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六章 災情彙總

第五十六章 災情彙總

不過,在此之前,有一件事情總是要有一個終結,那就是南方的水情。

如果說今年開始是北旱南澇的話,但是在夏秋之交就不對了,因爲南方的災情,是一波連着一波。

特別是長江一線,最少出現過三次大的洪峰。

這也僅僅是朱祁鎮所知道的。

原因無他,這三次洪峰讓長江兩岸不知道多少地方受災。並非這一年長江只有這三次洪峰,而是這三次洪武的威力最大。

李賢在朱祁鎮面前,嘴脣有幾分乾裂。

這半年以來,李賢是最忙的人。

各方災情報告好像飛了一般,都落在李賢手中,而朱祁鎮更是說,凡是關於賑災的票擬,朱祁鎮一律準。

讓李賢有一種士爲知己者死的衝動。

所以這麼多天以來,李賢每天都在忙。首先他要分辨下面的奏疏,誰說的是真話,誰說的是假話。

誰的奏疏是真中有假,誰的奏疏是假中有真。

誠然,而今長江,淮河兩岸災情嚴重,但再嚴重,也不是洪水從西到東衝一遍,必然有些地方受災輕,有些地方受災重。

但是人人都知道,會哭的孩子有奶吃。而今這一次天下大災,你不哭,別人哭,朝廷也就先救別的地方了。

這就是李賢的能力所在的。

他常年在吏部,可以說很多地方官的檔案,他比對方熟,對每一個地方官的品行,不敢說了如指掌,但也八九不理十。

單單憑藉奏摺,他都能將情況揣摩的七七八八,然後對照一下錦衣衛東廠的情報,已經其他地方官的奏報,就能將事情判斷得十成十。

這就確定了,朝廷撥款的速度與頻次,自然先重後輕。他主持內閣,四方協調,雖然這一次災情嚴重,但是大體上來說,還是沒有出過什麼幺蛾子的。

不敢說這裡面沒有人在之中上下其手,但是最少沒有從大面積天災,演變成大面積的人禍,當然了也有幾次起事,但是老百姓只有能吃飽,就不會造反,甚至有當地縣令,領着幾個衙役,就將這一場造反給平定了。

這也是朱祁鎮在這一件事情上完全放手的原因。

朱祁鎮很清楚,他即便是再當三十年皇帝,也決計不如李賢對天下官員瞭如指掌。這也是李賢爲什麼是能吏的原因。

如果不是朱祁鎮心中抱負,單單是選賢任能,自我約束,將來大抵就能留下一代聖君的名聲。

只是,朱祁鎮與李賢註定是政治上的對手。

李賢語氣沉重的說道:“陛下,今年北旱南澇,順天,真定,保定,廣平,河間,濟南,登萊,甘肅,大旱,即便是河北水利發達,今年百姓不過堪堪餬口而已,這幾次今年的春糧全部免了,估計夏糧也要減半徵收,以蘇民力。”

“至於南邊水災,通州,六安,隆平,桃源,含山,當塗,蕪湖,繁昌,宣城,泰興,儀真,全椒,懷寧,桐城,潛山,太湖,宿松,貴池,上海,華亭,宜興,嘉定,秀水,嘉善,龍陽,沅江,公安,宜城,嘉魚,京山,監利,南漳,江陵,鈞,裕,鄧,太康,襄城,柘城,鹿邑,陽武,新鄭,舞陽,魯山,內鄉,鎮平,南陽,新野,泌陽,安陽,湯陰,河內,修武,溫,孟,登封,等地,今年夏秋兩稅,全部要減免。甚至要還賑災,各自分別要賑災----”

朱祁鎮聽着一個個地名,眼睛就忍不住跳一下。

一來傷痛於這一次災情之嚴重。

可以說那一次水災都不可能不死人的,遍佈如此多大地方的水災,又會有多少無辜百姓喪命。

二來,朱祁鎮也是不耐煩一地地去了解賑災款的發放,最多是內閣發上來的數目,讓東廠與錦衣衛覈實一二。

一般來說,李賢的眼光還是不錯,不會出現賑災款大規模被挪用的情況。

但是縱然李賢是能臣,但是負責這麼大的攤子,也是很難面面具道,朱祁鎮敢肯定其中一些賬目是有問題的。

但是查賬卻不是皇帝的工作。

他只需聽一個彙總就行了。

朱祁鎮說道:“先生只需報一個數目給我便是了?”

李賢說道:“大計賑濟百姓一千二百多萬,共需賑災款一千萬石上下,今年洪水頻頻,夏秋皆誤,必須讓百姓有活到明年五月的口糧。”

“一千萬石是必須的?”

朱祁鎮說道:“如此說來,全國上下,大抵只有福建,山西,四川,廣東,廣西,雲南,貴州這幾個省沒有受災?”

李賢說道:“必須所言極是,只是兩廣,雲南賦稅已經拔給南征軍了,而山西錢糧拔給了甘肅。只有四川與福建有錢糧上交。”

朱祁鎮心中一嘆。

至於貴州,李賢下意思忽略了。

並非貴州沒有糧食產出,而是貴州的糧食大多屬於土司,朝廷是調不出糧食的。至於四川固然是一個產糧大省,但是面對這個局面,也是緩不應急,福建更是耕地不多,即便多了夷洲府,也是如此的。

朱祁鎮說道:“今年京倉還能剩下多少糧食。”

李賢說道:“陛下,京倉大概能留下來一千三百萬石,另外海東省似乎也能調一些糧食。”

朝鮮國改爲海東省已經完成了,朱祁鎮特別在這幾次科舉之中,點了好些朝鮮籍,不,海東籍進士。

也算是收朝鮮士子之心。

只是朱祁鎮還擔心,海東省不太平,這些年一直執行得是海東省的賦稅就地儲存,並不調入京師。

用於海東省的開支。

就是擔心,海東省壓迫太大,出了問題。

故而數年以來,海東省也積攢了大概一兩百萬石的糧食。

除卻一部分支援海西之外,大多都剩下來了。足夠一時之用。

朱祁鎮心中感嘆,他設的京倉體系,一共有北京,天津兩大倉庫羣,總共能上限儲備兩千萬石糧食。

朱祁鎮覺得夠了。

畢竟即便是用兵,也未必能夠一口氣消耗兩千萬石糧食,但是萬萬沒有想到賑災卻是可以的。

賑災所用的糧食不是全部由京倉支出,畢竟當地地方官府也是有糧倉的,其實遇見第一波災情的時候,地方都開始放糧的同時,之後纔有京師各地運輸的糧食進場。

但是京倉也不是常年處於兩千萬石的高位運行之下,故而一口氣出幾百萬石,頓時空了不少。而且最嚴重的問題是,今年幾乎所有的錢糧都免了。

也就是今年京倉是不會有補充的。

即便補充也要在明年五月之後了,看明年的年景如何了。

真是糧食儲備,永遠沒有夠的。

今年糧價攀升,已經成爲必然了。

遼東不用支撐軍隊之中,糧食生產也是有富裕的,再加上這幾年,東北,海西都在大力開墾,在這一件事情上,江淵做到相當不錯。

這一次,是朱祁鎮第一次從東北地區調糧食進入關內,想來也不會是最後一次,東北糧食產區或許不能演變成後世的樣子,但是對於北京來說,也是除卻華北平原糧食產區之外,另外一個有利的補充。

朱祁鎮又強調道:“不管朝廷能動用多少糧食,朕決計不允許北京的糧價超過五百文一石。”

第二十四章 民以食爲天第六章 聖心如淵第十六章 吾道成矣第二百五十二章 正統勳貴第一百四十三章 捏圓第九十一章 曆法的背後第一百五十八章 金牌止戰第六十八章 鐵路伏筆第三十七章 善後第四十五章 登聞鼓第五十四章 水利學堂第一百五十六章 塵埃落定大本堂第一百二十二章 地震第九十五章 西軍第一百零一章 細川勝元,死第一百九十章 貓兒莊之戰第十九章 瓦刺內奸第六十三章 馳禁令第二百三十八章 挖出精銳第六十五章 一條鞭法的問題第四十四章 憑祥城下第一百零七章 會獵朝鮮第一百五十七章 襄王出京第九十七章 風起西域第一百六十章 南疆格局第八十二章 西寧讀書人第三十八章 出乎預料的開戰第四十二章 舉步維艱第八十九章 陸永的抗爭第一百三十一章 監國第七十六章 安南vs占城第二十四章 願吾民無飢寒,願此河永定第八十七章 江南士紳家族第十七章 水深火熱第九十七章 對大藤峽的決斷第四十七章 開海方案第一百七十三章 太皇太后最後教誨第一百一十三章 海西之戰後第九十章 工部侍郎彭誼第一百零八章 銀鋪第六十三章 水路救援第一百五十七章 易相第一百二十六章 問天春秋幾何第十一章 甲光向日金鱗開第十章 蹇公去矣第十一章 微山湖計劃第四章 可憐的王振第四章 朱祁鎮的算計第五十五章 送別第七十五章 第一心腹于謙第十四章 李滿住第一百二十八章 楊文正第六十一章 焦宏的困境第一百六十一章 王直鎮守南京第一百二十八章 楊文正第五十四章 圍剿之策第三十九章 地方官制第一百二十章 屠萬是爲雄第十五章 遺詔二第二十七章 北薛南吳第四十七章 肇州得失第一百一十七章 話南京第二章 雲南局勢第九十二章 畜牧業革命第一百二十九章 慶都公主駙馬第一百章 大明鐵騎之威第二百零一章 決戰前夜第十一章 海西都司第四十六章 千金贈君子第十章 老臣于謙第六十八章 諸子第六十二章 楊信的失望第一百四十三章 摸底第八十四章 陳懷第三十章 宿衛宮中第二百一十四章 周忱的堅持第六十三章 無人能破的張輔紀錄第一百三十九章 分殊定理外王道第三十五章 午間休息第二十七章 朱見濬的決斷第四十八章 防秋第二百一十章 噩耗傳來第六十九章 建文已死第一百六十三章 分封松潘之意第一百四十九章 忽蘭忽失溫之戰第一百章 戰爭的腳步聲第一百四十七章 水利派的崛起第一百三十九章 石彪的決然第七十九章 回師第二十六章 朝鮮之戰的帷幕第二百二十七章 孟瑛訓子第五十六章 朱祁鎮之心第七十三章 大宴第二百四十九章 殺俘第六十章 一樹梅花開第一百零九章 甘肅在行動第二百零三章 楊洪掛帥第五十六章 朝鮮兩班第一百零四章 二月十五日第四十二章 樹上開花
第二十四章 民以食爲天第六章 聖心如淵第十六章 吾道成矣第二百五十二章 正統勳貴第一百四十三章 捏圓第九十一章 曆法的背後第一百五十八章 金牌止戰第六十八章 鐵路伏筆第三十七章 善後第四十五章 登聞鼓第五十四章 水利學堂第一百五十六章 塵埃落定大本堂第一百二十二章 地震第九十五章 西軍第一百零一章 細川勝元,死第一百九十章 貓兒莊之戰第十九章 瓦刺內奸第六十三章 馳禁令第二百三十八章 挖出精銳第六十五章 一條鞭法的問題第四十四章 憑祥城下第一百零七章 會獵朝鮮第一百五十七章 襄王出京第九十七章 風起西域第一百六十章 南疆格局第八十二章 西寧讀書人第三十八章 出乎預料的開戰第四十二章 舉步維艱第八十九章 陸永的抗爭第一百三十一章 監國第七十六章 安南vs占城第二十四章 願吾民無飢寒,願此河永定第八十七章 江南士紳家族第十七章 水深火熱第九十七章 對大藤峽的決斷第四十七章 開海方案第一百七十三章 太皇太后最後教誨第一百一十三章 海西之戰後第九十章 工部侍郎彭誼第一百零八章 銀鋪第六十三章 水路救援第一百五十七章 易相第一百二十六章 問天春秋幾何第十一章 甲光向日金鱗開第十章 蹇公去矣第十一章 微山湖計劃第四章 可憐的王振第四章 朱祁鎮的算計第五十五章 送別第七十五章 第一心腹于謙第十四章 李滿住第一百二十八章 楊文正第六十一章 焦宏的困境第一百六十一章 王直鎮守南京第一百二十八章 楊文正第五十四章 圍剿之策第三十九章 地方官制第一百二十章 屠萬是爲雄第十五章 遺詔二第二十七章 北薛南吳第四十七章 肇州得失第一百一十七章 話南京第二章 雲南局勢第九十二章 畜牧業革命第一百二十九章 慶都公主駙馬第一百章 大明鐵騎之威第二百零一章 決戰前夜第十一章 海西都司第四十六章 千金贈君子第十章 老臣于謙第六十八章 諸子第六十二章 楊信的失望第一百四十三章 摸底第八十四章 陳懷第三十章 宿衛宮中第二百一十四章 周忱的堅持第六十三章 無人能破的張輔紀錄第一百三十九章 分殊定理外王道第三十五章 午間休息第二十七章 朱見濬的決斷第四十八章 防秋第二百一十章 噩耗傳來第六十九章 建文已死第一百六十三章 分封松潘之意第一百四十九章 忽蘭忽失溫之戰第一百章 戰爭的腳步聲第一百四十七章 水利派的崛起第一百三十九章 石彪的決然第七十九章 回師第二十六章 朝鮮之戰的帷幕第二百二十七章 孟瑛訓子第五十六章 朱祁鎮之心第七十三章 大宴第二百四十九章 殺俘第六十章 一樹梅花開第一百零九章 甘肅在行動第二百零三章 楊洪掛帥第五十六章 朝鮮兩班第一百零四章 二月十五日第四十二章 樹上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