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三章 削藩--大明的政治正確

第一百四十三章削藩---大明的政治正確

王文其實不明白朱祁鎮所說的是真是假,但卻知道一點,如果大舉征伐,連續數年,想來什麼麓川,什麼緬甸都支撐不住的。

但是這個想法,立即被王文否定了。

王文反對大舉用兵之心,是真心實意的。

如果因爲反對藩王外封,就大舉興兵,豈不是本末倒置。

但是他心中卻有濃濃的不信任之感。

對於皇帝的不信任,對於勳貴的不信任。

政治上的事情,他太清楚了。今日可以這樣說,明日可以那樣說,一旦形成一個成例,下面就可以援引成例就行了。

開一個口子,就等於打開一扇門。

朱祁鎮這個手法,王文太清楚了,因爲這不是朱祁鎮第一次這樣做了,開海這一件事情,朱祁鎮就是這樣做的。

但是套路雖然老,有用就行。

而今開海一事,已經在地方上醞釀風暴,等什麼時候,吹到了北京,大抵是就是朝廷上正式提出重新修訂勘合貿易的時候。

今日給皇帝開一個口子,明天就能捅破天。

今日說是不得已而爲,明天就會爲了這一件事情,對外興兵。

倒是百姓只會更苦。

只是這些話,王文卻不能說,因爲沒用。

因爲王文開口說,皇帝定然說這是權宜之策。僅此一次,下不爲例。至於下次爲例的時候,就是另外一個說辭了。

王文心中一嘆,暗道:“罷罷罷,老夫舍了這官位,又如何?”王文說道:“陛下,太宗皇帝靖難起兵,掩有天下。宣宗登基,有漢庶人爲亂。太宗,仁宗,宣宗,三代削平天下羣藩,今日陛下放虎歸山,焉知其中沒有一二效仿太宗之舉?”

“爲天下生禍亂之源,臣請陛下三思,臣請太皇太后的三思。”

說完之後,王文跪倒在地,長跪不起。

一時間文華殿之中,落針可聞。

似乎所有人連呼吸都停止了。

朱祁鎮也是如此。

太宗起兵,也不過是三四十年前的事情,在朝很多人都靖難之事的親歷者。

或許再過十幾年,靖難之事,就成爲文臣之間,隨意談論的話題,但是而今卻是一個極其高壓的問題。

有些事情,能做不能說。

有些事情能說不能做。

太宗皇帝登基之後,因爲得位不正,口中從來沒有說過削藩兩個字,但是卻實實在在的做了。

此事王文將這塊遮羞布拉開了。

這一件事情不管如何,王文恐怕都不能在都察院待下去了,外放是最輕的。

朱祁鎮說道:“王卿,此言差矣。張忠遺折之中說的很清楚了,大明藩王從此分內外,大明兩京十三省,所封之藩王,一切如舊,但是在兩京十三省之外所封的藩王,纔有領兵之權。但也受節制。”

“況且,此一時彼一時也,正如太皇太后所言,些許陳年往事,就不必再提了。朕連建庶人都赦免,關於靖難之間的是是非非,就在此處畫上句號。”

“朕信得過諸位叔王。”

朱祁鎮想了想說道:“傳令,以方孝孺等建文忠臣後人,一律赦免。並加以追封。”

太皇太后聽了,微微皺眉,心中卻微微一嘆,沒有多說話。

其實有一件事情,朱祁鎮不知道。

太祖年間,將藩王世子都聚集在南京讀書,但是仁宗皇帝,漢王,趙王都在。

太祖皇帝最討厭漢王,卻喜歡仁宗皇帝,只是嫌棄仁宗皇帝體胖,但是仁宗皇帝與當時僅僅是世子的建文帝,交情不淺。

但是交情歸交情,該下手的時候,兩邊誰都沒有手軟。只是仁宗皇帝午夜夢迴,未必沒有想感嘆過建文之死。

只有太皇太后這個枕邊人知道。

太皇太后知道,朱祁鎮這種表態,其實是一種讓步。

其實大明朝士林之中,一直有同情建文的風氣。太宗皇帝一輩子不管是多少功業,都洗不清這個污點。

所以,解縉的冤案有人奔走,但是方孝孺的冤案,卻沒有一個人敢說話,但是江南士林之中,並非沒有同情之心。

方孝孺平反昭雪。其實是對太宗皇帝一種否定。當然了,太宗皇帝面子,還是需要照顧的,所以方孝孺等人各種評價之上,大抵還要爲尊者諱。

不過,即便如此,對南方士林來說,也是一個重大利好。

朱祁鎮之所以做出這種決定,也是知道。這一件事情是擋不住的。

即便他不做,將來的皇帝也要做。

因爲大明士林之中,很多人都是號稱從道不從君。方孝孺等人忠於建文帝,在儒家道德上是沒有錯誤的。

一直否認下去,反而傷害自己的統治基礎。

特別是現在。文臣勢力坐大,發揮出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既然此早要做的事情,就當做籌碼扔出去吧。

“陛下聖明。”楊士奇聽了朱祁鎮話,立即說道。

隨即下面的文臣全部大聲高呼:“陛下聖明。”

成國公見這情況,低聲嘀咕道:“算了,方孝孺也算一個硬骨頭。”

靖難集團對方孝孺等人的方案其實並不是多情願的。只是張輔壓着,不好說話而已。畢竟如果方孝孺是忠臣,他們是什麼?

有些話不能想太明白。

王文也跪下來,只是他口中卻什麼也沒有說。他知道說什麼也沒有用。今後幾日,他大概要離開京師了。

連罪名都是現成的,離間天家。

朱祁鎮暗出一口氣,偷眼看了太皇太后一眼,太皇太后也在看着他,目光之中卻充滿了淡然。

朱祁鎮只覺得不過一會兒功夫,後背就有一點微微發涼,是被汗打溼了。

爲了將這個想法通過。

朱祁鎮心中做了不知道多少準備。

這準備並非在今日都準備的,而是在數年前,第一次見張忠的時候。

那個時候,朱祁鎮就發現一個問題。

大明在對外戰略,其實相當不利於擴張。太宗皇帝雖然對外大加征伐,但是對太祖留下的制度,卻在口頭上遵從。

朱祁鎮想將大明推上極盛,他首先需要一個理論基礎。

漢武帝想北伐匈奴,還要先推舉公羊家,高舉大復仇的旗幟。封建策固然是張忠一生智慧的結晶,但也是朱祁鎮通向大帝的第一步。

從今天開始,太祖皇帝限山隔海,列十五不徵之國的對外總方針,就變成了,內郡縣,而外藩國的政策。

這種政治轉向,或許今天,乃是今十幾年,還看不出什麼。但是當幾百年之後,人們探尋這一段歷史的時候,無不以這一次會議爲關鍵轉折點。

這當然是後話了。

“陛下。”楊榮說道:“既然定下外以封建之策,那麼卻不知道以那位藩王鎮守麓川?”

這是一個所有人都知道是廢話的話,但是又不能不問。

誰都知道,襄王此刻在京師。

不是襄王會是誰?

果然。朱祁鎮說道:“襄王乃是朕的王叔,既長且賢,就令襄王就蕃麓川,兵部準備好三護衛。並各色官員,助襄王叔一臂之力。”

柴車說道:“臣遵旨。”

太皇太后也說道:“宜早不宜遲,既然定下來,就讓襄王先去軍中吧,內閣商量一個名目出來。”

太皇太后這一次主要目的就是爲襄王鋪路。自然要將這一件事情給敲定了。

楊榮聽了,卻皺起了眉頭,出列說道:“太皇太后,臣以爲軍中兵危戰急,襄王還是在大事抵定之後,再去不遲。”

朱祁鎮立即明白,楊榮的擔心,與他之前的擔心一樣。

果然削藩作爲政治正確已經在中樞文官之中深入骨髓了。

第四十二章 風雲會聚第七十三章 黎思誠徵占城第三十八章 五世說第一百四十五章 大朝餘波第一百零一章 細川勝元,死第五十九章 松潘舊事第一百四十章 今日方知獄吏之貴第一百五十六章 大寧遺夢第六十六章 解決問題第四十二章 最後一課第五十二章 捷報第一百六十七章 內閣調整第二十四章 於公堤第三十九章 石破天驚第六十章 徐有貞的目的第八十章 寇深第十三章 始作俑者,其無後乎?第三十七章 楊溥難題第四十六章 大軍到位第一百二十二章 治政學院第一百一十五章 侍疾第一百八十四章 瓦刺撤退第一百四十八章 十二渠圖第一百零三章 白藤江第二百二十一章 往者不可諫第一百五十五章 伯顏帖木兒的決心第一百七十五章 正統五年正旦詔第六十五章 調整政策第二百三十九章 阿刺知院退兵第一百三十四章 張輔之意第三十章 風雲暗藏第一百六十五章 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第二百四十二章 突如其來第二十一章 青貯第一百零六章 折戟白藤江第二百三十六章 南兵堪戰第一百二十七章 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第一百四十一章 黃河,黃河第一百四十八章 內閣人選的紛爭第四十九章 瓦刺第十七章 水深火熱第七章 對五軍都督府的改造第九十九章 潯州城下第一百三十五章 武學新三甲第二十章 應對安南之策第九十三章 小夫妻第一百二十三章 也先死了?第一百二十二章 治政學院第一百四十四章 襄王監軍第一百四十章 瓦刺使團第十五章 遺詔二第一百六十四章 戎裝臨朝第四十五章 安南之糧第七十四章 江南清丈的開始第一章 襄王金冊第五十三章 中學教材第一百零五章 銀荒第四十三章 海西經營第二百三十八章 挖出精銳第九十三章 當今日本第二百零五章 希望的煙塵第二十八章 決戰前奏第二十五章 會試第一百一十四章 勳貴圈子的爛事第五十六章 災情彙總第一百一十二章 捧殺之計第十五章 香港第一百四十七章 水利派的崛起第一百三十四章 大寧之會第一百三十三章 奪會昌伯爵第二十四章 於公堤第二百零九章 雙方退兵第十九章 修德養望馬性和第八十章 西寧第一百一十章 阮熾的諒山撤退第二百零六章 分散突圍第一百二十八章 李東陽的手段第一百一十四章 各方雲動第八十五章 族產第十一章 微山湖計劃第七十三章 三道關大捷第八十三章 武進惲家第八十五章 尚書們的疑惑第二十九章 兌子第一百四十五章 大朝餘波第一百七十五章 正統十四年第八十八章 高陽伯李文第九十一章 公主下嫁第五十四章 吳士漣的絕望與希望第一百六十七章 內閣調整第三十三章 有變第一百七十九章 成國公之心第十六章 吾道成矣第七十六章 佛山鐵業第一百六十二章 安定西南之策第四章 朱祁鎮的京營第十五章 徐有貞第十章 魯蘇之爭第六十章 遼東局勢的漏洞第九十四年,徐有貞的日本任務
第四十二章 風雲會聚第七十三章 黎思誠徵占城第三十八章 五世說第一百四十五章 大朝餘波第一百零一章 細川勝元,死第五十九章 松潘舊事第一百四十章 今日方知獄吏之貴第一百五十六章 大寧遺夢第六十六章 解決問題第四十二章 最後一課第五十二章 捷報第一百六十七章 內閣調整第二十四章 於公堤第三十九章 石破天驚第六十章 徐有貞的目的第八十章 寇深第十三章 始作俑者,其無後乎?第三十七章 楊溥難題第四十六章 大軍到位第一百二十二章 治政學院第一百一十五章 侍疾第一百八十四章 瓦刺撤退第一百四十八章 十二渠圖第一百零三章 白藤江第二百二十一章 往者不可諫第一百五十五章 伯顏帖木兒的決心第一百七十五章 正統五年正旦詔第六十五章 調整政策第二百三十九章 阿刺知院退兵第一百三十四章 張輔之意第三十章 風雲暗藏第一百六十五章 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第二百四十二章 突如其來第二十一章 青貯第一百零六章 折戟白藤江第二百三十六章 南兵堪戰第一百二十七章 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第一百四十一章 黃河,黃河第一百四十八章 內閣人選的紛爭第四十九章 瓦刺第十七章 水深火熱第七章 對五軍都督府的改造第九十九章 潯州城下第一百三十五章 武學新三甲第二十章 應對安南之策第九十三章 小夫妻第一百二十三章 也先死了?第一百二十二章 治政學院第一百四十四章 襄王監軍第一百四十章 瓦刺使團第十五章 遺詔二第一百六十四章 戎裝臨朝第四十五章 安南之糧第七十四章 江南清丈的開始第一章 襄王金冊第五十三章 中學教材第一百零五章 銀荒第四十三章 海西經營第二百三十八章 挖出精銳第九十三章 當今日本第二百零五章 希望的煙塵第二十八章 決戰前奏第二十五章 會試第一百一十四章 勳貴圈子的爛事第五十六章 災情彙總第一百一十二章 捧殺之計第十五章 香港第一百四十七章 水利派的崛起第一百三十四章 大寧之會第一百三十三章 奪會昌伯爵第二十四章 於公堤第二百零九章 雙方退兵第十九章 修德養望馬性和第八十章 西寧第一百一十章 阮熾的諒山撤退第二百零六章 分散突圍第一百二十八章 李東陽的手段第一百一十四章 各方雲動第八十五章 族產第十一章 微山湖計劃第七十三章 三道關大捷第八十三章 武進惲家第八十五章 尚書們的疑惑第二十九章 兌子第一百四十五章 大朝餘波第一百七十五章 正統十四年第八十八章 高陽伯李文第九十一章 公主下嫁第五十四章 吳士漣的絕望與希望第一百六十七章 內閣調整第三十三章 有變第一百七十九章 成國公之心第十六章 吾道成矣第七十六章 佛山鐵業第一百六十二章 安定西南之策第四章 朱祁鎮的京營第十五章 徐有貞第十章 魯蘇之爭第六十章 遼東局勢的漏洞第九十四年,徐有貞的日本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