁鎮要問得是大明軍制上的問題,但是楊洪回答的其實是一個必須要做的事情,就是擴軍,其實朱祁鎮已經在做了。

不擴充編制,等南征安南勝利之後,如何安置得勝之師。

楊洪看似說了很多,其實什麼也沒有說。

在軍事楊洪敢做敢當,殺伐果斷,但是政治上,卻是一個老滑頭。

朱祁鎮說道:“羅通,王老先生在的時候,對你寄以重任,這一件事情上,你怎麼看?”

羅通說道:“此事唯請陛下聖裁。”

羅通乾脆之極,點明瞭關鍵要點。關於軍隊只有皇帝能決定,看看太祖太宗仁宣舊例,對於軍隊的事情,都是皇帝一言而決。

容不得別人插手的。

也是歷史上土木堡之變,京營被于謙重建,才讓軍隊被文官控制。

朱祁鎮說道:“如此,那麼大家聽聽朕的意見。”

對於這一件事情上,朱祁鎮想過不知道多少次了。朱祁鎮說道:“貓兒莊之戰,證明了一件事情,大明開國近百年,開國軍制,已經到了難以爲繼的地步,到了不得不變。這也是朕用改世兵爲募兵。”

“只是朕思來想去募兵也有很多缺陷,第一耗費太多。這一點還能還可以承受,其次以錢募兵,軍隊爲錢打仗,難免驕兵悍將之嫌。”

“而且衛所制度雖然有這樣那樣的問題,但是在邊關駐守,也是可以用的。”

“故而,以朕之見,戰兵以募兵爲主,屯兵以衛所爲主。這是大明軍制總原則。”

朱祁鎮語氣微微一頓。

“陛下聖明。”諸位大臣齊聲說道。

朱祁鎮說道:“今後一切軍制都以這個原則爲核心,首先五軍都督府掌管一切京營,所有募兵都在京營之中,當然了,京營之中,也不是全部募兵,可以從各地衛所招募精銳敢戰之士。”

“先說募兵。”

“募兵之前招募很不成體系,是通州大營招募。”

“但是今後招募士卒,就不能這般急就章,故而以朕之意,招募之事應該由兵部負責,朕有意將這一件事情由各省都指揮使承擔,而今裁併衛之後,各省都指揮司所負責的事情也就不多了,而且各省兵力也有缺乏。故而朕有意由各省都指揮使直接負責一營人馬,這筆開支由地方財政開支。並且負責訓練士卒。”

“大明京營分駐天下,以四十萬爲定額,外加水師各部。這些人馬朕不準備讓他們服役一輩子,一般是二十入伍三十回鄉。大部分士卒的年齡都要限制在二十歲到三十歲之間,招募,退伍,還安置,這些事務都要兵部負責起來。”

“羅通,這是你的事情。”

羅通說道:“臣明白,臣定然理清上下,確定各省定額,已經從各省招募士卒,送到京師,這一點請陛下放心。”

朱祁鎮用意很明顯。

兵部與五軍都督府的之間的制衡,是不可能變的。

畢竟天下所有權利,唯有軍權最重,即便是爲了後世子孫着想,也要確定在不影響戰鬥力的情況之下,層層控制,在任何情況之下,都不能讓軍隊處於失去控制的處境。

所以,軍籍,兵力招募,以及各士卒的籍貫等事情,都是要由兵部負責。

如此一來,即便是招募的士卒,朝廷也要確定他們的根底。

這一點其實也是與重新編練黃冊有關係,正是因爲黃冊在清丈之後,變得可靠了才能做到這一點。

當然,僅僅是這樣情況。朱祁鎮也不會放心的。

朱祁鎮第二個控制手段,其實就是軍官團。

如果士卒保持在二十到三十歲之間,就會變得流動。控制大明京營都在一個相對穩固的軍官團裡面。

什麼軍官團,自然是武學出身的軍官。

這又是朱祁鎮控制軍隊的手法之一。

此刻就略過不提。

不過這重點並不在兵部。而在五軍都督府上面。

朱祁鎮說道:“五軍都督府要承擔兩項責任,一是領兵,二是負責天下軍情。這兩項不可爲一。”

兵部負責軍政有後勤,少府負責軍需生產,但是即便如此,領兵的權力與用兵的權力也是要分開的。

“朕要重建樞密院。由功勳老臣負責。直接對朕負責,昌國公你可以將五軍都督府的事情先放一放,重建樞密院之事,就由你來負責。”

楊洪聽了,心中微微一愣,頓時明白,皇帝是早就有準備。

因爲楊洪這一兩年以來,已經脫離了對京營兵馬的管理,這本來是楊洪本能的避嫌措施。但是皇帝卻順水推舟似乎有意看他如此。

楊洪本來以爲是皇帝的猜忌,現在看來,卻不是這樣的,而是樞密院重任,朱祁鎮早就看中了他。

楊洪說道:“臣遵旨。”

朱祁鎮說道:“大都督改爲三軍北軍,南軍,中軍,分別由北軍大都督,南軍大都督,中軍大都督統領。原大都督斷事官轉到樞密院,還有延邊各軍也由樞密院負責。”

樞密院與三軍之間,相互制衡,也是題中應有之意。斷事官體系就是讓樞密院管控三軍的重要棋子。

甚至有斷事官體系在,三軍與樞密院之間的關係就好不到什麼地步去。

畢竟在軍中誰與憲兵的關係好。

至於爲什麼將七軍換成了三軍,卻是因爲朱祁鎮更重視的是軍隊之間的制衡關係。分得太多了。反而顯得混亂。

其中在這三軍之中,中軍鎮守京師,護衛宮中,類似於禁衛軍,一般不會出戰的。

真正作爲對外主力的,乃是南北兩軍。

至於邊軍作爲衛所軍隊之中,唯一保存戰鬥力的軍隊。也歸樞密院管。

其實樞密院與兵部下轄分割乃是內外,凡是內地省份的軍權,都是在兵部的控制之下,而且這些地方的軍隊,即便是加強過了,也不堪重用。

而真正有實力的邊軍。卻在樞密院管控之下。

如此一來,兵部,樞密院,三軍,層層分割軍權。爭取不出紕漏,當然了,這僅僅是一個框架,真正內部詳細章程,具體該如何制衡,讓一支能對外征戰的大軍,牢牢的控制在皇帝的手中,又不太過影響大明內部的政治格局。

這是一項大工程,但是內閣之中那一個不是政爭高手,對權謀非常擅長,有這個大框架在,足夠補充完成一套密不透風的體系。

第七十八章 兩件大事第四十章 使人君不近儒臣者,正此輩也第二十三章 知道了第一百五十九章 孟養風雲第八十章 西寧第一百六十四章 王翱第五十九章 松潘舊事第七十章 父子第四十九章 三湖五河總方針第七十二章 木蘭河衛之屠第八十七章 錢氏第一百四十八章 急流勇退陳芳洲第十二章 徵朝鮮之議第八十章 西寧第八十三章 大破葉留宗第八章 張輔眼中的雲南戰局第一百四十三章 摸底第一百七十三章 太皇太后最後教誨第一百三十四章 張輔之意第二百三十五章 突如其來的血戰第一百一十二章 捧殺之計第一百四十四章 大閱武學第八章 登基大典第七十九章 解縉第三十二章 跨過鴨綠江第四章 可憐的王振第一百二十六章 遺折第二百四十五章 撤退的開始第一百章 楊溥奏對第一百八十三章 背城而戰第二百三十三章 紫荊關下第一百零九章 倭寇出沒第十二章 徐有貞眼中的機會第一百三十九章 分殊定理外王道第二十九章 辟雍之殿第一百九十二章 鐵甲的黃昏第一百七十二章 張宗周孤身歸北第五十章 英國公餘威第三章 西南風波起第一百一十八章 太醫學院第一百二十九章 首輔曹鼐第九十八章 風波定第十四章 糧食危機第一百六十五章 武興第一百四十六章 回天之力第二十七章 北薛南吳第一百一十八章 未入京城已憂心第九十六章 軍工的發展第三十七章 北京城的營造第一百六十章 呼之欲出的周相第七十三章 大宴第一百七十六章 瓦刺消息第六章 李賢的作爲第二十三章 天子之問第九十八章 平衡第一百二十章 脫歡之死背後第二十八章 天理報第一百三十七章 北京城中的稅收第八十八章 冼駙馬?第十八章 河北營田第四十四章 憑祥城下第七十八章 皇帝與楊溥第六十章 北方戰略構想二第八章 張輔眼中的雲南戰局第九十九章 亦失哈最後的演出第二十七章 田賦第四十七章 西虜寇邊第一百一十一章 錚錚鐵騎鳴第一百七十九章 成國公之心第五十七章 三省大震第三十九章 整頓九邊第一百一十七章 話南京第五十二章 捷報第六十三章 馳禁令第四十七章 開海方案第一百一十二章 海西殘局第十二章 長樂未央不夜城第六十二章 楊信的失望第一百三十六章 大軍對峙的開始第十二章 長樂未央不夜城第二十七章 北薛南吳第三十章 風雲暗藏第八十五章 族產第一百九十八章 顧興祖逃第一百三十一章 朱祁鎮的試探第二百一十六章 震動天下第四章 可憐的王振第八十八章 高陽伯李文第二百三十八章 挖出精銳第一百七十五章 正統十四年第三十五章 精簡少府第二章 大明九邊考第一百三十章 慶都公主駙馬二第六十五章 也先的東北戰略第七章 聖誕安排第三十九章 大破麓川第一百四十章 今日方知獄吏之貴第一百五十七章 易相第五十四章 水利學堂第五十四章 吳士漣的絕望與希望
第七十八章 兩件大事第四十章 使人君不近儒臣者,正此輩也第二十三章 知道了第一百五十九章 孟養風雲第八十章 西寧第一百六十四章 王翱第五十九章 松潘舊事第七十章 父子第四十九章 三湖五河總方針第七十二章 木蘭河衛之屠第八十七章 錢氏第一百四十八章 急流勇退陳芳洲第十二章 徵朝鮮之議第八十章 西寧第八十三章 大破葉留宗第八章 張輔眼中的雲南戰局第一百四十三章 摸底第一百七十三章 太皇太后最後教誨第一百三十四章 張輔之意第二百三十五章 突如其來的血戰第一百一十二章 捧殺之計第一百四十四章 大閱武學第八章 登基大典第七十九章 解縉第三十二章 跨過鴨綠江第四章 可憐的王振第一百二十六章 遺折第二百四十五章 撤退的開始第一百章 楊溥奏對第一百八十三章 背城而戰第二百三十三章 紫荊關下第一百零九章 倭寇出沒第十二章 徐有貞眼中的機會第一百三十九章 分殊定理外王道第二十九章 辟雍之殿第一百九十二章 鐵甲的黃昏第一百七十二章 張宗周孤身歸北第五十章 英國公餘威第三章 西南風波起第一百一十八章 太醫學院第一百二十九章 首輔曹鼐第九十八章 風波定第十四章 糧食危機第一百六十五章 武興第一百四十六章 回天之力第二十七章 北薛南吳第一百一十八章 未入京城已憂心第九十六章 軍工的發展第三十七章 北京城的營造第一百六十章 呼之欲出的周相第七十三章 大宴第一百七十六章 瓦刺消息第六章 李賢的作爲第二十三章 天子之問第九十八章 平衡第一百二十章 脫歡之死背後第二十八章 天理報第一百三十七章 北京城中的稅收第八十八章 冼駙馬?第十八章 河北營田第四十四章 憑祥城下第七十八章 皇帝與楊溥第六十章 北方戰略構想二第八章 張輔眼中的雲南戰局第九十九章 亦失哈最後的演出第二十七章 田賦第四十七章 西虜寇邊第一百一十一章 錚錚鐵騎鳴第一百七十九章 成國公之心第五十七章 三省大震第三十九章 整頓九邊第一百一十七章 話南京第五十二章 捷報第六十三章 馳禁令第四十七章 開海方案第一百一十二章 海西殘局第十二章 長樂未央不夜城第六十二章 楊信的失望第一百三十六章 大軍對峙的開始第十二章 長樂未央不夜城第二十七章 北薛南吳第三十章 風雲暗藏第八十五章 族產第一百九十八章 顧興祖逃第一百三十一章 朱祁鎮的試探第二百一十六章 震動天下第四章 可憐的王振第八十八章 高陽伯李文第二百三十八章 挖出精銳第一百七十五章 正統十四年第三十五章 精簡少府第二章 大明九邊考第一百三十章 慶都公主駙馬二第六十五章 也先的東北戰略第七章 聖誕安排第三十九章 大破麓川第一百四十章 今日方知獄吏之貴第一百五十七章 易相第五十四章 水利學堂第五十四章 吳士漣的絕望與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