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章 阮熾的諒山撤退

第一百一十章阮熾的諒山撤退

只是而今的阮熾連生病的權力也沒有。

他昏迷了兩個時辰之後,就被救起來了。

他一旦清醒過來,二話不說振作精神,巡城。

讓士卒看到他的樣子。

只是回來之後,就已經虛汗直冒,腿腳發虛,似乎站立不住了。

怎麼說?

郭登的壓力足夠重了,但是對於阮熾來說,卻是微不足道的,甚至是幸福的煩惱。

阮熾這幾個月來,卻是承受着能讓任何人崩潰的壓力。

家國生死都在他一念之間。

而且明軍的攻勢,也是一次猛過一次的。

你看到的是,是諒山之戰陷入僵持,明軍久戰無功,卻不知道這個久戰無功之下,有多少次險死還生,費了阮熾多少壓力。

真以爲郭登是白給的。

只是兩人能力在兵力地勢等額外因素加持之下,表現出相似,纔有這樣的動態平衡,外行人看來,似乎是一個很固定局面。但是內行人才知道,任何時候對峙這個局面,都是最不平衡的局面。

不管對峙了多長時間,都有可能在下一秒,爆發出驚天動地的變化。

阮熾堅持了這麼長時間,就是將戰事拖到雨季之中。

但是王越的舉動,不僅僅打破了平衡,也打破了阮熾心理平衡。

阮熾回去之後,屏退左右,自己磨墨,將毛筆沾滿了墨汁,懸空而立,卻好久沒有下筆。

好一陣子,才緩緩的下筆。

他再給黎思誠寫奏摺。

首先他將諒山前線的所有情況一一說明,再將王越這個新變化加入其中,最後說明了他整個戰略思想的轉變。

就是撤退。

將大軍撤到紅河以南。

諒山撤退,不能簡簡單單理解成諒山撤退。而是安南在紅河以北地區的總撤退。

這也是沒有辦法的事情。

一旦諒山空門大開,高平,就不可能守住了。從諒山到升龍之間,可以稱爲天險的也只有一處了,就是紅河了。

當然了,紅河就在升龍府以北。

威脅到升龍府的安全。

而且紅河雖然稱爲天險,但並不算真的天險。

只要給明軍時間,也是能攻破的。

在海面之上的戰鬥,就證明了一件事情,那就是明軍的水師實力並不比陸軍弱。

更不要說,另外一件事情,那就是占城。

之前的戰鬥之中,占城作壁上觀的意圖是非常明顯的,而今局面平衡一旦打破,不僅僅是占城,恐怕連老撾也要下場,痛打落水狗了。如此局面,即便是升龍也未必能保得住。

阮熾特別表明,派遣宗室重臣坐鎮清化,一旦事有不協,從升龍退回清化。

清化乃是後黎朝龍興之地,黎家本來就在清化數百年的人望,當初明滅安南之後,黎家也是以清化爲根基,奮鬥二十多年,才擁有天下的。

阮熾言下之意,讓黎思誠效仿後黎太祖黎利,在清化臥薪嚐膽,持續與明軍作戰。以期再次恢復天下。

隨即阮熾又說明了,他撤退的時間。他預計到在從諒山撤退到升龍的路上,決計不是一條康莊大道,其中風險重重。

所以他讓黎思誠不用等他,先行撤到其他各部軍隊,爲安南收斂一點元氣,就是一點元氣了。

阮熾知道,黎思誠見到這一封奏疏之後,定然非常生氣,甚至不允許他撤退,希冀於有一場力挽狂瀾的大勝。

只是阮熾知道,這幾乎都是妄想。

故而這一奏疏送走之後,阮熾立即開始着手安排撤退事宜了。先斬後奏。

雖然阮熾也知道,明軍大軍其實一直等着他撤退。

但是此刻他也沒有其他辦法了。

世界給予弱者的選項從來不多,一般都是壞與更壞。

在正統二十七年四月初三。

月亮僅僅是一枚彎彎的小船。

在夜色之中,阮熾安排大軍開始撤退,什麼火藥,火炮都沒有帶,帶走的只有糧食。

無他,這個時候安南國內的糧價已經翻騰的不成樣子了,可以說即便是有錢,也換不到糧食了。

要知道在正統初年,河北大災的時候,大明可是從安南購買了一大批糧食。

只是如此產糧區,經過這般蹂躪,已經大面積出現糧食短缺的現象了。

阮熾的安排雖然精當,但是幾十萬人的大撤退,想要做到悄無聲息,甚至不被敵人發現也是不可能。

幾乎在安南撤退的當天夜裡。

郭登就知道了。當時夜戰對誰來說都是一個難題,而且郭登還擔心,是不是阮熾用險,畢竟當初阮熾的任務是守住諒山抗擊明軍就行了,而今形勢變化。

會不會讓阮熾改變心態。

比如說,想要賭上一把。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風格,如果石亨在這裡,自然就會下令出擊,用一場夜戰決定雙方的勝負,但是郭登還是慎重一點。

他下令全軍嚴陣以待,等待天明。

當日光擊破晨霧的時候,明軍所有大軍都已經等待了大半個時辰了。

郭登二話不說下令進攻。

他立即發現,安南人果然撤退了。

窮奇河對面的火力與反應根本不對。

郭登二話不說,升將旗,下令全軍出擊,並傳令,今日不問傷亡數字。

一時間幾十里長的窮奇河,每段河面的北岸都有明軍渡河。

有的地方比較淺,明軍乾脆徒步涉渡,有的地方,自然是應有早就打造好的舢板,還有一些地方,打造浮橋。

一時間八仙過海,各顯神通。

如果這樣的神通,如果安南軍隊主力在這裡,不會起什麼作用。

其實諒山這裡這一道窮奇河,之所以能攔得住大明的腳步,並不是說這一道窮奇河有多高多深多險,而是在窮奇河南邊有安南大軍屯駐。

而今安南大軍一走,雖然留上來一些斷後的人馬。卻也不能與大明精銳作戰,不到上午時分,就有好幾處傳來捷報了。

明軍數路渡河,兵鋒直指諒山方向的核心地區,也就是諒山城。

郭登並沒有關注進展如何,而今立即傳令劉聚帶領明軍騎兵主力,先行向南而去。

之前窮奇河擋着,大軍難以飛渡,但是而今窮奇河一破,雖然還有諒山城,但是諒山城畢竟僅僅是一座城池。

是可以繞過去的。

隨即在下午時分,郭登指揮大軍合圍諒山城。

先是射勸降書。

畢竟諒山城中的士卒,已經是窮途末路了,被安南人拋棄了。繼續守下去,無非是一個死字吧。

但是安南人卻沒有什麼反應。

郭登心中暗道:“安南能與我朝兩度爭鋒,果然不是沒有原因的,只是而今再定安南,如何長治久安啊?”

郭登已經開始想平定安南之後的事情了。

當然,不管他準備將來怎麼辦,他都不會放過這些人的。固然他們對黎氏至死不渝的忠心,讓很很是感動的。

但是如此冥頑不靈,即便是活着也是將來的障礙。正好一併除去。

於是,郭登也不管什麼圍三缺一了,四面合圍,大舉進攻,先運上來大炮,不過數輪下來,就將諒山城牆給擊垮了。

隨即大軍上前掩殺。

諒山城也唯有南面城牆沒有倒塌,幾乎都變成了一片高大的坡地而已,不能稱之爲城池。

但是即便如此,安南士卒在這片廢墟之中,交戰到了入夜身份。

對於數萬大軍不能拿下區區一座殘城,郭登很是惱火,下令換人挑燈夜戰。

不是他不顧惜士卒性命,而是不清理了諒山城,大軍就不能投入下一步作戰。這個時候自然是越快越好,不是憐惜士性命的時候。

於是乎在午夜時分,一聲爆炸之後,諒山城終於爲明軍所有了。

第四章 都掌蠻之滅第二十三章 從直隸開始第八十三章 西事急第二百一十四章 周忱的堅持第三十章 安南盛世第八十一章 江南田畝狀況第一百三十七章 爲大皇帝賀壽第九十六章 殘破京都第七十四章 江南清丈的開始第二十三章 阿刺知院之死第一百八十八章 孤注一擲第二百四十一章 失控的局勢第六十五章 調整政策第一百零二章 大崩潰第一百二十三章 旱情第七十七章 沿海航線第一百三十九章 回京第六十一章 郭登到第八十一章 會寧伯李家第十四章 糧食危機第一百一十八章 未入京城已憂心第一百四十五章 青年才俊第三十九章 大破麓川第一百一十章 糧與銀第三十七章 漢城之戰第五十章 糧倉案第二百四十七章 撒網第一百四十五章 青年才俊第八十四章 李家的決定第一百四十七章 二十萬騎第七十七章 日食將至第二百零一章 決戰前夜第六十二章 楊信的失望第六十二章 大明朝鮮女真第九十四章 開海六第六章 擴大的兵部第九十四章 內外新結構第一百三十九章 石彪的決然第三十七章 何以養民第二百五十章 京觀第一百二十九章 西征之議第二百零三章 楊洪掛帥第七十九章 解縉第九十七章 誰是小人第八十七章 錢氏第九十章 工部侍郎彭誼第十九章 瓦刺內奸第一百一十三章 大明的金銀流向第六十四章 肇州攻防戰第五十三章 處置曹吉祥第三十二章 跨過鴨綠江第四十七章 肇州得失第六十四章 田制第十六章 海漕第七十章 諸子第一百三十章 死諫第一百五十九章 周忱的斂財手段第六十六章 突擊兀良哈第七十章 楊士奇治水意見第五十二章 捷報第九十六章 開海八第一百八十三章 背城而戰第十七章 王恕的猶豫第一百五十一章 武學的意義第九章 內閣增補第五十一章 頓兵城下第一百三十二章 慶都公主所求第四十九章 三湖五河總方針第五十八章 豐收第七章 對五軍都督府的改造第一百四十二章 楊洪巡邊第一百章 定風波三第八十八章 高陽伯李文第四十七章 肇州得失第一百五十八章 金牌止戰第一百五十一章 約戰第二百五十一章 善後第一百二十章 屠萬是爲雄第一百三十六章 石彪到龍城第一百一十一章 也先最後的反撲第一百一十二章 最後的掙扎第六十四章 鳳凰衛第九十五章 開海七第五十三章 中學教材第三十四章 沐昂折戟第五十五章 斬盡天下不平事第二十二章 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第十七章 李時勉第二百零六章 分散突圍第二章 財政危機的延續第三十章 宿衛宮中第一百六十章 思機發之死第一百五十八章 皇后有孕第一百零三章 韓雍的手段第一百四十五章 大朝餘波第一百五十七章 易相第二十八章 江南重賦第一百零六章 巡撫日本端木瑞第六十三章 馳禁令第六十四章 屋漏偏逢連夜雨
第四章 都掌蠻之滅第二十三章 從直隸開始第八十三章 西事急第二百一十四章 周忱的堅持第三十章 安南盛世第八十一章 江南田畝狀況第一百三十七章 爲大皇帝賀壽第九十六章 殘破京都第七十四章 江南清丈的開始第二十三章 阿刺知院之死第一百八十八章 孤注一擲第二百四十一章 失控的局勢第六十五章 調整政策第一百零二章 大崩潰第一百二十三章 旱情第七十七章 沿海航線第一百三十九章 回京第六十一章 郭登到第八十一章 會寧伯李家第十四章 糧食危機第一百一十八章 未入京城已憂心第一百四十五章 青年才俊第三十九章 大破麓川第一百一十章 糧與銀第三十七章 漢城之戰第五十章 糧倉案第二百四十七章 撒網第一百四十五章 青年才俊第八十四章 李家的決定第一百四十七章 二十萬騎第七十七章 日食將至第二百零一章 決戰前夜第六十二章 楊信的失望第六十二章 大明朝鮮女真第九十四章 開海六第六章 擴大的兵部第九十四章 內外新結構第一百三十九章 石彪的決然第三十七章 何以養民第二百五十章 京觀第一百二十九章 西征之議第二百零三章 楊洪掛帥第七十九章 解縉第九十七章 誰是小人第八十七章 錢氏第九十章 工部侍郎彭誼第十九章 瓦刺內奸第一百一十三章 大明的金銀流向第六十四章 肇州攻防戰第五十三章 處置曹吉祥第三十二章 跨過鴨綠江第四十七章 肇州得失第六十四章 田制第十六章 海漕第七十章 諸子第一百三十章 死諫第一百五十九章 周忱的斂財手段第六十六章 突擊兀良哈第七十章 楊士奇治水意見第五十二章 捷報第九十六章 開海八第一百八十三章 背城而戰第十七章 王恕的猶豫第一百五十一章 武學的意義第九章 內閣增補第五十一章 頓兵城下第一百三十二章 慶都公主所求第四十九章 三湖五河總方針第五十八章 豐收第七章 對五軍都督府的改造第一百四十二章 楊洪巡邊第一百章 定風波三第八十八章 高陽伯李文第四十七章 肇州得失第一百五十八章 金牌止戰第一百五十一章 約戰第二百五十一章 善後第一百二十章 屠萬是爲雄第一百三十六章 石彪到龍城第一百一十一章 也先最後的反撲第一百一十二章 最後的掙扎第六十四章 鳳凰衛第九十五章 開海七第五十三章 中學教材第三十四章 沐昂折戟第五十五章 斬盡天下不平事第二十二章 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第十七章 李時勉第二百零六章 分散突圍第二章 財政危機的延續第三十章 宿衛宮中第一百六十章 思機發之死第一百五十八章 皇后有孕第一百零三章 韓雍的手段第一百四十五章 大朝餘波第一百五十七章 易相第二十八章 江南重賦第一百零六章 巡撫日本端木瑞第六十三章 馳禁令第六十四章 屋漏偏逢連夜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