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八章 平衡

第九十八章平衡

朱祁鎮這才發現,當初敢孤身入麓川軍中,打探情報的王裕,已經老了許多。

其實如果單單論年紀,王裕年紀並不大。

但是人的身體狀況,並非僅僅是因爲年紀。

王裕沒有什麼根基。年少的時候,做的就是搏命的勾搭。孤身一人深入草原之中探明情況,爲大軍探明方向,什麼刺殺的事情,甚至宣宗皇帝與漢王之間暗地勾搭,他也是做過的。

他見過的廝殺慘烈,甚至比戰事更慘烈。

因爲一旦動手,從來是不留活口。

不留對方活口,也不留自己活口。

按照錦衣衛的慣例這樣的人,從來可能坐在錦衣衛指揮使上面。他上位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是一種意外。

但是王裕能將這種意外堅持下來,卻要看他的能力了。

這數年來,王裕在錦衣衛指揮使位置上,可謂兢兢業業的。

正因爲他知道自己四邊不靠,王裕不敢有一絲懈怠。

如果說馬順時期的錦衣衛,還沒有脫離皇家警察的特性,那麼在王裕時期的錦衣衛已經成爲軍事情報機構。對內監視大多是由東廠完成的。

同時雙方也沒有太詳細的分割,只是互有偏重而已。

彼此之間也是互相制衡。但錦衣衛始終壓了東廠一頭。

那麼東廠的後臺是範弘也是沒有用。

而在這樣高強度的工作之中,王裕年輕時候的傷勢卻一次又一次爆發出來,他還強撐着帶病工作。

這兩三年已經病了好幾回了。

王裕如今的樣子,實在不能支持了。

朱祁鎮嘆息一聲,說道:“知道了,這幾日就安排,你我君臣一場,我也不說別的,你子嗣儘管報上來,朕都給你安排,你在家中好生休養吧。”

王裕顫顫巍巍磕頭說道:“臣謝過陛下。”隨即就退了下去。

朱祁鎮見王裕走後,對錦衣衛這個位置上的人也有些頭疼。

一般來說,錦衣衛東廠是忠誠第一。能力第二。

有一個人很合適,那就是石璟。

石璟雖然也歷經戰陣,但是經過黑山之戰後,順德公主跑到宮中向朱祁鎮哭訴,實在是承受不住了。

石璟在黑山之戰中,渾身是傷,險死還生。順德公主實在不想夫婿再拼命了。

朱祁鎮也知道,其實戰事很少能打到如黑山之戰一般,從主將到小兵都拼死決戰的大戰,但是石璟也有一些退縮了。

石璟的能力畢竟也有上限的,比不上石亨等人。而今大明軍中,水平如石璟一般的將領,談不上車載斗量,但是數幾十上百個卻也是沒有問題的。

所以朱祁鎮也就順從公主的心意,將石璟給調回來了,以他在黑山之戰的軍功,弄了一個燕山伯。

也算是特別關照了。

之前不久就安置在少府任職了。

掌管少府事務,否則讓石璟進入錦衣衛也不錯。

不過,隨即朱祁鎮心中暗暗打消了這念頭,無他,錦衣衛而今的專業性太強了,一般人根本玩不轉。

朱祁鎮還是決定,從錦衣衛下層挑人上來。

最好與所有勢力都沒有什麼橫向聯繫的人。

如此一來,就要廢朱祁鎮的功夫了。但是這個職位的重要性,也讓朱祁鎮不得不慎重。

不過這事情並不急人,可以先放放,朱祁鎮立即召見孟瑛,二話不說,將錦衣衛的情報給了孟瑛看。

孟瑛微微眯着眼睛,一點點的看了一遍,說道:“沒有想到,廣西的局面變成這個樣子了。”

朱祁鎮忽然想起,當初孟瑛也是在安南待過的,自然是從廣西經過的。對廣西的局面,應當是比較瞭解的。

朱祁鎮也不廢話,說道:“國公,田真此人如何?”

孟瑛說道:“是員老將,乃是淮西出身,跟隨山雲久鎮廣西,只是算起來,並不比老夫年輕幾歲,恐怕不堪用了。”

朱祁鎮說道:“正如國公所言,廣西將帥不合,朕已經下令將柳溥調入京師了。廣西缺少一員大將,不知道國公以爲誰可以勝任。”

孟瑛聽了朱祁鎮的話,他的關注點就在柳溥回京這一件事情的。

曹義所部長期駐守朝鮮,一兩年之內,是不可能回來的,即便是分批調回來,補充新兵。大部分也是要朝鮮穩定之後,纔會撤回北京的。

甚至今後就不撤回來,京營兵馬外駐成爲事實。

如此一來,京營兵力就不大夠用了。

京營真正能動用的也不過五軍二十五萬,去掉五萬之後,還有二十萬,駐守大寧,開平,肇州,東勝的兵馬,也不可能全部是邊軍。

朱祁鎮也不大放心。

必定要駐守一部分京營的。

如此一來,大舉攻瓦刺要動用十幾萬騎,負責保障後勤步卒恐怕也要十幾萬。

而且這一次大戰,孟瑛估計,他一定會讓京營打主場,邊軍不過是收拾戰場,打下手而已。

這麼一算,擴軍就是必然了。

大明就會出現,前後左右中五軍之後的第六軍。這第六軍歸誰管轄。這個問題孟瑛心中一直在衡量。

但是如果是柳溥的話,他是夠資格的。

只是孟瑛更知道,他與皇帝之間微妙平衡,如此大事,他就是知道了,也當不知道,絕對不會胡亂發言的。

故而將發散的心思收斂在心頭,說道:“臣有一人向陛下推薦。”

朱祁鎮說道:“何人?”

孟瑛說道:“毛忠,他是西域人,從臣攻麓川,也算是敢戰能戰之輩,只是當時留在雲南了。少有戰功,沒有趕上這幾次大戰,算是可惜了。”

“他久在雲南,對西南地勢並不算陌生了,而且資歷雖老,但是爲人卻有幾分恭謙之意,想來也不會與韓雍鬧矛盾。”

“用之平廣西,應該沒有什麼問題。”

朱祁鎮沉吟一會兒,回想了一番,覺得這個人還行。一來是相信孟瑛,一來他也依稀記得在雲南的一些戰報之中,也能看出毛銳的能力。

朱祁鎮說道:“好,調他爲廣西總兵官。並帶滇軍一部去廣西。只是如此一來,雲南該怎麼辦?”

孟瑛說道:“臣以爲黔國公長大了。”

朱祁鎮聽得這一句話,心中有些感慨,原來麓川之役已經是好些年前的事情了。

當時的黔國公自殺,天下震動。而今新一任黔國公已經成年了。

這一任黔國公沐斌,比朱祁鎮還小一點,大概有二十多歲,已經出武學畢業,至於成績就不用說了,那定然是前三甲。

朱祁鎮也不得不承認,在軍中雖然開國勳貴遺留下的很少,但也不是完全可以忽略的。

黔國公家族一直想回到雲南去。

被朱祁鎮不置可否的打發了下去,此刻朱祁鎮也不得不考慮這一件事情,在大戰在即的時候,是不是要做出一些讓步,彌合一下內部的矛盾。

畢竟各地衛所在政治上依附於勳貴,而勳貴大體是開國勳貴,靖難勳貴,還有朱祁鎮所封的正統勳貴。

正統勳貴看似如日方升,但是細看的好,其實所謂正統勳貴與靖難勳貴還有開國勳貴有割不斷的聯繫。

比如孟瑛本來就是靖難勳貴的一員,雖然因爲漢王一事被邊緣化了十幾年。比如楊洪看似從底層崛起的,但是卻又一個開國將領的祖先,不敢說繼承權勢,但是家學淵源卻是能說的上的。

很多時候,這些勳貴之間的關係是扯不斷的。

朱祁鎮而今已經掌控大局,也不不能趕盡殺絕,正是用人之際,示之以寬,拉攏人心也是必然的選擇了。

只是對沐斌的能力,朱祁鎮還有一些懷疑。

第七十章 楊士奇治水意見第四十九章 瓦刺第一百三十二章 施禮第一百四十八章 識趣的襄王第四十八章 新任衍聖公第四十四章 李時勉到第一百二十五章 人之將死第一百零五章 銀荒第七十七章 占城之戰第四十七章 西虜寇邊第一百零七章 迂迴計劃第三十二章 跨過鴨綠江第八十五章 更改方略第一百零五章 理財聖手第一百一十三章 朝廷風雲變第九十二章 開海四第二十章 治水三人小組第一百五十章 重啓遵化鐵廠第七十一章 也先吐血第九十章 一巴掌一甜棗第七十一章 教子第一百一十一章 錚錚鐵騎鳴第二十六章 陳文的殺手鐗第二十四章 海運現狀第八十章 經筵第一百四十四章 是天災非人禍第一百零一章 圍城第一百五十三章 經筵vs大本堂第二十二章 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第二百四十章 謀事在人成事在天第四章 方家兄弟第九十三章 考成法第一百八十九章 張輔的奏對第七十四章 三喜衝厄第一百一十四章 寧化縣現狀第二百四十章 謀事在人成事在天第五十九章 松潘舊事第二章 大明九邊考第三十八章 五世說第一百一十一章 議麓川二第一百一十六章 易知單第八十章 經筵第八章 登基大典第一百二十六章 寧化黃氏第五十六章 襄國第一百二十二章 一漢當幾胡?第一百七十四章 大元重光皇帝第二十九章 海西攻勢第一百一十七章 話南京第一百三十章 北京震動第一百三十二章 給石亨新的選擇第五十七章 朝鮮大清洗第四十六章 千金贈君子第二百零一章 決戰前夜第十三章 始作俑者,其無後乎?第五十六章 朝鮮兩班第八十章 其次伐交第七十八章 大越皇帝第四十四章 孔弘緒第九十四章 徵麓川餘波第六十二章 大明的草原第六十章 明浪第一百零八章 銀鋪第八十六章 合流第五十八章 故地重遊第三十四章 黎思誠第一百二十章 脫歡之死背後第九十七章 建州衛的處境第六十一章 新內閣第九十三章 當今日本第一百四十五章 大朝餘波第二十六章 朝鮮之戰的帷幕第一百零六章 巡撫日本端木瑞第七十四章 三喜衝厄第一百二十七章 巡城三第七十八章 皇帝與楊溥第四十四章 李時勉到第一百三十七章 見石亨第一百二十二章 安南後繼第一百七十五章 正統五年正旦詔第二十四章 海運現狀第一百二十二章 一漢當幾胡?第一百一十九章 瓦刺的外交試探第一百五十五章 天人楊洪第五十八章 故地重遊第一百五十七章 方瑾與石亨的爭執第一百五十五章 瓦刺使團的到來第三十一章,祭大成先師第九十六章 開海八第二百一十四章 周忱的堅持第二十二章 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第二十章 出京第三十一章,祭大成先師第六十一章 郭登到第九十六章 廣西土司第一百零九章 諒山之戰之構想第一百四十九章 保河濟運第五十七章 三省大震第三十六章 老將不老第一百三十八章 封爵風波
第七十章 楊士奇治水意見第四十九章 瓦刺第一百三十二章 施禮第一百四十八章 識趣的襄王第四十八章 新任衍聖公第四十四章 李時勉到第一百二十五章 人之將死第一百零五章 銀荒第七十七章 占城之戰第四十七章 西虜寇邊第一百零七章 迂迴計劃第三十二章 跨過鴨綠江第八十五章 更改方略第一百零五章 理財聖手第一百一十三章 朝廷風雲變第九十二章 開海四第二十章 治水三人小組第一百五十章 重啓遵化鐵廠第七十一章 也先吐血第九十章 一巴掌一甜棗第七十一章 教子第一百一十一章 錚錚鐵騎鳴第二十六章 陳文的殺手鐗第二十四章 海運現狀第八十章 經筵第一百四十四章 是天災非人禍第一百零一章 圍城第一百五十三章 經筵vs大本堂第二十二章 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第二百四十章 謀事在人成事在天第四章 方家兄弟第九十三章 考成法第一百八十九章 張輔的奏對第七十四章 三喜衝厄第一百一十四章 寧化縣現狀第二百四十章 謀事在人成事在天第五十九章 松潘舊事第二章 大明九邊考第三十八章 五世說第一百一十一章 議麓川二第一百一十六章 易知單第八十章 經筵第八章 登基大典第一百二十六章 寧化黃氏第五十六章 襄國第一百二十二章 一漢當幾胡?第一百七十四章 大元重光皇帝第二十九章 海西攻勢第一百一十七章 話南京第一百三十章 北京震動第一百三十二章 給石亨新的選擇第五十七章 朝鮮大清洗第四十六章 千金贈君子第二百零一章 決戰前夜第十三章 始作俑者,其無後乎?第五十六章 朝鮮兩班第八十章 其次伐交第七十八章 大越皇帝第四十四章 孔弘緒第九十四章 徵麓川餘波第六十二章 大明的草原第六十章 明浪第一百零八章 銀鋪第八十六章 合流第五十八章 故地重遊第三十四章 黎思誠第一百二十章 脫歡之死背後第九十七章 建州衛的處境第六十一章 新內閣第九十三章 當今日本第一百四十五章 大朝餘波第二十六章 朝鮮之戰的帷幕第一百零六章 巡撫日本端木瑞第七十四章 三喜衝厄第一百二十七章 巡城三第七十八章 皇帝與楊溥第四十四章 李時勉到第一百三十七章 見石亨第一百二十二章 安南後繼第一百七十五章 正統五年正旦詔第二十四章 海運現狀第一百二十二章 一漢當幾胡?第一百一十九章 瓦刺的外交試探第一百五十五章 天人楊洪第五十八章 故地重遊第一百五十七章 方瑾與石亨的爭執第一百五十五章 瓦刺使團的到來第三十一章,祭大成先師第九十六章 開海八第二百一十四章 周忱的堅持第二十二章 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第二十章 出京第三十一章,祭大成先師第六十一章 郭登到第九十六章 廣西土司第一百零九章 諒山之戰之構想第一百四十九章 保河濟運第五十七章 三省大震第三十六章 老將不老第一百三十八章 封爵風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