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三章 開海五

第九十三章開海五

不錯,朱祁鎮已經決定保住王振了。

不是朱祁鎮與王振的感情多深。而是朱祁鎮實實在在與王振無法分割。

王振掌控錦衣衛,司禮監。這些權力都是間接掌控在他的手中的。

一旦王振站不住。換了金英。還能不能聽他的,朱祁鎮還真不知道到了。

羽翼還沒有豐滿,朱祁鎮不可能離開王振。

朱祁鎮說道:“你說說,而今你準備怎麼辦?”

王振小心翼翼的說道:“要不,將李時勉下詔獄。”

朱祁鎮冷笑一聲,說道:“你想的到很美,且不說李先生與朕的師徒情分,你被人抓住把柄了,也是你自己辦事不密,難道李先生說不得嗎?”

“即便朕答應了,太皇太后也不會允許的。”

王振只聽了後半句話,他也承認有太皇太后在,李時勉決計是碰不得的,將這一股恨意壓在心裡。正想說什麼,就聽外面說道:“陛下,於大人求見。”

朱祁鎮立即坐到御座之上,說道:“快請。”

于謙一進來,行禮過後,立即請罪說道:“此事乃臣之錯,臣料事未明。”

朱祁鎮說道:“這事怪不得於先生,是王大伴辦事紕漏太多。被人抓住痛腳了。”

于謙說道:“陛下,臣剛剛也查了一下,李大人所奏十宗罪,大部分都屬實,而今朝野上下,羣情激奮,言官爭先上書。”

“李大人今日早朝之事,還僅僅是開始。”

朱祁鎮只覺得頭疼,說道:“朕早就知道李先生今日有些不對勁,原來這一手在這裡。”

不要以爲李時勉忠直,就不知道怎麼辦事了。

他不是不知道,在陛下親政之前,早朝不過虛文而已。但是他依舊非分言事。不是說給朱祁鎮聽的,而是說給百官聽的。

雖然早朝早就不商議大事,已經很禮儀化的,但是文武百官各部,有一個算一個高級官員都在這裡。

所以早朝之上,出了這一件大事。當時就轟動北京官場。

如果這個時代有熱搜的話,那麼李時勉彈劾王振一事,熱度定然爆表。

別的不說,都察院的言官有一個算一個,大抵都在寫奏疏,恐怕下午時分,雪花一般的奏疏就會飛過來。

朱祁鎮說道:“於先生,而今該如何辦?”

于謙說道:“百官非議王公公久矣,陛下即便愛護王公公,也當讓王公公避避風頭。只要陛下表示罷下西洋一事,令王公公出京。想來羣臣之心,也是能安撫下去的。”

朱祁鎮看着于謙,忽然發現于謙這麼陌生。

朱祁鎮沉默了一會兒,說道:“非要王大伴出宮不可?”

于謙說道:“臣預料錯了百官對王公公憤慨之心,陛下如果放棄開海一事,王公公這一件事情,可以暫且拖着。只是臣擔心,錯過這個機會,將來再言開海之事,就難了。”

朱祁鎮看着于謙,似乎想從於謙的表情之上看出什麼。但是心中對於謙的疑心越來越大,他總覺得他並非沒有辦法,只是樂見王振出宮。

畢竟不管那一個文官都不希望,皇帝身邊有一個影響力巨大的宦官。他懷疑于謙是在順水推舟。

朱祁鎮而今一心牽絆在南洋戰略上,想在南洋插上一根釘子,爲將來埋下伏手。

如果不是覺得這一件事情,是如此之重要。朱祁鎮也不想與太皇太后商議,在朱祁鎮內心權衡之中,讓王振出宮作爲代價。未必不行。

只是他對於謙疑心升起來。他反而不準備立即決斷了。

朱祁鎮此刻忽然有一些理解太皇太后所言了。

忠臣自以爲的忠心,未必是上面想要的忠心。

在於謙想來,或許是趁機剷除皇帝身邊的奸臣。但是朱祁鎮卻不能接受自己被折斷一臂。更不能接受的是,被下面的人玩弄於鼓掌之中。

這個人哪怕是歷史證明的大忠臣于謙。也是不可以的。

朱祁鎮此刻深深的懷疑,于謙是不是早就挖了一個坑,想要一箭雙鵰,除掉王振,也順便辦成皇帝交代的事情。

只是朱祁鎮僅僅是懷疑,也永遠是懷疑。這一輩子也不會問出口的。但是朱祁鎮的演技依舊沒有到家。情緒有一點失落,說道:“於先生暫且休息一陣子,上午也讓你忙活了半日了,至於這一件事情,朕再想想。”

朱祁鎮將於謙打發走之後,也揮手將乾清宮之中所有的人都退了出去。一個人孤孤單單的走在乾清宮之中,手在一個書架上撫摸過去。撫過書架上的一個個木牌,從南北直隸,到貴州,雲南。

來到一處風鈴之前。輕輕一點,傳來清脆的金屬撞擊之聲。

“君臣一日百戰。”朱祁鎮輕輕一嘆,說道:“朕今日才知道,韓非子真意。什麼是孤家寡人,就是一個人獨鬥天下。”

“瓦刺,女真,越南,南洋,三楊,張輔,太皇太后,天下百姓,都是朕之子民,也都是我的敵人。”

“什麼君臣恩義,他認爲的恩義,我與認爲的恩義,根本不是一回事情。”

“左右陛下爲大忠,難道朕就是要被你們這些忠臣左右的嗎?”

朱祁鎮張開雙臂,說道:“看看吧,看誰左右誰。”

朱祁鎮終於清晰自己的定位。想明白這個道理之後,但是依舊面對眼前的困局。不過他所思所想與之前不同。

放在大明朝的角度上,在南洋插一個釘子。纔是最重要的。

但是此刻朱祁鎮很清晰的明白一件事情。那就是價值觀不同,利益不同,根本無法協商。只有權力最重要。

唯有權力纔是最重要的。

朕即國家。

朕的利益高於國家利益。

如果他不能保證自己的位置,即便他在南洋插一個釘子又如何,將來依然是放棄的局面。

他此刻終於明白了蹇公的話。

唯有權力,方有一切,對一個皇帝來說,更是如此,權力就是生命,權力就是呼吸,權力就是脈搏。

因爲作爲一個皇帝,天生與權力共生,沒有權力的皇帝,即便身體再健康,也是將死之人。

什麼將大明千秋萬代,遠朝漢唐。

這是尋常百姓的思維,作爲皇帝的思維,應該是我死後那管洪水滔天。

所以,南洋施家可以放在一邊,王振一定要保住。

保住王振,才能保住他在宮中的影響力,保住錦衣衛一系,可以與金英的東廠抗衡。最少保證了,他在宮中不會死於非命。

更保住了他的威信。

否則連王振這樣貼心的人都保不住,誰還跟着皇帝混。

至於王振是不是混蛋,是不是十惡不赦,抱歉,這一件事情只能先放一放了。權力之爭就是一場戰爭。

他先要確定的是輸贏。

然後再確定是否正義。

因爲成王敗寇。失敗者無法正義。

朱祁鎮理順思路,首先想到,這敵人是誰?

是太皇太后,是楊士奇,是胡濙,是張輔,或者說其他人。

他最擔心的是太皇太后什麼下場,如果是太皇太后下場,這事情就不好辦了。

只是這一件事情,只有一個人能爲他解答。

這個人就是楊榮。

朱祁鎮想到楊榮,楊榮就來了。

外面有人傳話道:“皇爺,楊榮大人到了。”

朱祁鎮說道:“請他進來。”他隨即想到什麼,說道:“不,朕親自去迎接。”隨即推門而出,來到院子裡面,而楊榮此刻剛剛進來了大門,他萬萬沒有想到,朱祁鎮就在面前。立即行禮說道:“臣拜見陛下。”

朱祁鎮一把攙扶住楊榮,說道:“楊先生,朕------”他雙眼瞪大,一副泫然欲泣之像。

第一百零九章 倭寇出沒第一百六十二章 廢南京六部的構想第六十五章 也先的東北戰略第八十三章 日本兩幕府第一百四十八章 十二渠圖第一百四十五章 山東的滅頂之災第十二章 軍議第九十二章 畜牧業革命第一百四十五章 青年才俊第六十七章 朱祁鎮的後宮第一百三十章 慶都公主駙馬二第一章 太子在西北第三十九章 地方官制第一百零八章 時間差第二十七章 北薛南吳第四十二章 孔家南北宗第六十四章 肇州攻防戰第六章 困境第一百六十六章 正統四年的大水第一百四十九章 忽蘭忽失溫之戰第一百四十章 劉定之請纓第一百六十二章 廢南京六部的構想第一百一十八章 太醫學院第一百零八章 不負使命第九十五章 大雲南第四十八章 廣西戰事第五十三章 粉身碎骨渾不怕第九十六章 殘破京都第一百一十四章 寧化縣現狀第七十六章 安南vs占城第七十二章 瓦刺可伐第五十八章 大寧第三章 都掌蠻第八十九章 御前會議之餘音第一百四十六章 黃河改道第一百九十二章 鐵甲的黃昏第一百六十四章 戎裝臨朝第十五章 預修大典第一百一十二章 東勝衛之戰第六十四章 楊士奇與于謙第二章 大武學第一百三十章 天下大旱第一百三十五章 北方鐵都第二十一章 仁政第三十九章 大破麓川第九十四章 徵麓川餘波第一百零三章 在京都第一百四十一章 國策進退第六十七章 勳貴之心第四十四章 李時勉到第十九章 瓦刺內奸第一百八十一章 大同城下第六十八章 台州之戰第九十四章 成國公反制計劃第五十六章 古道血戰第一百四十三章 李賢的機遇第二十章 真相第一百四十二章 挫扁第三十九章 大破麓川第一百四十章 劉定之請纓第三十章 風雲暗藏第四十一章 石亨第六十章 明浪第一百一十三章 困獸之鬥第一百二十一章 錢法第六十九章 水師主導權第六十七章 銀幣銅錢兩級體系第七十五章 郭登的應手第二百一十二章 財政壓力第九十九章 潯州城下第一百二十五章 巡城第八章 斷事官第二百一十三章 成國公的死訊第三十四章 黎思誠第六十三章 金蟬脫殼第七十四章 瓦刺可滅乎?第一百零六章 倔老頭楊溥第三十三章 有變第七十四章 郭登的判斷第一百六十七章 馬政痼疾第一百七十九章 成國公之心第一百二十九章 如鯁在喉第六十章 遼東局勢的漏洞第七十七章 松潘之會第四章 太后第二百五十二章 正統勳貴第七十四章 緩與急第十七章 西北馳道第五章 新內閣第六十六章 建文帝下落第一百八十九章 張輔的奏對第八十章 冼景主持天理報第一百一十七章 話南京第三十章 宿衛宮中第九章 內閣增補第八十二章 西寧讀書人第一百零六章 巡撫日本端木瑞第一百四十章 黃河決口第一百零三章 往事二第一百五十四章 也先
第一百零九章 倭寇出沒第一百六十二章 廢南京六部的構想第六十五章 也先的東北戰略第八十三章 日本兩幕府第一百四十八章 十二渠圖第一百四十五章 山東的滅頂之災第十二章 軍議第九十二章 畜牧業革命第一百四十五章 青年才俊第六十七章 朱祁鎮的後宮第一百三十章 慶都公主駙馬二第一章 太子在西北第三十九章 地方官制第一百零八章 時間差第二十七章 北薛南吳第四十二章 孔家南北宗第六十四章 肇州攻防戰第六章 困境第一百六十六章 正統四年的大水第一百四十九章 忽蘭忽失溫之戰第一百四十章 劉定之請纓第一百六十二章 廢南京六部的構想第一百一十八章 太醫學院第一百零八章 不負使命第九十五章 大雲南第四十八章 廣西戰事第五十三章 粉身碎骨渾不怕第九十六章 殘破京都第一百一十四章 寧化縣現狀第七十六章 安南vs占城第七十二章 瓦刺可伐第五十八章 大寧第三章 都掌蠻第八十九章 御前會議之餘音第一百四十六章 黃河改道第一百九十二章 鐵甲的黃昏第一百六十四章 戎裝臨朝第十五章 預修大典第一百一十二章 東勝衛之戰第六十四章 楊士奇與于謙第二章 大武學第一百三十章 天下大旱第一百三十五章 北方鐵都第二十一章 仁政第三十九章 大破麓川第九十四章 徵麓川餘波第一百零三章 在京都第一百四十一章 國策進退第六十七章 勳貴之心第四十四章 李時勉到第十九章 瓦刺內奸第一百八十一章 大同城下第六十八章 台州之戰第九十四章 成國公反制計劃第五十六章 古道血戰第一百四十三章 李賢的機遇第二十章 真相第一百四十二章 挫扁第三十九章 大破麓川第一百四十章 劉定之請纓第三十章 風雲暗藏第四十一章 石亨第六十章 明浪第一百一十三章 困獸之鬥第一百二十一章 錢法第六十九章 水師主導權第六十七章 銀幣銅錢兩級體系第七十五章 郭登的應手第二百一十二章 財政壓力第九十九章 潯州城下第一百二十五章 巡城第八章 斷事官第二百一十三章 成國公的死訊第三十四章 黎思誠第六十三章 金蟬脫殼第七十四章 瓦刺可滅乎?第一百零六章 倔老頭楊溥第三十三章 有變第七十四章 郭登的判斷第一百六十七章 馬政痼疾第一百七十九章 成國公之心第一百二十九章 如鯁在喉第六十章 遼東局勢的漏洞第七十七章 松潘之會第四章 太后第二百五十二章 正統勳貴第七十四章 緩與急第十七章 西北馳道第五章 新內閣第六十六章 建文帝下落第一百八十九章 張輔的奏對第八十章 冼景主持天理報第一百一十七章 話南京第三十章 宿衛宮中第九章 內閣增補第八十二章 西寧讀書人第一百零六章 巡撫日本端木瑞第一百四十章 黃河決口第一百零三章 往事二第一百五十四章 也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