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八章 來自江西的暗箭

第九十八章來自江西的暗箭

劉球大聲說道:“臣以爲,首輔楊士奇,屍餐素位,上不能治國,下不能齊家,數年以來,災異屢顯,正統四年以來,京畿水旱相接,蝗蟲襲京,楊士奇不能治之,令百姓流離失所。此罪一也。”

“勾連朋堂,左右天子,天下人皆知,滿朝半江西,各部尚書均爲楊士奇之私人也。此罪二也。”

“陛下力主治水,楊士奇用心不良,屢次勸阻,指使而今京畿大旱,百官束手無策,此罪三也。”

“楊士奇有子楊稷,嘗殺人,然部省縣,皆仰仗楊士奇之威,憚不敢治,讓百姓求救無門,此其罪四也。”

“---------”

劉球還要說下去。朱祁鎮依然怒喝道:“今日是要議旱情之事,而不是說楊閣老的事情。”

劉球大聲說道:“天降災異,必得其人而治,容此輩在朝,上樑不正下樑歪。談如何安百姓之事,豈可得乎?”

朱祁鎮說道:“你的意思是,朕必得誰,才能治天下。”

朱祁鎮一邊說,一邊用眼睛的餘光看向楊溥。

他絕對肯定,這一件事情是楊溥搞出來的。打了他一個措手不及。

但是楊溥卻一動不動,好像沒有聽見一樣,不僅僅是楊溥,連楊士奇,還有在座的所有人都一動不動,就好像什麼也沒有聽見一樣。

畢竟能在文華殿落座的大臣,都是老油條了。

哪裡不知道,這是一場大風波的開始,從去年下半年開始醞釀的大風波,在朱祁鎮大婚之後,終於爆發出來了。

甚至如果不說,朱祁鎮大婚將很多事情都推遲了。

否則這一場大風波,說不定在此之前,就已經爆發出來了。

劉球說道:“臣不知道何人足以,治天下,但是楊士奇之輩,卻不足以治天下,請陛下明鑑之。”

朱祁鎮死死看着劉球,心中不住的翻着劉球履歷,想了想,總就沒有想到他與楊溥的關係有多親密。

朱祁鎮覺得,劉球應該是給楊溥當刀了。

當然了,這一把刀,或許心甘情願。

別的不說,一朝將楊士奇掀翻,足夠讓劉球聲名遠揚。

“臣老矣,不堪重負,請陛下允老臣致仕。”楊士奇忽然站起來行禮說道。

朱祁鎮對此並不意外,因爲這本就是應有之理,凡是遭到御史彈劾的,都要表態致仕什麼的。

朱祁鎮說道:“而今天下萬萬離不開先生,先生安坐即可。”

“陛下。”劉球說道:“臣有江西苦主的血書,楊稷所做所爲,駭人聽聞,楊士奇乃國家重臣,不能爲何法度,反而縱子行兇,事後要打壓苦主數年之久,大明律何在?大明之法何在?”

朱祁鎮聽了,也是微微一震。

這一件事情,他早就知道,太皇太后也知道。只是按下不說而已。楊士奇是何等樣人?他豈能連自己兒子的手尾都清理不乾淨。

不是朱祁鎮小看劉球,劉球能拿到這分血書,決計不是劉球本身的能力。所謂滿朝半江西,楊士奇又是江西士林之首,以楊士奇的能力,在老家壓下來一點事情,真是一點都不難辦。

除非有人出手,否則以劉球的能力,是拿不到這一分血書的。

這個人是誰?

朱祁鎮不用想就知道。

但是他也保不住楊士奇了。

因爲皇帝永遠是對的,皇帝本身道德屬性,甚至要比他本身的能力還重要,所以,朱祁鎮不可能,也決計不會在這樣的場合,說違背天然正義,或者儒家價值觀的事情。

朱祁鎮問楊士奇,說道:“楊卿可有此事?”

楊士奇跪地說道:“老臣教子無方,請陛下責罰。”

朱祁鎮長嘆一聲,說道:“今日之事明日再議。退下吧。”朱祁鎮不等他們說什麼,就甩袖而去了。

又是一個拖字。

朱祁鎮在一時間拿捏不住的時候,就用這個辦法,也是皇帝的特權了。

朱祁鎮一走,所有人都一片寂靜,好像都是雕像一般。

好一陣子,一個個才起身離開。

其中王驥最失魂落魄。

爲什麼?

因爲以王驥的政治嗅覺,如何嗅不到,這一場政治大風波的來臨,有些事情並非皇帝想拖就能拖下去的。

倒時候,六部尚書級別的官員,定然是有空缺的。

但是他已經被朱祁鎮敲定在雲貴總督位置上了,恐怕想動也是動不了的。這豈不是最大的悲哀。

王驥一瞬間想到了楊榮。如果楊榮在,他豈能沒有一點門路。

“不,沒有門路。”王驥心中暗道:“就去找門路,這是我最後的機會了。”

“錯過了,這一次機會,我不知道什麼時候才能再回北京,萬萬不能錯過了。”

王驥走路如風,一時間心中不知道轉了多少念頭,想在這一場風波之中謀一杯羹。

王驥的心態僅僅是這一場大風波的一個縮影。

楊溥身後不僅僅是楊溥自己,而楊士奇身後也不是楊士奇自己。所以,劉球的彈劾固然是將這一場風波掀開了,但是想要終結,卻是太早了一點。

等所有人都走完了,楊溥才上前,將楊士奇攙扶起來,說道:“東里公,地上涼,還是快快起身吧。”

楊士奇輕輕一嘆,緩緩起身,表情上並沒有什麼變化,說道:“弘濟啊,你我同在內閣多少年了?”

弘濟是楊溥的字。

楊溥想了想,說道:“宣德年間補入內閣,卻有十年上下了。”

楊士奇嘆息一聲說道:“十年了。這十年我與你交情也算不淺,我有一句忠告對你說,你想不想聽。”

楊溥說道:“東里公請講。”

楊士奇說道:“咱們這位陛下,不好對付,我這個位置不好坐。坐上去難,坐下去也難,最難的還是如何退下來。”

“而今我解脫了,只是看你了。善始善終纔是爲臣之道,你這樣開始,想求一善終可得乎?”

楊溥聽了,一時間有些慚愧,說道:“東里公,我也不想到這一步,但是你看我鬚髮皆白,牙齒搖搖欲墜,不知道還能有幾時。姜子牙八十歲而相周,但是我輩之中,有幾個是姜子牙,老之將至,徒徒奈何,大丈夫不懼死,但懼不能有所爲於天下,我已經沒有時間等了。”

楊溥深深作揖,說道:“對不住了。”

楊士奇說道:“不用如此,只是你覺得你的將來比我還難。”

楊溥說道:“我是以苦爲甜。”

楊士奇說道:“好。你我與楊榮並稱三楊,我一直以爲你不過是湊數的。而今看來,不僅僅是我,連楊榮也都小看了你。”

“這把交椅我讓給你了,你好自爲之。”

楊士奇隨即大步離開了,行走之間卻多了幾分灑脫,不復在內閣之中拘謹。似乎有幾分老夫聊發少年狂之意。

楊溥深深行禮,遠遠等着楊士奇的背影消失。

君子絕交不出惡聲,但是在此之後,雙方就是政治上的對手,趕盡殺絕,卻也是常態了。

所以不等到了晚上,言官暴風雨一般的奏摺都飛向了通政院,王振一時間忙得手腳不停,大部分奏疏都是彈劾楊士奇的。

楊士奇之前所有的事情,都成爲了錯處。有一種想要用彈章將楊士奇淹沒一樣。

但是楊士奇並不是不作爲的。

或許楊士奇早就有退下來的意思,但是如何退下來,也是大有講究的,故而經過一夜的發酵,百官的彈章更多了,但是火力卻分散開來了,似乎內閣六部,沒有幾個人不收到幾封彈章。

一時間雞飛狗跳,不得安寧。

第七十章 父子第一百零八章 銀鋪第一百六十一章 秋風秋雨愁殺人第一百五十二章 與勳貴的聯盟第一百六十五章 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第九十二章 朱祁鎮的懼意第九十九章 定風波二第七十二章 門頭溝至京城線第三十五章 真相與處置第二十四章 海運現狀第五十三章 于謙歸來第九十八章 平衡第三十章 宿衛宮中第七十七章 沿海航線第一百零二章 孤身入思明第八十七章 錢氏第一百一十八章 殺一是爲罪第十八章 陳綱案第七十一章 教子第三十三章 一道德而同風俗第五十二章 大雨時至第一百二十六章 遺折第七十四章 三喜衝厄第一百四十章 瓦刺使團第一百二十六章 問天春秋幾何第一百零七章 公主府夜宴第一百四十五章 大朝餘波第五十三章 中學教材第七十一章 朱見治第一百五十三章 吉曲之戰第一百一十七章 話南京第七章 對五軍都督府的改造第七章 聖誕安排第一百四十四章 李賢的決擇第一章 海內老臣心第十八章 河北營田第六十二章 于謙入京第一百一十九章 瓦刺的外交試探第一百五十二章 親親之道第一百二十七章 託古改制第五十二章 礦亂第二十二章 天災與人禍孰重?第一百四十二章 挫扁第七十六章 安南vs占城第九十章 貝琳第一百三十五章 凱旋之後第一百一十八章 馬文升在天津第一百零六章 射柳第一百零二章 六部現狀第二十八章 江南重賦第二百一十八章 罪己詔第一百一十六章 西南定策第一百三十三章 太子的錢袋子第八章 登基大典第一百五十六章 和親?第三十章 朱祁鎮的決斷第二十四章 海運現狀第一百三十二章 紛紛南洋策第一百二十四章 地震三第一百三十七章 曬鹽法第一百四十章 劉定之請纓第十二章 軍議第二十八章 李時勉的倔強第九十五章 大藤峽背後第一百三十七章 龍城飛將第六十六章 楊士奇與于謙三第五十九章 故人相逢大江上第十三章 建州女真第一百五十六章 大寧遺夢第一百三十章 北京震動第一百六十二章 安定西南之策第二百章 馬第九十八章 關原之戰第七十章 懸危之計第一百三十章 謝家的家底第七十七章 于謙說太皇太后二第十一章 甲光向日金鱗開第一百一十八章 殺一是爲罪第一百二十章 鹽法開中法第十章 蹇公去矣第八十八章 舊港施家第八十章 經筵第四十六章 重構東北戰略第一百三十九章 張郎遺策第一百七十五章 正統十四年第三十八章 五世說第二百三十二章 無悔第一百五十七章 方瑾與石亨的爭執第十二章 長樂未央不夜城第四十六章 千金贈君子第九十七章 英雄所見略同第八十四章 家族第七十六章 聯姻蒙古第一百三十九章 張郎遺策第一百五十七章 歲月催人老第一百六十九章 盧溝河水情第九十八章 風波定第一百章 平瑤策第一百五十七章 易相第六十三章 馳禁令
第七十章 父子第一百零八章 銀鋪第一百六十一章 秋風秋雨愁殺人第一百五十二章 與勳貴的聯盟第一百六十五章 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第九十二章 朱祁鎮的懼意第九十九章 定風波二第七十二章 門頭溝至京城線第三十五章 真相與處置第二十四章 海運現狀第五十三章 于謙歸來第九十八章 平衡第三十章 宿衛宮中第七十七章 沿海航線第一百零二章 孤身入思明第八十七章 錢氏第一百一十八章 殺一是爲罪第十八章 陳綱案第七十一章 教子第三十三章 一道德而同風俗第五十二章 大雨時至第一百二十六章 遺折第七十四章 三喜衝厄第一百四十章 瓦刺使團第一百二十六章 問天春秋幾何第一百零七章 公主府夜宴第一百四十五章 大朝餘波第五十三章 中學教材第七十一章 朱見治第一百五十三章 吉曲之戰第一百一十七章 話南京第七章 對五軍都督府的改造第七章 聖誕安排第一百四十四章 李賢的決擇第一章 海內老臣心第十八章 河北營田第六十二章 于謙入京第一百一十九章 瓦刺的外交試探第一百五十二章 親親之道第一百二十七章 託古改制第五十二章 礦亂第二十二章 天災與人禍孰重?第一百四十二章 挫扁第七十六章 安南vs占城第九十章 貝琳第一百三十五章 凱旋之後第一百一十八章 馬文升在天津第一百零六章 射柳第一百零二章 六部現狀第二十八章 江南重賦第二百一十八章 罪己詔第一百一十六章 西南定策第一百三十三章 太子的錢袋子第八章 登基大典第一百五十六章 和親?第三十章 朱祁鎮的決斷第二十四章 海運現狀第一百三十二章 紛紛南洋策第一百二十四章 地震三第一百三十七章 曬鹽法第一百四十章 劉定之請纓第十二章 軍議第二十八章 李時勉的倔強第九十五章 大藤峽背後第一百三十七章 龍城飛將第六十六章 楊士奇與于謙三第五十九章 故人相逢大江上第十三章 建州女真第一百五十六章 大寧遺夢第一百三十章 北京震動第一百六十二章 安定西南之策第二百章 馬第九十八章 關原之戰第七十章 懸危之計第一百三十章 謝家的家底第七十七章 于謙說太皇太后二第十一章 甲光向日金鱗開第一百一十八章 殺一是爲罪第一百二十章 鹽法開中法第十章 蹇公去矣第八十八章 舊港施家第八十章 經筵第四十六章 重構東北戰略第一百三十九章 張郎遺策第一百七十五章 正統十四年第三十八章 五世說第二百三十二章 無悔第一百五十七章 方瑾與石亨的爭執第十二章 長樂未央不夜城第四十六章 千金贈君子第九十七章 英雄所見略同第八十四章 家族第七十六章 聯姻蒙古第一百三十九章 張郎遺策第一百五十七章 歲月催人老第一百六十九章 盧溝河水情第九十八章 風波定第一百章 平瑤策第一百五十七章 易相第六十三章 馳禁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