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七章 歲月催人老

第一百五十七章歲月催人老

朱祁鎮心中懷着對大寧鎮的無數想法。進入了冬季。

今冬了也是乾冷的厲害,並不下雨,而整個朝廷的運作,都好像與這天氣有關係,所有人都變得懶散起來。

唯有河北大地,縱然天寒地凍,于謙依舊奔波在各個工地之中,特別是三角澱附近,于謙準備以三角澱爲根基,人攻挖掘出一個大湖來,作爲水庫,來調節何北雨水。

這工程之大,已經讓不知道多少人咋舌。

不過,朱祁鎮已經沒有心思關心於謙了。

因爲朝廷之中,有一件大事,是比河北水利更重要。

太皇太后病危了。

歲月催人老。

太皇太后的年紀也大了,這麼多年朝政平穩,看似太皇太后什麼也沒有做,但是其中到底消耗了多少心力,有多少人能說得清楚。

而今,太皇太后什麼都放手了。

朝政交給了朱祁鎮,而宮中事務交給了錢皇后,除卻慈寧宮之中的事情,一概不管不問。

本以爲能頤養天年,卻不想真什麼也不管了,身體卻每況愈下。

特別是在冬天來臨之後,更是如此。

似乎老人的身體經受不住嚴寒的考驗,每到年根都要有一批老人離去。這也是習以爲常了。

這樣的情況之下,慈寧宮的氣氛也變得壓抑起來。

胡仙妃與順德公主都來服侍了。連孫太后來慈寧宮的次數也比往日多了。

朱祁鎮更是在慈寧宮尋了一個住處,將每日起居之地,放在慈寧宮之中,將朝中之事,委託於內閣。

很多事情,除非是大事,都沒有反對過內閣的意見。

似乎一心一意放在太皇太后生病這一件事情上了。

朱祁鎮很清楚,今年朝中發生太多太多的事情了,不是大動干戈的時候,故而一動不如一靜。

這個時候,正是楊溥鞏固權威的時候。

所以,不能將下邊的人逼得太緊了。

當然了,朱祁鎮也知道,一個孝字,在這個時代有多大的加分。故而朱祁鎮即便是爲了名聲,也不會在這一件事情上含糊。

更不要說,朱祁鎮對太皇太后也是深懷感激。在太皇太后最後交權之後,祖孫兩個人內心之中,最後一點芥蒂,也煙消雲散了。

朱祁鎮對太皇太后的病,十成十的真心未必有,但七成的真心卻是有的,在加上政治作秀,朱祁鎮自然要表現出十二的孝道。

每日親侍湯藥。看脈案,詢問太醫病情,比在任何國家大事上都操心,甚至將日常所讀的經史子集,全部變成了醫書。

每日但凡有不懂的地方,都召集翰林院學士召對。

這個時代,不爲明相,便爲名醫,說起來翰林院之中學士,未必比太醫院的太醫差多少。

甚至連朱祁鎮之前從來不看的佛經也開始看了。

這傳到宮外面,北京百姓無不稱讚朱祁鎮乃是孝子。

慈寧宮偏殿之中,朱祁鎮手上捏着一串佛珠,輕輕的轉動,看着眼前的脈案,問太醫說道:“黃太醫,這裡沒有其他人,娘娘的病情,你說個實話,朕恕你無罪,如果今日不開口,將來,一旦有事,你就拖不了干係。”

黃太醫被嚇得瑟瑟發抖,跪在地面上,說道:“陛下,太皇太后乃是天年到了,非藥石之力,可以奏效了。如果太皇太后能熬過這個冬天,那還有一年的壽數。如果熬不過,就有不忍言之事。”

朱祁鎮對這個結果,並沒有吃驚。

朱祁鎮這幾年的鍛鍊,別的本事沒有多大的長進,反而是察言觀色,讀這些人說話的潛臺詞,卻是有一定心得的。

可以說,這個太醫還沒有開口之前,僅僅看太醫的表情,對於這個結果,朱祁鎮已經料到七成了。

朱祁鎮說道:“有什麼辦法,能讓太皇太后熬過這個冬天?”

黃太醫說道:“太皇太后年事已高,用不得虎狼之藥,全憑太皇太后的心勁,如果能有一件事情,讓太皇太后提起心勁,就再好不過了。”

朱祁鎮聽了,心中暗暗揣摩這兩個字,揮揮手,讓太醫下去了。

王振忽然來報,說道:“太皇太后醒了。”

朱祁鎮頓時起身,一掀簾子,出去。

喔喔的風聲從房頂上爬過,在房間之中,遮掩的嚴嚴實實的,朱祁鎮還沒有感覺。但是一出門,頓時感覺,這就好像是一頭猛獸在咆哮一般。

王振帶着幾個太監,擋在一側,似乎是要爲朱祁鎮擋風,不過朱祁鎮卻是心急。一把推開,自己走在北風之中,不過幾十步,跨過一個院子,就來到了慈寧宮正殿之中。

朱祁鎮自己掀簾子進去。卻沒有進裡間,而是在外面的煤球爐上烤着身子,等全身上下都暖和了,才掀開裡間的簾子,進了裡間。

並不是朱祁鎮怕冷,而是朱祁鎮擔心自己帶了涼氣進去,衝撞了太皇太后。太皇太后的病體,是一點寒氣都受不得的。

朱祁鎮一進裡屋,就覺得額頭微微見汗。

不知道,這裡放了幾個爐子。溫度堪比夏季了。

朱祁鎮也掃了一眼,由他推廣的煤球爐,追少在宮中已經深根發芽了。宮中大小嬪妃太監都用這個。

乃是在北京城之中,也掀起一股風氣,正在想各地擴散開來。

有時候皇家是最能領導潮流的。

而用得人多了,對煤球爐的諸多禁忌也都明白了。朱祁鎮也看到了,好幾個煙筒都將煙氣引到了室外,也就放心了。

而裡間的空間不大,只有胡仙妃,錢皇后,與三五個侍女在,擠得滿滿當當的。

胡仙妃見朱祁鎮來了,微微行禮,然後帶着自己身邊的侍女退了下去。

朱祁鎮這才能走到近前,坐在錢皇后讓開的墩子上,結果錢皇后遞過來的藥碗,先是用湯勺,舀了一勺,含在嘴裡,直接一股苦意直衝腦門。

朱祁鎮強忍着顏色不變,說道:“娘娘,溫度正好。”

“咳咳咳。”太皇太后想要說話,但是一開口,就是一連串的咳嗽。錢皇后連忙坐在牀前,輕輕拍着太皇太后的背,好一陣子,太皇太后這纔回過勁來,太皇太后說道:“皇帝,你身負江山社稷之重,不是讓你來陪我這個老婆子的。”

朱祁鎮說道:“娘娘放心,大小事務,孫兒心中有數,有楊溥盯着,出不了什麼事情。天大的事情,也沒有娘娘的身子骨重要,孫兒還小,很多事情,都拎不清楚輕重,還需要娘娘指點纔是,娘娘快些好起來,否則孫兒心中沒底。”

太皇太后雖然老了,只覺得連從牀上坐起來,也很是困難的了,但是卻沒有糊塗。自然聽得出來,朱祁鎮話中幾分真情幾分假意。

不過,太皇太后也不願意想那麼清楚了。說道:“老了。凡是皇帝你自己拿主意即可,我前番還夢見太宗皇帝,太宗皇帝責我種種不孝,要拿大杖子打我,卻見仁宗皇帝,上前爲我擋住了。”

“想來是,列祖列宗有靈,仁宗皇帝,你父皇在下面想我了。”

朱祁鎮聽了,心中暗道:“這個不行。”

什麼在天有靈,朱祁鎮只敢信一分。他更相信是,日有所思夜有所夢,太皇太后心勁散去了,這纔有這種消極的意義的夢。

朱祁鎮心中一轉,說道:“娘娘,前番王驥來報,襄王叔帶着襄王三衛,跟隨大軍,出征孟養,算算時候,估計已經打得差不多了,捷報不日就到。到時候朕就召襄王叔入京,娘娘也看看,我天家的大將軍。”

第三十六章 真假第一百七十六章 瓦刺消息第一百零八章 南洋水師大出血第一百六十三章 好爲之第二百二十一章 往者不可諫第四十二章 舉步維艱第七十一章 男兒自是重危行第六十四章 屋漏偏逢連夜雨第一百四十章 天下藩王第八十九章 開海第一百二十四章 楊士奇最後諫言第一百四十八章 急流勇退陳芳洲第一百二十三章 旱情第六十一章 鬆陰城第十一章 孫氏第七十二章 門頭溝至京城線第一百四十七章 二十萬騎第九章 內閣增補第九十六章 殘破京都第十四章 遺詔第三十五章 冷眼旁觀新世界第六十四章 田制第四十六章 大軍到位第一百八十二章 吳瑾揚名第一百八十三章 背城而戰第三十一章 王振的預感第五十五章 送別第一百六十七章 馬政痼疾第一百六十三章 分封松潘之意第九十一章 開海三第五十八章 豐收第一百二十三章 地震二第三十一章,祭大成先師第一百七十三章 太皇太后最後教誨第九十六章 軍工的發展第十四章 遺詔第一百四十五章 山東的滅頂之災第二十章 出京第七十章 諸子第一百一十章 少府的工作第八十一章 錢家第十二章 見義必爲,非勇也第九十一章 泥足巨人第九十章 近乎破產的草原經濟第二十八章 工部兩尚書第七十九章 北京的工業體系第五十七章 馳道利弊第一百零六章 足利義政第一百一十八章 未入京城已憂心第二百三十八章 挖出精銳第八十四章 家族第六十七章 銀幣銅錢兩級體系第三十八章 楊溥請辭第九十四章 徵麓川餘波第一百二十六章 問天春秋幾何第一百四十三章 李賢的機遇第一百二十五章 巡城第八十二章 西寧讀書人第四十二章 風雲會聚第一百二十二章 治政學院第七章 西南局勢第八十章 寇深第四十八章 防秋第一百二十六章 遺折第四十一章 石亨的心思第九十三章 考成法第一百一十六章 皇太后心事第一百五十三章 吉曲之戰第一百四十四章 是天災非人禍第七十一章 大朝會第一百九十一章 暴風雨前的平靜第一百四十四章 李賢的決擇第一百五十五章 天人楊洪第一百五十五章 天人楊洪第一百五十三章 出塞第六十五章 也先的東北戰略第九十五章 大雲南第三十章 宿衛宮中第一百零四章 行獵第八十章 其次伐交第七十章 肇州破敵第一百三十一章 太子見冼景第三十三章 郕王就封第一百四十四章 李賢的決擇第一百三十三章 太子的錢袋子第十章 王直入閣第一百一十三章 大明的金銀流向第六十一章 新內閣第四十五章 首勝第三十章 朱祁鎮的決斷第一百二十四章 兩朝開濟老臣心第一百四十三章 李賢的機遇第一百三十六章 錢第四十七章 開海方案第一百八十八章 孤注一擲第四十一章 麓川大捷第十一章 內閣七人名單第一百四十一章 錦衣衛的手段第五十三章 天下大水第七十章 父子
第三十六章 真假第一百七十六章 瓦刺消息第一百零八章 南洋水師大出血第一百六十三章 好爲之第二百二十一章 往者不可諫第四十二章 舉步維艱第七十一章 男兒自是重危行第六十四章 屋漏偏逢連夜雨第一百四十章 天下藩王第八十九章 開海第一百二十四章 楊士奇最後諫言第一百四十八章 急流勇退陳芳洲第一百二十三章 旱情第六十一章 鬆陰城第十一章 孫氏第七十二章 門頭溝至京城線第一百四十七章 二十萬騎第九章 內閣增補第九十六章 殘破京都第十四章 遺詔第三十五章 冷眼旁觀新世界第六十四章 田制第四十六章 大軍到位第一百八十二章 吳瑾揚名第一百八十三章 背城而戰第三十一章 王振的預感第五十五章 送別第一百六十七章 馬政痼疾第一百六十三章 分封松潘之意第九十一章 開海三第五十八章 豐收第一百二十三章 地震二第三十一章,祭大成先師第一百七十三章 太皇太后最後教誨第九十六章 軍工的發展第十四章 遺詔第一百四十五章 山東的滅頂之災第二十章 出京第七十章 諸子第一百一十章 少府的工作第八十一章 錢家第十二章 見義必爲,非勇也第九十一章 泥足巨人第九十章 近乎破產的草原經濟第二十八章 工部兩尚書第七十九章 北京的工業體系第五十七章 馳道利弊第一百零六章 足利義政第一百一十八章 未入京城已憂心第二百三十八章 挖出精銳第八十四章 家族第六十七章 銀幣銅錢兩級體系第三十八章 楊溥請辭第九十四章 徵麓川餘波第一百二十六章 問天春秋幾何第一百四十三章 李賢的機遇第一百二十五章 巡城第八十二章 西寧讀書人第四十二章 風雲會聚第一百二十二章 治政學院第七章 西南局勢第八十章 寇深第四十八章 防秋第一百二十六章 遺折第四十一章 石亨的心思第九十三章 考成法第一百一十六章 皇太后心事第一百五十三章 吉曲之戰第一百四十四章 是天災非人禍第七十一章 大朝會第一百九十一章 暴風雨前的平靜第一百四十四章 李賢的決擇第一百五十五章 天人楊洪第一百五十五章 天人楊洪第一百五十三章 出塞第六十五章 也先的東北戰略第九十五章 大雲南第三十章 宿衛宮中第一百零四章 行獵第八十章 其次伐交第七十章 肇州破敵第一百三十一章 太子見冼景第三十三章 郕王就封第一百四十四章 李賢的決擇第一百三十三章 太子的錢袋子第十章 王直入閣第一百一十三章 大明的金銀流向第六十一章 新內閣第四十五章 首勝第三十章 朱祁鎮的決斷第一百二十四章 兩朝開濟老臣心第一百四十三章 李賢的機遇第一百三十六章 錢第四十七章 開海方案第一百八十八章 孤注一擲第四十一章 麓川大捷第十一章 內閣七人名單第一百四十一章 錦衣衛的手段第五十三章 天下大水第七十章 父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