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章 朝鮮之戰的帷幕

第二十六章 朝鮮之戰的帷幕

朱祁鎮心中卻蓬勃的很。無數心思亂飛。

朱祁鎮登基以來到現在。

朱祁鎮一切改革都是修修補補的性子。

不管是鹽政,兵法,水利,還是少府改革,馳道等等。無不是如此。將八九十年間,運行不好,或漏洞百出的政策,進行修補,與改革。

但是朱祁鎮很少主動發起一些大改革。

不是,朱祁鎮不想。

而是自己朱祁鎮自己想,也是沒有用處的。

因爲下面大臣不想。

所有變法,必須有自己理念,有自己核心價值觀,必須能說服天下人。才能推行下去,否則,即便有朱祁鎮在背後撐腰,搞得轟轟烈烈了,但之後多半可能夭折。

無他,總體來說中國在商鞅變法之後,就沒有什麼太成功的變法了。

朱祁鎮因這四個字生出無限的聯想。

他似乎依稀的能夠感受到,一個符合儒家價值觀,又能爲他提供變法的理論,正在成型之中。

“不急,不急。”朱祁鎮心中暗道:“不將瓦刺滅了,這件事情還不能提上議程,來日方長,來日方長。”

雖然朱祁鎮心中這樣想,但是渾身上下卻一陣舒爽。一道難題的破解,簡直是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

就在大明會試的同時。

大明使臣李實也從漢城離開了。

李實再次來到漢城的時候,李瑈根本沒有見李實,他表現的毫無誠意可言。

這也是正常的。

這一段時間,大雪漸漸融化。北京的消息也傳到了漢城。

李瑈自然知道大明的條件,是他不可能答應的。

所以他就開始拖時間了。

李瑈現在覺得,只有讓大明在朝鮮的銅牆鐵壁之前碰得頭破血流之後,才能再談了。

故而李瑈開始一系的整兵備戰。

但是面子上,卻對大明恭順極了,對李實的到來,賓至如歸,各種招待,但是就是不提正事。

只是這樣的情況,根本不可能瞞得過李實,更不可能瞞得過錦衣衛。

所以,李實堅持之下,最後才得已脫身。

李實將消息傳來,朝野震動。

說實話,大明官場對李瑈的態度,是有預判的,大概率猜到這一點,但是被朝鮮如此打臉,還是難以接受。

於是乎,下層官員已經開始上奏,請伐朝鮮。

這種風潮的形成之後,朱祁鎮也表明自己的態度。

那麼伐朝鮮之戰,也就順理成章的進入推進階段了。

朱祁鎮正式封曹義爲徵東將軍,遼東,海西總兵官。下轄前軍與六營,出京軍八萬人馬,合遼東海西水師,共出兵十三萬上下。

隨即大軍開始出山海關,向鳳凰衛而行。

鳳凰衛朝廷靠近鴨綠江最近的衛所,自然也是這一次大軍前進基地,京軍雖然還沒有到,但是焦禮已經派了兩三萬人駐紮此地,封鎖鴨綠江兩岸。

甚至派出人馬進入朝鮮刺探消息。

而所有口岸也得到了消息,禁止與朝鮮貿易。王英也緊急回松江,準備集結船隻北上天津,然後運輸大軍從海路進攻朝鮮。

這樣大聲勢,自然是哄傳天下,也給朝鮮帶來極大的影響。

朝鮮之內,自然是人心惶惶。

而今的朝鮮,還不是後世的朝鮮。

後世的朝鮮壬辰之戰,還是其他戰事,都是朝鮮李家已經根深蒂固了,成爲朝鮮人之中君王,他們的正統性,是不容置疑的。

而這個時代的李家,不過六任君主,四代人而已,大明建國尚且不到百年,而朝鮮建國比大明建國,還晚了十幾年。

三代的人影響固然能讓李家坐穩了朝鮮王的寶座,但是並不能讓朝鮮上下,將李家與朝鮮王看成天然的正統的。

特別是李瑈又做出這樣的事情來。更是損傷了朝鮮的正統性。

而且朝鮮而今沒有怎麼被外敵入侵,但是之前的高麗,卻有多次被蒙古入侵。朝鮮很多人對大百明朝是沒有信心的。

李瑈的局面分外艱難。

不得不承認,非大智大勇,不能爲大奸大惡。

李瑈就是這樣的人。

如果李瑈是平庸之才,反而做不得這樣的事情。

朝鮮世宗的確是一個人物,兩個兒子,一文一武,各擅勝場,只是天不假年,如果文宗大王還活着,事情也走不到這個地步。

李瑈一面大開殺戒,頗有不服者皆殺之的樣子,另外又屢屢與世家大族聯姻,一口氣娶了幾十個嬪妃。

到處宣揚,明朝是要滅亡朝鮮的言論,畢竟有安南的前車之鑑。

大明進入安南的時候,也是打得主持公道的名義,而後就不想走了。

雖然很多人對李瑈並不是太滿意,但是朝鮮與安南一樣,也早已是一個獨立的民族了,有了自己的民族自覺。

自然不願意明人進入朝鮮。

這個年頭,大軍的軍紀也就是那樣,即便大明內部都不喜歡客兵過境,不要說朝鮮了?

在一手軟一手硬的情況之下,在大明步步緊逼之下,李瑈完成了對朝鮮表面的統合。統率朝鮮六軍。

以內禁兵爲核心,徵召北方各部軍隊都是曾經在李瑈麾下聽用的舊班底,一口氣調動了十萬大軍。

李瑈留韓會明鎮守漢城,統管國內形勢,而他自己御駕親征。

不是李瑈不想留在漢城,而是在這個時候,李瑈決計不會將軍權交給任何人,不管是誰,他都不信任。

他所信任的只有他自己了。

臨行之際,韓會明對李瑈說道:“明強我弱,然而局勢未必全部利於明,瓦刺內亂,也先天縱英才,用不了多久就能平定。”

“臣已經派人去聯絡瓦刺,瓦刺決計不會放任明滅朝鮮,故而明年甚至今秋,也先必定攻海西與遼東,明軍就不可能全力攻鴨綠江。”

“到時候,殿下再卑辭厚幣言和,這個難關就渡過了。”

李瑈長嘆一聲,說道:“朝鮮國小勢弱,有辱至此,此仇必報。”

韓會明說道:“陛下,萬萬不可有此言,明朝是君,朝鮮是臣,而今不過是大杖則走,小杖則受而已。”

“朝鮮永遠是大明的藩臣。”

“不過,要熬過今年纔是。”

朝鮮的成立,就是朝鮮內部親元派與親明派之間政爭的結果。所以朝鮮內部有很多親明勢力,也是李瑈重大打擊的勢力。

只是這種思想根深蒂固。

不是輕易能根除的。

而朝鮮的國際環境,也讓他們無法根除這個思想,原因無他。

事大思想乃是朝鮮立國的根基所在,即便是放在後世,這個思想也在指導韓國的外交。

這是現實的地緣政治決定的。

李瑈不管心中多不甘心,但是面對大明的進攻,他必須一面捱打,一面多派使臣去北京,請求原諒。

這兩者之間,看似相互矛盾,卻也無可奈何。

這就是小國之悲哀。

“孤知道了。熬過今年,一切豁然開朗,如果熬不過,就請韓君安排的我家小去日本了,只能能留我一條血脈,也不枉你我一場君臣知遇。”李瑈說道。

李瑈對這樣的局面,其實也有一種被悲觀的感覺。

韓會明說道:“大王萬萬不可出此言,否則會動搖軍心的。”

李瑈說道:“我知道。”他退後一步,長作一揖,說道:“總之拜託了。”

韓會明立即還禮說道:“請大王放心,我在一日,漢城一日無憂。”

李瑈帶着大軍出了漢城,逶迤向鴨綠江而去,而明朝大軍也過了遼陽,轉向東而去,在四月初,雙方大軍糧草輜重,等等都一切到位了。

大戰拉開序幕。

第一百三十九章 楊溥的政治理念第二百零九章 雙方退兵第一百六十四章 王翱第四十三章 憑祥之戰第一百四十四章 誰的西域?第七十四章 緩與急第一百四十一章 錦衣衛的手段第五十四章 于謙的身體第七十一章 也先吐血第六十四章 田制第五十八章 故地重遊第一百三十七章 北京城中的稅收第一百九十六章 哀兵第一百四十四章 李賢的決擇第一百零五章 暗潮無聲第十一章 甲光向日金鱗開第六十四章 鳳凰衛第一百五十八章 金牌止戰第一百三十三章 瓦刺臨邊第二十九章 海西攻勢第三十二章 辟雍堂中第一百六十一章 秋風秋雨愁殺人第四十章 使人君不近儒臣者,正此輩也第五十四章 于謙的身體第四十一章 石亨第一百一十八章 馬文升在天津第一百四十章 劉定之請纓第二十八章 工部兩尚書第三章 都掌蠻第九十八章 關原之戰第四十五章 孔府案第一百三十三章 傳國玉璽第九十八章 藏地第一百二十四章 楊士奇最後諫言第一百七十三章 太皇太后最後教誨第七十六章 佛山鐵業第一百三十一章 太子見冼景第二十八章 李時勉的倔強第八十四章 工業化的種子第四十五章 登聞鼓第八章 千秋萬壽宴第二百一十八章 罪己詔第三十一章 交趾與西洋第八十九章 御前會議之餘音第五十八章 故地重遊第六十六章 太子的婚事第六十九章 婚事第三十一章 王振的預感第三十五章 真相與處置第一百二十六章 內閣變化第四章 可憐的王振第一章 太子在西北第六十九章 建文已死第六十九章 多事之秋第一百二十九章 西征之議第一百三十六章 石亨第八十二章 凱旋閱兵第一百九十一章 暴風雨前的平靜第四十九章 科學之種第八十八章 冼駙馬?第二十二章 破大藤峽之策第九十七章 風起西域第一百一十一章 議麓川二第九十七章 對大藤峽的決斷第七十四章 瓦刺可滅乎?第十七章 李時勉第十四章 遺詔第一百零三章 海西攻防戰弟七十三章 大計第一百四十章 天下藩王第八十二章 凱旋閱兵第二百一十八章 罪己詔第七十九章 北京的工業體系第八十四章 陳懷第一百零五章 暗潮無聲第十三章 三楊解體第一百零七章 會獵朝鮮第五十六章 朝鮮兩班第二百一十六章 震動天下第三十九章 欽州黃氏之戰第一百二十五章 楊溥之死第一百三十七章 北京城中的稅收第八十七章 江南士紳家族第六十七章 風雨將至第一百一十二章 汪嶽的機會第一百五十四章 也先第一百四十三章 削藩--大明的政治正確第一百一十七章 易知單的利弊第一百四十七章 水利派的崛起第五十六章 亦失哈第一百一十四章 皇太后病倒第八章 張輔眼中的雲南戰局第一百一十一章 阿失帖木兒皈依真主第一百二十一章 拜將第一百一十章 糧與銀第四十六章 重構東北戰略第二十七章 田賦第一百三十四章 朱祁鎮的第一把火第一百二十一章 工部改革第三十六章 老將不老
第一百三十九章 楊溥的政治理念第二百零九章 雙方退兵第一百六十四章 王翱第四十三章 憑祥之戰第一百四十四章 誰的西域?第七十四章 緩與急第一百四十一章 錦衣衛的手段第五十四章 于謙的身體第七十一章 也先吐血第六十四章 田制第五十八章 故地重遊第一百三十七章 北京城中的稅收第一百九十六章 哀兵第一百四十四章 李賢的決擇第一百零五章 暗潮無聲第十一章 甲光向日金鱗開第六十四章 鳳凰衛第一百五十八章 金牌止戰第一百三十三章 瓦刺臨邊第二十九章 海西攻勢第三十二章 辟雍堂中第一百六十一章 秋風秋雨愁殺人第四十章 使人君不近儒臣者,正此輩也第五十四章 于謙的身體第四十一章 石亨第一百一十八章 馬文升在天津第一百四十章 劉定之請纓第二十八章 工部兩尚書第三章 都掌蠻第九十八章 關原之戰第四十五章 孔府案第一百三十三章 傳國玉璽第九十八章 藏地第一百二十四章 楊士奇最後諫言第一百七十三章 太皇太后最後教誨第七十六章 佛山鐵業第一百三十一章 太子見冼景第二十八章 李時勉的倔強第八十四章 工業化的種子第四十五章 登聞鼓第八章 千秋萬壽宴第二百一十八章 罪己詔第三十一章 交趾與西洋第八十九章 御前會議之餘音第五十八章 故地重遊第六十六章 太子的婚事第六十九章 婚事第三十一章 王振的預感第三十五章 真相與處置第一百二十六章 內閣變化第四章 可憐的王振第一章 太子在西北第六十九章 建文已死第六十九章 多事之秋第一百二十九章 西征之議第一百三十六章 石亨第八十二章 凱旋閱兵第一百九十一章 暴風雨前的平靜第四十九章 科學之種第八十八章 冼駙馬?第二十二章 破大藤峽之策第九十七章 風起西域第一百一十一章 議麓川二第九十七章 對大藤峽的決斷第七十四章 瓦刺可滅乎?第十七章 李時勉第十四章 遺詔第一百零三章 海西攻防戰弟七十三章 大計第一百四十章 天下藩王第八十二章 凱旋閱兵第二百一十八章 罪己詔第七十九章 北京的工業體系第八十四章 陳懷第一百零五章 暗潮無聲第十三章 三楊解體第一百零七章 會獵朝鮮第五十六章 朝鮮兩班第二百一十六章 震動天下第三十九章 欽州黃氏之戰第一百二十五章 楊溥之死第一百三十七章 北京城中的稅收第八十七章 江南士紳家族第六十七章 風雨將至第一百一十二章 汪嶽的機會第一百五十四章 也先第一百四十三章 削藩--大明的政治正確第一百一十七章 易知單的利弊第一百四十七章 水利派的崛起第五十六章 亦失哈第一百一十四章 皇太后病倒第八章 張輔眼中的雲南戰局第一百一十一章 阿失帖木兒皈依真主第一百二十一章 拜將第一百一十章 糧與銀第四十六章 重構東北戰略第二十七章 田賦第一百三十四章 朱祁鎮的第一把火第一百二十一章 工部改革第三十六章 老將不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