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六章 射柳

第一百零六章射柳

朱勇嘆息一聲,說道:“我也沒有想到。但是有些孩子,實在不行,這也是沒有辦法的事情。比如顧家這一輩子,簡直讓人不知道說什麼好,顧老侯爺也是一世英雄,靖難功臣之中,少有的太祖老將,只是顧家這一輩子?實在不知道該怎麼說是好。”

張輔心思並沒有放在這上面,但是對顧興祖這個二世祖,也是有些耳聞的。

顧成也就是第一代鎮遠侯。就是洪武年間的老將。太祖年間,就鎮守貴州,多有戰功。但是被建文帝派來平亂。

隨即被太宗皇帝俘虜了。

顧成本來不投降的,但是太宗皇帝卻讓建文帝相信,顧成已經投降了。於是殺了顧成好幾個兒子。

讓老將顧成傷痛欲絕。

這才爲太宗所用。

南軍八十萬圍攻北平城,但是輔助世子,也就是仁宗皇帝守城的就是老將顧成。否則世子沒有經過戰爭,怎麼可能在大軍圍困之下,不僅僅將城池守住,還將南軍打得節節敗退。

而現在鎮遠侯顧興祖,就是顧成其中被殺的兒子中一個孩子,當時他父親被殺的時候,他還在襁褓之中,被人保護下來。

只是顧成到底是老將。又復鎮貴州十二年,在永樂十二年的時候去世了。

這爵位就落在顧興祖頭上了。

那時候顧興祖還是一個少年。

沒有了祖父看管,徹底放開混了。弄得雞飛狗跳的,只是太宗仁宗宣宗都念及顧家的功勞,不多管而已。

因爲顧成在世的時候,是少有的支持仁宗皇帝的武將。

如果顧興祖但凡有一點能力,在仁宗皇帝上位之後,念及老將,也不可能不重用顧興祖。

這也算是先見之明吧,反正十年之後的土木堡之變,勳貴戰死無數,唯有顧興祖逃了回來。

張輔說道:“昨天的事情,是他做的?”

朱勇說道:“這個不好說。”

張輔說道:“別的不說,下一輩之中,誰家的孩子最能打,卻能說了吧。你知道我很少關心這些。”

朱勇嘆息一聲,說道:“應該是老孟家的孩子吧。”

張輔聽了,輕輕一嘆,說道:“也是富貴就能消磨志氣。我家子嗣不多,就不說了,你家的孩子,要好好教育,否則將來我們靖難一脈,恐怕被新貴給壓下去了。”

朱勇所言的孟家,乃是保定侯孟家。

孟家兄弟兩人在靖難之中,都是一等一的猛將。

說起孟家都要說第一任保定侯孟善。

孟善也算是老將,跟隨徐達北伐,跟隨傅友德南征。在靖難之戰中,投奔太宗皇帝,成名之戰,以數千士卒守住保定城。

而孟善兩個兒子,也是一等一的勇將。

只是因爲一件事情,牽扯進了奪嫡之爭,老大與漢王來往過密,被太宗處死,老二也就是而今的保定侯孟瑛,被遠竄雲南,到了正統登基之後,纔算是回到北京。重新襲爵。

但是,孟家身上漢王印記是洗不掉的。

保定侯孟家,雖然也是有爵位,列在勳貴之中,但是他家過的最艱難。原因很簡單,孟瑛流放十幾年,再密切的人情也都變淡了。

孟瑛也是知道自己身在嫌疑之地,老老實實閉門謝客,什麼也不敢做。孟瑛一心一下在家裡教導子弟。

所以孟家子弟,在勳貴之中表現最爲出色了。

也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

朱勇嘆息一聲,說道:“我家孩子還行吧,到底不比當初了。小時候覺得父親下手太狠,而今才覺得,這羣兔崽子,不下手是不行的。”

“不過,你說的新貴是蔣貴嗎?也太高看着那老兒吧?”

張輔說道:“你不要小看了蔣貴,他是大器晚成,將來自然有一番功業,不過,他最大的問題,就是大器晚成,又能在戰場之上征戰幾年,我估計不出十年,他就要退下來,他子嗣也不成器,恐怕平西伯府今後幾十年,不過是一個空頭而已。”

“只是難道除卻蔣貴之外,我大明就沒有名將了嗎?”

“只有陛下有意打仗,這仗打多了,這名將自然就有了。大浪淘沙,自然有真金,只是我們這些人倒是沙,還是金,卻不好說了。”

“我無所謂了,只要有子孫襲爵就好了,倒是你,要好好想想了。”

張輔說的淒涼,不過放在而今,唯一的兒子,就不知道成與不成,膝下空虛,卻也有一絲讓人不忍。朱勇嘆息一聲,也沒有什麼好說的了。

兩人說了一番就去準備明日的射柳。總要在皇帝面前,表現一些風采吧。

第二日一早。

數千騎已經圍圓。

朱祁鎮坐在木臺之上,文武大臣分列而坐,張輔與朱勇一左一右。勳貴之中既然要分兩列,這兩個國公自然是逃不過去的。

朱祁鎮一聲令下,士卒將一根根柳枝都插在地面之上,這些柳枝雖然埋得不淺,但是因爲柳枝的特性,依然在風中搖曳生姿。

朱祁鎮也是知道能開弓射箭的,當然知道,這樣的情況之下,並不好射斷柳枝,因爲只要風向微微一變,這柳枝就要動。

這正是考驗本事的。

朱祁鎮下令說道:“開始吧。”

隨即兩列之中,分別有一個出列。出來的正是成國公世子朱儀。

朱儀才十幾歲,但是在馬上英姿倒也有幾分成色。

卻見朱儀橫馬從木臺下面跑過,隨即開弓射箭,整個人幾乎橫在戰馬一側,弓箭貼着地射了出去。

卻見一個柳條應聲而倒。

“好。”朱祁鎮說道:“成國公家的子弟,果然是家學淵源。”

成國公朱勇連忙說道:“陛下說笑了,犬子取巧了。”

朱祁鎮當然知道,朱儀取巧了。

這柳枝插在地面之上,越往上面越容易擺動,但是下卻牢固的很,朱儀根本沒有辦法射中上段,卻只能射下面。

“無妨,這樣的巧也不是誰都能取的,而他而今年紀尚小,好生淬鍊幾年,定然能不負成國公府的威名。”朱祁鎮笑道。

這一句話,倒也是真的。

騎射本來就是很困難的,並不是什麼人都能馬上射柳。

這其實也是很有難度的,否則也不會經久不衰,成爲軍中考驗騎術的標準之一,凡是隻能射中柳枝上面,越往上面,就說名射術越高。

果然不出朱祁鎮所料。

從朱儀之後,不少人都射失了。柳枝在地面上插着,但是長箭都不知道飛到什麼地方去了。

朱勇與張輔的臉色有些不好看,他們偷偷的看着朱祁鎮的臉色,卻見朱祁鎮的臉色並沒有什麼變化。

朱祁鎮對此早就有所預料。

這些紈絝子弟在京城的風流韻事,不是一件兩件,錦衣衛東廠有這人在什麼地方打架鬥毆,爭風吃醋的消息,不要太多。

朱祁鎮對他們的本質再清楚不過了。

指望他們能百發百中,簡直是妄想了。有人射空纔是最正常的情況。

不過,朱祁鎮也並非沒有發現人才。

卻見兩名小將射得極佳,甚至其中一個,還一箭雙柳,簡直將箭術玩出花來了。讓滿場忍不住高呼。

朱祁鎮也忍不住問道:“這兩個是誰家的?”

朱勇露出一副不出預料的表情,說道:“這兩位都是保定侯孟家的,其中一個是保定侯孟瑛長子,孟俊,另外孟賢的兒子。”

朱祁鎮正想說什麼,王振卻在朱祁鎮耳邊說道:“陛下,這孟賢乃是前保定侯庶長子,與漢王有染,被太宗皇帝處死。”

王振必須提醒朱祁鎮,不能說錯話了。

第七十九章 歃血爲盟第七十七章 于謙說太皇太后二第六十三章 遼南府第七十三章 礦業第五十五章 諸將第二十七章 鴨綠江畔第十六章 經筵第六十五章 也先的東北戰略第五十六章 襄國第一百七十九章 成國公之心第一百零一章 困境第三十五章 午間休息第四十九章 三湖五河總方針第一百四十九章 黃河大工第四十章 思任發之死第一百五十七章 方瑾與石亨的爭執第六十四章 肇州攻防戰第十五章 禮樂第九十二章 開海四第一百四十六章 回天之力第一百一十六章 巡邊的準備第九十九章 阿次帖木兒的藍圖第八十八章 對江南重賦不同的看法第一百三十五章 凱旋之後第四十五章 孔府案第一百零七章 會獵朝鮮第四十五章 孔府案第二百二十五章 宣大戰局第一百二十九章 慶都公主駙馬第一百二十八章 捷報傳來第二百四十章 謀事在人成事在天第一百零八章 不負使命第六十四章 鳳凰衛第十四章 糧食危機第一百零五章 銀荒第一百三十七章 曬鹽法第五十八章 朱祁鎮的執念第三十三章 生吃蝗蟲第一百零四章 二月十五日第七十五章 郭登的應手第六十九章 婚事第三十二章 跨過鴨綠江第一百二十六章 遺折第二百一十七章 素衣臨朝第一百四十九章 忽蘭忽失溫之戰第十章 大雪紛紛第五十四章 水利學堂第四十一章 石亨第一百三十章 謝家的家底第二百三十九章 阿刺知院退兵第六十四章 平越策第十四章 糧食危機第一百九十九章 再戰貓兒莊第一百零三章 韓雍的手段第五十三章 處置曹吉祥第七章 聖誕安排第六十三章 遼南府第一百三十七章 龍城飛將第一百一十二章 議麓川三第七章 對五軍都督府的改造第十六章 朱祁鎮心中的《大明會典》第三十六章 真假第五十八章 朱祁鎮的執念第二百一十四章 周忱的堅持第九十七章 建州衛的處境第二百二十一章 往者不可諫第一百三十章 北京震動第一百一十三章 北伐第八十八章 高陽伯李文第十二章 軍議第三十五章 精簡少府第一百一十六章 臺灣置州第七十九章 解縉第七十八章 雪山第二十章 三世說與大同世界第五十四章 圍剿之策第二百一十七章 素衣臨朝第十六章 大捷消息第九十四章 內外新結構第二百四十五章 撤退的開始第二百四十七章 撒網第六十章 徐有貞的目的第九十章 貝琳第一百三十九章 分殊定理外王道第五十八章 朱祁鎮的執念第一百零七章 楊溥秉政第一百七十三章 脫脫不花賭贏了第一百章 大明鐵騎之威第一百六十四章 太皇太后崩第十章 老臣于謙第一百零九章 諒山之戰之構想第八十二章 殿試第五十七章 亦失哈二第六十七章 風雨將至第五十三章 天下大水第一十七章 皇后監國第四十四章 石炭二第八章 斷事官第五十二章 南北之爭第十七章 江南大雪連四旬
第七十九章 歃血爲盟第七十七章 于謙說太皇太后二第六十三章 遼南府第七十三章 礦業第五十五章 諸將第二十七章 鴨綠江畔第十六章 經筵第六十五章 也先的東北戰略第五十六章 襄國第一百七十九章 成國公之心第一百零一章 困境第三十五章 午間休息第四十九章 三湖五河總方針第一百四十九章 黃河大工第四十章 思任發之死第一百五十七章 方瑾與石亨的爭執第六十四章 肇州攻防戰第十五章 禮樂第九十二章 開海四第一百四十六章 回天之力第一百一十六章 巡邊的準備第九十九章 阿次帖木兒的藍圖第八十八章 對江南重賦不同的看法第一百三十五章 凱旋之後第四十五章 孔府案第一百零七章 會獵朝鮮第四十五章 孔府案第二百二十五章 宣大戰局第一百二十九章 慶都公主駙馬第一百二十八章 捷報傳來第二百四十章 謀事在人成事在天第一百零八章 不負使命第六十四章 鳳凰衛第十四章 糧食危機第一百零五章 銀荒第一百三十七章 曬鹽法第五十八章 朱祁鎮的執念第三十三章 生吃蝗蟲第一百零四章 二月十五日第七十五章 郭登的應手第六十九章 婚事第三十二章 跨過鴨綠江第一百二十六章 遺折第二百一十七章 素衣臨朝第一百四十九章 忽蘭忽失溫之戰第十章 大雪紛紛第五十四章 水利學堂第四十一章 石亨第一百三十章 謝家的家底第二百三十九章 阿刺知院退兵第六十四章 平越策第十四章 糧食危機第一百九十九章 再戰貓兒莊第一百零三章 韓雍的手段第五十三章 處置曹吉祥第七章 聖誕安排第六十三章 遼南府第一百三十七章 龍城飛將第一百一十二章 議麓川三第七章 對五軍都督府的改造第十六章 朱祁鎮心中的《大明會典》第三十六章 真假第五十八章 朱祁鎮的執念第二百一十四章 周忱的堅持第九十七章 建州衛的處境第二百二十一章 往者不可諫第一百三十章 北京震動第一百一十三章 北伐第八十八章 高陽伯李文第十二章 軍議第三十五章 精簡少府第一百一十六章 臺灣置州第七十九章 解縉第七十八章 雪山第二十章 三世說與大同世界第五十四章 圍剿之策第二百一十七章 素衣臨朝第十六章 大捷消息第九十四章 內外新結構第二百四十五章 撤退的開始第二百四十七章 撒網第六十章 徐有貞的目的第九十章 貝琳第一百三十九章 分殊定理外王道第五十八章 朱祁鎮的執念第一百零七章 楊溥秉政第一百七十三章 脫脫不花賭贏了第一百章 大明鐵騎之威第一百六十四章 太皇太后崩第十章 老臣于謙第一百零九章 諒山之戰之構想第八十二章 殿試第五十七章 亦失哈二第六十七章 風雨將至第五十三章 天下大水第一十七章 皇后監國第四十四章 石炭二第八章 斷事官第五十二章 南北之爭第十七章 江南大雪連四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