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章 大明鐵騎之威

第一百章 大明鐵騎之威

細川勝元很快就確定了一件事情,那就是要與大明有話語權,今日就必須顯露出自己的力量。

這一戰必須勝利,而且是一場大勝。

最好的摧枯拉朽的勝利。

這才能證明日本的力量,在大明面前有話語權。

細川勝元細細觀察戰局。立即做出了決斷。

他決定兩面包抄,你打你打的。

明軍切入西軍之中,看似直衝細川勝元本陣而來,但是也暴漏出他們最大缺點,那就是人手不夠。

明軍維持而今的戰線,已經將力氣用到了極限。

細川勝元想要另開戰線,從兩側進攻明軍的營地,從而迫使明軍撤退,如果明軍不撤退的話,就將明軍包圍在關原之上,倒是困死明軍。

只有這樣的勝利,才能震懾大明。

明軍一次性被殲滅三萬人,如果真能做到,的確讓明朝震怒。細川勝元的思路並沒有錯。

但是他高估了自己,也高估了他麾下的各部將領。

細川勝元命令一下,西軍就開始調整了,有些軍隊要讓開道路,有些軍隊要前進,有些軍隊要撤後。

畢竟關原並不是太大,調動十幾萬大軍,密集的行動,如果沒有秩序,根本不可能想象的。

只是軍事指揮是需要經驗的。

細川勝元如此一動,楊珍一眼就看出來問題了。

他二話不說來到王英面前,說道:“將軍末將請出戰。”

王英說道:“且等等。”

王英面對細川勝元的攻勢,有些舉足不定,細川勝元的意圖,他看的分明,他此刻想到的是不是見好就收,而今如果撤退的話。西軍今日傷亡不小,決計不敢進攻,就留到明日再戰了。

有今日這一場勝利,足夠穩定東軍人心了。

可以次第增兵,與西軍在此地對峙了。

“將軍,西軍已經出現破綻了。”楊珍翻身下馬,用寶劍在地面上畫出兩軍戰鬥的形式圖,隨即寶劍一劃,劃出一道弧線,直入細川勝元本陣之處。

王英一看,心中一動,再看而今的西軍本陣頓時看出了問題。

西軍這一次調動,露出了一個通道,可以直入細川勝元本陣。

這其實也怪不得細川勝元。

畢竟指揮十幾萬大軍,這種能力並不是誰都有的。放眼大明,讓朱祁鎮放心指揮十幾萬大軍的將領,不超過十個。

細川勝元打過的仗,更多是幾千人的攻防,能動搖一兩萬人就算多了。

京都之戰,雖然雙方都動員了十幾萬大軍,但是真正交戰的也不超過十萬,而且細川勝元沒有指揮十幾萬大軍的經驗,山名宗全就有了嗎?

同樣是沒有的。雙方是菜鳥互啄。

但是王英雖然沒有指揮過,但也見識過。遠的不說,大明與安南的決戰,雙方加起來近百萬大戰,諒山之戰,王英就是參加了外圍戰鬥,事後也是研究過郭登與阮熾之間戰鬥。

而楊珍更不用說了。

楊洪覺得自己兩個兒子都不成器,一個已經死於軍法之下,另外一個資歷平平,楊家下一代要指望楊信了。

所以從內閣退下之後,在樞密院處於半退休的狀態之下,對幾個孫兒是傾囊相授。說實話,真要說這樣幾十萬大軍,大兵團作戰,楊洪自信要勝過石亨與郭登的。除非英國公張輔重起於地下,他誰也不服。

石亨更重要的是戰爭嗅覺,敏銳的讓人覺得是老天爺賞飯吃,看似置之死地,都能後生。但是楊洪戰績雖然比不上石亨,但是他更多是自己一步步從百戶上來的經驗,對軍中全面的掌握。

如果有一個比喻,那就是石亨打仗,就好像李白寫詩。根本不能學。而楊洪指揮作戰,卻更像是杜工部,爲何如此,遇見什麼情況有幾個應手,等等。

雖然學起來,無人完全學會,但是總能有所得。

而今楊珍就是如此。

楊珍雖然年輕,讓他指揮大兵團作戰,卻是不能的,但是在爺爺耳濡目染之下,如何指揮大兵團作戰,他心中是有所概念的。

楊珍想要真正有指揮大兵團作戰的能力,非十幾年的歷練不可,甚至一輩子都不會有。很多人,一個人在某項技能的成長,還真要看天賦。

但是並不妨礙他的用楊洪傳授他的經驗,挑出細川勝元的細節錯誤。

王英沉吟片刻,說道:“此去可不容易,你真願意如此做嗎?”

楊珍說道:“不如虎穴,焉得虎子。將軍沒有想過,援兵一到,將軍當如何自處?”

是的,如果後面的援軍到了,這枚徵東將軍印還在王英手中。

王英心一橫,說道:“好,我只給你半個時辰,半個時辰之內,能夠拿下,就不說了,如果不能拿下,我就要鳴金撤軍,到時候你怎麼樣,我是不會管的。”

撤軍必然有殿後,否則就是一個一敗凃地的解決。而楊珍直衝細川勝元本陣,即便不能得手,也會深陷西軍後方,到時候王英只能放棄了。

楊珍說道:“末將明白。”

楊珍將門出身,少年英才。自然有一股初生牛犢不怕虎的氣質,二話不說,回到自己本陣之中,帶着五千輕騎猛地衝了出來。

其實從根本上來說,細川勝元所露出的破綻,並不大。

甚至這個破綻細川勝元也是考慮過的。

但是他沒有想過兩點。

第一,就是京極家動作如此緩慢,留出的空檔。第二,就是明軍的騎兵如此犀利。

畢竟日本人還沒有真正見識過大明騎兵的威力。之前所有的都是在想象之中。真正在戰場之上見識了大明騎兵。細川勝元才知道,大明騎兵的戰鬥力要在他們想象之上。

只是這個時候已經遲了。

楊珍一馬當先,將自己的親衛隊放在最前面。

這親衛隊之中,有很多都是跟隨過楊洪的老人。可以說是昌國公的底蘊。畢竟是楊洪的孫子,上戰場,楊洪豈能不做些安排。

這數百騎兵,可以說是大明精銳之中的精銳。即便與全盛時候的瓦刺騎兵碰上了,誰勝誰負,還要打了才知道。

此刻面對西軍的軍陣。

根本無所畏懼,仗着身上的甲冑,馬上的甲冑,硬生生撞在西軍的軍陣之上,只停下無數崩崩的聲音,大部分足輕所用的竹槍,紛紛崩斷。明軍徑直殺入軍陣之中。

長刀一橫,無數鮮血噴出來。

不過呼吸之間,就破了一陣子。

楊珍所指出的這一處破綻,並非真的沒有人把守,而是要麼在側後,要麼在一邊,總之,不在各軍的重心位置。再加上彼此前後左右有所脫節。

故而每一個軍陣被明軍騎兵一擊,本能反應就是撤退。

畢竟,每家的軍隊是大明自己的,死的也是自己的人。

但是他們這麼一撤。卻將細川勝元給露了出來。

細川勝元在明軍騎兵衝過來的時候,就看到了危險。立即下命令準備調整,只是他的命令根本來不及。

幾乎在命令下達之前,接受命令那一支軍隊就被打崩了,或者撤出了原本的位置。

細川勝元幾乎眼睜睜的看着楊珍所部夾雜滾滾狼煙,向他衝了過來。楊珍用自己的行動,證明了什麼叫做兵貴神速,什麼叫做在萬軍之中,取上將首級。

一時間,十幾萬西軍都看呆了。連東軍之中幾員大將也萬萬沒有想到這一點。

幾個人面面相覷。不知道誰說了一句:“這就是天朝上國之威嗎?”沒有人回答他們,這一幕就此印在他們心上,終其一生,不敢對大明有一絲怨懟之心。

第五十一章 曬鹽法的進展第一百三十四章 朱祁鎮的第一把火第一百一十九章 馬文升斷案第九十一章 泥足巨人第一百二十八章 捷報傳來第十五章 預修大典第一百章 定風波三第一百三十九章 分殊定理外王道第一百一十六章 易知單第七十五章 于謙奏對第一百四十二章 夜雨如瀑第一百四十九章 昆圖的法會第一百五十二章 與勳貴的聯盟第一百三十七章 北京城中的稅收第一百二十七章 瓦刺新主第七十五章 于謙奏對第一百六十八章 誰是叛徒?第一百三十五章 以工代賑第七十四章 江南清丈的開始第三章 災年第六十四章 田制第一百二十一章 楊洪到第十四章 主導權第二百四十一章 失控的局勢第九十九章 不可讓楊士奇沒有好結果第五十二章 南北之爭第一百五十七章 方瑾與石亨的爭執第五章 天馬來兮從西極第二十四章 誰能解之第一百零九章 天下徽商第三十二章 天下大蝗第一百零八章 不負使命第九十六章 廣西土司第一百四十二章 夜雨如瀑第三十八章 五世說第五十七章 河北旱情第一百四十五章 李賢思路第一百四十章 天下藩王第二章 塞上江南第八十六章 烏斯藏第八十八章 錢婉兒的一天第二十四章 願吾民無飢寒,願此河永定第一百九十八章 顧興祖逃第四十三章 下肇州第一百六十章 思機發之死第一百零七章 射柳二第十五章 李實的辦法第二百一十二章 財政壓力第十五章 預修大典第三章 都掌蠻第九十七章 開海九第九十二章 堅持不懈埋子第五章 太后二第五十八章 長腿的滹沱河第七十三章 試行天下第一百二十九章 大捷之後第二百零六章 分散突圍第九十四章 成國公反制計劃第八章 千秋萬壽宴第三十四章 黎思誠第七十九章 解縉第一百零六章 巡撫日本端木瑞第三十六章 真假第十八章 鐵面講官第一百四十三章 李賢的機遇第三十二章 辟雍堂中第八十三章 西事急第八十五章 族產第一百二十九章 西征之議第一百三十章 死諫第六十章 北方戰略構想二第一百二十六章 寧化黃氏第九十章 開海二第十五章 徐有貞第九十六章 殘破京都第一百一十八章 未入京城已憂心第一百二十三章 也先死了?第七十六章 聯姻蒙古第一百四十九章 保河濟運第三十四章 交趾戰況始末第十二章 徵朝鮮之議第一百五十一章 武學的意義第一百五十六章 塵埃落定大本堂第六十三章 無人能破的張輔紀錄第十七章 江南大雪連四旬第一百四十三章 削藩--大明的政治正確第一百八十八章 孤注一擲第二百二十一章 往者不可諫第四十三章 石炭第七十三章 試行天下第十六章 吾道成矣第七十六章 田園將蕪胡不歸第十二章 軍議第七十二章 嫁公主的難題第一百一十七章 話南京第一章 瑞雪兆豐年第九十三章 武器生產體系第四十七章 鐵壁鎮南第十七章 王恕的猶豫第八十七章 朗氏內憂
第五十一章 曬鹽法的進展第一百三十四章 朱祁鎮的第一把火第一百一十九章 馬文升斷案第九十一章 泥足巨人第一百二十八章 捷報傳來第十五章 預修大典第一百章 定風波三第一百三十九章 分殊定理外王道第一百一十六章 易知單第七十五章 于謙奏對第一百四十二章 夜雨如瀑第一百四十九章 昆圖的法會第一百五十二章 與勳貴的聯盟第一百三十七章 北京城中的稅收第一百二十七章 瓦刺新主第七十五章 于謙奏對第一百六十八章 誰是叛徒?第一百三十五章 以工代賑第七十四章 江南清丈的開始第三章 災年第六十四章 田制第一百二十一章 楊洪到第十四章 主導權第二百四十一章 失控的局勢第九十九章 不可讓楊士奇沒有好結果第五十二章 南北之爭第一百五十七章 方瑾與石亨的爭執第五章 天馬來兮從西極第二十四章 誰能解之第一百零九章 天下徽商第三十二章 天下大蝗第一百零八章 不負使命第九十六章 廣西土司第一百四十二章 夜雨如瀑第三十八章 五世說第五十七章 河北旱情第一百四十五章 李賢思路第一百四十章 天下藩王第二章 塞上江南第八十六章 烏斯藏第八十八章 錢婉兒的一天第二十四章 願吾民無飢寒,願此河永定第一百九十八章 顧興祖逃第四十三章 下肇州第一百六十章 思機發之死第一百零七章 射柳二第十五章 李實的辦法第二百一十二章 財政壓力第十五章 預修大典第三章 都掌蠻第九十七章 開海九第九十二章 堅持不懈埋子第五章 太后二第五十八章 長腿的滹沱河第七十三章 試行天下第一百二十九章 大捷之後第二百零六章 分散突圍第九十四章 成國公反制計劃第八章 千秋萬壽宴第三十四章 黎思誠第七十九章 解縉第一百零六章 巡撫日本端木瑞第三十六章 真假第十八章 鐵面講官第一百四十三章 李賢的機遇第三十二章 辟雍堂中第八十三章 西事急第八十五章 族產第一百二十九章 西征之議第一百三十章 死諫第六十章 北方戰略構想二第一百二十六章 寧化黃氏第九十章 開海二第十五章 徐有貞第九十六章 殘破京都第一百一十八章 未入京城已憂心第一百二十三章 也先死了?第七十六章 聯姻蒙古第一百四十九章 保河濟運第三十四章 交趾戰況始末第十二章 徵朝鮮之議第一百五十一章 武學的意義第一百五十六章 塵埃落定大本堂第六十三章 無人能破的張輔紀錄第十七章 江南大雪連四旬第一百四十三章 削藩--大明的政治正確第一百八十八章 孤注一擲第二百二十一章 往者不可諫第四十三章 石炭第七十三章 試行天下第十六章 吾道成矣第七十六章 田園將蕪胡不歸第十二章 軍議第七十二章 嫁公主的難題第一百一十七章 話南京第一章 瑞雪兆豐年第九十三章 武器生產體系第四十七章 鐵壁鎮南第十七章 王恕的猶豫第八十七章 朗氏內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