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九章 大明財政

第七十九章 大明財政

朱祁鎮其實也知道,這未必是也先的做法,或者說也先未必想那麼多。

與大明朝貢貿易,是瓦刺相當大一筆財源,也先自然想要擴大的貿易。而他征服了東北,糧食什麼的收穫並不多,至於女真馬匹也是與大明朝貢之中,另外一項拳頭產品。

但是很抱歉,瓦刺什麼都缺,就是不缺馬。

所以瓦刺從女真獲得最多的就是皮毛了。

其實瓦刺的皮毛產出也不少,往年朝貢,也有大量的皮毛。雖然明代棉花開始普及了,但是皮毛的保暖能力,還是在棉衣之上。大明境內對皮毛的需求也是相當大的。

但是貂皮,特別是紫貂皮。瓦刺也是不多了,而且瓦刺達官貴人也是有這種需要的,所以這並不在朝貢之列。

而今瓦刺一口氣拿出來這麼多。自然是瓦刺從東北而來的。

朱祁鎮對丟失奴兒干的控制權,一直是耿耿於懷。

雖然有三道關大捷挽回局面,在無知百姓看來,這一次海西鎮是立了大功了,也讓很多人第一次知道,朝廷還有這樣一個邊鎮。

但是實際情況如何?

大明失去了長白山以西的控制與影響力。而在也先在重建遼陽行省之後,大明在奴兒干都司幾乎所有衛所,都有兩面招牌。

一面是大明某某衛,一面是大元某萬戶。

除卻海西鎮附近幾十個衛所,尚且忠於大明之外,太宗皇帝所設立的奴兒干名存實亡。

這個現實,朱祁鎮怎麼能高興起來。哈密是鞭長莫及,木蘭河衛也是鞭長莫及,似乎大明十萬鐵騎,離開了邊牆,就不能打仗了。

這也罷了。

國內又是水患,又是造反的。

爲了避免人心惶惶,朱祁鎮必須粉飾太平。擴大三道關大捷,而將木蘭河衛之戰給遮掩住。

很多朝廷低級官員,也都是知道三道關大捷,而不知道還有木蘭河衛之戰。

正因爲朱祁鎮這樣的心理,一看貂皮,他下意思感覺,這是也先諷刺他的。

楊溥一時間也沒有想到,皇帝會這樣想。微微一頓,說道:“陛下,區區邊患,不必憂心,北虜其興也勃,其滅也忽,朝廷謹守邊牆,待其自滅,豈不正好。”

朱祁鎮說道:“瓦刺縱橫數萬裡,帶甲數十萬,如此大國,待其自滅?根本就是自欺欺人。”

楊溥的觀點其實並不是沒有道理的。

北方少數民族在蒙古之前,還真是你上臺我下臺,幾十年之間,就夠一個極盛的草原民族煙消雲散了。

不說別的,當年阿魯臺可以壓着瓦刺打,殺了脫歡的父親,馬哈木。

而今阿魯臺何在。

而瓦刺內部並非沒有矛盾的,脫脫不花與也先之間的矛盾,就是不可調和的,寶座只有一個?綽羅斯家族與孛兒只斤家族,誰也不肯放棄。

所以堅壁以待,觀其生變,未必不是一個辦法。畢竟大明在草原上屯兵消耗太大了。即便佔據了整個草原,也不過是有了一塊源源不斷流血的傷口。

但是朱祁鎮是決計不肯的。

不平定北方邊患,朱祁鎮哪裡有精力做別的。

大部分文官從骨子裡並不喜歡大打的。支持對外強硬,那是政治態度,但是真要支持一場持續幾年的大戰,那就是腦殘了。

朱祁鎮這幾年對軍事的傾向越來越明顯了。

即便知道九邊不乾淨,從朝廷撥下去的錢,中間絕對被過了一道守。一百萬兩能發揮出八十萬兩的效果,就算不錯了。

但是朱祁鎮依然往軍費之中砸錢。

在正統初年,朝廷向九邊的協餉還沒有固定制度,最多一次沒有五十萬兩,更多是希望九邊士卒屯田自足,還有開中發的接濟。

而今朝廷對九邊的撥款重視已經超過二百萬兩,糧食也有近二百萬石之多。

至於糧食,這是因爲廢除開中法。周忱填補的窟窿。而在此之外,戶部還費了近五十萬兩,修建從北京到宣府,從北京到大同的馳道。

而今還沒有完全建成。但是已經在運輸糧食上發揮出很大的作用。戶部周忱已經提出了九邊馳道工程了。

也就是沿着邊牆,從遼東到甘肅,鋪設一條馳道。朝廷就可完成坐鎮北京,控制九邊。當然這一道馳道,應該還有很多支線通向內地。

只要完成之後,周忱估計能節省大半以上的用費。

但是造價,卻是楊溥看了都頭疼的數目。

更不要說,兵部徐晞主持的九邊修繕工程。雖然而今僅僅在宣府,大同,還有北京周邊,但是徐晞已經報上了八十多萬兩了。

楊溥一瞬間有一個種感覺,那就是當今這位皇帝,根本不知道繼積蓄嗎,鹽稅固然徵收了不少。但是按朱祁鎮這個花法。

恐怕一點結餘都不會有。

這或許就是財政觀念的問題了。

在朱祁鎮看來,內庫之中躺着一千萬兩,而北京與天津糧倉雖然頻頻被調用,但是總數沒有低於一千萬石上。

有這麼多儲備已經足夠了。

在財政之上,只需平衡,小有結餘,就是非常健康的財政了。

但是楊溥卻是受不了這種花錢的辦法,幾乎要將河北治水工程之中省下來的錢財,全部砸在九邊之上。

楊溥更是明白,朝廷這樣的財政傾向代表了什麼?

代表了當今這一位想打的,並不是太宗皇帝一般掃北之戰,規模恐怕要比掃北之戰更大。

原因無他,單單已經砸進去的錢糧,已經足夠太宗皇帝走一趟漠北了。

這些錢糧也並不是沒有成果的,成國公已經上奏了,在上陽河再建一座城堡,這一座城堡在宣府與大同之間,也在邊牆之外。

也就是在皇帝壓力,還有財政支持之下,軍方已經開始着手一步步將當初放棄的地方,重新納入大明的統治之下。

而在皇帝的眼中,這還沒有終結。

但是楊溥一想起其中的花費,就覺得頭皮發麻。如果不是在漠南駐兵消耗實在太大,宣宗皇帝會宣宗大踏步的放棄。

所以楊溥這一次來,提起瓦刺,就是想委婉的勸導一下皇帝。

楊溥說道:“自然不待其自滅,勉仁公在的時候,不就是勸諫陛下,離間蒙古君臣。”

朱祁鎮嘆息一聲,說道:“錦衣衛無能,一直沒有成果。”

其實也很正常,大家都是成熟的政治家,大哥不說二哥。對利弊權衡都有自己的一套,朱祁鎮想離間也先與脫脫不花,脫脫不花還想讓也先在徵明之中,碰一個頭破血流。他好黃雀在後。

而也先卻想借助打敗明朝的光環加身,然後做出最後一步,廢立。

雖然大家各懷心思,但是與明朝大戰一場,卻是免不了了。

楊溥說道:“臣剛剛接到消息,阿魯臺之子投奔朝廷了。”

響雷不用重鼓。朱祁鎮一聽就明白了。

阿魯臺雖然已經死了好些年了。

但是阿魯臺的影響力卻沒有消散,或者說並非阿魯臺的影響力沒有消散,而是大元怯薛軍的影響力還沒有消散。

沒錯。阿魯臺所部的前身,就是大元朝廷的禁衛軍,成吉思汗的近衛軍,乃是黃金家族的死忠,他們的的封地都在東蒙古。

這些蒙古貴族向上數,都能算到成吉思汗當初的部下,所謂四傑,四勇之流。

所以,他們一直以爲他們纔是蒙古黃金家族最正統的傳承。所以阿魯臺這個兒子,不管是真的假的,倒是是怎麼想的。

這都不重要。

此刻落到朱祁鎮的手中,都是一枚上好的棋子。

第一百二十四章 兩朝開濟老臣心第一百一十一章 阿失帖木兒皈依真主第一百一十七章 橫絕大漠第四十六章 石炭四第八十八章 冼駙馬?第九十六章 別江南第一百二十七章 揚州謝氏析產案第一百六十章 呼之欲出的周相第一百三十九章 楊溥的政治理念第一百五十章 重啓遵化鐵廠第一百二十章 鹽法開中法第八十八章 高陽伯李文第八十九章 陸永的抗爭第一百一十九章 馬文升斷案第五十九章 暗潮第一百三十五章 大明的銀子在哪裡?第五十六章 襄國第一百零三章 廢天皇第七十章 父子第四十三章 萬方有過,罪在朕躬第五十三章 五月政務第九十八章 平衡第七十四章 新理學的種子第十二章 見義必爲,非勇也第一百三十八章 瓦刺退兵第一百零八章 南洋水師大出血第九十八章 李滿住的決斷第三十八章 楊溥請辭第四十四章 也先的算計第一百五十六章 塵埃落定大本堂第五十二章 南北之爭第一百七十二章 良藥苦口第一百四十五章 升龍大捷第一百零一章 圍城第六十四章 肇州攻防戰第十二章 內閣與司禮監第八十一章 錢家第六十一章 滹沱河決第三十二章 大明南洋戰略第二百一十四章 周忱的堅持第五十章 糧倉案第一百一十四章 寧化縣現狀第三十五章 精簡少府第一百一十一章 錚錚鐵騎鳴第七十章 肇州破敵第二百一十七章 素衣臨朝第一百五十三章 經筵vs大本堂第一百一十四章 勳貴圈子的爛事第一百零九章 甘肅在行動第一百五十九章 老臣楊榮第一百七十章 海河方案第一百五十二章 給他們死亡第一百二十三章 皇家異類朱祁鎮第九十三章 日本局面第一百五十一章 約戰第一百五十八章 楊榮離京第七十九章 歃血爲盟第九十九章 定風波二第六十五章 調整政策第一百一十一章 錚錚鐵騎鳴第一百四十五章 山東的滅頂之災第二十七章 朱見濬的決斷第九十五章 西軍第一百四十四章 是天災非人禍第三十一章 王振的預感第一百零七章 公主府夜宴第一百一十三章 大明的金銀流向第一百四十八章 臨危受命的于謙第二章 財政危機的延續第七十三章 三道關大捷第七十一章 馳道第一百二十章 脫歡之死背後第四十三章 正統歷第二百二十二章 來者猶可追第一百七十章 東廠內第一百四十五章 山東的滅頂之災第三十一章 蠢蠢欲動的安南第九十五章 大藤峽背後第一百一十九章 長遠之計第五章 京衛改革第一百八十一章 大同城下第一百一十八章 西南定策三第八十章 經筵第二百一十三章 成國公的死訊第一百一十八章 殺一是爲罪第一百一十七章 太醫院令樓元第一百三十九章 分殊定理外王道第一百三十四章 張輔之意第八十五章 日食不至第七十九章 歃血爲盟第一百四十五章 青年才俊第一百一十五章 議麓川六第八十六章 江南土地黑幕第五章 太后二第一百九十三章 瓦刺的崩潰第二十四章 海運現狀第二十六章 誰對誰錯?第九十四章 明軍東來第八十八章 高陽伯李文第七十八章 趙新的考驗
第一百二十四章 兩朝開濟老臣心第一百一十一章 阿失帖木兒皈依真主第一百一十七章 橫絕大漠第四十六章 石炭四第八十八章 冼駙馬?第九十六章 別江南第一百二十七章 揚州謝氏析產案第一百六十章 呼之欲出的周相第一百三十九章 楊溥的政治理念第一百五十章 重啓遵化鐵廠第一百二十章 鹽法開中法第八十八章 高陽伯李文第八十九章 陸永的抗爭第一百一十九章 馬文升斷案第五十九章 暗潮第一百三十五章 大明的銀子在哪裡?第五十六章 襄國第一百零三章 廢天皇第七十章 父子第四十三章 萬方有過,罪在朕躬第五十三章 五月政務第九十八章 平衡第七十四章 新理學的種子第十二章 見義必爲,非勇也第一百三十八章 瓦刺退兵第一百零八章 南洋水師大出血第九十八章 李滿住的決斷第三十八章 楊溥請辭第四十四章 也先的算計第一百五十六章 塵埃落定大本堂第五十二章 南北之爭第一百七十二章 良藥苦口第一百四十五章 升龍大捷第一百零一章 圍城第六十四章 肇州攻防戰第十二章 內閣與司禮監第八十一章 錢家第六十一章 滹沱河決第三十二章 大明南洋戰略第二百一十四章 周忱的堅持第五十章 糧倉案第一百一十四章 寧化縣現狀第三十五章 精簡少府第一百一十一章 錚錚鐵騎鳴第七十章 肇州破敵第二百一十七章 素衣臨朝第一百五十三章 經筵vs大本堂第一百一十四章 勳貴圈子的爛事第一百零九章 甘肅在行動第一百五十九章 老臣楊榮第一百七十章 海河方案第一百五十二章 給他們死亡第一百二十三章 皇家異類朱祁鎮第九十三章 日本局面第一百五十一章 約戰第一百五十八章 楊榮離京第七十九章 歃血爲盟第九十九章 定風波二第六十五章 調整政策第一百一十一章 錚錚鐵騎鳴第一百四十五章 山東的滅頂之災第二十七章 朱見濬的決斷第九十五章 西軍第一百四十四章 是天災非人禍第三十一章 王振的預感第一百零七章 公主府夜宴第一百一十三章 大明的金銀流向第一百四十八章 臨危受命的于謙第二章 財政危機的延續第七十三章 三道關大捷第七十一章 馳道第一百二十章 脫歡之死背後第四十三章 正統歷第二百二十二章 來者猶可追第一百七十章 東廠內第一百四十五章 山東的滅頂之災第三十一章 蠢蠢欲動的安南第九十五章 大藤峽背後第一百一十九章 長遠之計第五章 京衛改革第一百八十一章 大同城下第一百一十八章 西南定策三第八十章 經筵第二百一十三章 成國公的死訊第一百一十八章 殺一是爲罪第一百一十七章 太醫院令樓元第一百三十九章 分殊定理外王道第一百三十四章 張輔之意第八十五章 日食不至第七十九章 歃血爲盟第一百四十五章 青年才俊第一百一十五章 議麓川六第八十六章 江南土地黑幕第五章 太后二第一百九十三章 瓦刺的崩潰第二十四章 海運現狀第二十六章 誰對誰錯?第九十四章 明軍東來第八十八章 高陽伯李文第七十八章 趙新的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