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一章 鬆陰城

第六十一章 鬆陰城

春暖花開的時候,施聚,李秉等文武官員都來到了松花江畔。

在這個位置上,松花江從北邊滾滾東流,往東北方向有大量的沼澤溼地,西南方向就是長白山餘脈。

東南不遠處就是興凱湖,正當要衝之地。

具體,到這一帶,又是松花江南岸一高地,忽兒海河也就是後世的牡丹江,從這裡流入松花江之中。

而兩河交匯之處,就是一處高地,兩面臨水,又居高臨下。

兩面臨水,自然是易守難攻,又能以牡丹江作爲退路,松花江作爲進取之途。雖然而今大明在松花江上的船隊,已經煙消雲散了。

據悉在永樂年間,大明在松花江有船廠。但是根基尚在,雖然而今原本造船之處賓州,已經不在大明邊牆之內了。

但是距離遼東也不是太遠,一旦明軍重建奴兒干船場,那麼遼東與海西就能通過東北豐富的水系聯繫在一起。

如此一來,東北發達的水系,就成爲大明進軍最有力的幫手。

不是明軍小看瓦刺,弓馬騎射,明軍上下都不敢小窺瓦刺,但是論水上功夫,大明從南方調來數千水手,在加上在這裡打造的船隻。瓦刺縱然有十萬大軍,也未必能奈何的了他們。

此處建城,看上去是防守,但是在戰略形態上卻是進攻。

居高臨下又能避免洪災侵害。

畢竟,東北的水系也不是太安穩的。

朱祁鎮沒有得到奏報,說黑龍江水系發大水,並非黑龍江水系不發大水,而是一來這裡人少,二來,也不歸大明直接管轄。

總要有洪災,朱祁鎮也不用賑災。

但是而今卻不一樣了。臨水建城,最擔心的就是對方水淹七軍。

不過,這裡完全不用擔心,就地勢來說,松花江南北都是漸次增高的,從東西來說,也是西高東低。

特別是東面不遠處,大量的沼澤溼地。更是天然聚水之地。建城之地,只要地勢稍稍高一點,就不可能形成水淹的局面。

這一片高地,足夠建立一做府城了。

幾個人都覺得非常滿意。

就開始修建城池。

李秉受命營造此城,施聚也在這裡安營紮寨,先打上前站。等待源源不斷朝鮮人來到這裡。

不過地勢絕佳,並不意味着就容易修建了。

這一帶最大的問題,就是這裡幾乎是一片白地,即便有些女真部落,也在雙方長期的拉鋸之中,蕩然無存了。

即便是有,這些百姓也不過是以漁獵謀生而已。

修建城池數萬人,乃至即將到達的數十萬,都不是這裡可以負擔的。

雖然糧食可以從後方運輸。

李秉已經打通了一道交通線,那就是從海西上岸之後,一路向西。忽兒海河的上游,接下來就可以順流而下,一路到鬆陰了。

李秉就這個道理,與王翱聯名上書,要求修建一百四十里的馳道。

從海西直通牡丹江碼頭,而朝鮮百姓也不用直接來這裡,而是一邊修馳道,一邊以馳道爲中心,兩側屯田。

畢竟如果先開始修建鬆陰城,那麼消耗太大了。

不過,從後面一點點的修建起來,減少糧食消耗,等馳道修好之後,糧食物資可以通過鬆花江嗎,直接到這裡。

甚至馳道兩側屯田,也是有所產出,可以支援前線。

至於,馳道本身,其實早已是一種非常成熟的技術了。

這幾年朱祁鎮沒有怎麼推進,並不是馳道出了什麼問題,而是朝廷缺錢,缺馬,錢都不用說了,至於馬,於北方貿易中斷之後,不管是什麼馬的價格都飛一般的上升。

不過,這對海西影響不大,畢竟海西本身就是一個產馬地,或許數量上比不上漠北漠南產出。但是也是家家戶戶養馬。

如果不是因爲海西之戰場,朱祁鎮早就從海西抽調馬匹補充京營了。

有錢,有馬,有人力,有成熟技術,修建一道馳道並不困難。

不過,鬆陰城並非一點事情,也不做的。

李秉首先利用東北豐富的木材支援,修建出一座木城來。

所有城牆都有堅硬的大木修建好,遠遠的看過去,並不比夯土城牆差勁。再加上開挖護城河,藉助豐富的水利資源,李秉在木城外面挖出寬一里多的護城河。

他是一心一意要將鬆陰城修建成大明在東北牢不可破的堡壘。

只是東北也有東北的壞處,那就是漫長的冬季,停滯了一切的工程,不管是惡劣的自然環境,還是人們的保暖不足,在東北根本不用想在冬季施工這一件事情。

所以,算起來,鬆陰城真成爲一座雄城,估計要在正統二十一年秋季了。

這就是爲什麼孟瑛想要肇州城堅持三年的原因。

只是也先並不是傻子。

剛剛開春的時候,對這麼大的動靜,還不是太瞭解,但是等到夏季的時候,各方消息都傳到了也先的耳朵之中。

也先再也坐不住了。

說實話,也先對明軍的堅城還是有些發憷的。

故而,也先並不想攻明軍的堅城。

肇州雖然好像一根刺,插在也先心頭,但是也先未必想要在今年動手。

畢竟,大明的日子不好過,也先的日子也不好過,他不僅要面對內外的政治危機,好要吞下興凱湖之敗的苦果。

還有經濟上的困難。

大明與草原斷絕貿易,就能讓朱祁鎮爲戰馬感到煩惱。而草原更是什麼都缺,糧食,鐵器,布匹,等等等。

與大明斷絕貿易,對瓦刺來說,是更加困難。

甚至可以說,瓦刺連綿不斷的內亂,未必不是因爲經濟上的危機,引發了政治上的動盪。

而今的也先,需要的是一場勝利,一場可以讓瓦刺在經濟方面獲得利益的勝利。他已經有了目標了。

不是,宣大,也不是遼東,而是西北。

無他,宣大乃是大明的防禦重點。可以說是銅牆鐵壁,而東北是朱祁鎮戰略上進攻節點,也是投入了大量的資源。

唯獨西北,不管是,甘肅,寧夏,河套,比起了宣大,東北相比,就要差了很多。

畢竟西北貧瘠,各衛所之艱難,也是以西北爲首的。大明看重東北,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就是忽略西北方向。

所以,也先準備從西北下手,狠狠從大明身上撈些好處。

畢竟不管是西北再窮,也比瓦刺富裕多了。只能能打贏,還是有好處的,打西北還是分散北京的注意力,打亂明軍的步調。

這麼多好處,也先是何樂而不爲?

只是東北來的消息,卻讓也先難以入眠。

一旦明軍在東北站穩了腳跟,將松花江流域,也就是東北平原一帶掌控在手中,漠北與明軍之間的距離縮短了數百里。

單單一座肇州,不過是孤城而已,並不值得也先多關注。

但是如果鬆陰城修建好了,肇州與鬆陰之間水路相同,甚至還能借助水路建立起一系列城池,牢牢鎖死東北方向。

瓦刺的戰略縱深就減弱太多了。

這就是北宋攻西夏用的手段,淺攻進築法。是堂堂正正的陽謀。估計數年過去,東北地區,就形成了遼東,宣大,等邊牆內的局面。

有城池河流由點到線的支撐,再加上明軍精銳騎兵虎視眈眈。在這種區域之下,瓦刺騎兵迴旋餘地太小。

恐怕也先必須退出幾乎整個東北。東北一旦爲明所有。那麼大寧,開平,會寧等地,未必不能恢復明初的局面。

這也先是決計不允許。

不過,也先想不想,願不願意。他都必須東進,拔掉肇州,攻陷鬆陰。

第二十四章 誰能解之第七章 對五軍都督府的改造第六十四章 楊士奇與于謙第七十七章 有驚無險第一百三十二章 紛紛南洋策第一百四十六章 回天之力第一百四十二章 夜雨如瀑第一百零五章 理財聖手第二十二章 大明邊軍現狀第六十三章 自省第三十八章 家事國事第九十六章 開海八第十四章 糧食危機第八章 斷事官第四十六章 石炭四第一百九十二章 鐵甲的黃昏第二十六章 換講官之意第一百三十八章 石亨謀主第六十七章 銀幣銅錢兩級體系第三十四章 黎思誠第四十四章 也先的算計第一百零三章 海西攻防戰第一百七十章 海河方案第一百五十六章 塵埃落定大本堂第十四章 遺詔第八十二章 凱旋閱兵第一百四十章 天下藩王第四十一章 麓川大捷第一百六十三章 特殊的早朝第八十二章 南浦溪之戰第一百六十章 思機發之死第四十七章 鐵壁鎮南第八十五章 更改方略第三十八章 五世說第八十章 寇深第九章 內閣增補第一百七十一章 喜寧第二百零九章 雙方退兵第一百零四章 行獵第一百三十五章 大明的銀子在哪裡?第一百五十七章 方瑾與石亨的爭執第十二章 徵朝鮮之議第一百一十章 少府的工作第一百六十九章 香囊識人第六十五章 調整政策第五十八章 故地重遊第四十一章 落子南洋第一百三十章 天下大旱第三十八章 景東之戰第三十四章 交趾戰況始末第四十七章 西虜寇邊第十五章 香港第六十三章 金蟬脫殼第六十五章 調整政策第八章 遼東之戰的戰略規劃第八十八章 冼駙馬?第一百一十八章 西南定策三第一百四十章 劉定之請纓第一百四十一章 瓦刺貢馬第一百零一章 思明府之變第八十一章 馬政第六十五章 欲平安南,先定廣西第三十九章 國事家事二第八十九章 陸永的抗爭第一百三十五章 以工代賑第三十一章 王振的預感第一百三十三章 九州志第一百三十八章 封爵風波第七十章 懸危之計第一百二十六章 問天春秋幾何第六十九章 多事之秋第四十一章 天下風潮第一百五十八章 財政緊急策略第六章 聖心如淵第一百一十五章 新舊接替第八十九章 御前會議之餘音第二十九章 塵埃落定大藤峽第三十五章 午間休息第五十八章 長腿的滹沱河第二十一章 青貯第八章 修律vs修例第一百一十七章 橫絕大漠第七十五章 第一心腹于謙第一百零一章 楊溥時代的開始第十九章 修德養望馬性和第六十二章 于謙入京第一百七十八章 決戰於大同城下第六十六章 建文帝下落第十章 大雪紛紛第一百三十七章 曬鹽法第一百六十八章 誰是叛徒?第一百二十八章 藏地風雲第五章 瓦刺與西域第二百四十二章 突如其來第八十一章 黃河水患第五十八章 長腿的滹沱河第六十四章 平越策第四十章 薪火相傳第五十八章 長腿的滹沱河第一百零四章 桂西餘聲
第二十四章 誰能解之第七章 對五軍都督府的改造第六十四章 楊士奇與于謙第七十七章 有驚無險第一百三十二章 紛紛南洋策第一百四十六章 回天之力第一百四十二章 夜雨如瀑第一百零五章 理財聖手第二十二章 大明邊軍現狀第六十三章 自省第三十八章 家事國事第九十六章 開海八第十四章 糧食危機第八章 斷事官第四十六章 石炭四第一百九十二章 鐵甲的黃昏第二十六章 換講官之意第一百三十八章 石亨謀主第六十七章 銀幣銅錢兩級體系第三十四章 黎思誠第四十四章 也先的算計第一百零三章 海西攻防戰第一百七十章 海河方案第一百五十六章 塵埃落定大本堂第十四章 遺詔第八十二章 凱旋閱兵第一百四十章 天下藩王第四十一章 麓川大捷第一百六十三章 特殊的早朝第八十二章 南浦溪之戰第一百六十章 思機發之死第四十七章 鐵壁鎮南第八十五章 更改方略第三十八章 五世說第八十章 寇深第九章 內閣增補第一百七十一章 喜寧第二百零九章 雙方退兵第一百零四章 行獵第一百三十五章 大明的銀子在哪裡?第一百五十七章 方瑾與石亨的爭執第十二章 徵朝鮮之議第一百一十章 少府的工作第一百六十九章 香囊識人第六十五章 調整政策第五十八章 故地重遊第四十一章 落子南洋第一百三十章 天下大旱第三十八章 景東之戰第三十四章 交趾戰況始末第四十七章 西虜寇邊第十五章 香港第六十三章 金蟬脫殼第六十五章 調整政策第八章 遼東之戰的戰略規劃第八十八章 冼駙馬?第一百一十八章 西南定策三第一百四十章 劉定之請纓第一百四十一章 瓦刺貢馬第一百零一章 思明府之變第八十一章 馬政第六十五章 欲平安南,先定廣西第三十九章 國事家事二第八十九章 陸永的抗爭第一百三十五章 以工代賑第三十一章 王振的預感第一百三十三章 九州志第一百三十八章 封爵風波第七十章 懸危之計第一百二十六章 問天春秋幾何第六十九章 多事之秋第四十一章 天下風潮第一百五十八章 財政緊急策略第六章 聖心如淵第一百一十五章 新舊接替第八十九章 御前會議之餘音第二十九章 塵埃落定大藤峽第三十五章 午間休息第五十八章 長腿的滹沱河第二十一章 青貯第八章 修律vs修例第一百一十七章 橫絕大漠第七十五章 第一心腹于謙第一百零一章 楊溥時代的開始第十九章 修德養望馬性和第六十二章 于謙入京第一百七十八章 決戰於大同城下第六十六章 建文帝下落第十章 大雪紛紛第一百三十七章 曬鹽法第一百六十八章 誰是叛徒?第一百二十八章 藏地風雲第五章 瓦刺與西域第二百四十二章 突如其來第八十一章 黃河水患第五十八章 長腿的滹沱河第六十四章 平越策第四十章 薪火相傳第五十八章 長腿的滹沱河第一百零四章 桂西餘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