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四章 李家的決定

第八十四章 李家的決定

比如說貓兒莊之戰,乃是皇帝要清除成國公一系,所以做了手腳,否則看看大明與瓦刺諸戰,爲什麼唯獨貓兒莊大敗,而且敗的極慘,而後皇帝就掌控了京營的權力。

所以你品,你細品。

在京師這些傳言是沒有市場的。

畢竟貓兒莊之戰纔過去幾年,有太多的經歷者了。當然知道貓兒莊之戰後全局有多被動,皇帝即便是一個傻子,也不會爲了政治目的做這樣的事情。

但是越距離北京遠的地方,這謠言就越有市場。

當然了,普通人也不敢傳這謠言。

真正有消息知道這謠言的,都是大家族,比如李家就是。

李家未必相信,但決計不相信皇帝在掌控京營之中,是一朵一塵不染白蓮花。所以對朱祁鎮的手腕,雖然看不清楚,卻是有幾分驚懼的。

畢竟比起成國公家族,武進侯家族,等等在貓兒莊喪師的家族,要比李家厲害了不知道多少倍。

都在一場場風暴之中站不住腳,而且三楊當初多厲害,但是沒有過幾年,他們選中的繼承人在雲南當巡撫,這幾年才調回來。

所以李文一聽到擋了皇帝的道了,心中不甘似乎涌入舌脣之間,無限的苦澀,猶如痛飲黃連。但是一點辦法都沒有。

李文說道:“奶奶的意思是答應于謙?”

老夫人點點頭,又搖搖頭說道:“是也不是。既然我家不在西寧,不如一古腦將家中那一點產業給了朝廷,朝廷不是要改土歸流嗎?我們家的這個土官不做了。”

李文聽了,大吃一驚說道:“奶奶你之前不說,這裡是我家萬世之基業,而今怎麼要放棄了。”

老夫人雖然還在,但是他並不是李英的親生母親,再者他年歲長,將三個兒子,不管是親生的還是不是親生的,都熬死了。

於是三房之間早就定下協議分家了。

二房三房留在西寧,而大房遷居在北京。

土司一知落到了二房手中,就是老夫人費勁心機爲二房弄的,當初老夫人就是李家土司乃是李家萬世不拔之基業。

老夫人看得很對,在歷史上青海的土司一直世代相傳到了民國時期。

如果沒有變故,自然是萬世不拔之基業。

而今卻有變故了。

老夫人咳嗽兩聲,說道:“孫兒,我們都走了,又如何能守的住,與其將來不明不白的給了別人,倒不是用他再這位於大人那邊賣一個好價錢。”

“你爺爺生平做過最大的事情,就是將西寧州賣了一個好價錢。面對這樣局面,要善於舍,既然都保不住了,就要下本錢。而且你如果搭上于謙的線,豈不是搭上皇帝的線,其中好處自然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

“成敗如何?就看你本事了。”

李文聽了緩緩的點頭,說道:“孫兒知道該怎麼辦了。”

老夫人心中嘆息,其實她並不想如此。

人越老見識越多,越是想求穩。

在老夫人看來,就算你進了內閣又怎麼樣,你去之後,家族自然也不行了,但是土司這個官職不一樣,世襲罔顧。西南很多土司,都是唐宋時期封的。

如果可能,老夫人自然不願意放棄這番基業

只是事已如此,她又有什麼辦法,只能勸孫子別鑽牛角尖,在各種辦法之中,選擇一個不怎麼壞的辦法去做了。

李文知道該怎麼做了,就當機立斷。他立即與張文一併去見於謙,張文見了于謙當即跪下,說道:“李某乃大明之臣子,陛下所命,無敢不從,既然大人有此以,下官又怎麼不從。只是我家世居西寧,搬遷需要一點時間。”

于謙也知道李家多半要妥協的。但是也萬萬沒有想到李文如此識趣。說道:“好。李大人不虧忠肝義膽。有什麼不便的地方,只管說,我能幫忙的自然會幫忙的。”

言下之意,就是你有什麼條件也提出來吧。

李文說道:“下官一家子都要去京師,這土官留之無用,而且朝廷不是說要改土歸流嗎?下官願意響應朝廷,將我李家田地專爲西寧州治下。”

于謙聽了,心中一動,暗道:“李文真是好手段。”

朱祁鎮確立了改土歸流的原則,但是真正改土歸流的也沒有幾家,畢竟而今朝廷主要精力都放在北方,對西南,西北地區,都是能不出事就不出事爲好。

如果不是因爲茶馬之事,李家在西寧橫霸一方的情況,朝廷也不會多管的。

也就是王驥在雲貴總督任上,平了貴州好幾處土司,建立好幾個縣,也不至於堂堂貴州布政使只有一個縣。

並與土司並處一城。

除此之外,就沒有了。

但是並不是說改土歸流這四個字在朝廷就不存在的。

並非如此,朱祁鎮在處理西南事務的時候,一直秉承着這個態度,如果有土司造反,一般情況下,都是改土歸流,當然了,特別艱險的地方,也會保存土司,但也會將大土司拆分成小土司。

其實李家並不清白,如果翻舊賬的話,李家走私茶葉的數量,足夠李家一家砍頭。只是參與的人太多了,于謙也不敢輕舉妄動。

而今李家願意去北京,並願意以身作則獻土歸流,也給西寧州的建立開了一個好頭。

如此一來,于謙不得不賞,不能不安排好。

不然讓各地土司見李家下場極慘,誰還會主動獻土歸流啊?

而且還要從朝廷整頓衛所方面想,各地衛所官員橫行霸道,不下於土官,朝廷如果嚴苛處置李文,後面的衛所整頓就要難了。

畢竟李文不乾淨,各地衛所中的軍官有幾個可以說自己的乾淨的。

所以,李文真真正正將這好處發揮到了極致。

但是怎麼賞賜,于謙心中卻在默默思索,忽然想到了什麼?說道:“你家有人會養馬嗎?”

李文說道:“自然是有的。”

“好。”于謙說道:“我保舉你東勝總兵官,鎮守河套,爲朝廷養馬,如果你做的好,將領封爵之日,指日可待。”

“李家一門兩爵,從此之後也要修身養性,秉公守法纔是。”

于謙話語之中,有淡淡的警告之意。李文自然聽得明白。

于謙只是礙於局勢而已,不是真不知道李家都做過什麼事情。李文說道:“請大人放心,今後我李家定然實心爲朝廷效力,再無他念。”

于謙說道:“既然如此,就請李大人離開之前,再立一功如何?”

李文此刻已經決定緊抱于謙的大腿,一副既然打不過,就加入其中的打算,自然要在於謙面前好好的表現一番。

故而於謙話音剛落,李文立即說道:“請大人吩咐。”

于謙說道:“各地土司這幾日就會來西寧了,他們的馬匹我自然是放心的,但是西番情形如何,朝廷就不大清楚了。李家久在西寧,可知道西番各衛,乃至烏思藏,西域等地的情況如何?”

于謙始終記得自己的使命,他可不是單單的來處理茶馬事務的,他作爲三邊總督要管理很多事情。

而且朝廷現在財政緊缺,受海關的影響,如果西寧能大量販賣商品到西番,西域,乃至烏思藏,也是一件大好事。

最少這裡關稅就能收更多了。

但是大明匆匆來是老德行,他們很少派人去其他地方,都是通過其他地方來的朝貢使臣瞭解情況。于謙對這些地方雖然談不上兩眼一抹黑,但也差不多。

李文聽了,說道:“大人,算是問對人了。”

第一百一十章 各自退兵第七章 對五軍都督府的改造第八十四章 家族第一百五十二章 與勳貴的聯盟第一章 襄王金冊第一百五十三章 出塞第六十三章 自省第一百零九章 麓川二第二百四十七章 撒網第一百二十四章 楊士奇最後諫言第一百五十八章 皇后有孕第一百四十六章 西域攻伐總戰略第九十四章 開海六第一百一十七章 雨季的來臨第一百六十二章 太皇太后的堅決第七十八章 趙新的考驗第一百六十一章 王直鎮守南京第十四章 新任內閣班子第九十三章 考成法第六十八章 定婚事第九十七章 英雄所見略同第一章 海內老臣心第二百四十章 謀事在人成事在天第六十二章 大赦詔第六十六章 突擊兀良哈第一百三十九章 楊溥的政治理念第一百零九章 倭寇出沒第一百六十二章 太皇太后的堅決第二百二十五章 宣大戰局第一百六十九章 盧溝河水情第九十九章 西軍脆敗第六十章 久旱甘霖第八十八章 高陽伯李文第十章 魯蘇之爭第九十五章 大明軍制第三十一章 蠢蠢欲動的安南第十七章 王恕的猶豫第一百六十六章 正統四年的大水第七十四章 瓦刺可滅乎?第二百章 馬第一百二十五章 巡城第五十四章 金英第一百零三章 在京都第七十一章 男兒自是重危行第六十二章 楊信的失望第三章 災年第一百一十五章 議麓川六第三十九章 整頓九邊第九十一章 整頓衛所的分寸第七十八章 趙新的考驗第九十八章 來自江西的暗箭第五十五章 諸將第六十五章 一條鞭法的問題第二百二十四章 遼河大捷第一百四十二章 楊洪巡邊第三十一章 蠢蠢欲動的安南第四十八章 關山飛渡第六十一章 焦宏的困境第四十六章 石炭四第四十一章 石亨的心思第六章 聖心如淵第一百五十二章 出塞之前第三十九章 欽州黃氏之戰第二章 外戚第八章 遼東之戰的戰略規劃第一百八十章 登壇拜將第一百四十五章 大朝餘波第四十七章 肇州得失第四十四章 也先的算計第七十四章 新理學的種子第五十四章 三邊總督第十四章 主導權第三十一章 交趾與西洋第一百八十四章 瓦刺撤退第八十章 沿途所見第七十一章 男兒自是重危行第二十二章 大明邊軍現狀第九十一章 公主下嫁第七十章 諸子第一百四十六章 京衛武學第一百六十五章 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第三十章 御前帶械第七十二章 門頭溝至京城線第四十四章 瓦刺退兵第一百一十九章 長遠之計第七十七章 日食將至第七十二章 嫁公主的難題第九十九章 西軍脆敗第四十章 武學派系的雛形第七十七章 沿海航線第九十五章 任禮出鎮甘肅第一百零七章 掀牌第一百三十六章 石彪到龍城第一百三十七章 龍城飛將第一百章 大明鐵騎之威第一百七十三章 脫脫不花賭贏了第十九章 瓦刺內奸第六十三章 水路救援第三十一章 崩潰的開始第一百九十一章 暴風雨前的平靜
第一百一十章 各自退兵第七章 對五軍都督府的改造第八十四章 家族第一百五十二章 與勳貴的聯盟第一章 襄王金冊第一百五十三章 出塞第六十三章 自省第一百零九章 麓川二第二百四十七章 撒網第一百二十四章 楊士奇最後諫言第一百五十八章 皇后有孕第一百四十六章 西域攻伐總戰略第九十四章 開海六第一百一十七章 雨季的來臨第一百六十二章 太皇太后的堅決第七十八章 趙新的考驗第一百六十一章 王直鎮守南京第十四章 新任內閣班子第九十三章 考成法第六十八章 定婚事第九十七章 英雄所見略同第一章 海內老臣心第二百四十章 謀事在人成事在天第六十二章 大赦詔第六十六章 突擊兀良哈第一百三十九章 楊溥的政治理念第一百零九章 倭寇出沒第一百六十二章 太皇太后的堅決第二百二十五章 宣大戰局第一百六十九章 盧溝河水情第九十九章 西軍脆敗第六十章 久旱甘霖第八十八章 高陽伯李文第十章 魯蘇之爭第九十五章 大明軍制第三十一章 蠢蠢欲動的安南第十七章 王恕的猶豫第一百六十六章 正統四年的大水第七十四章 瓦刺可滅乎?第二百章 馬第一百二十五章 巡城第五十四章 金英第一百零三章 在京都第七十一章 男兒自是重危行第六十二章 楊信的失望第三章 災年第一百一十五章 議麓川六第三十九章 整頓九邊第九十一章 整頓衛所的分寸第七十八章 趙新的考驗第九十八章 來自江西的暗箭第五十五章 諸將第六十五章 一條鞭法的問題第二百二十四章 遼河大捷第一百四十二章 楊洪巡邊第三十一章 蠢蠢欲動的安南第四十八章 關山飛渡第六十一章 焦宏的困境第四十六章 石炭四第四十一章 石亨的心思第六章 聖心如淵第一百五十二章 出塞之前第三十九章 欽州黃氏之戰第二章 外戚第八章 遼東之戰的戰略規劃第一百八十章 登壇拜將第一百四十五章 大朝餘波第四十七章 肇州得失第四十四章 也先的算計第七十四章 新理學的種子第五十四章 三邊總督第十四章 主導權第三十一章 交趾與西洋第一百八十四章 瓦刺撤退第八十章 沿途所見第七十一章 男兒自是重危行第二十二章 大明邊軍現狀第九十一章 公主下嫁第七十章 諸子第一百四十六章 京衛武學第一百六十五章 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第三十章 御前帶械第七十二章 門頭溝至京城線第四十四章 瓦刺退兵第一百一十九章 長遠之計第七十七章 日食將至第七十二章 嫁公主的難題第九十九章 西軍脆敗第四十章 武學派系的雛形第七十七章 沿海航線第九十五章 任禮出鎮甘肅第一百零七章 掀牌第一百三十六章 石彪到龍城第一百三十七章 龍城飛將第一百章 大明鐵騎之威第一百七十三章 脫脫不花賭贏了第十九章 瓦刺內奸第六十三章 水路救援第三十一章 崩潰的開始第一百九十一章 暴風雨前的平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