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八章 西南定策三

第一百一十八章西南定策三

“難道沒有一勞永逸之策嗎?”朱祁鎮說道。

朱祁鎮這一問,將下面的人都難倒了。

其實所有人都知道一件事情,那就是大明在西南作戰,都是虧本生意。即便大敗麓川又如何?

麓川核心地域,就是以後世雲南瑞麗爲中心的一塊,大概有幾個縣的地界而已。

如何真正算經濟賬,怎麼算怎麼虧本。

這一點誰都知道。

但是如果那麼容易一勞永逸,不會有這麼多人對西南望而卻步了。

楊士奇說:“陛下英明,臣等愚鈍,不知道有什麼一勞永逸之策。”

朱祁鎮有些失望。

不知道這失望是真的,還是裝出來的。

“陛下,”保定侯此刻已經從激動之中回過神來了。“臣以爲當廢土司,郡縣其地,方能一勞永逸。”

不管他想不想,要不要,他都確定了一件事情,從今天開始,滿朝文武都將他將看做,皇帝的鐵桿了。

作爲鐵桿就有鐵桿的作用。

其實大家都是聰明人。

都明白,土司就好像是土皇帝一般。他們對大明朝廷的忠心不過爾爾。指望他們永遠不弄出事來,根本不可能。

想要一勞永逸的平定西南土地,只有改土歸流。

將土司該爲流官。

大家並非不知道,只是不想說。

因爲太難了。

而今滅一土司,封一土司。這是最簡單便捷的辦法,如果改土歸流的話,恐怕西南烽火不斷了。

今日朝廷以改土歸流爲功,地方官都會爭先改土歸流,恐怕會擊起比麓川之亂,更大的亂子。

“臣以爲萬萬不可。”何文淵說道:“此策一出,恐怕西南亂世蜂起。”

朱祁鎮說道:“那當如何,就讓西南十年二十年大亂一次嗎?”

“這一次,瓦刺沒有動作,如果他日,朝廷與韃子戰於北,他們亂於西南,朝廷兩面用兵,就能支撐的住嗎?”

“臣恐,楚王好細腰,宮中多餓死。”王文說道:“陛下一紙聖旨下去,即便是忠於朝廷的土司,爲了保全家業。也要反了。”

朱祁鎮說道:“王先生,視朕如此愚昧之人?”

王文一聽,立即跪倒請罪道:“臣不敢。”

朱祁鎮說道:“現實請起,王大伴。”

王振立即下去將王文攙扶起來。

朱祁鎮說道:“朝廷兩京十三省,朕豈貪土司區區寸土?如果這些土司能夠安心爲朝廷之忠臣,朕自然賞賜有加的,但是他們既然有能力叛亂,就說明,山中也有能養活數萬,數十萬人的土地。”

“朕要這些土司知道,敢背叛大明,就要付出將祖宗基業斷絕於今日的想法。從今往後,但凡有西南土司謀反者,都改土歸流。”

“諸卿以爲如何?”

楊士奇當先起身說道:“陛下聖明。只是麓川大戰在即,此事不能傳到西南,臣以爲當平定麓川之後,再做計較不遲。”

楊士奇最擅長的又是這一計連消帶打。

所謂伴君如伴虎。

楊士奇跟隨了四位皇帝了,早就知道,皇帝這種動物,是萬萬不能與之硬抗的,只能以柔克剛。

楊士奇說的挺對的。

在西南局勢如此的情況之下,如果在將改土歸流的消息傳到看來各地土司的耳朵之中。說不定傳成什麼樣?

惹出亂子就不好辦了。

但是朱祁鎮依然舉覺得楊士奇是想將這一件事情,從大的拖成小的,小的拖得讓滿朝文武都忘記了。

但是他偏偏找不出什麼辦法。還必須說道:“楊首輔,果然老成持重。此事就等平了麓川再論不遲。”

之後朱祁鎮又問了一些,準備時間。

王驥認爲,南方衛所軍隊需要整頓,果然今年冬天能夠到達雲南,就已經不錯了。

朱祁鎮聽了之後,也不得不讓自己習慣,這個時代的戰鬥節奏。

一場大戰打上幾年,是太正常不過了。

朱祁鎮散了朝之後,立即去見太皇太后。將今日的情形一五一十稟報給太皇太后聽。

太皇太后躺在椅子上,手中捏着葡萄,輕輕的塞進嘴裡,說道:“皇帝真決心在西南改土歸流?”

朱祁鎮說道:“回娘娘,孫兒心思已定,並非孫兒有貪圖一點戰功,而是西南亂世此起彼伏,朝廷總不能一直派精兵良將鎮守。而且西南雖然在羣山之中,並非不能耕種,在西南得一畝地,就減少後方千里轉運,如此一來,我朝在西南的力量,就此消彼長。將領總體西南有亂事,也不用讓朝廷出兵了。”

“如此不節省了大大一筆開銷。”

“而且此時孫兒不急,僅僅是開一個頭而已。”

太皇太后說道:“你這樣想,我就放心了。記住事緩則圓,不要想一下子將事情做盡了,太宗皇帝就是想讓兒孫永享太平,纔將天下弄得千瘡百孔的。”

太皇太后似乎老了,就喜歡絮絮叨叨的。

之前朱祁鎮感覺太皇太后目光犀利,一針見血,但是而今卻聽她翻來覆去都是講,凡是寧緩勿急,欲速則不達的道理。

朱祁鎮聽得耳朵都起繭子了,心中一動,暗道:“此刻是試探一下太皇太后了。”

“娘娘。”朱祁鎮說道:“前天,英國公世子給朕一封好文章,朕想請太皇太后看看。”

太皇太后說道:“拿來看看。”

朱祁鎮連忙將封建論,遞給了太皇太后。

太皇太后微微眯着眼睛,對着日光,將奏摺似乎放得遠一些,才能看清楚。只是她越看越皺眉。

不過片刻太皇太后就看完了。太皇太后緩緩的奏摺收了起來,說道:“我聽說,你啓用孟瑛?”

朱祁鎮說道:“正式,這一次平蠻將軍,雲南總兵官就是他。”

“孟瑛是一個能打仗的。但是他是漢王的人。你不擔心嗎?”太皇太后問道。

朱祁鎮說道:“娘娘,這就是陳年舊事了,還提的做什麼?而今老將凋零,薛祿,鄭亨,柳升,等等先後故去,靖難老將,還有幾個?”

“朕也是沒有辦法,再者身爲帝王,當有帝王心胸,齊桓公能用管仲,唐太宗能用魏徵,孫兒又如何不能用保定侯。”

太皇太后笑道:“說的好,我孫兒有氣魄。”說到這裡,太皇太后的臉色忽然沉了下來,說道:“只是爲什麼不放你親叔父一條生路?”

朱祁鎮心中一震,幾乎有一種被太皇太后從上到下全部看穿的感覺,立即跪在地面之上,說道:“娘娘何處此言?”

太皇太后說道:“你以爲我老糊塗了,這一封奏疏,分明就是想讓襄王鎮守麓川,但是麓川是何地?你以爲我不知道,三面都是土司,唯有東面與大理相望,我倒是忘記了,距離大理估計也要好幾個土司的領地嗎?”

“山高林密,瘴氣密佈,襄王去了能活多長時間?你與你爹都是狠心腸,你爹蒸死了自己親叔叔,你想學樣嗎?”

“漢王屢屢與我家爲難,想致我家於死地。你爹所做,雖然有些出格,但是也情有可原。

但是襄王又是哪裡得罪你了?你想出此等計策?難道就是因爲當初的金冊?”

朱祁鎮說道:“孫兒萬萬不敢有此心。孫兒決計不敢做此喪盡天良之事。不敢瞞太皇太后,孫兒是想過襄王鎮守麓川,但也是爲襄王計較長遠。如果襄王不原因,就將二弟封在麓川便是了。”

“孫兒,萬萬不敢有別的心思。”

“真的?”太皇太后有些將信將疑的問道。

朱祁鎮說道:“孫兒,萬萬不敢欺瞞娘娘。”

第一百四十三章 削藩--大明的政治正確第五十章 金山銀山第四十五章 石炭三第四十三章 萬方有過,罪在朕躬第一百一十九章 今有馳道可解憂第七十四章 三喜衝厄第一百三十四章 施禮生死第九十三章 開海五第一百二十三章 旱情第二百一十五章 孝子朱儀第二十二章 鴻門宴第一百二十六章 其言也善第一百五十二章 給他們死亡第四十五章 首勝第五十三章 天下大水第二十二章 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第九十八章 風波定第二百二十章 軍事改革的開始第一百二十二章 一漢當幾胡?第一百零八章 時間差第一百零四章 周忱第四十八章 廣西戰事第一十三章 請修大明會典以安社稷疏第二百三十一章 河北征兵第四十二章 風雲會聚第九十二章 開海四第七十五章 白沙書院第三十七章 善後第七十八章 祖孫盡釋前嫌第八章 遼東之戰的戰略規劃第六十六章 楊士奇與于謙三第一百三十三章 瓦刺臨邊第三十四章 黎思誠第二百一十一章 孟瑛的計劃第一百零八章 不負使命第一百五十一章 約戰第二四十三章 石瘋子第六十八章 鐵路伏筆第九十五章 大明軍制第二十七章 擴大化第二百二十八章 列車爲城第九十二章 開海四第一百一十九章 男兒賭勝馬蹄下第七十五章 郭登的應手第四十章 思任發之死第四章 方家兄弟第五十六章 古道血戰第六十七章 銀幣銅錢兩級體系第九十三章 武器生產體系第六十六章 建文帝下落第一百四十三章 摸底第一百二十八章 大案之始第一百六十四章 太皇太后崩第二十六章 朝鮮之戰的帷幕第一百三十七章 龍城飛將第二百一十九章 衛所腐朽的背後第一百五十二章 出塞之前第七十八章 雪山第七十七章 有驚無險第一百五十四章 也先第一百零八章 南洋水師大出血第九十章 少府第二百二十三章 半渡而擊之第一百三十六章 大軍對峙的開始第六十七章 魏國公入處州城第二十一章 北方民生之多艱第一百零七章 射柳二第一百二十章 脫歡之死背後第一百章 定風波三第五十二章 捷報第一百一十一章 也先最後的反撲第二百三十九章 阿刺知院退兵第二百五十二章 正統勳貴第二百三十四章 阿刺知院的等待第五十四章 圍剿之策第三十四章 遼東烽煙第八十一章 正陽門下第一百二十六章 其言也善第五十一章 三級教育制度第九十八章 藏地第一百一十七章 易知單的利弊第五十五章 斬盡天下不平事第七十七章 占城之戰第三十一章 蠢蠢欲動的安南第十八章 鐵面講官第五十二章 負擔第一百三十四章 施禮生死第九十章 貝琳第八十三章 武進惲家第一百五十六章 塵埃落定大本堂第一百二十章 鹽法開中法第三十一章 蠢蠢欲動的安南第一百一十三章 海西之戰後第二十三章 天子之問第三十四章 黎思誠第四十六章 千金贈君子第二十六章 換講官之意第二百零七章 明軍步騎vs瓦刺騎兵第四十章 輿情第五十八章 豐收
第一百四十三章 削藩--大明的政治正確第五十章 金山銀山第四十五章 石炭三第四十三章 萬方有過,罪在朕躬第一百一十九章 今有馳道可解憂第七十四章 三喜衝厄第一百三十四章 施禮生死第九十三章 開海五第一百二十三章 旱情第二百一十五章 孝子朱儀第二十二章 鴻門宴第一百二十六章 其言也善第一百五十二章 給他們死亡第四十五章 首勝第五十三章 天下大水第二十二章 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第九十八章 風波定第二百二十章 軍事改革的開始第一百二十二章 一漢當幾胡?第一百零八章 時間差第一百零四章 周忱第四十八章 廣西戰事第一十三章 請修大明會典以安社稷疏第二百三十一章 河北征兵第四十二章 風雲會聚第九十二章 開海四第七十五章 白沙書院第三十七章 善後第七十八章 祖孫盡釋前嫌第八章 遼東之戰的戰略規劃第六十六章 楊士奇與于謙三第一百三十三章 瓦刺臨邊第三十四章 黎思誠第二百一十一章 孟瑛的計劃第一百零八章 不負使命第一百五十一章 約戰第二四十三章 石瘋子第六十八章 鐵路伏筆第九十五章 大明軍制第二十七章 擴大化第二百二十八章 列車爲城第九十二章 開海四第一百一十九章 男兒賭勝馬蹄下第七十五章 郭登的應手第四十章 思任發之死第四章 方家兄弟第五十六章 古道血戰第六十七章 銀幣銅錢兩級體系第九十三章 武器生產體系第六十六章 建文帝下落第一百四十三章 摸底第一百二十八章 大案之始第一百六十四章 太皇太后崩第二十六章 朝鮮之戰的帷幕第一百三十七章 龍城飛將第二百一十九章 衛所腐朽的背後第一百五十二章 出塞之前第七十八章 雪山第七十七章 有驚無險第一百五十四章 也先第一百零八章 南洋水師大出血第九十章 少府第二百二十三章 半渡而擊之第一百三十六章 大軍對峙的開始第六十七章 魏國公入處州城第二十一章 北方民生之多艱第一百零七章 射柳二第一百二十章 脫歡之死背後第一百章 定風波三第五十二章 捷報第一百一十一章 也先最後的反撲第二百三十九章 阿刺知院退兵第二百五十二章 正統勳貴第二百三十四章 阿刺知院的等待第五十四章 圍剿之策第三十四章 遼東烽煙第八十一章 正陽門下第一百二十六章 其言也善第五十一章 三級教育制度第九十八章 藏地第一百一十七章 易知單的利弊第五十五章 斬盡天下不平事第七十七章 占城之戰第三十一章 蠢蠢欲動的安南第十八章 鐵面講官第五十二章 負擔第一百三十四章 施禮生死第九十章 貝琳第八十三章 武進惲家第一百五十六章 塵埃落定大本堂第一百二十章 鹽法開中法第三十一章 蠢蠢欲動的安南第一百一十三章 海西之戰後第二十三章 天子之問第三十四章 黎思誠第四十六章 千金贈君子第二十六章 換講官之意第二百零七章 明軍步騎vs瓦刺騎兵第四十章 輿情第五十八章 豐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