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八章 定婚事

第六十八章 定婚事

朱祁鎮有些慚愧。

卻也是沒有辦法的事情。

今年上半年,救災與麓川之戰的事情,幾乎將朱祁鎮所有時間都站滿了。

可以說大明這麼大的國家,每天哪裡有不出事的,朱祁鎮只要心中有事,那就有忙不完的事情,他除卻每天早晚問安之外,其實也很少進慈寧宮了。

朱祁鎮說道:“娘娘英明。還真有一件事情要向娘娘稟報。”朱祁鎮說道這裡微微一頓。

太皇太后立即明白,一揮手,讓身邊的侍女都退下去了。

朱祁鎮這才負責太皇太后在一大顆參天的松樹下面坐下來,吹着傍晚的涼風,聽着鳥鳴,松樹晃動的聲音,有一種恍如天籟之感。

這就紫禁城之中兩處花園之一,慈寧宮花園。比御花園不差分毫。

太皇太后說道:“說吧,什麼事情?”

朱祁鎮隨即將建文帝的事情一五一十的說了出來。

太皇太后一時間有些恍惚,說道:“這還真是朱允炆的風格。做事情搖擺不定,該心狠不心狠,該寬仁不寬仁,反覆搖擺,心中還存了一顆讀書人的心。”

太皇太后的感嘆,朱祁鎮一時間插不了嘴,但是心中感嘆,的確如此。

如果建文剛剛削藩的時候,懷柔以對,不將事情做的那麼絕,太宗皇帝未必會起兵,即便起兵未必能引得這麼多藩王坐觀成敗。

以朱允炆對湘王之舉,那根本不是在削藩,而是在要人命。

但是太宗皇帝起兵了,他方纔想起名聲了,那一句勿要害朕殺叔之名,雖然可以正反理解,但是雙方已經兵戎相見,再也沒有迴旋的餘地,就不能說一句明正典刑嗎?

從來是在不合適的時候,做不合適的事情。

太皇太后說道:“你準備怎麼辦?”

朱祁鎮說道:“胡先生的意思是,建文皇帝已經死了。太宗皇帝已經蓋棺論定了。”

太皇太后說道:“也好,就這麼辦。不過,我要見見這位當年故人。”

朱祁鎮說道:“朕聽娘娘的。”

太皇太后說了這一件事情,隨即話題一轉,說道:“正事說完了,說說你的婚事吧,準備什麼時候辦?”

朱祁鎮面露苦色說道:“娘娘,能不能拖一拖,孫兒不孝,內庫的銀子不多了。”

太皇太后說道:“我算過大婚要二百多萬兩就夠了,內庫裡面沒有嗎?”

朱祁鎮說道:“有,只是朝廷正在用錢的時候,孫兒不想這個時候動用內庫的財力。”

太皇太后說道:“國有根本,纔是大事之中的大事。二百萬兩已經是精打細算了,不能再推遲了,我老了,不知道什麼時候就不在了,你總要讓我見重孫子吧。也讓我能安心去見仁宗皇帝,否則,我實在是放心不下啊。”

朱祁鎮畢竟是後世的思想,一時間不能理解太皇太后的擔憂。

朱祁鎮這半年處理政事,並不是毫無錯處的。但是總算是有板有眼,規規矩矩的,再算算朱祁鎮的年紀,才十四五歲,已經很不錯了。

想來朱祁鎮將來年紀大了,處理政務的手段就會更加嫺熟了。

在這一點上,太皇太后擔心不多。

但是他的擔心,卻就放在朱祁鎮的子嗣上面了。

太皇太后擔心的不僅僅是朱祁鎮的子嗣,還有宣宗皇帝一系的子嗣。

宣宗皇帝死的太早,子嗣太少,其實是朝廷一大隱患。

太皇太后洪武年間嫁給了當時還是燕世子的仁宗皇帝,幾乎見識了大明到現在所有的皇帝,更明白什麼叫做人世無常。

就好比宣宗皇帝,臘月二十三還是好端端的,但是一進正月就不行了。

事先誰能想到了。

宣宗皇帝只有兩個兒子,朱祁鎮與朱祁鈺。現在看來都是好好的,但是誰能說得清楚?一旦有一個萬一,他們兩個人都不在了。

別的不說,單單是皇位歸屬問題,各方就沒有一個權威的人選。

太皇太后如果當時還在,自然什麼都不用說了,但是太皇太后對自己的身子骨,最清楚不過了,沒有多長時間了。

一旦他不在了,在宮中做主的就是皇太后孫氏。

太皇太后對孫氏的政治智慧深感擔心。倒時候會成什麼樣子,太皇太后都不想了。前代故事早已說明了問題。

而後來發生的正德無嗣,嘉靖繼統鬧出大禮儀,不知道鬧出了大多的亂子。

所以最好的辦法,是不讓這樣的事情發生。

太皇太后要在自己生前見到重孫子,這固然是一點私心,也是對帝系傳承的一種保障。作爲皇帝多子多孫,是必然的責任。

說起來弘治皇帝一生只有一個皇后,但是真愛了,卻給天下留下了多大的隱患。

朱祁鎮一時間沒有想那麼多,只當是太皇太后的心願,他固然不想早婚,這才十幾歲就要成親,但是卻硬頂太皇太后老人家,說道:“娘娘想辦,就辦吧。”

太皇太后說道:“也好,正好張天師也到了京師,正好讓張天師爲你們合一八字,算一下吉時。”

朱祁鎮心中暗道:“我當初拖延之策,將張天師召進京師,卻沒有想到在這一件事情派上用場了。”

太皇太后召見了張天師,第二日,皇帝即將大婚的消息,就在京師之中流傳開來了。一時間京城之中也變得熱鬧多了。

畢竟雖然北京城中百姓,見多識廣,見過不少世面,但是皇帝成婚,卻還真沒有見過,概因朱祁鎮是大明第一個成婚的皇帝。

倒不是其他皇帝都沒有成婚,而是他們都是成婚之後才當了皇帝。

一般來說,結婚都用隆重,即便是平民百姓結婚,新郎官還能穿官服了。而皇帝結婚,更是要比太子隆重多了,禮儀之重,幾乎不可加復。

所以,事情也繁雜多了,雖然都知道這結婚的日子,大概就在明年春天了。但是而今就已經忙碌起來。

馬順一路上風塵僕僕的來到了北京城的時候。

見到了就是這樣的情況,建文帝重現的消息,固然傳開了,但是大家都不是太信,因爲一來錦衣衛抓了不知道多少愚夫愚婦假裝建文帝,民間其實也是有所耳聞的。

而且很多吃瓜羣衆,一致認爲,這個大抵也是假的,否則皇家怎麼一點也緊張,反而在忙忙碌碌的籌辦婚禮。

皇帝嫁娶之事,將建文帝重現之事壓了下去。

馬順是最清楚其中前因後果的,他畢竟是錦衣衛指揮使,消息靈通之極,忍不住暗道:“薑還是老的辣,太皇太后到底是有辦法的。”

就在馬順身後,十幾名錦衣衛扮成了尋常衙役。卻不知道他們都是一等一的搏殺好手,身上火器長刀短弩,一應俱全。一直小心提防着馬車裡面的人。

而馬車之中卻有兩人。

一個老僧,一身袈裟跌坐在馬車之中,手中念珠不住的轉動,頗有一番寶相莊嚴之態,不是別人,正是自稱建文帝的雲南老僧。

而老僧旁邊卻還有一個,卻是一身道袍。他自然不是真道士,只是他覺得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輕損。他寧可扮做道士也不願意當和尚。

當然了很多時候,他還有一直變幻身份。書生,農夫,士卒,各種身份都變幻過。他就是被姚廣孝與胡濙推崇的程濟。

老僧固然睜開眼睛,說道:“可是到了北京了。”

程濟說道:“已經到了,看來燕逆這麼多年做的不錯了。北京也很是繁華。”他忽然起身,跪在老僧面前,說道:“陛下,臣就送陛下到這裡了。”

第六十二章 大明的草原第四十八章 防秋第二百三十三章 紫荊關下第八十八章 衛所改革試點第一百三十二章 出巡第一百三十六章 蒸汽機的初應用第九十章 一巴掌一甜棗第一百二十章 韓鐵城到寧化第一百二十二章 安南後繼第一百一十九章 長遠之計第十五章 預修大典第二十章 出京第十九章 毛裡孩第三十四章 倉稟足而識禮儀第八章 遼東之戰的戰略規劃第二百二十三章 半渡而擊之第二百零二章 咫尺天涯第九十七章 開海九第五十六章 朝鮮兩班第五十三章 粉身碎骨渾不怕第一百五十三章 郕王入武學第一百零二章 往事第四十一章 落子南洋第十五章 遺詔二第六十三章 馳禁令第一百一十二章 東勝衛之戰第一百四十三章 李賢的機遇第五十一章 彈劾曹吉祥第一百五十五章 天人楊洪第一百三十六章 石亨第六十七章 魏國公入處州城第三十四章 倉稟足而識禮儀第一百零四章 鐵甲鏗鏘第六十章 久旱甘霖第一百三十一章 朱祁鎮的試探第一百二十八章 李東陽的手段第二十七章 朱見濬的決斷第五十九章 滹沱河道知多少第一百二十八章 楊文正第九十七章 開海九第二章 財政危機的延續第一百零七章 射柳二第一百五十二章 與勳貴的聯盟第一百零二章 往事第一百零六章 折戟白藤江第一百二十章 韓鐵城到寧化第四十三章 石炭第十四章 遺詔第四十章 使人君不近儒臣者,正此輩也第四十五章 石炭三第二十章 三世說與大同世界第十三章 三楊解體第一百三十二章 狼第一百一十六章 皇太后心事第五十二章 負擔第一百二十六章 巡城二第五十一章 三級教育制度第三十六章 老將不老第二十五章 封滹沱河神第九十九章 定風波二第十六章 李瑈的應對第二百一十八章 罪己詔第一百零六章 折戟白藤江第五十五章 於公入陝第一百一十九章 長遠之計第一百二十一章 工部改革第十二章 徐有貞眼中的機會第二章 雲南局勢第一百一十九章 馬文升斷案第三十章 風雲暗藏第一百一十五章 議麓川六第一百二十九章 大捷之後第二十七章 鴨綠江畔第九十章 開海二第二百一十二章 財政壓力第一百零七章 掀牌第一百四十五章 升龍大捷第一百二十四章 楊士奇最後諫言第三十九章 石破天驚第二十九章 武學開學第七十七章 有驚無險第七十章 楊士奇治水意見第一百五十四章 老臣楊士奇第五十九章 故人相逢大江上第一百八十七章 兵疲將驕第三十八章 李瑈之死第十章 魯蘇之爭第一百二十八章 楊文正第二百一十四章 周忱的堅持第七章 聖誕安排第四十一章使人君不近儒臣者正此輩也二第二十七章 水部設想第一百一十五章 福建善後第八十五章 更改方略第三十二章 跨過鴨綠江第一百零三章 廢天皇第四十三章 正統歷第一百五十一章 馳道與運河第一百二十九章 大捷之後第一百四十三章 早膳
第六十二章 大明的草原第四十八章 防秋第二百三十三章 紫荊關下第八十八章 衛所改革試點第一百三十二章 出巡第一百三十六章 蒸汽機的初應用第九十章 一巴掌一甜棗第一百二十章 韓鐵城到寧化第一百二十二章 安南後繼第一百一十九章 長遠之計第十五章 預修大典第二十章 出京第十九章 毛裡孩第三十四章 倉稟足而識禮儀第八章 遼東之戰的戰略規劃第二百二十三章 半渡而擊之第二百零二章 咫尺天涯第九十七章 開海九第五十六章 朝鮮兩班第五十三章 粉身碎骨渾不怕第一百五十三章 郕王入武學第一百零二章 往事第四十一章 落子南洋第十五章 遺詔二第六十三章 馳禁令第一百一十二章 東勝衛之戰第一百四十三章 李賢的機遇第五十一章 彈劾曹吉祥第一百五十五章 天人楊洪第一百三十六章 石亨第六十七章 魏國公入處州城第三十四章 倉稟足而識禮儀第一百零四章 鐵甲鏗鏘第六十章 久旱甘霖第一百三十一章 朱祁鎮的試探第一百二十八章 李東陽的手段第二十七章 朱見濬的決斷第五十九章 滹沱河道知多少第一百二十八章 楊文正第九十七章 開海九第二章 財政危機的延續第一百零七章 射柳二第一百五十二章 與勳貴的聯盟第一百零二章 往事第一百零六章 折戟白藤江第一百二十章 韓鐵城到寧化第四十三章 石炭第十四章 遺詔第四十章 使人君不近儒臣者,正此輩也第四十五章 石炭三第二十章 三世說與大同世界第十三章 三楊解體第一百三十二章 狼第一百一十六章 皇太后心事第五十二章 負擔第一百二十六章 巡城二第五十一章 三級教育制度第三十六章 老將不老第二十五章 封滹沱河神第九十九章 定風波二第十六章 李瑈的應對第二百一十八章 罪己詔第一百零六章 折戟白藤江第五十五章 於公入陝第一百一十九章 長遠之計第一百二十一章 工部改革第十二章 徐有貞眼中的機會第二章 雲南局勢第一百一十九章 馬文升斷案第三十章 風雲暗藏第一百一十五章 議麓川六第一百二十九章 大捷之後第二十七章 鴨綠江畔第九十章 開海二第二百一十二章 財政壓力第一百零七章 掀牌第一百四十五章 升龍大捷第一百二十四章 楊士奇最後諫言第三十九章 石破天驚第二十九章 武學開學第七十七章 有驚無險第七十章 楊士奇治水意見第一百五十四章 老臣楊士奇第五十九章 故人相逢大江上第一百八十七章 兵疲將驕第三十八章 李瑈之死第十章 魯蘇之爭第一百二十八章 楊文正第二百一十四章 周忱的堅持第七章 聖誕安排第四十一章使人君不近儒臣者正此輩也二第二十七章 水部設想第一百一十五章 福建善後第八十五章 更改方略第三十二章 跨過鴨綠江第一百零三章 廢天皇第四十三章 正統歷第一百五十一章 馳道與運河第一百二十九章 大捷之後第一百四十三章 早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