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一章 工部改革

第一百二十一章工部改革

朱祁鎮有一點摸不清楚楊溥的脈。問道:“先生的意思是?”

楊溥說道:“臣以爲立國在於安民,安民在於務本,務本在於興農,興農在於水利,陛下大興河北水利,乃深知天下之疾苦而除之,實乃治國之正理也。”

朱祁鎮聽了臉色一絲不動。

就好像不是在誇自己的。

對於別人的馬屁,朱祁鎮也習慣照單全收。不過對於楊溥的馬屁,朱祁鎮就要在腦袋之中,多轉幾個圈了。

要想一想,這一位想做什麼?

“水利之重,天下鹹知,從正統九年之後,各地地方官紛紛上奏朝廷,興起水利,北至遼東,南至兩廣莫不如是。”楊溥說道:“只是水利之事,在地方如此重要,卻沒有人掌總,臣以爲不妥之極。”

朱祁鎮說道:“先生是想,重啓兩尚書之策?”

“非也,”楊溥說道:“六部分列,有千餘年了,不可妄動,但是工部職能,可以調動一下了。”

這一件事情,朱祁鎮沒有考慮過。

但是他也知道,上有所好,下必從之。

朱祁鎮親自爲河北水利站臺,不知道在河北砸了多少錢財,纔有而今河北沃土,百萬戶百姓。

從這一點上,下面的官員即便是在遲緩,也能看出來皇帝的風向來。

之前也說過,賴大明諸位先帝之德,朱祁鎮所接到攤子,雖然有很多地方,不如人意,但是總體來說。

不是一個爛攤子。

最少地方府庫是很充裕的。

如此一來,大部分地方官員想要政績,怎麼辦?

修水利。

朱祁鎮所知道,就是太湖入海渠道,爲首的一系列江南水利,甚至陝西布政使黃鏞所經營的一系列灌溉工程。

等等。

幾乎上地方上凡是有餘力的,都要修幾條河,以顯示一下自己的能力。

至於黃河,淮河,長江,這些大工程,自然是要朝廷負擔,但是看幾條渠,灌溉幾百頃地,這些小工程,一個縣就給辦了。

至於清理古代水利工程,重新發揮出作用,更是不少。

可以說,從朱祁鎮修建盧溝河開始,大明第二個修建水利的高峰開始了,第一個高峰,自然是洪武年間,太祖皇帝派遣國子監監生到各地修建水利。

不過,在百廢俱興的背景之下。

洪武年間所修建的水利工程,大多是以恢復爲目的的。

朱祁鎮對地方修建水利,還是支持的,給吏部下的詔書之中,修建水利有功的官員在晉升之上,要提前考慮。

可以說,這樣修建水利的風潮,朱祁鎮是有以推波助瀾的。

只是興一事,有一利必有一弊。

在修建水利之上,也是如此。

朱祁鎮的本意或許不錯,但是執行下來,卻有太多的問題了。

很多河流,都是流經很多府縣,各府縣爲了自己的利益,上面堵下面截,或者上面泄洪,下面受災。這還是僅僅是沒有人掌總的問題。

更不要說,地方政府一拍腦門就要修建水利。

也沒有什麼規劃,勘探。自然是有地方官,願意親自將探明高低上下,開劈河渠。

但問題是有相當一部分地方官,不過是爲了政績,誰想以後,修建起來的水利工程,多有不便之處。甚至不能爲利,反而成災。

這還是能力問題。

更可怕的是,有些地方官心中所想本就不單純。

雖然地方府庫錢糧,還算充裕,但是大明畢竟是有王法的,有御史,有巡按,地方官即便是想將銀子拿進自己的腰囊之中也不是太容易的事情。

但是隻要有工程,其中就用無窮的辦法,可以將錢收入私囊之中。

這種存心不良的工程,又能有什麼效果,只是勞民傷財,徒耗民力而已。

這種亂象,朱祁鎮感受並不深,畢竟他對大明基層是什麼樣子,總體來說是陌生的,是隔了一層的。

但是楊溥就不一樣了。

楊溥門生故吏遍天下,其中有不少都是地方做官,很多事情,不好直接上書朝廷。畢竟一旦上到官面之上,就必須有一個結果。

如果是一個兩個個案,也就罷了。但是如果這樣做的人很多,那就是一場政治風波的開始。

這種後果,並不是每一個官員都想看到的。

但是私下給自己靠山說明情況書信,就進退自如多了。

這也是爲什麼,能坐穩內閣首輔之位的大臣,都是不會是孤臣,必然是朝中某一派文官的首領人物。

楊溥見朱祁鎮聽進去了,又細細說道:“工部分四司,分別是營繕,都水,屯田,虞衡,而今各地衛所屯田,本務本來就不多,歸五軍都督府,至於虞衡司,下屬之在鑄幣諸事,而今可以劃給戶部,而今天下大工,多爲水利工程,與邊防事務,與宮室山陵營造。但必須登基以來,一向節儉,當不至於有大工。”

楊溥說道這裡,眼睛飽含深意的看了朱祁鎮一眼。

朱祁鎮立即明白了。

對於,朱祁鎮離宮別居,楊溥作爲文官之首,對這樣不合禮制的事情,還是表現出不贊成的態度。

好在,朱祁鎮在朝政上並沒有耽擱,每日早朝與接見大臣,還是在紫禁城之中,他也就不說什麼了。

楊溥繼續說道:“如此開裁撤工部雜吏,全部放在水利之上,陛下在直隸設都水司,在其他各省也當如此,設都水司,專司各省水利,府縣之水利工程,必須要都水司勘探,備案,而後方可實行。”

“如此,也不至於地方亂象叢生。”

不是說,各省按察使的監督權沒有行駛到位,而是很多事情,各省按察使也不是太懂的。水利工程畢竟是一門專門的學問。

要專門機構去管理。也是清理之中。

但是朱祁鎮第一個想到的就是,楊溥再向他示好。

爲什麼?

因爲朱祁鎮的水利學堂,已經培養出來相當一部分學員了。

阮安帶着第一批學員,經歷了整個河北水利工程,有豐富的實戰經驗之後,也被阮安帶回學堂學習了兩三年,早已算是畢業了。

但是這一批學員,大多被分配到直隸各府縣,成爲執掌水利工程的小吏。還有一部分在工部做事。

沒錯,是包分配的。

其中混的好,已經成爲九品縣丞了。雖然他這縣丞只能掌管一縣水利事務。侷限性很大,可能一輩子,就不要想升到五品官以上。

一輩子熬一個同知致仕,是他們最好的結局了。

但是對大多數百姓來說,只要能披上一層官皮,那就是改換門庭的大事,至於當多大的官,就不敢有太多的奢望了。

當然了大部分學員,還是一個小小的吏員。

有這個先例存在,報考水利學院的學生大增,如果第一批學員,還多是小太監,但是第二批學院,全部都是北京城中百姓子弟。

一個小吏的前程,達官貴人看不起,但是小老百姓,卻沒有什麼看不起的,甚至一些落地秀才童生,覺得科考無望,也會報名加入。

雖然水利學院每一屆畢業生,比起後世並不多,不過幾百人而已。但是這兩三屆過後,直隸的職位與京城之內的職位,也都會被填滿的。

這種改革,即便楊溥不提,朱祁鎮也要說的。畢竟養出這麼多人,朱祁鎮就是要用的。不會不給水利學堂的學生找崗位的。

只是朱祁鎮心中藏着很深的算計,覺得文官們一定會反對這些人的任職,卻不想今天看楊溥的表現,似乎楊溥並不介意用這些學生。

第八章 斷事官第二百四十九章 殺俘第五十六章 災情彙總第二百零五章 希望的煙塵第七十二章 瓦刺可伐第一百一十二章 汪嶽的機會第一百一十八章 殺一是爲罪第十章 魯蘇之爭第三十三章 郕王就封第二十七章 北薛南吳第四十三章 萬方有過,罪在朕躬第三十九章 整頓九邊第五十九章 暗潮第五十八章 大寧第三十六章 士子之間的爭執第二章 大明九邊考第八章 登基大典第八十六章 合流第三十一章 試探安南第五十五章 斬盡天下不平事第一百零五章 理財聖手第九十九章 潯州城下第四十六章 重構東北戰略第三十四章 交趾戰況始末第一百九十四章 阿刺知院的去向第一百三十五章 武學新三甲第十二章 徵朝鮮之議第一百四十一章 國策進退第一百四十章 天下藩王第七十八章 大越皇帝第六十七章 朱祁鎮的後宮第一百三十八章 瓦刺退兵第一百二十一章 拜將第五十章 英國公餘威第一百二十二章 地震第一百零三章 往事二第四十二章 舉步維艱第一百五十二章 與勳貴的聯盟第九十二章 百官條例之內閣第四十九章 三湖五河總方針第三十五章 冷眼旁觀新世界第一百一十二章 捧殺之計第四十一章 石亨的追擊第二十六章 換講官之意第五十三章 福建亂局第九章 通報,內參,與明報第一百一十三章 海西之戰後第二百零五章 希望的煙塵第五十三章 五月政務第一百三十章 死諫第一百三十二章 狼第四十六章 重構東北戰略第八章 斷事官第二十一章 北方民生之多艱第九十三章 日本局面第三十章 風雲暗藏第一百三十四章 張輔之意第一百四十三章 捏圓第七十三章 大宴第七十七章 于謙說太皇太后二第四十三章 海西經營第四十四章 憑祥城下第一百一十一章 四年第十九章 瓦刺內奸第二百三十四章 阿刺知院的等待第九十七章 誰是小人第一百七十章 東廠內第一百二十九章 首輔曹鼐第四十三章 萬方有過,罪在朕躬第一百六十章 思機發之死第二百二十五章 宣大戰局第二十五章 丘濬的實學思想第一百六十三章 好爲之第十二章 見義必爲,非勇也第五十二章 南北之爭第八十章 經筵第二十六章 跳蚤的滋味第五章 都是壞消息第十六章 吾道成矣第五十六章 朝鮮兩班第三十九章 國事家事二第一百九十九章 再戰貓兒莊第四十八章 南洋衛第一百四十八章 內閣人選的紛爭第四十一章使人君不近儒臣者正此輩也二第六十章 徐有貞的目的第二百三十一章 河北征兵第十四章 李滿住第一百二十四章 地震三第一百零一章 楊溥時代的開始第五十章 糧倉案第九十四章 內外新結構第二十章 應對安南之策第二百二十七章 孟瑛訓子第二十三章 知道了第二十九章 塵埃落定大藤峽第十四章 禮簡而刑繁第五十三章 五月政務第六十八章 鐵路伏筆第一百三十四章 朱祁鎮的第一把火
第八章 斷事官第二百四十九章 殺俘第五十六章 災情彙總第二百零五章 希望的煙塵第七十二章 瓦刺可伐第一百一十二章 汪嶽的機會第一百一十八章 殺一是爲罪第十章 魯蘇之爭第三十三章 郕王就封第二十七章 北薛南吳第四十三章 萬方有過,罪在朕躬第三十九章 整頓九邊第五十九章 暗潮第五十八章 大寧第三十六章 士子之間的爭執第二章 大明九邊考第八章 登基大典第八十六章 合流第三十一章 試探安南第五十五章 斬盡天下不平事第一百零五章 理財聖手第九十九章 潯州城下第四十六章 重構東北戰略第三十四章 交趾戰況始末第一百九十四章 阿刺知院的去向第一百三十五章 武學新三甲第十二章 徵朝鮮之議第一百四十一章 國策進退第一百四十章 天下藩王第七十八章 大越皇帝第六十七章 朱祁鎮的後宮第一百三十八章 瓦刺退兵第一百二十一章 拜將第五十章 英國公餘威第一百二十二章 地震第一百零三章 往事二第四十二章 舉步維艱第一百五十二章 與勳貴的聯盟第九十二章 百官條例之內閣第四十九章 三湖五河總方針第三十五章 冷眼旁觀新世界第一百一十二章 捧殺之計第四十一章 石亨的追擊第二十六章 換講官之意第五十三章 福建亂局第九章 通報,內參,與明報第一百一十三章 海西之戰後第二百零五章 希望的煙塵第五十三章 五月政務第一百三十章 死諫第一百三十二章 狼第四十六章 重構東北戰略第八章 斷事官第二十一章 北方民生之多艱第九十三章 日本局面第三十章 風雲暗藏第一百三十四章 張輔之意第一百四十三章 捏圓第七十三章 大宴第七十七章 于謙說太皇太后二第四十三章 海西經營第四十四章 憑祥城下第一百一十一章 四年第十九章 瓦刺內奸第二百三十四章 阿刺知院的等待第九十七章 誰是小人第一百七十章 東廠內第一百二十九章 首輔曹鼐第四十三章 萬方有過,罪在朕躬第一百六十章 思機發之死第二百二十五章 宣大戰局第二十五章 丘濬的實學思想第一百六十三章 好爲之第十二章 見義必爲,非勇也第五十二章 南北之爭第八十章 經筵第二十六章 跳蚤的滋味第五章 都是壞消息第十六章 吾道成矣第五十六章 朝鮮兩班第三十九章 國事家事二第一百九十九章 再戰貓兒莊第四十八章 南洋衛第一百四十八章 內閣人選的紛爭第四十一章使人君不近儒臣者正此輩也二第六十章 徐有貞的目的第二百三十一章 河北征兵第十四章 李滿住第一百二十四章 地震三第一百零一章 楊溥時代的開始第五十章 糧倉案第九十四章 內外新結構第二十章 應對安南之策第二百二十七章 孟瑛訓子第二十三章 知道了第二十九章 塵埃落定大藤峽第十四章 禮簡而刑繁第五十三章 五月政務第六十八章 鐵路伏筆第一百三十四章 朱祁鎮的第一把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