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章 糧倉案

第五十章糧倉案

周忱可以是從最下面一步步上來的,混過中樞,走過基層,對大明太瞭解了。

凡是有利益的地方,就有貓膩,利益特別重要的地方,這貓膩也就特別多了,大明京倉存放朝廷大量糧食。

其中貓膩太多了。

周忱用腳趾頭想,其中就有問題。

比如收入新糧放出舊糧的時候,稍稍擡手,比如將糧食耗損多加一點。有太多的辦法,可以靠着京倉糧庫賺錢的。

這也是周忱,爲什麼不直接要委派別人管,他自己不管的原因。

周忱在得朱祁鎮信重之後,一心一意奔政治前程,對於這些可能髒了他的手腳的東西,向來是不大管,而且他如果將戶部之中老人一網打盡,其中阻力不僅僅在戶部內部,也在戶部外部,真以爲戶部的這些官員就沒有後臺了。

而京倉,特別是經過周忱調整之後的京倉體系,是一個極大的肥差。周忱已經將太倉銀庫握在手中了,就這京倉來安撫這些人。

排隊隊分果果,安撫各方利益,這是周忱的強項。

只是周忱萬萬沒有想到,他們居然愚蠢到這個地步。

在周忱想來,有太多太多,不動倉中的糧食,就能楷一筆油水的辦法了。而且這種辦法,風險也小多了。

但是周忱遠遠低估了他們的貪婪,也高估了大明例行檢查的震懾力。

如果這一次不是錦衣衛參與,甚至如果不是錦衣衛指揮使王裕新官上任,他們大概率還不會暴漏。

北京很大,大多有一百多萬人,但也很小。

錦衣衛雖然很厲害,但是錦衣衛羣體之中,並非每一個人都是光鮮靚麗,掛着繡春刀。而京倉的小吏們,恰恰是跟錦衣衛羣體一樣是世襲罔顧的。北京倉庫可不少。這些小吏也不是一個小羣體。

這樣的兩個羣體在人口百萬的北京城之中,能沒有交集嗎?

所以他們搞定來檢查的錦衣衛,其實並不困難,困難的是搞定王裕。

說實話,王裕能當錦衣衛指揮使這一件事情,放在一年之前,誰也不相信,包括王裕自己。

王裕但凡有後臺有關係,就不用跟着南征軍去雲南,出生入死了,又是化妝,又是潛行,還是深入敵後。

真正有關係的錦衣衛,誰幹這事?

王裕忽然被調入京城,擔任指揮使之後,他也是戰戰兢兢的,唯恐什麼事情做不好,被皇帝給劃拉下去了。

所以凡是皇帝交代下面的每一件事情,在京城範圍之內的事情,王裕必定親歷親爲,至於在外地的,王裕也必定掛在心上,每天必問。

所以,他們能收買下面的錦衣衛,卻收買不了錦衣衛指揮使。

王裕在平麓川之戰中做的事情,就看得出來,王裕是一個心細如髮的人,想要瞞得過他的眼睛,可就太難了。

這些人也是迫不得已,只能燒糧倉了。

“臣罪該萬死,請陛下給臣一點時間,臣一定將這裡面的事情查得清清楚楚的。”周忱咬着牙說道。

朱祁鎮看着周忱,他也信的過周忱。知道這一件事情,與周忱是沒有關係的。

原因很簡單,周忱是一個聰明人。他有太多辦法撈錢了。只要他想撈錢,在江南巡撫任上,就能撈得盆滿鉢滿了。

但是周忱卻沒有。

因爲朱祁鎮太清楚的大明社會的本質了,這是一個權力社會,錢只是權力的附加值而已。只要有權力,還怕沒錢。

而且對很多人來說,錢多了也沒有用。他們更希望施展自己的抱負。能夠執掌天下,青史留名。

這就大明第一流人物的選擇,甚至很長一段時間,這選擇一直都沒有變過。

只有第二流人物,纔想着怎麼搞錢。

凡是站在他面前的文官大佬,大多都是第一流人物。

一來是大明的俸祿雖然少了一點,但是對頂級文官佬來說,也不算少了,比如楊溥而今食三俸,賜宅院。一年近兩千石糧食,要知道明代的石比漢代的石要大多了,換算成漢代的石,是近萬石了。

即便是放在漢代也是頂級收入了。

而且宮中各種賞賜,楊溥也是第一個。

二來,大明整體政治生態還沒有瓦解,大家還都是清廉爲榮,貪污爲恥,還不至於到萬曆之後,似乎做官不撈錢,就是無能。

大明核心層,除卻王振之外,大抵是沒有一個貪官,即便有些不清不楚的地方,也是一些小節的問題,決計不會滋生如和珅一樣的大貪污犯。

朱祁鎮說道:“朕信得過愛卿,不過朕的信任是有限度的。”

周忱說道:“三日之內,臣一定會給陛下一交代。”

朱祁鎮不在看周忱了,說道:“好。”

周忱行禮之後,緩緩的退了出去。

朱祁鎮也無心看奏摺,心中不由再沉思一件事情,暗道:“是朕比不過太皇太后嗎?爲什麼太皇太后在的時候,並沒有出這樣的事情?”

周忱回到戶部之中,他根本不去調查,直接將戶部侍郎李暹叫到值房之中。關上門,什麼也不說,只是冷冷的看着李暹。

李暹五六十歲,乃是監生出身,一輩子都在戶部當差。由於不是進士出身,擔任戶部侍郎,已經是他一輩子的高光時刻了。

是戶部老人的領袖之一。

他也是心中有鬼,周忱晾他一會兒,他就有忍不住了,說道:“大人,通州倉的事情與我沒有關係?”

周忱淡淡的說道:“我說有關係嗎?”

李暹心中咯噔一下,知道自己失言了。

周忱本來是懷疑,但是此刻已經確定了,李暹即便不是主謀,一定是知情的。

周忱也不準備問詳細案情了。這種事情周忱用腳趾頭想,就知道他們是怎麼想的,周忱甚至估計李暹是上了船下不了的那一個。

周忱說道:“你我共事多年,我今天僅僅是想和你聊聊陛下?”

李暹已經提高了警惕,說道:“以臣論君,不好吧。”

“無妨。”周忱說道:“出你之口,入你之口,又沒有其他人知道,怕什麼?”

李暹總不能說,我怕的就是你吧。

在朱祁鎮眼中,周忱是一個理財能臣,但是有些圓滑,不能堅持自己的政見。楊溥評價最多當一個次輔,不適合當首輔。

因爲他沒有在皇帝面前堅持自己意見的品格,而這個品格對首輔來說是至關重要的。不能以大道佐君王,就不能稱爲大臣。

而在周忱下屬眼中,周忱分明是笑面虎,就是那種什麼都知道,什麼都不說。到用的時候,一下子將你釘死的。

沒事的時候,你好我好大家好,有事的時候,就是翻臉無情的時候。

李暹此刻心中有鬼,與周忱談話,自然是打起了十二分精神。不敢有一絲把柄被周忱抓住。

周忱輕輕一笑,說道:“李大人,不想說,我來說,當今陛下,乃是不出世之明君,雄才大略,明察秋毫。有人想瞞過他,怕是不容易啊。”

“所以這利弊權衡,就好好掂量了,陛下唯有不好的地方,大概是年輕,有些拿捏不住輕重,王振之死,固然死有餘辜,但是你看到王振義子的下場沒有,此輩不過是從犯,但也難逃一刀。天子之怒,流血千里,覆巢之下,焉有完卵,有些人一把年紀了,怎麼不爲自己的子孫想想啊。”

周忱的話,東一句,西一句,看似沒有邏輯,但是每一句都好像是大錘一下砸在李暹心上。讓李暹的臉色微變,幾乎崩不住臉了。

第二十二章 天下大勢,浩浩蕩蕩第一百七十四章 大元重光皇帝第三十七章 何以養民第一百五十三章 郕王入武學第一百七十五章 正統五年正旦詔第一百三十一章 朱祁鎮的試探第一百三十七章 北京城中的稅收第七十八章 大越皇帝第五十九章 暗潮第三十九章 石破天驚第十章 開發東北第一步第九十一章 公主下嫁第五十五章 諸將第一百零九章 甘肅在行動第九十五章 開海七第四十章 雨夜奪城第七十六章 安南vs占城第一百三十二章 給石亨新的選擇第一百三十章 佛山造第二十九章 海西攻勢第七十二章 木蘭河衛之屠第二百三十六章 南兵堪戰第九十三章 開海五第八十七章 朗氏內憂第九十七章 風起西域第二十章 出京第二十七章 水部設想第一百零四章 行獵第一百五十章 破釜沉舟第一百二十九章 西征之議第二十九章 兌子第一百章 大明鐵騎之威第八十六章 大婚第一百二十章 屠萬是爲雄第一百一十六章 易知單第一百二十章 燕然山下第一百四十五章 李賢思路第一百三十章 天下大旱第六十三章 水路救援第二百一十三章 成國公的死訊第一百零一章 細川勝元,死第六十章 久旱甘霖第一百三十五章 凱旋之後第七十九章 大明財政第一百六十二章 太皇太后的堅決第一百一十五章 羅倫之心第三十三章 郕王就封第一百三十二章 紛紛南洋策第五十八章 朱祁鎮的執念第五十五章 斬盡天下不平事第一百九十六章 哀兵第一百二十六章 遺折第九十五章 大雲南第一百零七章 會獵朝鮮第二十四章 碧溪第六十九章 太子回京第二十二章 破大藤峽之策第一百四十二章 挫扁第十九章 瓦刺內奸第一百零八章 銀鋪第六十二章 楊信的失望第一百四十一章 瓦刺貢馬第九十三章 考成法第一百一十二章 東勝衛之戰第四十八章 關山飛渡第九十三章 武器生產體系第一百一十六章 易知單第一百七十章 東廠內第八十三章 武進惲家第一百一十八章 未入京城已憂心第一百二十三章 也先死了?第三十五章 治交趾策第四十章 武學派系的雛形第一百二十六章 巡城二第二百一十五章 孝子朱儀第五十八章 大寧第六十章 徐有貞的目的第一百三十章 太子第二十章 郕王之意第一百二十八章 巡城四第一百零六章 射柳第十一章 孫氏第一百二十八章 捷報傳來第八十七章 朗氏內憂第一百五十九章 老臣楊榮第十八章 河北營田第九十五章 任禮出鎮甘肅第八十四章 家族第六十六章 大疫第九十二章 畜牧業革命第四十一章使人君不近儒臣者正此輩也二第九十三章 小夫妻第五十四章 吳士漣的絕望與希望第二百四十八章 報仇第七十三章 試行天下第四十五章 首勝第二百二十八章 列車爲城第一百二十三章 旱情第七十一章 大朝會第二十七章 水部設想
第二十二章 天下大勢,浩浩蕩蕩第一百七十四章 大元重光皇帝第三十七章 何以養民第一百五十三章 郕王入武學第一百七十五章 正統五年正旦詔第一百三十一章 朱祁鎮的試探第一百三十七章 北京城中的稅收第七十八章 大越皇帝第五十九章 暗潮第三十九章 石破天驚第十章 開發東北第一步第九十一章 公主下嫁第五十五章 諸將第一百零九章 甘肅在行動第九十五章 開海七第四十章 雨夜奪城第七十六章 安南vs占城第一百三十二章 給石亨新的選擇第一百三十章 佛山造第二十九章 海西攻勢第七十二章 木蘭河衛之屠第二百三十六章 南兵堪戰第九十三章 開海五第八十七章 朗氏內憂第九十七章 風起西域第二十章 出京第二十七章 水部設想第一百零四章 行獵第一百五十章 破釜沉舟第一百二十九章 西征之議第二十九章 兌子第一百章 大明鐵騎之威第八十六章 大婚第一百二十章 屠萬是爲雄第一百一十六章 易知單第一百二十章 燕然山下第一百四十五章 李賢思路第一百三十章 天下大旱第六十三章 水路救援第二百一十三章 成國公的死訊第一百零一章 細川勝元,死第六十章 久旱甘霖第一百三十五章 凱旋之後第七十九章 大明財政第一百六十二章 太皇太后的堅決第一百一十五章 羅倫之心第三十三章 郕王就封第一百三十二章 紛紛南洋策第五十八章 朱祁鎮的執念第五十五章 斬盡天下不平事第一百九十六章 哀兵第一百二十六章 遺折第九十五章 大雲南第一百零七章 會獵朝鮮第二十四章 碧溪第六十九章 太子回京第二十二章 破大藤峽之策第一百四十二章 挫扁第十九章 瓦刺內奸第一百零八章 銀鋪第六十二章 楊信的失望第一百四十一章 瓦刺貢馬第九十三章 考成法第一百一十二章 東勝衛之戰第四十八章 關山飛渡第九十三章 武器生產體系第一百一十六章 易知單第一百七十章 東廠內第八十三章 武進惲家第一百一十八章 未入京城已憂心第一百二十三章 也先死了?第三十五章 治交趾策第四十章 武學派系的雛形第一百二十六章 巡城二第二百一十五章 孝子朱儀第五十八章 大寧第六十章 徐有貞的目的第一百三十章 太子第二十章 郕王之意第一百二十八章 巡城四第一百零六章 射柳第十一章 孫氏第一百二十八章 捷報傳來第八十七章 朗氏內憂第一百五十九章 老臣楊榮第十八章 河北營田第九十五章 任禮出鎮甘肅第八十四章 家族第六十六章 大疫第九十二章 畜牧業革命第四十一章使人君不近儒臣者正此輩也二第九十三章 小夫妻第五十四章 吳士漣的絕望與希望第二百四十八章 報仇第七十三章 試行天下第四十五章 首勝第二百二十八章 列車爲城第一百二十三章 旱情第七十一章 大朝會第二十七章 水部設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