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七章 江南士紳家族

第八十七章 江南士紳家族

江南各家族本來就是有傳承的。

從三國時期江南就有大家族,所謂江南四姓,顧朱陸張,然後兩晉之王謝等等。

在宋代靖康之變,又是一個對江南影響重大的事件,很多大家族祖上都是在靖康之變前後遷入江南的。

從此之後,江南就是中國文化的中心。

但是究其本質來說,江南望族在明清的興盛,其實是從明中葉開始。

從歷史上來看,江南各大家族是在將要勃發的前夜。

開國之初,因爲張士誠的緣故,太祖皇帝不大待見江南人,甚至還定過江南人不能擔任戶部尚書的規則,寫入祖訓之中。

所以在明初真正興旺的是江西人,號稱滿朝本江西。

甚至在宣德年間,還有巡撫熊概在江南征收錢糧,可以下了狠手,江南百姓號稱哀鴻遍野。對熊概的彈劾,幾乎要將都察院給淹了。

熊概算是周忱的前任。

從這一點上就能看出,江南士紳的弱勢。

真正讓江南士紳上位標誌,乃是嚴嵩的倒臺。

嚴嵩就是江西人。

而嚴嵩禍害天下,但是對家鄉人卻不錯,在家鄉名聲不差。徐階代替嚴嵩,也讓國初滿朝半江西的局面發生了改變。

當然了,這也是一個漸進的過程。

在成化,弘治年間,江南人在科舉上就逐漸變成強勢起來。到了後期更是有人說蘇州的土產是什麼?狀元。

而此刻,蘇州城之中,幾個老者相對而坐,卻是不僅僅是蘇州當地望族,還有附近其他地方大家族。

爲首的乃是陸永,他是宣德八年進士,曾經在刑部任職,可以說是與寇深當過同僚,而今這個資歷在朝廷上也算是老臣了。

只是他卻是知道,江南士紳的窘境。

就陸永而來,他固然對一些土地感到肉疼。但是讓他對清丈這一件事情做出讓步卻是不能的。

首先,他是不想的。

有很多人都覺得,這些從國家盤子裡面劃肉吃的人都很富有,其實不然的。

明清地方體制之中,有太多地方是要依靠士紳來辦的,特別是在太祖的法度一點點崩潰之後,這種情況更加明顯了。

甚至到了後期之後,當地幾個望族合夥,就能將縣令給趕走。不依賴當地大戶,官府都不能獨立行事。

而今雖然沒有到這個局面,但是很多上面交代下來的事情,官府也必須依賴當地大族幫忙才行。

但是這個幫忙很多時候是無償的。

對。

很多時候從官府手中光明正大的搞到錢是不大可能的。

有些事情,當地縣令知府是不知道嗎?

不是的,甚至是雙方的一種默契。

必須讓這些大族有利可圖,才能讓他們給你辦事。否則真以爲大家都是一心一意爲朝廷着想,連俸祿都不要了。

什麼東西最貴,就是不用給錢的東西。

所以,這些明裡暗裡的收益,在很多地方家族看來,未必不是正當的。

甚至當今要將這些土地隱瞞下來,也是花了錢走了門路的。

更重要的是,錢這東西大多數時候不是攢着不用的,即便是現代也是講究資金鍊的。之前這些田地的產出。都是有用處的。

而今一下子被清查入冊,要交一大筆賦稅。

這個錢從什麼地方來,怎麼平均下去?

如果說,有江南士紳這個整體,割肉的時候方而方便,就好像惲家老爺子,一拍板,惲家這肉,他割了。

但是各家有各家的難事,未必那麼容易將家族內部將事情擺平。甚至將這新增的賦稅轉嫁給不知情的人,有什麼很多麻煩事情。

各自家族內部不靖,在外面又彼此觀望。看別人怎麼做了?

總之一句話,善財難捨。

其次就是外部的支持。

北方與南方的經濟形態不同,前文已經說過來。

不管是畝產,還是極端天災,北方都比南方較多,再加上朱祁鎮大舉向東北移民。北方的人地矛盾比南方輕多了。

縱然有些問題,但是問題不大。

但是南方就不同了,除卻湖廣在明初得到了大開發,而今這種開發還在持續之中,直到將來湖廣熟天下足的地步。

所以湖廣的人地矛盾雖然比北方較重,但是總體上比江南,江西,福建,浙江,廣東較輕。

四川也是如此,宋元戰爭對四川的摧殘太過嚴重,幾乎成爲了無人區。中間又有開國戰爭,總體上看四川經濟,也是處於恢復期。

人地矛盾也不算太大。

所以南方這幾個省份的很多人都在看着江南這邊的舉動的。

有些大臣已經在活動了。

陸永接到過很多江西福建籍大臣的書信,當然了,他們的想法不會大鳴大放的寫在書信之中。

但是其中暗示之意,卻是再清楚不過了。

陸永一時間有騎虎難下之感。

陸永作爲蘇州本地士紳之首,也是科名前輩。很多人都看陸永怎麼作爲的?

陸永如果剛剛開始如惲家一般,將家中侵佔的土地交出去,編制上冊,今後納稅就行了。就不會到了而今進退兩難的地步了。

他現在進,不大好辦。

無他,他與寇深在一個衙門之中共過事,雖然時間不長,但是深知寇深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寇深是一個不會輕易妥協的人。

但是他退?

他感覺他身後也是萬丈深淵。

因爲他接到的這一封封書信的署名,後面都有一個個大家族,乃是有楊士奇吉安楊家,還有楊榮建安楊家,劉定之的永新劉家,陳循的吉安陳家,這都宰相門第。

雖然有些在任有些不在任的,但是很多人脈關係也不是一下子就能消散的。

而他就是陸家曾經官職最高的人。

但是最高官職不過是刑部郎中,福建參政而已。在朝廷上根本是抵不上話的。面對這些書信的壓力。

容不得陸永不辦。

或許這些家族對抗朝廷大政,力有不逮,但是捏死你一個小小郎中,卻是不成問題的。

從這裡也能看出來,而今江南士紳的弱勢。

真正能出頭的,也不過是一個從三品地方官而已。

陸永想來想去,他也只能硬着頭皮往下走了。在此之前,他先分了家,將他這一脈從太倉王家分了出來。

以備不測。

幾個老者問道:“陸公,而今該如何是好?”

陸永說道:“而今這位寇公,是一個狠角色。江南一場風雨卻是免不了的,但是有些事情總是要做的,如果讓北人爲所欲爲的話,將來我們江南人士,豈不是任由朝廷宰割。”

陸永如此一說,其他人都深有同感。

江南地方士紳從來是感受到朝廷深深的惡意。

江南重賦這個問題,一直是一個大問題。

江南賦稅佔據大明天下的三分之一。很多地方如果單單靠田畝上的收成,是不夠支撐賦稅的。也就是因爲江南手工業發達,從這上面賺到的錢,彌補了田畝上高昂的重賦。

甚至周忱在的時候,有時候專門從湖廣賣糧上交。

就可以看得出來,所謂之江南重賦,並不能簡簡單單看成農業賦稅了。甚至可以看成對江南地區其他產業特別稅,不過是通過田稅徵收上來了。

從政治制定者角度這是有一定的合理性的。

畢竟江南富饒天下皆知,要從發達地區搞錢平衡不發達地區,這樣的事情,即便到了後世也在做。

但是放在每一個百姓士紳頭上,就大大不願意了。畢竟誰也不想讓自己多出錢。

而這種清丈看上去與賦稅無關,但是本質上也是對地方上的一次加稅。

第一百一十一章 也先最後的反撲第十四章 主導權第一百零三章 廢天皇第八十一章 黃河水患第二十四章 誰能解之第七十九章 南洋近況第四章 可憐的王振第九十三章 日本局面第四十二章 孔家南北宗第六十八章 鐵路伏筆第五十七章 河北旱情第一百二十三章 也先死了?第六章 此禍已種蕭牆間第八十九章 陸永的抗爭第二百二十七章 孟瑛訓子第二百三十一章 河北征兵第一百零四章 二月十五日第一百一十一章 人間再無亦失哈第一百零二章 孤身入思明第六十章 北方戰略構想二第一百一十 章 議麓川第四十章 使人君不近儒臣者,正此輩也第七十九章 回師第一百一十四章 海運三難第一百四十六章 京衛武學第三十一章,祭大成先師第一百七十一章 束水攻沙第八十六章 烏斯藏第二十一章 衛河入海段第一百一十八章 石亨的心思第一百二十六章 問天春秋幾何第十九章 瓦刺內奸第一百四十五章 山東的滅頂之災第一百八十三章 背城而戰第一百二十二章 周忱辦事之道第三十七章 北京城的營造第七十九章 歃血爲盟第六十六章 太子的婚事第四十一章使人君不近儒臣者正此輩也二第四十三章 正統歷第一百零三章 往事二第四十三章 萬方有過,罪在朕躬第四十二章 樹上開花第五十一章 曬鹽法的進展第一百四十一章 錦衣衛的手段第五十二章 大雨時至第三十二章 王越的機會第五十五章 於公入陝第一百二十九章 首輔曹鼐第八十二章 凱旋閱兵第七十一章 馳道第五十三章 五月政務第一百一十七章 橫絕大漠第一百七十七章 烽火傳京師第一百二十三章 旱情第一百章 心狠手辣石將軍第三章 災年第一百三十二章 紛紛南洋策第七十章 肇州破敵第一百零五章 朝鮮延邊之戰第九十六章 軍工的發展第一百二十三章 皇家異類朱祁鎮第一百五十五章 瓦刺使團的到來第一百零九章 天下徽商第五章 瓦刺與西域第九十五章 大雲南第九十三章 開海五第七十一章 教子第四十七章 孔家南宗第一百七十一章 喜寧第一百三十三章 傳國玉璽第五十二章 捷報第六章 新天子第一百三十六章 蒸汽機的初應用第五十九章 故人相逢大江上第四十一章 石亨的心思第一百二十五章 下鄉第一百四十四章 大閱武學第九十五章 大明軍制第二百四十七章 撒網第一百二十七章 將門虎子第六十六章 楊士奇與于謙三第四十八章 廣西戰事第四十章 思任發之死第一百一十五章 侍疾第一百三十六章 北京城的變化第二十七章 北薛南吳第三十章 朱祁鎮的決斷第六十六章 大疫第五十七章 朝鮮大清洗第一百三十四章 出巡第二十六章 誰對誰錯?第一百零八章 不負使命第九十六章 別江南第七十三章 黎思誠徵占城第一百四十七章 天文數字第九十章 近乎破產的草原經濟第一百六十七章 內閣調整第一百四十一章 藩王危機第十三章 三楊解體
第一百一十一章 也先最後的反撲第十四章 主導權第一百零三章 廢天皇第八十一章 黃河水患第二十四章 誰能解之第七十九章 南洋近況第四章 可憐的王振第九十三章 日本局面第四十二章 孔家南北宗第六十八章 鐵路伏筆第五十七章 河北旱情第一百二十三章 也先死了?第六章 此禍已種蕭牆間第八十九章 陸永的抗爭第二百二十七章 孟瑛訓子第二百三十一章 河北征兵第一百零四章 二月十五日第一百一十一章 人間再無亦失哈第一百零二章 孤身入思明第六十章 北方戰略構想二第一百一十 章 議麓川第四十章 使人君不近儒臣者,正此輩也第七十九章 回師第一百一十四章 海運三難第一百四十六章 京衛武學第三十一章,祭大成先師第一百七十一章 束水攻沙第八十六章 烏斯藏第二十一章 衛河入海段第一百一十八章 石亨的心思第一百二十六章 問天春秋幾何第十九章 瓦刺內奸第一百四十五章 山東的滅頂之災第一百八十三章 背城而戰第一百二十二章 周忱辦事之道第三十七章 北京城的營造第七十九章 歃血爲盟第六十六章 太子的婚事第四十一章使人君不近儒臣者正此輩也二第四十三章 正統歷第一百零三章 往事二第四十三章 萬方有過,罪在朕躬第四十二章 樹上開花第五十一章 曬鹽法的進展第一百四十一章 錦衣衛的手段第五十二章 大雨時至第三十二章 王越的機會第五十五章 於公入陝第一百二十九章 首輔曹鼐第八十二章 凱旋閱兵第七十一章 馳道第五十三章 五月政務第一百一十七章 橫絕大漠第一百七十七章 烽火傳京師第一百二十三章 旱情第一百章 心狠手辣石將軍第三章 災年第一百三十二章 紛紛南洋策第七十章 肇州破敵第一百零五章 朝鮮延邊之戰第九十六章 軍工的發展第一百二十三章 皇家異類朱祁鎮第一百五十五章 瓦刺使團的到來第一百零九章 天下徽商第五章 瓦刺與西域第九十五章 大雲南第九十三章 開海五第七十一章 教子第四十七章 孔家南宗第一百七十一章 喜寧第一百三十三章 傳國玉璽第五十二章 捷報第六章 新天子第一百三十六章 蒸汽機的初應用第五十九章 故人相逢大江上第四十一章 石亨的心思第一百二十五章 下鄉第一百四十四章 大閱武學第九十五章 大明軍制第二百四十七章 撒網第一百二十七章 將門虎子第六十六章 楊士奇與于謙三第四十八章 廣西戰事第四十章 思任發之死第一百一十五章 侍疾第一百三十六章 北京城的變化第二十七章 北薛南吳第三十章 朱祁鎮的決斷第六十六章 大疫第五十七章 朝鮮大清洗第一百三十四章 出巡第二十六章 誰對誰錯?第一百零八章 不負使命第九十六章 別江南第七十三章 黎思誠徵占城第一百四十七章 天文數字第九十章 近乎破產的草原經濟第一百六十七章 內閣調整第一百四十一章 藩王危機第十三章 三楊解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