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六章 烏斯藏

第八十六章烏斯藏

于謙對李文自然也不會完全放心,他還有別的辦法,保證統一各衛所的想法。消除各地的阻力。

不過這些事情就不在李文面前說了。

于謙說道:“你對烏斯藏瞭解如何?”

烏斯藏就是西藏,在唐稱吐蕃,在元稱烏斯藏,明代繼承這個稱呼,還有一個別名叫衛藏,不過這,兩個稱呼在餘音的不同,在藏文書寫之中,卻是一般無二。又時候也寫作烏思藏。

李文說道:“從西寧到烏斯藏,有五千裡之遙,只有元代開闢的驛站,稱青海道,又稱青藏天路,又副道從松潘入川,大多都由西寧而東,下官也接待過很多烏斯藏的使臣高僧。對烏斯藏的情況,倒也熟悉。”

“僅有這一條路嗎?”于謙問道。他在朝廷檔案之中看到的卻不是這樣的。

朝廷進入烏斯藏一共有三條路,一條就是青藏道,還有川藏道,再有就是滇藏道。只是在這個時期主要道路還是青藏道,也就是青海天路。

主要是這一條路雖然遠一些,但是總體上來說,還要好走。

當然了,你大概會說,好走什麼?

這一條路,與後世的青藏鐵路的路線有相當大一部分重合,而這最近屢屢死人的可可西里,就在這一條路附近

後世尚且如此,在古代從這一條路上走,又是多麼的艱難。

不是,這一條路不好走,而是其他兩條路更難走。

川藏路,滇藏路都處於剛剛開闢出來,想想就知道,一個蜀道難,難於上青天,一個是橫斷山脈,雖然大大縮短了一兩千裡之多。

但是真要大隊人馬,還是願意走青藏天路,而不是川藏與滇藏兩條路。

川藏滇藏兩條路真正興起,卻是在蒙古進入青海的確,遮斷青藏路之後,才作爲替補路線,才一慢慢的興起的。

只是眼前的李文只能看見西寧這一片,自然不能查閱大明的檔案,也不知道有這兩條路的存在。

李文想了想說道:“除卻從青藏路還可以向西通過關西七衛,進入西域之外,我也沒有聽過其他道路了。”

于謙對這一條路也是很熟悉的。這倒不是從朝廷文檔之中發現的,而是從史書之中發現的。沒錯這一條路,就是絲綢之路的一條輔道。當然了,這個時候還不樣叫,但是這一條通西域的道路,于謙卻是知道的。不僅僅于謙知道,朱祁鎮在決策之中,就已經將這一條路算進去了。

這也是朱祁鎮要與瓦刺間接通商的前提條件。

不過,關於這一條路的詳細情況他不大清楚,朱祁鎮也不大清楚,只是知道有這一條路而已,畢竟朝廷出使西域,從來是走嘉峪關一帶。

說道:“如此一來,蒙古人是可以通過關西七衛來到西寧的。”

李文說道:“是可以,但是大人不必擔心。這一條路,沙漠遍地,實在難行,除非萬不得已,他們不會從這一條路來青海的。這一條路雖然是古道,但是如今黃沙漫道,很多時候都要在沙漠之中行走,已經半廢了。”

“要不了多少年,估計完全不能走了。”

于謙卻不在意。

他其實對朝廷通過瓦刺貿易的方式得到馬匹,並不是太贊同。在京師看到是戰馬的極度短缺。

甚至有一些補給不上的感覺。

與瓦刺的幾次大戰,將大明戰馬資源透支了不知道多少。

而今大明京營邊軍的騎兵,完全是朱祁鎮在幾年休養生息之中,一點點積攢起來的。

但是如果戰爭以現在的頻率,每一年都打上一兩戰的話,大明戰馬資源遲早消耗殆盡。

故而,朱祁鎮爲了戰馬,幾乎到了不折手段的地步。

但是于謙到了西北才發現,其實大明馬政是大有可爲的。

大明不是宋朝,宋朝是缺了養馬之地,即便如此,宋朝得了河湟之地後,戰馬的緊缺,也是大大減緩了。

而大明本身就有養馬地,只是經營不善而已。

茶法改易之後,于謙就將工作重心放在經營西北上面,而馬政與屯耕,是于謙的工作重心,他有信心在一兩年之後,供給朝廷足夠的戰馬。

但是皇帝既然有這個意思,于謙自然要應付一二。雖然上司做的決斷或許並不聰明,但是下屬也不能當面打臉不是?

既然西域道還在,就等於于謙已經辦事了,至於瓦刺的人能不能通過西域道艱難的跋涉來到西寧,這關我于謙什麼事情?

于謙點點頭說道:“那烏斯藏的內情,你知道多少?”

李文說道:“烏斯藏太遠,其中內情,下官也不大瞭解,不過朝廷從本朝開國之初,就以對烏斯藏多封衆建,封烏斯藏八王,其中就以闡化王爲首,只是這幾十年來,闡化王一脈,並不太平。以下官的看法,估計烏斯藏要亂上一陣子,闡化王一脈,前景不大好。”

于謙聽了微微皺眉,這就是于謙不來西寧,就聽不到的情況。

朝廷在藏區分封了八個王爵,分別是三大法王,已經闡化王,善贊王,輔教王,護教王,闡教王。

其中三大法王,都是高僧,雖然影響力很大,但是真正掌控烏斯藏的就是闡化王朗氏家族。

帕竹朗氏族算起來歷史悠久。

據說乃是帕竹朗氏家族是藏族神話傳說之中,賽瓊扎的後代。藏族神話之中,天地之處,有地,火,風,水,空聚集成的一個大卵,大卵生出了。桑潑崩梅,桑波崩梅第傳下三代,這三代都是神,到了第三代神的首領第三子傳下了人間世系。而據說這爲神靈總共有三十五個兒子,每一個兒子都是以神靈的女兒所生,所以他們的兒子的名字之中都有母姓。

賽瓊扎的瓊,譯作漢語就是大鵬鳥。

所以朗氏就能託稱神靈,統治烏斯藏了。

當然了,這些鬼神之言,自然不足取信,但是朗氏家族卻很悠久,據說他家在唐與吐蕃戰爭之中,就嶄露頭角,但是實際這一部分也不能算是信史的。

但是在南宋時期,郎家就已經是烏斯藏的地方豪強,這是毋庸置疑的。在元代,郎家抓住了歷史機遇,在元代進入烏斯藏的時候,依附元朝,成爲元朝所封的烏斯藏地區十三萬戶之一。

在此之前朗氏是沒有領地的。

再往後,朗氏在歷史也有興衰,一度大權中落,但是在絳曲堅讚的統治之下,痛定思痛,改革新政,形成了朗氏家族的特別的制度,讓朗氏家族在藏區的統治更加穩固。

絳曲堅贊也爲朗氏定下法度。

乃是政教合一制度,佛教在西藏影響根深蒂固,而朗氏家族的興起,也是藉助佛教的力量,具體來說是,噶舉派藏傳佛教,而郎氏家族也是世代擔任薩丹替寺的座主。

絳曲堅贊規定,第一條,座主與第悉,必須由朗氏家族出身的人擔任。

其中法王做整個烏斯藏最高領袖,主管佛法,平日不處理政務,唯有在第悉處理不了,或者與其他家族發生矛盾之後,纔出面調解。

而第悉,也是絳曲堅贊纔開始有的,在藏語之中就是執掌烏斯藏的人。也就是主管所有凡俗事務的人。

也就是大明所封的闡化王。

第二條,第悉必須是出家人,不得於婦人廝混。

第三條,朗氏每一代人留一個子嗣在家繁衍子孫,而第悉與座主則從這些子嗣之中挑選出來。

這種法王與第悉雙頭政治,穩定了朗氏的權威。在這樣的制度之下,他的繼承人也是侄子統一了烏斯藏,並獲得朱元璋的冊封,穩定了朗氏政權。

第二百一十二章 財政壓力第八十六章 天下行商第五十四章 水利學堂第一百三十二章 慶都公主所求第一百四十八章 臨危受命的于謙第一十三章 請修大明會典以安社稷疏第一百二十七章 瓦刺新主第七十六章 安南vs占城第二百五十二章 正統勳貴第一百六十八章 誰是叛徒?第九十五章 任禮出鎮甘肅第七十章 懸危之計第六十三章 金蟬脫殼第二十一章 仁政第一百零二章 孤身入思明第一百三十八章 襄王之心第一百四十三章 李賢的機遇第六十八章 諸子第五十三章 于謙歸來第七十五章 白沙書院第一百六十七章 內閣調整第一百五十四章 也先第一百三十四章 出巡第一百六十八章 災情第一百四十二章 限山隔海第三十四章 黎思誠第一百二十八章 捷報傳來第七章 定國公的野望第九十八章 關原之戰第六十三章 水路救援第一百三十三章 盧溝河第十二章 內閣與司禮監第一百四十九章 忽蘭忽失溫之戰第一章 瑞雪兆豐年第十五章 預修大典第一百一十 章 議麓川第十章 魯蘇之爭第六十四章 肇州攻防戰第一百六十二章 太皇太后的堅決第二百二十八章 列車爲城第五章 天馬來兮從西極第一百三十七章 北京城中的稅收第三十六章 老將不老第五十四章 圍剿之策第九十六章 別江南第一百零四章 周忱第九十七章 誰是小人第一百三十六章 石彪到龍城第二百四十一章 失控的局勢第五十二章 礦亂第一百一十六章 皇太后心事第一百五十五章 伯顏帖木兒的決心第六十一章 焦宏的困境第五十七章 馳道利弊第三十章 安南盛世第一十三章 請修大明會典以安社稷疏第十二章 長樂未央不夜城第六十八章 鐵路伏筆第三十六章 南方衛所第一百二十九章 如鯁在喉第六十六章 建文帝下落第四十章 雨夜奪城第十五章 香港第十三章 建州女真第八十章 其次伐交第一百九十三章 瓦刺的崩潰第一百四十七章 大本堂第二十五章 民以食爲天二第一百六十二章 廢南京六部的構想第一百一十 章 議麓川第一百五十三章 郕王入武學第九十章 少府第一百一十七章 易知單的利弊第六十二章 于謙入京第八十三章 說客張文第九十六章 別江南第九十三章 當今日本第二百四十九章 殺俘第一百五十八章 皇后有孕第六十四章 肇州攻防戰第二十四章 民以食爲天第四十八章 新任衍聖公第五十二章 大雨時至第一百零三章 韓雍的手段第一百三十一章 私鹽產業鏈第一百三十七章 曬鹽法第八十四章 陳懷第一百二十四章 燕然大捷的轉折點第二十章 治水三人小組第十八章 令人頭疼的孫太后第九十三章 小夫妻第八十六章 江南土地黑幕第二十八章 天理報第一百三十六章 石彪到龍城第五十五章 斬盡天下不平事第七章 你打你的,我打我的第二十一章 北方民生之多艱第二百三十三章 紫荊關下第七十六章 于謙說太皇太后
第二百一十二章 財政壓力第八十六章 天下行商第五十四章 水利學堂第一百三十二章 慶都公主所求第一百四十八章 臨危受命的于謙第一十三章 請修大明會典以安社稷疏第一百二十七章 瓦刺新主第七十六章 安南vs占城第二百五十二章 正統勳貴第一百六十八章 誰是叛徒?第九十五章 任禮出鎮甘肅第七十章 懸危之計第六十三章 金蟬脫殼第二十一章 仁政第一百零二章 孤身入思明第一百三十八章 襄王之心第一百四十三章 李賢的機遇第六十八章 諸子第五十三章 于謙歸來第七十五章 白沙書院第一百六十七章 內閣調整第一百五十四章 也先第一百三十四章 出巡第一百六十八章 災情第一百四十二章 限山隔海第三十四章 黎思誠第一百二十八章 捷報傳來第七章 定國公的野望第九十八章 關原之戰第六十三章 水路救援第一百三十三章 盧溝河第十二章 內閣與司禮監第一百四十九章 忽蘭忽失溫之戰第一章 瑞雪兆豐年第十五章 預修大典第一百一十 章 議麓川第十章 魯蘇之爭第六十四章 肇州攻防戰第一百六十二章 太皇太后的堅決第二百二十八章 列車爲城第五章 天馬來兮從西極第一百三十七章 北京城中的稅收第三十六章 老將不老第五十四章 圍剿之策第九十六章 別江南第一百零四章 周忱第九十七章 誰是小人第一百三十六章 石彪到龍城第二百四十一章 失控的局勢第五十二章 礦亂第一百一十六章 皇太后心事第一百五十五章 伯顏帖木兒的決心第六十一章 焦宏的困境第五十七章 馳道利弊第三十章 安南盛世第一十三章 請修大明會典以安社稷疏第十二章 長樂未央不夜城第六十八章 鐵路伏筆第三十六章 南方衛所第一百二十九章 如鯁在喉第六十六章 建文帝下落第四十章 雨夜奪城第十五章 香港第十三章 建州女真第八十章 其次伐交第一百九十三章 瓦刺的崩潰第一百四十七章 大本堂第二十五章 民以食爲天二第一百六十二章 廢南京六部的構想第一百一十 章 議麓川第一百五十三章 郕王入武學第九十章 少府第一百一十七章 易知單的利弊第六十二章 于謙入京第八十三章 說客張文第九十六章 別江南第九十三章 當今日本第二百四十九章 殺俘第一百五十八章 皇后有孕第六十四章 肇州攻防戰第二十四章 民以食爲天第四十八章 新任衍聖公第五十二章 大雨時至第一百零三章 韓雍的手段第一百三十一章 私鹽產業鏈第一百三十七章 曬鹽法第八十四章 陳懷第一百二十四章 燕然大捷的轉折點第二十章 治水三人小組第十八章 令人頭疼的孫太后第九十三章 小夫妻第八十六章 江南土地黑幕第二十八章 天理報第一百三十六章 石彪到龍城第五十五章 斬盡天下不平事第七章 你打你的,我打我的第二十一章 北方民生之多艱第二百三十三章 紫荊關下第七十六章 于謙說太皇太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