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方家兄弟

第四章 方家兄弟

男兒有淚不輕彈,只是爲到傷心處。

特別是對於方瑛來說。

當初方政在被麓川大軍包圍的情況之下,以方政的能力留人斷後,其實他是能跑出來的。

只是方政覺得,大戰打到這個地步,他要負責人。

將數千兄弟留在這裡,他自己回去。他決計不會做的,卻將生的機會留給了方瑛,說是讓方瑛去求援。

但是這個結果如何,方政大概早就有預料了。

方瑛了爲了父親,一路快馬加鞭,來到沐晟大軍之中,苦苦哀求,但是沐晟就是拒不發兵。結果數日之後,麓川送回了方政的屍體。

方政是力戰而死,被大象踏過的屍體,還能有什麼樣子。

方瑛與方瑾當時殺光沐家的心思都有了。

但是不能啊。

父親不在了,支撐方家門楣的希望,就落在他們身上了。

剛剛開始沐家還假惺惺的寬慰方家,厚葬方政。

但是隨着沐晟的自殺,很多沐家的人將這一件事情,怪罪在方家身上,雖然沐昂還算是明事理的,但是卻擋不住沐家其他人對方家另眼相待。

沐家一邊將方家,從跟隨方政而來的西北邊軍打入另冊,一邊因爲這些邊軍的戰鬥力,不得不用。

方氏兄弟一邊要承受沐家的白眼,還有在沐昂的指揮之下,衝鋒陷陣。

這種感覺讓方家心中窩火比沐昂窩火十倍。

但是那又如何?

沐昂背後是整個沐家,他敢與孟瑛拍板,但是方家背後有什麼?方政已經不在了。再憋屈也要忍着。

兩人已經努力想辦法將自己調出雲南。

他們雖然恨麓川,但是更恨沐家。

固然想報仇,但是這樣的情況卻太憋屈了。

方家兄弟自然也知道,孟瑛與方政稱兄到弟未必是真有什麼交情。不過想想,卻也未必,畢竟當年靖難的時候,方政已經是濟寧衛千戶,靖難軍有幾十萬大軍,但是千戶這軍官也算是中層軍官了。孟瑛當時也是軍中風雲人物。未必沒有交情。

至於方政爲什麼不提。

自然是在方政戰死之前,保定侯孟家沒有一點要東山再起的意味。自然不用說了。

至於這其中到底是真是假,他們兄弟兩人是絕對不會去查的。

不管怎麼說,孟瑛讓他們叫一聲世叔,就說明他們是有靠山的人了。

孟瑛安撫兩人,讓他們兩人止住淚水。

孟瑛說道:“你們兩人對我制定的方略怎麼看?”

方家兄弟對視一眼。方瑛說道:“既然世叔垂問,小侄不敢不說,如果按世叔的辦法,徵麓川之戰,定然是曠日持久了。”

孟瑛說道:“哦,細細說來。”

方瑛說道:“世叔久在中原,沒有見過雲南的山,特別是潞江左近,山勢太陡峭了,簡直是天險一般。一山所阻,難以飛躍,從永昌到麓川,雖然最近,但是天險重重。麓川只需據地勢死守,我軍就要山中損兵折將。”

“如果要修,不是數年,小侄以爲非動用十幾萬人,修上十幾年,也未必能將此地變爲通途。”

潞江就是後世的怒江。而怒江這段的山脈,又有一個大名鼎鼎的名字,那就是橫斷山脈。稍稍學過地理,就知道那是怎麼樣的險阻。

即便在抗日時期,日本人佔據了騰衝,也不能越過怒江攻雲南。而在這個時代,怒江兩岸也只有更荒涼,更難行。

麓川人即便再不會守,靠着地勢,層層防守,也不會讓明軍好過的。

孟瑛說道:“那你以爲如何是上策?”

方瑛說道:“從南路來,從黔寧王舊路。”

方瑛對沐氏非常不滿,但是對沐英卻不得不服,沐英是怎麼將麓川打服,就是景東以逸待勞,大破麓川十幾萬大軍,隨即追上去犁庭掃穴,讓麓川不得不投降。

而橫斷山脈到了麓川東邊,已經只剩下一個餘脈了。

但是再往東南卻是沒有了,也就說麓川的東南方向,雖然還是山勢崎嶇,但是與橫斷山脈哪裡,飛鳥可渡的地形相比,卻好走太多了。

孟瑛點點頭,微微一笑,雖然沒有說話,卻也看得出來孟瑛對這個新認的侄子能力還很認可的。

方瑾見狀,似乎受到了鼓勵,說道:“世叔,北人在雲南做戰,還有一點需要注意,雲南夏季秋酷熱,北人難以忍受,所以最好選擇冬春作戰。”

“而今已經是正月。真正能作戰的時間,也沒有幾個月了,如果這樣拖延下去,就要等今年冬天了。”

孟瑛說道:“你覺得,幾月份就不能做戰了?”

方瑾說道:“五月。五月左右北人就不爲戰了。”

這一點很重要,因爲雲南當地兵不足爲用,孟瑛麾下的主力,就是北人。北人能不能適應雲南氣候,直接關係到這一戰的勝負。

孟瑛點點頭,說道:“方兄後繼有人啊。”

方家兄弟所說的孟瑛真不知道嗎?

不,要知道孟瑛當初流放地就是雲南,他在雲南待了好幾年,對雲南氣候也是明白的。

他只不過考教一下兩人。

他雖然願意當他們兩人的靠山,但是前提是他們兩人是有能力的人,否則過了今天,孟瑛對他們兩個的態度也就大打折扣了。

孟瑛轉過頭,對陶瓚說道:“陶大人,覺得如何?”

陶瓚不敢多說一句話,說道:“下官不敢,將軍說什麼,下官照搬便是了。”

“好。”孟瑛說道:“你久在雲南,如果大軍修路的話,你能徵召多少民夫?”

陶瓚微微猶豫,說道:“這要看沐家支持不支持。”

孟瑛嘴角微微一勾,說道:“沐家敢不支持嗎?”

陶瓚心中暗道:“苦也,你們兩個大佬鬥法,何苦讓人夾進去?”但是卻不敢不說,他算了一下,說道:“大理府,永昌府,乃至各地土司,大抵能徵召五萬民夫。”

“好。”孟瑛說道:“方瑛,你將你本部人馬留給方瑾,我劃兩個衛在你麾下,你護送這五萬民夫永昌到潞江的道路,並要大張聲勢,有數萬大軍之意。”

方瑛說道:“是。”

“方瑾。”孟瑛說道:“你帶你父親舊部,悄悄回昆明,就駐守在城外大營,要隱藏身份,不要讓人知道。”

“你哥哥後路,我自然會派人鎮守,你無須擔心。”

在孟瑛的調度之下,雲南最有戰鬥力的軍隊,方政舊部,也就是西北邊軍老底子,孟瑛直轄也就是北京京營。還有從南方衛所之中挑選出來的敢戰之士,全部加起來大抵有三萬有餘。

至於其他軍隊。雲南軍隊各地鎮守,能動用的大抵有八九萬,不足十萬,都在景東。

一部分在方瑛後路上。其餘分散在各要地鎮守,要知道麓川亂起,很多土司都不安穩,這都需要鎮壓。如果不是都需要兵力鎮壓。沐家也不至於之前只能抽出數萬人馬反擊麓川。

能動用的機動兵力有近二十萬,如果算上各地鎮守兵馬,號稱三十萬大軍,也沒有多少水分。

方家兄弟似乎懂了什麼,似乎又沒有懂。

孟瑛說道:“前輩風範,值得後輩效仿,破麓川,未必一定要戰於麓川。在此之前,卻需要稍安勿躁。”

這個前輩是誰?

自然是沐英了。

也就是說,孟瑛的主攻方向,從來是南路,而不是北路。

但是孟瑛明明將這一路人馬交給沐昂啊。方家兄弟一時間摸不着頭腦,覺得高深莫測,但是孟瑛少年就是活躍在戰場上的大將,兩人也不敢質疑孟瑛,說道:“侄兒明白。”

至於真明白,還是假明白,卻是天知道了。

第一百三十七章 見石亨第一百七十六章 瓦刺消息第八十五章 族產第八十七章 朗氏內憂第三十章 宿衛宮中第四十四章 憑祥城下第四十六章 石炭四第四十九章 貢品第一百八十三章 背城而戰第一百三十七章 爲大皇帝賀壽第四十三章 海西經營第十九章 瓦刺內奸第二百一十七章 素衣臨朝第一百六十一章 秋風秋雨愁殺人第三十七章 何以養民第二百五十章 京觀第一百九十四章 阿刺知院的去向第一百三十九章 回京第一百二十四章 兩朝開濟老臣心第五十九章 暗潮第十一章 孫氏第十章 王直入閣第五十一章 曬鹽法的進展第十七章 水深火熱第二十九章 辟雍之殿第七十二章 大朝會二第三十七章 楊溥難題第三十八章 楊溥請辭第六十八章 徵日本之問第三十九章 整頓九邊第一百五十章 瓦刺的實力第一百五十章 重啓遵化鐵廠第一百零二章 皇帝的位置第一百六十二章 廢南京六部的構想第十七章 江南大雪連四旬第八十四章 雲貴總督第六章 困境第一百八十九章 張輔的奏對第八十九章 太皇太后的考驗第一百二十二章 一漢當幾胡?第九十四章 內外新結構第二十二章 天災與人禍孰重?第六十七章 當年千里追異人第一百四十七章 大本堂第五十一章 西北茶馬第一百三十二章 慶都公主所求第一百二十一章 楊洪到第一百一十八章 未入京城已憂心第七十章 肇州破敵第九十三章 日本局面第一百零五章 理財聖手第一百四十四章 是天災非人禍第七十三章 試行天下第五十章 曲阜大學第一章 瑞雪兆豐年第六十六章 建文帝下落第五十章 英國公餘威第三十三章 有變第二百三十八章 挖出精銳第七十六章 聯姻蒙古第二十六章 京城飛報第一百四十五章 大朝餘波第十章 開發東北第一步第一百四十九章 黃河大工第十五章 李實的辦法第一百五十八章 皇后有孕第一百一十九章 殺人是爲罪第一百三十五章 武學新三甲第一百六十章 呼之欲出的周相第二十三章 阿刺知院之死第三章 會昌伯孫家第九十四章 成國公反制計劃地一百五十四章 傳檄可定藏地第二十二章 破大藤峽之策第三十三章 另外一扇門第七十六章 聯姻蒙古第二百零四章 楊洪vs阿刺知院第一百零八章 銀鋪第一百零八章 不負使命第七十五章 郭登的應手第二百五十章 京觀第五十三章 中學教材第一百三十六章 石彪到龍城第一百零八章 銀鋪第三十七章 楊溥難題第四十二章 最後一課第一百一十章 糧與銀第一百四十三章 摸底第三章 西南風波起第七十九章 大明財政第一百二十三章 黃河危局第七十四章 江南清丈的開始第八十五章 尚書們的疑惑第一百二十五章 人生一場大夢第十五章 香港第一百二十五章 下鄉第十章 老臣于謙第七十九章 回師第六十七章 銀幣銅錢兩級體系第一百三十三章 瓦刺臨邊
第一百三十七章 見石亨第一百七十六章 瓦刺消息第八十五章 族產第八十七章 朗氏內憂第三十章 宿衛宮中第四十四章 憑祥城下第四十六章 石炭四第四十九章 貢品第一百八十三章 背城而戰第一百三十七章 爲大皇帝賀壽第四十三章 海西經營第十九章 瓦刺內奸第二百一十七章 素衣臨朝第一百六十一章 秋風秋雨愁殺人第三十七章 何以養民第二百五十章 京觀第一百九十四章 阿刺知院的去向第一百三十九章 回京第一百二十四章 兩朝開濟老臣心第五十九章 暗潮第十一章 孫氏第十章 王直入閣第五十一章 曬鹽法的進展第十七章 水深火熱第二十九章 辟雍之殿第七十二章 大朝會二第三十七章 楊溥難題第三十八章 楊溥請辭第六十八章 徵日本之問第三十九章 整頓九邊第一百五十章 瓦刺的實力第一百五十章 重啓遵化鐵廠第一百零二章 皇帝的位置第一百六十二章 廢南京六部的構想第十七章 江南大雪連四旬第八十四章 雲貴總督第六章 困境第一百八十九章 張輔的奏對第八十九章 太皇太后的考驗第一百二十二章 一漢當幾胡?第九十四章 內外新結構第二十二章 天災與人禍孰重?第六十七章 當年千里追異人第一百四十七章 大本堂第五十一章 西北茶馬第一百三十二章 慶都公主所求第一百二十一章 楊洪到第一百一十八章 未入京城已憂心第七十章 肇州破敵第九十三章 日本局面第一百零五章 理財聖手第一百四十四章 是天災非人禍第七十三章 試行天下第五十章 曲阜大學第一章 瑞雪兆豐年第六十六章 建文帝下落第五十章 英國公餘威第三十三章 有變第二百三十八章 挖出精銳第七十六章 聯姻蒙古第二十六章 京城飛報第一百四十五章 大朝餘波第十章 開發東北第一步第一百四十九章 黃河大工第十五章 李實的辦法第一百五十八章 皇后有孕第一百一十九章 殺人是爲罪第一百三十五章 武學新三甲第一百六十章 呼之欲出的周相第二十三章 阿刺知院之死第三章 會昌伯孫家第九十四章 成國公反制計劃地一百五十四章 傳檄可定藏地第二十二章 破大藤峽之策第三十三章 另外一扇門第七十六章 聯姻蒙古第二百零四章 楊洪vs阿刺知院第一百零八章 銀鋪第一百零八章 不負使命第七十五章 郭登的應手第二百五十章 京觀第五十三章 中學教材第一百三十六章 石彪到龍城第一百零八章 銀鋪第三十七章 楊溥難題第四十二章 最後一課第一百一十章 糧與銀第一百四十三章 摸底第三章 西南風波起第七十九章 大明財政第一百二十三章 黃河危局第七十四章 江南清丈的開始第八十五章 尚書們的疑惑第一百二十五章 人生一場大夢第十五章 香港第一百二十五章 下鄉第十章 老臣于謙第七十九章 回師第六十七章 銀幣銅錢兩級體系第一百三十三章 瓦刺臨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