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一章 焦宏的困境

第六十一章 焦宏的困境

焦宏剛剛將福建的一些爛事擺平。

有謝懷這樣的布政使,下面自然也有一大堆的亂事。

上樑不正下樑歪,謝懷如此,下面的官員能好到什麼地方去。焦宏要整頓官場,不如此不能豎立自己的權威,不清理一批蛀蟲。將來辦事也不爽利。但又不能讓官場動盪,否則焦宏也能立即來應對葉留宗。

這很考驗焦宏的能力。

好在焦宏被楊溥選出來,也不是易與之輩。

他很好完成了,福建官場的清理與整頓,在最短的時間,開始調動福建兵力。準備應對葉留宗的挑戰。

這也是爲什麼地方要設巡撫,蓋因如之前的三司體制,即便謝懷是布政使,也管不到軍方,所以他調動軍隊不知道花了多少手段。

而今巡撫節制三司,雖然三司都有直接向朝廷上書的資格。但是面對一個強勢的巡撫,是不敢不服從的。

只是福建兵馬實力太差了。

焦宏只能從沿海各衛所之中,挑選了一兩千人馬,這些人馬,很多都是船上的水手。並下令各地府保境安民。一來是海上防範海盜的職責也不輕,二來,福建這邊多水兵,真調到岸上能打仗的也不多了。

只是葉留宗做得更快,這個時候就已經攻到了建寧府城下了。

建寧府城乃是福建行都司所在地。

說起福建行都司,就是大明太祖年間一段故事了。

大明橫掃天下的過程並非一帆風順。當時陳友定佔據福建,太祖皇帝總共打過兩次,第一次,就是從建寧府方向進攻,結果爲陳友定所敗,折損大將胡深。

後來三路南征,纔算是擒殺陳友定。

所以在戰略位置上,這一帶特別重要,而且福建地方雖然狹小,但是在元末戰爭之中並不是主戰場。所以人口損失並不多。

再加上繼承元朝的體制。

福建整體地形,可以分爲山,海兩部分,海就不用說,一連串的沿海小盆地,而山,就是建寧府,延平府,等閩西府縣。

在元朝的時候,福建處於江浙行省下面。建寧路與福州路是平起平坐的。

這種政治姿態,在入明之後,也得以繼承一部分。

也就是福建行都司,與福州的福建都司並列。

當然了,如果天下大亂,建寧府當入閩門戶,軍事上重要性還在福州之上,但是天下大定,這樣多餘的行都司也就不怎麼重要了。

在永樂一朝,多次消減。

所以福建行都司,只剩下三四個衛所了。

而這些人就是在仙霞古道作戰的主力。而福建行都司剩下的兵力,而今就在建寧府之中,一旦建寧府失陷,會是什麼局面?

也就是整個閩西,建寧,延平,邵武,汀州這個四個府縣之中,沒有政府的正規軍了。

更重要的不是建寧府,而是延平府。

延平府當水陸之交,就在閩江上游,一旦延平失陷,賊人大軍就可以直撲福州城下。

那時候纔是真正的天下震動。

所以焦宏一聽說,建寧被圍,頓時心急如焚。立即準備救援建寧。

但是千軍易得一將難求,焦宏根本不指望,福建各衛那些海上驍將。他緊急從各地抽調出這一兩千人,已經是他能動用的極限了。

一旦再敗,他就只能固守福州城了,別的事情什麼都做不了了。

焦宏一時間滿腹糾結,是救還是不救。他心中難免埋怨,如果讓他早到此地兩個月,就不會這樣束手束腳的。

“大人。”忽然下面的衙役上報說道:“有五百馬隊到了城下,爲首的自稱乾清宮侍衛統領楊信。”

焦宏一聽,頓時眼前一亮,說道:“好。”

楊信的名字,焦宏自然是知道的。

而且楊信的能力,焦宏也是知道一些的。畢竟是武學第一。這個名頭也是很響亮的。

朝廷建立武學的時候,很多文官還不以爲然,覺得那些紈絝子弟,難道上上學就能好了嗎?

但是時間一長,發現似乎真是如此。

劉永誠掌管武學的時候,簡直是六親不認,很多在家裡嬌生慣養的子弟,一進去就脫一層皮。

而且武學是畢業了才能襲職。但是並不是任何人都能畢業的。

一般來說在武學五年還不能畢業,今生今世就不要襲職的事情了。只能讓家中其他子弟來試了。

而且即便沒有襲職的資格,只能能武學之中脫穎而出,未必沒有一個好出去。

比如楊信等人。

時間一長,武學人數就爆滿了。

很多沒有襲職資格的人也入武學讀書。

不過,武學讀書資格還是沒有放開。

一般來說,要麼是世襲軍將家庭,子嗣不論多少,只要年齡合適都能入學讀書。其次就是勳貴,外戚子弟,還有文官大臣,也可以向皇帝求名額。

朱祁鎮從來沒有不允許的。

甚至朱祁鎮有意將這個待遇變成一種恩典,就好像是國子監名額一般。

朱祁鎮其實是有意將武學入學範圍擴大化。但是事情要一步步的來。做得太快,反而有反作用。

所以這個時候,武學的名聲在京師外面,大概知道人不多,但是在京城百官之中,卻如雷貫耳。

很多大臣如果覺得家中子弟在從文一道上平平無奇,也琢磨是不是讓孩子入武學謀個前程。

當然了焦宏說好,未必是信任楊信的能力,而是覺得將這一件事情交給楊信去辦,他身上的責任就輕多了。

楊信是皇帝愛將,一看就是重點培養對象。

這種人簡在聖心,即便敗陣,也不會有太多的處罰的。而楊信不會有處罰,他這個在楊信背後的人,難道會有什麼處罰嗎?

所以他進退兩難的困境,因爲楊信的到來,頓時瓦解了。

焦宏親自出迎楊信,楊信帶着幾分受寵若驚。兩方坐定之後,楊信立即將自己的使命說了出來。

就是在焦宏麾下聽令,並保護焦宏的安全。

焦宏微微捻鬚,說道:“這福州城中,能有什麼事情能威脅到老夫,只是有一處危如累卵,正需一員智勇雙全之將,去救援。”

“不知道楊將軍敢不敢去?”

楊信聽了猛地一擡頭,說道:“大人有命,末將不敢不從。”

楊信不知道焦宏是在激將?他知道。

只是他等這個機會已經很長時間了,在乾清宮中當侍衛,看似讓外人羨慕到死,但是實際上,無聊的要命。

楊信雖然在這個位置上,能直接觀摩朝廷最中樞的運轉,對他大有裨益。

但是對一個二十多歲,從小習武的武將來說,他更希望在戰場之上建功立業。

而今不管焦宏是請將是激將,楊信都不會拒絕,而且他也沒有將這些亂民放在心上,蓋因廣西那邊,羣山之中,這百人千人的大戰小戰,這些年都沒有怎麼停過。

楊信也打聽過,南方不管當兵的,還是賊寇都是烏合之衆。

在他看來,這是鐵板釘釘的功勞。

功勞送上門豈能不要。

焦宏說道:“好,果然是要膽量。建寧府已經被圍數日,而今內外消息斷絕,我也不知道情況如何,我籌集了二千士卒,加上你帶來的五百人,速速西進,如果能救建寧府,就去救,不能救,一定要守住延平府,不能讓賊人直衝福州城下。”

焦宏聲音越類越急促,越來越嚴肅,但是到了這裡卻猛地一頓,頂着楊信的眼睛說道:“如果賊人到了福州城下,縱然你是陛下之愛將,我亦斬之。”

楊信立即恭聲行禮,說道:“請大人放心,除非楊某已死,否則賊人決計不會過延平府半步。”

第十一章 孫氏第四章 方家兄弟第七十二章 汪氏第二十五章 會試第八十二章 西寧讀書人第九章 周忱的接班人第八十一章 錢家第三十七章 楊溥難題第九十六章 別江南第十二章 徐有貞眼中的機會第一百九十一章 暴風雨前的平靜第二百二十一章 往者不可諫第一百四十二章 限山隔海第二十七章 北薛南吳第一百章 戰爭的腳步聲第八十五章 更改方略第二十五章 封滹沱河神第八十五章 族產第四十四章 也先的算計第四十章 輿情第二百三十七章 傷亡慘重第六十章 久旱甘霖第五十七章 朝鮮大清洗第二章 大明九邊考第一百章 定風波三第五十九章 松潘舊事第四章 太后第八十八章 舊港施家第一百七十八章 決戰於大同城下第六十六章 建文帝下落第一百四十一章 藩王危機第十八章 河北營田第一百二十四章 地震三第五章 瓦刺與西域第四十二章 孔家南北宗第二百三十五章 突如其來的血戰第十九章 不準贖刑第八十九章 太皇太后的考驗第十一章 孫氏第七十五章 白沙書院第一百二十章 韓鐵城到寧化第一百四十五章 升龍大捷第八十六章 合流第四十章 思任發之死第二百三十六章 南兵堪戰第二十二章 天下大勢,浩浩蕩蕩第六十七章 當年千里追異人第一百三十章 北京震動第七十八章 雪山第三十八章 家事國事第三十六章 南方衛所第一百二十八章 巡城四第五十三章 粉身碎骨渾不怕第七十四章 新理學的種子第一百五十八章 楊榮離京第四十章 輿情第七十五章 葉留宗的野望第五十七章 河北旱情第八十九章 工部侍郎提舉天下工場事第一百一十五章 新舊接替第七十三章 黎思誠徵占城第二十三章 阿刺知院之死第二十章 應對安南之策第一百零五章 銀荒第三十三章 瓦刺的兵器來源第一百五十一章 約戰第五十七章 三省大震第六章 新天子第一百五十四章 瓦刺的試探第七十二章 瓦刺可伐第五十九章 北方戰略構想第七十六章 聯姻蒙古第十八章 瓦刺內亂的可能第八十二章 南浦溪之戰第一十三章 請修大明會典以安社稷疏第六十三章 馳禁令第八十章 沿途所見第二百一十九章 衛所腐朽的背後第十八章 瓦刺內亂的可能第七十九章 回師第九十四章 開海六第十八章 陳綱案第七十二章 汪氏第七十四章 新理學的種子第九十三章 開海五第九十章 少府第二百一十五章 孝子朱儀第六十八章 台州之戰第一百一十二章 最後的掙扎第二十八章 工部兩尚書第六十三章 自省第三十一章,祭大成先師第一百八十章 登壇拜將第九十一章 泥足巨人第六十一章 滹沱河決第十六章 吾道成矣第五十四章 于謙的身體第一百五十六章 東風長吹天山雪第五十五章 奴兒干都司第四十四章 石炭二
第十一章 孫氏第四章 方家兄弟第七十二章 汪氏第二十五章 會試第八十二章 西寧讀書人第九章 周忱的接班人第八十一章 錢家第三十七章 楊溥難題第九十六章 別江南第十二章 徐有貞眼中的機會第一百九十一章 暴風雨前的平靜第二百二十一章 往者不可諫第一百四十二章 限山隔海第二十七章 北薛南吳第一百章 戰爭的腳步聲第八十五章 更改方略第二十五章 封滹沱河神第八十五章 族產第四十四章 也先的算計第四十章 輿情第二百三十七章 傷亡慘重第六十章 久旱甘霖第五十七章 朝鮮大清洗第二章 大明九邊考第一百章 定風波三第五十九章 松潘舊事第四章 太后第八十八章 舊港施家第一百七十八章 決戰於大同城下第六十六章 建文帝下落第一百四十一章 藩王危機第十八章 河北營田第一百二十四章 地震三第五章 瓦刺與西域第四十二章 孔家南北宗第二百三十五章 突如其來的血戰第十九章 不準贖刑第八十九章 太皇太后的考驗第十一章 孫氏第七十五章 白沙書院第一百二十章 韓鐵城到寧化第一百四十五章 升龍大捷第八十六章 合流第四十章 思任發之死第二百三十六章 南兵堪戰第二十二章 天下大勢,浩浩蕩蕩第六十七章 當年千里追異人第一百三十章 北京震動第七十八章 雪山第三十八章 家事國事第三十六章 南方衛所第一百二十八章 巡城四第五十三章 粉身碎骨渾不怕第七十四章 新理學的種子第一百五十八章 楊榮離京第四十章 輿情第七十五章 葉留宗的野望第五十七章 河北旱情第八十九章 工部侍郎提舉天下工場事第一百一十五章 新舊接替第七十三章 黎思誠徵占城第二十三章 阿刺知院之死第二十章 應對安南之策第一百零五章 銀荒第三十三章 瓦刺的兵器來源第一百五十一章 約戰第五十七章 三省大震第六章 新天子第一百五十四章 瓦刺的試探第七十二章 瓦刺可伐第五十九章 北方戰略構想第七十六章 聯姻蒙古第十八章 瓦刺內亂的可能第八十二章 南浦溪之戰第一十三章 請修大明會典以安社稷疏第六十三章 馳禁令第八十章 沿途所見第二百一十九章 衛所腐朽的背後第十八章 瓦刺內亂的可能第七十九章 回師第九十四章 開海六第十八章 陳綱案第七十二章 汪氏第七十四章 新理學的種子第九十三章 開海五第九十章 少府第二百一十五章 孝子朱儀第六十八章 台州之戰第一百一十二章 最後的掙扎第二十八章 工部兩尚書第六十三章 自省第三十一章,祭大成先師第一百八十章 登壇拜將第九十一章 泥足巨人第六十一章 滹沱河決第十六章 吾道成矣第五十四章 于謙的身體第一百五十六章 東風長吹天山雪第五十五章 奴兒干都司第四十四章 石炭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