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三章 分封松潘之意

第一百六十三章分封松潘之意

讓陳懷做安撫地方的事情,簡直就是爲難陳懷,但是讓陳懷做殺人的勾搭,卻是恰如其分。

剛剛好。

陳懷去松潘,平亂不用擔心,輕車熟路,定然能速戰速決,當然了松潘當地人的傷亡,就不好說了。

說不定,還會殺俘。

甚至朱祁鎮擔心松潘用來遷徙的人口就不用數萬戶,估計數千戶就差不多。自然是陳懷殺人夠狠了。

不得不承認,朱祁鎮心中小小的心動了一下。

這個辦法,或許上不了檯面,甚至上不了聖旨。因爲這太不符合儒家的價值觀了。

但是卻是一個一勞永逸的辦法。

只是朱祁鎮還是決定不用陳懷。

他心中還是有一絲柔軟的,故而作爲皇帝婦人之仁,是要不得的。

如果他不願意放棄松潘,又因爲松潘百姓的反對,明軍入松潘,如入敵國一般,說不定死的人要比這個計劃要更多。

但是朱祁鎮依然決定,人之作爲人,是要尊重生命的。

即便不得已必殺之,但也能少殺,還是少殺一點,這個辦法太傷天和。

朱祁鎮說道:“松潘百姓也是大明赤子,錢宏之事,已經讓朕心中有愧,豈能讓陳懷再次去松潘?”

“不過,松潘不能長治久安,乃是松潘無主,朕已經當封一位宗室於松潘鎮守如何?”

一時間張輔愣住了。

卻是張輔萬萬沒有想到,朱祁鎮真有將封建之策當成國策的想法。

張輔當時在大殿之上,據理力爭,並非多贊成。而是爲了兒子撐腰。畢竟張輔雖然是一個將軍,但是類似於儒將。

柳宗元的封建論已經經封建之事批痛批臭了,之後又有靖難之事,所以大明士大夫之中,對封建從骨子裡面不認同。

張輔也是如此。

當時張輔也認爲,皇帝不過是厭棄襄王而已。

畢竟襄王金冊這一公案,早就在京城傳開了,甚至皇城腳下的老百姓,都有流傳,就好像而今北京的出租車司機一樣,甚至越傳越離譜。

所以,遠斥襄王,以安上下。

大家都是默認的。

但是有些話是不能說出口的。

但是而今皇帝居然不僅僅想封襄王一個,還想封。這一件事情張輔從骨子裡就是反對的。他立即說道:“陛下,先前陛下不說過,不在兩京十三省封藩王嗎?”

“而今松潘還是在四川。”

朱祁鎮聽了,說道:“松潘地處偏遠,大不了將他劃出四川即可。”

張輔微微皺眉,卻也說不出什麼話來,畢竟松潘與四川核心區域也有一段距離的。真正劃分出去,也不是不行。

張輔想了想,說道:“松潘地處山谷之中,不生五穀,百姓耕種者少,臣一來擔心,沒有藩王願意去松潘,二來也擔心,松潘之地,恐怕承受不了一個藩王。”

朱祁鎮一聽,心中暗道:“這也是啊。”

松潘一代聽起來有幾十萬人,但是這些人大多都在深山老林之中,不歸朝廷管轄,而朝廷在松潘的統治,不過是松潘衛,三個千戶所,宣德年間又加了一個。不過四個千戶所而已。

這些千戶兵丁,再加上家眷,不過萬餘人上下。畢竟其中缺額到底有多少,而今已經查不清楚了。

這還是在松潘之亂前的情況。

而今松潘亂了好幾次了。

松潘地區估計已經沒有漢人。這樣的情況之下,誰會去?

而且即便去了,一個藩王的享受,豈能是這區區松潘之地,能夠供應起來的。

甚至大明的藩王真比陳懷好多少嗎?

說不定,又是一個霍亂之源。

朱祁鎮並非無聊纔想如此的。

朱祁鎮一心想將封建策變成大明的國策,如此大明對外擴張,就有法理可循了。但是看張輔的表現。

下面大臣心中,這封建策,遠遠沒有到達國策的標準。

所以,朱祁鎮如果想封建策成爲國策,還有很多路要走。在松潘之地,封宗室鎮守,就是想讓這一策略見效果。

畢竟不管多高明的理論,其本質就是要解決問題的。

如果不能解決問題的理論,根本就是一紙空談。

朱祁鎮心中也慎重,他也擔心,在他看來,封松潘十三族爲土司,與封一個宗室鎮守,其實並沒有本質上的區別。

因爲都是一個獨立小政權。

宗室畢竟是姓朱,從某種程度上,還是可靠一點的。

但是如果真要是惹出亂子來。對封建策的推行起了反效果,對朱祁鎮可就大大不利了。

“陛下。”王振忽然輕聲說道:“莫忘記鳳陽高牆。”

朱祁鎮聽王振一提醒,頓時想明白了,暗道:“現在的藩王可以不用,但是鳳陽高牆之中,卻有不少罪宗後代。”

“他們其實也是有分封資格的。”

“而松潘地方偏遠,而且人口稀少,甚至不用封王,封一個鎮國將軍,只要有實權就行了。”朱祁鎮行明白的時候,張輔自然也想明白了。

張輔看了王振一眼,心中暗道:“王振還是有一點急智。”

朱祁鎮想起楊榮的話,說道:“王大伴,朕與英國公所話,你插什麼嘴?”

王振說道:“奴婢知罪。”

朱祁鎮一揮手,讓他出去了,這纔對張輔說道:“下面人不懂事,英國公不要見外。”

張輔說道:“臣不敢。”

朱祁鎮說道:“王大伴的話,倒是提醒了我,無須封一王,只需封一宗室鎮守即可。想來鳳陽高牆之中的罪藩,很想得到這個機會。”

張輔說道:“陛下,你之前已經將他們全部赦免了,連同建庶人,分以田宅,在鳳陽安置,並准許科考。”

“臣以爲,他們未必想去松潘。”

朱祁鎮微微一愣,說道:“是嗎?”他還沒有得健忘症,被張輔一提醒,自然想起來了。不過,他自然沒有放棄的想法,而是對這一件事情真的上心了。

說道:“兀良哈,與廣西,就以國公的意思來吧。爲防止貴州土司做亂,王驥就不用去雲南了,留在貴州鎮守糧道,支撐前線即可。”

“並傳令孟瑛,將這些情況告之,令他持重爲戰。”

“至於松潘這一件事情,徵麓川之事爲重,這一件事情就先放放吧。令四川都司派人看住松潘,不要輕易進山圍剿,如果他們敢出山,就痛擊之。”

張輔聽了自然明白,朱祁鎮對分藩松潘是上了心。但是張輔一時間也找不到反駁的理由。而且他也不願意,與朱祁鎮硬頂。

只是說道:“是。” 張輔也將這事上心了。不過,是想辦法抽時間來勸說朱祁鎮。

勸諫皇帝,從來是一個技術活,天時地利人和,缺一不可,尤其忌憚蠻幹。

張輔自然不會蠻幹了。

朱祁鎮送走了張輔,將王振叫進來,說道:“大本堂,有齊藩,谷藩,漢藩,等罪藩的名額嗎?”

王振說道:“自然是沒有的,陛下已經將他貶爲庶民,不在玉牒之內了。”

朱祁鎮說道:“這樣太生硬了,畢竟是太祖子孫,豈能如此,總要給人改過自新之道,你派人分給他們每一藩一個名額,記住派人選仔細,該說什麼,不該說什麼,要搞明白。”

王振不用朱祁鎮多說,就心領神會,爲了松潘之主,就要從這幾個人之中選出來了。自然要選武勇可以鎮住人的。但是這些話,又不能明說。

就要派出去的宦官掌握分寸了。

王振立即說道:“奴婢明白,定然不讓陛下失望了。”

朱祁鎮說道:“記得謹慎一點。不要讓人抓住把柄。”

朱祁鎮最後一句,有幾分意味深長,卻不知道王振聽明白了沒有。

第一百二十五章 人生一場大夢第一章 天盛大可汗也先第二十六章 誰對誰錯?第二十五章 大明工部都水司第十九章 破朝鮮之策第四十三章 下肇州第一百六十章 呼之欲出的周相第一十七章 皇后監國第十七章 西北馳道第一百三十一章 私鹽產業鏈第一百五十二章 親親之道第九十八章 來自江西的暗箭第八十七章 胥吏之害第十一章 微山湖計劃第十七章 水深火熱第一百四十三章 捏圓第一百一十七章 太醫院令樓元第五十一章 三級教育制度第五十九章 故人相逢大江上第二百零二章 咫尺天涯第八十九章 開海第七十一章 馳道第一百零五章 朝鮮延邊之戰第四章 方家兄弟第七十九章 南洋近況第二百一十二章 財政壓力第五十六章 襄國第一百七十一章 束水攻沙第一百三十九章 張郎遺策第一百四十九章 保河濟運第一百五十九章 周忱的斂財手段第十一章 朝鮮靖難第十五章 預修大典第三十二章 辟雍堂中第六十三章 馳禁令第二章 大明九邊考第一百四十六章 回天之力第十章 老臣于謙第一百一十九章 男兒賭勝馬蹄下第一章 瑞雪兆豐年第七十七章 日食將至第四十三章 海西經營序章 我, 朱祁鎮第七十五章 于謙奏對第二百一十二章 財政壓力第八十四章 沙縣民變第七十六章 佛山鐵業第七十八章 兩件大事第二百四十七章 撒網第一百三十九章 楊溥的政治理念第七十七章 于謙說太皇太后二第一百六十五章 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第一百二十一章 拜將第一百一十二章 汪嶽的機會第七十二章 嫁公主的難題第一百零五章 朝鮮延邊之戰第二百二十七章 孟瑛訓子第一百二十八章 李東陽的手段第一百一十五章 羅倫之心第一百四十二章 限山隔海第三章 西南風波起第七十七章 日食將至第一百零九章 諒山之戰之構想第七十五章 推行青貯法第一百一十章 糧與銀第九十四年,徐有貞的日本任務第三十九章 石破天驚第五十五章 斬盡天下不平事第一百四十四章 襄王監軍第二十五章 封滹沱河神第七十章 楊士奇治水意見第六十二章 于謙入京第一百一十七章 太醫院令樓元第一百三十八章 瓦刺退兵第一百五十九章 老臣楊榮第一百二十六章 巡城二第五十九章 故人相逢大江上第五十七章 亦失哈二第一百九十六章 哀兵第一百三十八章 鹽業帝國的景願第一百五十章 瓦刺的實力第二十四章 願吾民無飢寒,願此河永定第一百一十一章 也先最後的反撲第一百三十一章 監國第八十二章 南浦溪之戰第一百九十六章 哀兵第一百二十一章 工部改革第五十四章 三邊總督第一百零八章 銀鋪第二百零九章 雙方退兵第一百四十六章 回天之力第八十八章 高陽伯李文第二十五章 民以食爲天二第三十八章 五世說第一百四十七章 二十萬騎第二十四章 誰能解之第一百二十九章 勳貴斷尾第一章 襄王金冊第八章 斷事官第四十七章 鐵壁鎮南
第一百二十五章 人生一場大夢第一章 天盛大可汗也先第二十六章 誰對誰錯?第二十五章 大明工部都水司第十九章 破朝鮮之策第四十三章 下肇州第一百六十章 呼之欲出的周相第一十七章 皇后監國第十七章 西北馳道第一百三十一章 私鹽產業鏈第一百五十二章 親親之道第九十八章 來自江西的暗箭第八十七章 胥吏之害第十一章 微山湖計劃第十七章 水深火熱第一百四十三章 捏圓第一百一十七章 太醫院令樓元第五十一章 三級教育制度第五十九章 故人相逢大江上第二百零二章 咫尺天涯第八十九章 開海第七十一章 馳道第一百零五章 朝鮮延邊之戰第四章 方家兄弟第七十九章 南洋近況第二百一十二章 財政壓力第五十六章 襄國第一百七十一章 束水攻沙第一百三十九章 張郎遺策第一百四十九章 保河濟運第一百五十九章 周忱的斂財手段第十一章 朝鮮靖難第十五章 預修大典第三十二章 辟雍堂中第六十三章 馳禁令第二章 大明九邊考第一百四十六章 回天之力第十章 老臣于謙第一百一十九章 男兒賭勝馬蹄下第一章 瑞雪兆豐年第七十七章 日食將至第四十三章 海西經營序章 我, 朱祁鎮第七十五章 于謙奏對第二百一十二章 財政壓力第八十四章 沙縣民變第七十六章 佛山鐵業第七十八章 兩件大事第二百四十七章 撒網第一百三十九章 楊溥的政治理念第七十七章 于謙說太皇太后二第一百六十五章 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第一百二十一章 拜將第一百一十二章 汪嶽的機會第七十二章 嫁公主的難題第一百零五章 朝鮮延邊之戰第二百二十七章 孟瑛訓子第一百二十八章 李東陽的手段第一百一十五章 羅倫之心第一百四十二章 限山隔海第三章 西南風波起第七十七章 日食將至第一百零九章 諒山之戰之構想第七十五章 推行青貯法第一百一十章 糧與銀第九十四年,徐有貞的日本任務第三十九章 石破天驚第五十五章 斬盡天下不平事第一百四十四章 襄王監軍第二十五章 封滹沱河神第七十章 楊士奇治水意見第六十二章 于謙入京第一百一十七章 太醫院令樓元第一百三十八章 瓦刺退兵第一百五十九章 老臣楊榮第一百二十六章 巡城二第五十九章 故人相逢大江上第五十七章 亦失哈二第一百九十六章 哀兵第一百三十八章 鹽業帝國的景願第一百五十章 瓦刺的實力第二十四章 願吾民無飢寒,願此河永定第一百一十一章 也先最後的反撲第一百三十一章 監國第八十二章 南浦溪之戰第一百九十六章 哀兵第一百二十一章 工部改革第五十四章 三邊總督第一百零八章 銀鋪第二百零九章 雙方退兵第一百四十六章 回天之力第八十八章 高陽伯李文第二十五章 民以食爲天二第三十八章 五世說第一百四十七章 二十萬騎第二十四章 誰能解之第一百二十九章 勳貴斷尾第一章 襄王金冊第八章 斷事官第四十七章 鐵壁鎮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