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六章 寧化黃氏

第一百二十六章 寧化黃氏

這纔是黃家迅速壯大的原因之一。

甚至有一批人對外說是死了,但是其實已經上山爲匪了。

這就是黃家決計不能讓縣令去村裡挨個收賦稅的原因。

大多數事情,是瞞上不瞞下的。

很多事情,在上面查,那是無頭案,根本查不清楚,但卻瞞不過親戚鄰居。

如果一次也就罷了,而黃家已經是慣犯了。村裡或許有人不知道,但是很多人心裡如明鏡一般。

只是古代的平民百姓,想上告也不是那麼容易的。

但是,如果縣令到了村裡,這事情就瞞不過了。

黃家對那些外姓人可不友好,其中還不少大仇。

“族長,而今這一件事情,總體上來說,不過先禮後兵而已。”一個陰惻惻的中年人說道:“明天族長帶上金銀送上門去,看看着位大青天怎麼做?如果不能。那只有一個辦法了。”

這個中年人乃是這些人之中,唯一一個不姓黃的。但是他娶了黃家的女兒,在朝廷名冊之中,是沒有他的性命的。

李東陽在寧化這些日子,雖然在李東陽看來,沒有做出什麼成績,但是百姓都知道,這位知縣是一個厲害角色,很少能瞞得過他的,已經名聲在外了。

他乃是鄧茂七亂軍之中逃出來的一員。被黃家收留。

這位畢竟是真刀真槍與官軍打過仗的,在很多地方,見解足夠高明,被黃家上下倚重。

“這萬萬不可。這可是殺官的事情。”有人說了一句。

陰惻惻的中年人冷冷一笑,說道:“這深山老林之中,誰知道是我們殺的。而且這一件事情,也不用我們親自出手,老三他們在外面快活了這麼久了,也該幫家裡做一些事情了。”

所謂老三,就是黃家在外爲匪這些人的領頭的。

當然了,兔子不吃窩邊草,這些人都沒有在寧化縣,而是在江西那邊,一旦江西剿匪,就躲回家中。

朝廷一般不會跨省圍剿。

如此,事情就不了了之了。

當然了,寧化縣距離江西本來就不遠,想召回他們也就是一句話的事情。

即便如此,殺官這一件事情,也太過重大了,下面的各房的議論紛紛,不能決斷。

“好了。”黃通說道:“就這樣辦了。”

黃通也明白,就黃家的事情,也不至於牽連九族。所以這些各房的人都猶豫,無他,黃家的利益,大多都被黃通吃在肚子裡面了。

即便是東窗事發了,黃通與黃通的家眷,都不會有什麼好下場,但是其餘的人,卻是未必了。

同樣是死。

一人伏誅而死,與滿門抄斬而死,有什麼區別嗎?

所以黃通一言而決,即便有人有異議,也不敢說出來了。

第二日,黃通帶上黃金十兩,暗地送上了李東陽這裡。

黃金十兩,已經是黃家能拿出來最大筆的賄賂了。畢竟這不是北京,黃家能拿出十兩黃金,已經說明了家底不錯了。

只是這一點錢,如何能進了李東陽的眼,說起來,十兩黃金,說起來也值一百兩銀子,或者一百元,按照大明縣令的俸祿,足夠一個縣令兩年的俸祿。

只是李東陽家底厚實。纔不在乎這一點錢。

李東陽先是重重訓斥一番,說道:“你這是何意?賄賂朝廷命令,可是重罪。”隨即語重心長的說道:“黃通,我知道下面的人多多少少都有一些事情。而今我這樣做,不過是爲了政令通暢,而不是爲了抓你的把柄而來,不客氣的說,整個寧化黃家也未必放在我眼裡,更不要說你一家了,收回去,好好辦事,好好做人,不用擔心,那些有的沒有的。”

黃通只能伏地受命,說道:“這是小人,昏了頭了。萬萬不敢以此污縣君之德。”

李東陽又將黃通扶起來說道:“好了,先進山吧。”

“是是。”黃通親自帶人在前做嚮導,如此就進了山。

這一帶的村落都是隱藏在一座座山地之間,很多土地都是梯田,李東陽看着很多百姓都衣不蔽體。

心中難免有惻然之心。

卻有無可奈何。

他固然知道百姓苦楚,但是朝廷也是要養人的,別的不說,來了這些來幫忙的吏員,這些人的口糧待遇,都是要給的。

他之所以如此急切的下鄉,代替糧長收糧,也是爲了減輕上下其手的餘地。也算是爲百姓減輕一點點負擔。

只是而今,他發現這一件事情,並不是那麼順利的。

而今大量精幹吏員到了寧化,李東陽做事倒是順手了。只是如此一來,寧化每年的稅收即便不起運,估計也養不了這麼多人。

要知道,他們可不是那些胥吏,可以以極低工食銀就打發了。這一次來這裡,幾乎每一個人的俸祿都在十兩上下,甚至韓鐵城最高在二十兩。

比在北京的很多吏員高出一些。

畢竟從北京天津到了這個山溝裡面,總是要給人補貼吧。

這一筆錢就壓在寧化縣頭上了。

心事重重的李東陽,並沒有注意到黃通眼神有些不大對,但是在一側的韓鐵城卻看在眼裡,韓鐵城暗暗的按住了腰間的長刀。

在山中行走,所有人都佩戴了武器。

倒不是擔心有什麼危險,而是這個時代的原生態,在山中是有種種的野獸的。甚至還有華南虎。

進入山林,都要帶一些武器,也是很自然的。

一連數日,都沒有動靜。

但是李東陽親自帶隊,發現了很多問題。近乎重新編練了黃冊。要知道,之前土地清丈,寧化縣也是清丈過的。

但是李東陽細細問了,才發現當初土地清丈的時候,這些山村之中,根本沒有清丈過 。也是李東陽帶得人手足,從來才重新清丈一遍。

然後重新定了每一個村子的賦稅,每到一處,各村子都感恩戴德,高呼青天老爺。

無他,每一個村子所繳納的賦稅,朝廷額定的賦稅高了好幾倍。即便李東陽按照實際情況,重新整理出來的賦稅,比原本朝廷額定的賦稅高出不少,但是對百姓來說。這已經是在減稅。

至於百姓交了,朝廷卻沒有收到的賦稅,到底去了什麼地方。

李東陽並沒有問。

但是黃通卻感覺特別的熱,這幾天一直在搽汗。

李東陽還召集各村父老,讓石匠雕刻一個大石碑,讓人將這個村子各家各戶姓名,田產,還有需要交納的賦稅數量,一一刻在石碑之上。

並言明,今後春秋兩稅,縣衙每年都會來人,就按照這個石碑上的數量來徵收。不過百姓需要幫忙將糧食運到縣上。

雖然山道難行,從這裡到縣上,也是需要很長時間,但是百姓都歡呼雀躍。

當夜休息的時候,李東陽也聽到了很多關於黃家的事情。

李東陽心中微微泛起一個想法,暗道:“黃家是不能留了。我須想個辦法。”

李東陽心思變化,並不是發現黃家做了什麼惡行,而是黃家在這一帶的影響力太大了。如果不將黃家的影響力剷除,李東陽而今所做的一切,今後都會被黃家一一掃清楚。

但是李東陽也不想殺黃家。

卻是因爲寧化縣之中,那一個大家族沒有黃家這樣的黑歷史,今個一開殺戒,今後就麻煩了。

凡是做之前,都要想清楚該如何收場。

就在李東陽在爲這一件事情苦惱的事情,卻不知道人無傷虎意,虎有害人心。而今黃家對李東陽佈置的殺局,已經全部到位了。

夜高風黑,正是殺人放火的好時機。

第三十章 風雲暗藏第一百零六章 朝鮮震動第八十四章 雲貴總督第一百零二章 南洋水師初戰第四十章 輿情第十二章 徵朝鮮之議第十八章 西域近況第八十六章 天下行商第四十八章 北元第九十二章 堅持不懈埋子第一百三十章 謝家的家底第一百九十五章 張輔的落幕第九章 內閣增補第四十八章 北元第一百三十章 北京震動第五十一章 三級教育制度第八十六章 烏斯藏第九十七章 開海九第二十八章 決戰前奏第三十八章 李瑈之死第二十二章 破大藤峽之策第三十六章 真假第一百五十三章 吉曲之戰第一百三十九章 張郎遺策第六十七章 魏國公入處州城第七十七章 日食將至第十一章 微山湖計劃第五十一章 彈劾曹吉祥第一百四十八章 內閣人選的紛爭第一百七十三章 太皇太后最後教誨第三十五章 冷眼旁觀新世界第二百一十六章 震動天下第二百零四章 楊洪vs阿刺知院第一百一十二章 捧殺之計第二十三章 廣東水師第一章 襄王金冊第八十一章 正陽門下第一百一十三章 大明的金銀流向第四章 方家兄弟第四十七章 西虜寇邊第五十九章 暗潮第四十四章 李時勉到第一百七十二章 張宗周孤身歸北第二章 財政危機的延續第三十二章 跨過鴨綠江第四十九章 煙火羣山第一百四十三章 捏圓第十一章 朝鮮靖難第三十九章 欽州黃氏之戰第一百一十四章 皇太后病倒第七十四章 郭登的判斷第六十七章 勳貴之心第十九章 瓦刺內奸第一百二十二章 周忱辦事之道第二百三十九章 阿刺知院退兵第一百四十七章 二十萬騎第一百零七章 迂迴計劃第五十章 英國公餘威第二百一十五章 孝子朱儀第二十章 真相第一百五十三章 出塞第八十八章 舊港施家第一百五十六章 東風長吹天山雪第八十一章 江南田畝狀況第一百三十三章 傳國玉璽第一百零七章 公主府夜宴第二章 外戚第十章 魯蘇之爭第六十三章 馳禁令第一百四十三章 削藩--大明的政治正確第二百零九章 雙方退兵第一百一十五章 侍疾第二百三十五章 突如其來的血戰第五十章 糧倉案第一百二十章 屠萬是爲雄第六十二章 大明朝鮮女真第三十一章 王振的預感第一百三十五章 太子赴安南第一百三十二章 狼第三十五章 精簡少府第三十六章 南方衛所第三十九章 地方官制第二十章 應對安南之策第六十一章 郭登到第六十七章 勳貴之心第六章 新天子第一百九十三章 瓦刺的崩潰第一百二十八章 藏地風雲第六十四章 平越策第六十五章 欲平安南,先定廣西第一百四十章 劉定之請纓第一百六十九章 香囊識人第七十四章 緩與急第四十二章 風雲會聚第一百八十四章 瓦刺撤退第八十五章 蔣貴第九十七章 英雄所見略同第二百一十一章 孟瑛的計劃第一百七十四章 大元重光皇帝
第三十章 風雲暗藏第一百零六章 朝鮮震動第八十四章 雲貴總督第一百零二章 南洋水師初戰第四十章 輿情第十二章 徵朝鮮之議第十八章 西域近況第八十六章 天下行商第四十八章 北元第九十二章 堅持不懈埋子第一百三十章 謝家的家底第一百九十五章 張輔的落幕第九章 內閣增補第四十八章 北元第一百三十章 北京震動第五十一章 三級教育制度第八十六章 烏斯藏第九十七章 開海九第二十八章 決戰前奏第三十八章 李瑈之死第二十二章 破大藤峽之策第三十六章 真假第一百五十三章 吉曲之戰第一百三十九章 張郎遺策第六十七章 魏國公入處州城第七十七章 日食將至第十一章 微山湖計劃第五十一章 彈劾曹吉祥第一百四十八章 內閣人選的紛爭第一百七十三章 太皇太后最後教誨第三十五章 冷眼旁觀新世界第二百一十六章 震動天下第二百零四章 楊洪vs阿刺知院第一百一十二章 捧殺之計第二十三章 廣東水師第一章 襄王金冊第八十一章 正陽門下第一百一十三章 大明的金銀流向第四章 方家兄弟第四十七章 西虜寇邊第五十九章 暗潮第四十四章 李時勉到第一百七十二章 張宗周孤身歸北第二章 財政危機的延續第三十二章 跨過鴨綠江第四十九章 煙火羣山第一百四十三章 捏圓第十一章 朝鮮靖難第三十九章 欽州黃氏之戰第一百一十四章 皇太后病倒第七十四章 郭登的判斷第六十七章 勳貴之心第十九章 瓦刺內奸第一百二十二章 周忱辦事之道第二百三十九章 阿刺知院退兵第一百四十七章 二十萬騎第一百零七章 迂迴計劃第五十章 英國公餘威第二百一十五章 孝子朱儀第二十章 真相第一百五十三章 出塞第八十八章 舊港施家第一百五十六章 東風長吹天山雪第八十一章 江南田畝狀況第一百三十三章 傳國玉璽第一百零七章 公主府夜宴第二章 外戚第十章 魯蘇之爭第六十三章 馳禁令第一百四十三章 削藩--大明的政治正確第二百零九章 雙方退兵第一百一十五章 侍疾第二百三十五章 突如其來的血戰第五十章 糧倉案第一百二十章 屠萬是爲雄第六十二章 大明朝鮮女真第三十一章 王振的預感第一百三十五章 太子赴安南第一百三十二章 狼第三十五章 精簡少府第三十六章 南方衛所第三十九章 地方官制第二十章 應對安南之策第六十一章 郭登到第六十七章 勳貴之心第六章 新天子第一百九十三章 瓦刺的崩潰第一百二十八章 藏地風雲第六十四章 平越策第六十五章 欲平安南,先定廣西第一百四十章 劉定之請纓第一百六十九章 香囊識人第七十四章 緩與急第四十二章 風雲會聚第一百八十四章 瓦刺撤退第八十五章 蔣貴第九十七章 英雄所見略同第二百一十一章 孟瑛的計劃第一百七十四章 大元重光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