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五章 山東的滅頂之災

第一百四十五章 山東的滅頂之災

“如果水量不大,可能會聚集在張秋以南匯集成湖泊,就如舊時之梁山泊。”阮安說道。

朱祁鎮目光在地面上掃過,忽然看見梁山這兩個字。

張秋以南就是梁山泊舊地。

梁山泊本身就是黃河洪水淤積所至,只是而今滄海桑田,因爲黃河奪淮,遠遠的離開了這一帶,所以梁山泊就不復存在了。

但是梁山泊不復存在了,卻並沒有改變梁山泊這一帶的地勢。這一帶還是附近比較低窪的存在。

“如果洪水數量再大一些的話,恐怕要東去,奪大清河入海。”

朱祁鎮又從地圖上看到大清河的標記,他忽然覺得這一段河道很熟悉,但是一時間卻想不起什麼,什麼時候看過。忽然心中一亮,暗道:“這不是就是後世的黃河河道嗎?”

不錯他想起來了,後世黃河下游的河道在清末有過一次改道,就從奪淮入海,變成了從山東入海。

如果他沒有記錯的話,這一條所謂的大清河,就是後世黃河的河道。

當然了,朱祁鎮對具體細節或許有些出入,但是大體走向,絕對沒有錯的。大清河從濟南北邊過去,流入渤海之中。

朱祁鎮心中猛地一跳。

一個概念在朱祁鎮的心中閃過。

那就是機會。

所謂福兮禍之所伏,禍兮福之所伏。

雖然這一件一次黃河是一大慘事,死於黃河水的百姓,定然是數以萬計之多,但是也給朱祁鎮帶來一個名正言順,整合黃河的時機,如果黃河真如阮安這樣改道,未必不是一件好事。

畢竟這一道河道,後世一直沿用。

當然了,不敢說有多好。畢竟後世的科技超過現在太大了,即便是這一條河道有什麼不好的地方,也能用科技的力量克服。

但是總要比,而今黃河奪淮,弄得黃河,淮河,乃至長江水系一片混亂的好。

朱祁鎮一直不想治理黃河就是覺得,而今的治水方向是錯誤的,不管是費多少力量,維持黃河與淮河,洪澤湖這樣混亂的體系,根本就是以人力對抗天地之威,而且隨着時間的推移,泥沙堆積,這問題只會越來越難以整理。

但是朱祁鎮如果推行一個讓黃河改道的方案,朝中定然不好通過。官僚本身都是不希望脫出自己掌控之中的事情。

而人工將黃河改道,這一件大事,花費太大了,甚至一旦做不好,不過是將兩淮的水患,易到山東。

想想就知道,山東百姓定然會拼了命的反對。

但是而今卻不一樣了,黃河決口已經是既定事實了。在這個既定事實上,朱祁鎮再推行黃河改道的計劃。

其中阻力就會消減不知道多少。

即便山東本地百姓,此刻也不會多想這些。他們想要就是立即將黃河納入掌控之中。不能在亂衝亂決了。上下翻滾了。

“還有一條河道。”阮安說道:“就是洪水灌入運河之中,奪衛河河道,入天津。這就不好辦了。”阮安面露憂色。說道:“臣受命修整河北水利,衛河入海段,雖然大大拓寬,但是已經無法容納這麼大洪水。”

“臣擔心------”

朱祁鎮說道:“你擔心什麼?徑直說便是了。”

阮安說道:“於大人在天津衛河兩岸,開闢出不少田地,這些土地,恐怕都要付之東流了。”

朱祁鎮還沒有說話,曹鼐卻已經說話了,說道:“阮待詔,天津百姓是百姓,山東百姓就不是百姓嗎?沖決天津,不過禍及兩岸,但是沖決山東,卻是重開一道河道,黃河之水,新河道非十幾裡寬不可。卻不知道多少百姓沉於洪波之中。孰輕孰重,還需思量。”

朱祁鎮聽曹鼐的意思,他寧肯黃河奪衛,也不願意黃河進入山東。

畢竟黃河奪衛,尚且有河道維繫,衛河河道相當一部分,就是運河,這一條河流可以說是年年加固,有工部派人專門負責。

可比大清河要靠譜多了。

大清河這一條河在此之前能有多寬的河道,而今黃河一至,估計沿河數裡之地,都要被黃河侵佔了。

如果真正權衡利弊,自然是奪衛損失更小一點。

朱祁鎮心中一陣感嘆,作爲皇帝他能想的,就是讓那一邊百姓少死一點,而不能讓所有人都活下來。

一時間覺得無力之極。

“陛下,山東急報。”範弘從外面飛奔而來,將一封奏疏遞了上來。

朱祁鎮幾乎從龍椅上跳了起來,接過立即打開一看。

他細細看過之後,一時間表情複雜之極,不知道該高興,還是不高興,隨即將奏摺抵下去,讓下面的大臣看。

山東巡撫張驥上書朝廷並彈劾河南巡撫趙新治水不利,以鄰爲壑。

因爲山東省被河南省的洪水禍害慘了。

改道的黃河就是按照阮安所言的第二條路線走,從衛輝府八柳村向東北,進入廣濟渠,然後到張秋,然後入大清河,直接入海。

但是這一路上,張驥的寫的字字是血,特別是張秋鎮,本來是繁華不下一個縣城的大鎮,卻因洪水夜至,睡夢之中,洪水登堂入室。

很多人都來不及逃生,就被淹死在房屋之中,天明去看的時候,屋舍齊平水中,一片汪洋,張秋一鎮百姓,盡爲魚鱉。

有官員乘小舟,行於水面,唯有浮屍連成片,寂靜無聲,偶爾有兒啼之聲,卻是父母將嬰兒藏於木桶之中,浮於水面之上,下有浮屍成片,或許是是此兒之父母也。

悽慘難以盡言,望之傷於肝腸。

這個場面,不要說讓朱祁鎮親自去看了,僅僅是看着樣的文字,就汗透重衣,不忍直視了。

而且張秋鎮的局面,僅僅是一個縮影而已。

黃河東流入海,並不會放過水,凡是擋在他們面前的人或者物,都逃不過浩浩蕩蕩的黃河水的衝擊。

真正的情況,悽慘十倍於張秋者,未必沒有。

朱祁鎮深吸一口氣,將自己心中顫動平息下來。感情對他來說,從來是有害無益的,他此刻能做的就是,不要讓這些因洪水而死的百姓白死。

趁着這個機會,一勞永逸的解決黃河問題,即便不能全部解決,也要讓今後幾十年間,黃河不再出什麼大問題。

這或許冷冷冰冰的,沒有人情味,但是很抱歉,政治就是一種極致利益分配優秀,感情用事,從來是大忌之中的大忌。

朱祁鎮問道:“阮安,以你之見,如此情形,什麼時候能夠修好黃河?”

阮安苦笑說道:“陛下,想要黃河回到舊道之中,今年是不可能了。”

“按山東巡撫張驥所言的水量,臣可以判斷,黃河決口之處,決計超過了十里寬,這麼寬的缺口,是很難堵住的,更不要說而今還在汛期,黃河水豐,這缺口水流速度定然很是湍急,不管是多大的石頭,扔進去,就會被衝到數裡之外了。甚至連以船載磚石沉船堵口都不行了。”

“因爲黃河之中沒有這麼寬的船,而幾艘船即便用鐵鏈鏈在一起,分量也不足夠,如果不能一下子堵住了,堵一半的話,剩下的水流速度就會大增,再堵口的難度,就會增加。”

“甚至水流速度能到達,連沉船都沖走的地步。”

“如此說來。”朱祁鎮說道:“想要讓黃河歸於舊道,非要等冬春枯水期才行嗎?”

阮安說道:“陛下,臣無能,只是以臣之見,或許只有這樣了。請陛下恕罪。”

一邊說,阮安跪倒在地。

第八十五章 更改方略第二十七章 擴大化第十五章 禮樂第四十九章 煙火羣山第六十五章 調整政策第四十九章 貢品第八十六章 大婚第六章 李賢的作爲第三十七章 善後第七十二章 木蘭河衛之屠第九章 通報,內參,與明報第三十二章 大明南洋戰略第八十九章 于謙的西北政策第二百三十六章 南兵堪戰第一百四十章 劉定之請纓第五十一章 西北茶馬第三十七章 漢城之戰第一百五十一章 約戰第一百二十章 韓鐵城到寧化第七十八章 雪山第六十六章 解決問題第六十一章 郭登到第一百九十七章 將軍百戰死第七十二章 大朝會二第二十九章 石璟第一百一十七章 易知單的利弊第二百二十章 軍事改革的開始第八十四章 陳懷第一百零九章 甘肅在行動第八十八章 冼駙馬?第八十二章 西寧讀書人第九十三章 小夫妻第一百零二章 南洋水師初戰第一百三十六章 石亨第一百三十章 慶都公主駙馬二第六十一章 太皇太后問計第六十八章 定婚事第十八章 鐵面講官第一百七十五章 正統十四年第一百一十七章 西南定策二第六十五章 楊士奇與于謙二第四十八章 北元第六十三章 金蟬脫殼第四十七章 孔家南宗第七十四章 郭登的判斷第一百一十四章 各方雲動第八十五章 蔣貴第一百零一章 定風波四第七十四章 緩與急第六十四章 楊士奇與于謙第十七章 西北馳道第九十章 開海二第一百一十四章 海運三難第一百五十五章 瓦刺使團的到來第六十八章 諸子第三十四章 遼東烽煙第五十七章 朝鮮大清洗第一百四十二章 楊洪巡邊第一百零九章 諒山之戰之構想第一百六十二章 安定西南之策第三十二章 辟雍堂中第五十章 金山銀山第五十章 糧倉案第六十七章 勳貴之心第一百三十四章 施禮生死第三章 此長城非彼長城第八十四章 家族第二百二十五章 宣大戰局第一百九十九章 再戰貓兒莊第六十六章 太子的婚事第三十章 御前帶械第一百一十五章 羅倫之心第二百三十六章 南兵堪戰第十九章 破朝鮮之策第八十六章 烏斯藏第一百五十八章 楊榮離京第一百三十三章 盧溝河第九十二章 朱祁鎮的懼意第一百三十六章 大軍對峙的開始第六十六章 建文帝下落第七十二章 木蘭河衛之屠第八十八章 高陽伯李文第十章 王直入閣第四章 都掌蠻之滅第一百三十五章 太子赴安南第一百二十一章 安南捷報第一百二十五章 人之將死第二十九章 辟雍之殿第一百三十六章 錢第九十七章 英雄所見略同第二十八章 決戰前奏第六章 此禍已種蕭牆間第九十四章 開海六第一百六十二章 安定西南之策第一百三十四章 大明壽幾何?第九十八章 風波定第四十八章 廣西戰事第七十六章 聯姻蒙古第八十三章 武進惲家第一百六十二章 安定西南之策
第八十五章 更改方略第二十七章 擴大化第十五章 禮樂第四十九章 煙火羣山第六十五章 調整政策第四十九章 貢品第八十六章 大婚第六章 李賢的作爲第三十七章 善後第七十二章 木蘭河衛之屠第九章 通報,內參,與明報第三十二章 大明南洋戰略第八十九章 于謙的西北政策第二百三十六章 南兵堪戰第一百四十章 劉定之請纓第五十一章 西北茶馬第三十七章 漢城之戰第一百五十一章 約戰第一百二十章 韓鐵城到寧化第七十八章 雪山第六十六章 解決問題第六十一章 郭登到第一百九十七章 將軍百戰死第七十二章 大朝會二第二十九章 石璟第一百一十七章 易知單的利弊第二百二十章 軍事改革的開始第八十四章 陳懷第一百零九章 甘肅在行動第八十八章 冼駙馬?第八十二章 西寧讀書人第九十三章 小夫妻第一百零二章 南洋水師初戰第一百三十六章 石亨第一百三十章 慶都公主駙馬二第六十一章 太皇太后問計第六十八章 定婚事第十八章 鐵面講官第一百七十五章 正統十四年第一百一十七章 西南定策二第六十五章 楊士奇與于謙二第四十八章 北元第六十三章 金蟬脫殼第四十七章 孔家南宗第七十四章 郭登的判斷第一百一十四章 各方雲動第八十五章 蔣貴第一百零一章 定風波四第七十四章 緩與急第六十四章 楊士奇與于謙第十七章 西北馳道第九十章 開海二第一百一十四章 海運三難第一百五十五章 瓦刺使團的到來第六十八章 諸子第三十四章 遼東烽煙第五十七章 朝鮮大清洗第一百四十二章 楊洪巡邊第一百零九章 諒山之戰之構想第一百六十二章 安定西南之策第三十二章 辟雍堂中第五十章 金山銀山第五十章 糧倉案第六十七章 勳貴之心第一百三十四章 施禮生死第三章 此長城非彼長城第八十四章 家族第二百二十五章 宣大戰局第一百九十九章 再戰貓兒莊第六十六章 太子的婚事第三十章 御前帶械第一百一十五章 羅倫之心第二百三十六章 南兵堪戰第十九章 破朝鮮之策第八十六章 烏斯藏第一百五十八章 楊榮離京第一百三十三章 盧溝河第九十二章 朱祁鎮的懼意第一百三十六章 大軍對峙的開始第六十六章 建文帝下落第七十二章 木蘭河衛之屠第八十八章 高陽伯李文第十章 王直入閣第四章 都掌蠻之滅第一百三十五章 太子赴安南第一百二十一章 安南捷報第一百二十五章 人之將死第二十九章 辟雍之殿第一百三十六章 錢第九十七章 英雄所見略同第二十八章 決戰前奏第六章 此禍已種蕭牆間第九十四章 開海六第一百六十二章 安定西南之策第一百三十四章 大明壽幾何?第九十八章 風波定第四十八章 廣西戰事第七十六章 聯姻蒙古第八十三章 武進惲家第一百六十二章 安定西南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