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章 天理報

第二十八章 天理報

吳與弼與弟子陳獻章在京城的街道之上緩緩走動。

其實而今大明京師,已經有類似出租一般的馬車了。而且多是四輪馬車。這更是馳道帶來的影響。

只是吳與弼也不是一個有錢的人。

吳與弼在家耕讀講學,即便有人捐錢給他,其實也捐錢給了書院。吳與弼都將心思放在書院之上,學生身上。

自己即便一身布衣草鞋,也並不覺得有什麼不對的。

一千兩銀子,與朝廷用度動則千萬兩銀子相比,固然不是一個大數目,但是對普通人來說,卻不是一個小數目。

當然了,並不是說吳與弼搞不到這麼多前,就好像薛瑄一般,他也是沒有錢的,這千兩白銀,自然是有人願意奉上。這個時代,到底不是商人的時代,有錢的搞不過有權的,而大儒看似不是做官的,但是他們的影響力,甚至要比一些大官還大。

只是吳與弼愛惜羽毛,自然不願意去打秋風,他教訓陳獻章說道:“公甫今日你孟浪了,一時之間,哪裡有那麼多錢?”

陳獻章說道:“請夫子放心,我自有辦法,我只需去廣東會所一趟,不要說千兩銀子,就是三千兩銀子,也能弄出來。”

“而且父子,明報門檻太高了。我們也需要這一張報紙,而且我們也不能輸給河東那幫人,如果我們不出錢,他們這一分報紙也像明報那般做,我們又該怎麼做?”

“其實辦報這個想法我早就有了,只是不知道何處打通門路而已。”

明報發表的文章,其實有明顯的傾向性。這些大儒也都不是傻子。

一次兩次看不出來,時間長了豈能看不出來。

只是即便看出來又有什麼辦法。難道去和朝廷理論?

這也是爲什麼兩個窮光蛋,要想辦法搞報紙。

要知道報紙幾乎上是賠錢的。

即便是明報也是如此。別的不說,少府打造的那一套銅活字造價就是明報多少年都賺不回來的。

也就是這一套銅活字根本沒有算在明報裡面,而是掛在少府,只是明報用的最多,大多時候只是走賬而已。

也就是不用直接付錢。少府與內閣對賬的時候,一併算了。

畢竟少府而今與六部有大量的財務來往,明報那一點小小的開支,根本不值一提。再加上各地驛站近乎免費的轉運明報。

纔有了而今明報的發行量。纔有明報看似不虧本的事實。

如果沒有背後這麼大的體系支撐,明報不賠死纔算怪。

不過,陳獻章並不在乎。無他,陳獻章家裡談不上豪富,但也不差多少。陳獻章的父親,曾任南京國子監,一直在官場。

雖然不是大官,但也清貴。

當然了,這一點並不能讓陳家豪富起來。

真正讓陳家豪富起來的,乃是大明開海活動,廣東白沙就珠三角之中,而陳家是官宦人家,在白沙也是數一數二的。

當開海之後,新安香港每年吞吐數百萬兩,乃至數千萬兩的貨物。將整個珠江三角洲都帶動起來了。

陳家也佔到了好時機,於是就起來了。家產也有一兩萬兩了。

而廣東富起來的,不僅僅是陳家。

所以廣東會館裡面有錢人不知道有多少。

但是廣東人也有自己的難處,就是在大明上層政治影響力不夠。

說起朱祁鎮身邊大臣,真有廣東也只有丘濬一個人,而丘濬又是瓊州的,與珠三角這邊有一點點遠。

哪裡能與人家福建,江西,江南,河北相比。

這分天理報,哪怕是賠錢,廣東有的是凱子,願意爲這一件事情砸錢。

只是這一件事情,卻驚動了很多人,直接報到了朱祁鎮那邊。

原因很簡單,沒有先例。

而且明報辦了這麼多年,大家也都看出來明報的好處了。別的不說,之前朝廷政令,都是發到各縣,各縣抄寫之後,貼在告示板上,就算是昭告天下了。

而今卻是登到報紙上面,而地方只需將一章報紙貼在告示板上就行了。

之前朝廷政令是層層傳達的,地方官很容易欺上瞞下,比如說,朝廷說免稅了,地方上還收稅,然後將這稅收,二一添做五給分了。

而今卻不一樣,朝廷政令直接在報紙上登出來了,這些報紙在北京隨便賣,有一部分也通過驛站發向全國各地。

當然了,這裡還沒有專門的通過驛站體系訂報紙,但是一般驛卒都習慣性在北京賣上幾分報紙,然後到家鄉賣掉,能賺上不上,甚至有商人專門做這個事情。

地面上有頭有臉的身份象徵就是能讀報。

而且是讀報日期越近越厲害。

如果說報紙是通過驛站快馬送過來的,不用說,就知道是朝廷大臣,致仕在鄉了。就如同李賢,他就有這個待遇。

甚至報紙上更是政爭一處戰場了,其中好處實在是太多了。

也正是如此,報紙有這麼多好處,此刻有人想插手其間。很多人都不原因了,最不願意的乃是商輅了。

朱祁鎮當初在通政司設邸報的時候,是留了縫隙了,並沒有說不許民間辦報,但是這一道縫隙,還真不是尋常人能接觸到的。

也就是薛瑄這樣在中樞都混到了六部侍郎的地步,又致仕的民間人士,才能抓住這一道縫隙。

朱祁鎮召見於謙問道:“這一件事情,先生以爲當如何?”

于謙咳嗽了兩聲,他本意不想開這個口子,倒不是于謙思想不開放什麼的,單純是于謙覺得控制不住局勢了。

在他感覺之中,北京城幾乎就好像是鍋煮沸的開水,無數人咕咕嘟嘟的發出自己的聲音。什麼樣的情況都有。

看似天下太平無事,但是在於謙看來,這甚至比一場戰爭還要危險。

理學有問題嗎?

自然是有的,于謙也不是一個虔誠的理學信徒,但是理學從宋元到現在,一句鞏固了官學地位,統一士大夫的價值觀。

這是理學的功勞。

要知道,明初太祖與太宗都在推行理學。先後確定理學的官學地位,是太祖與太宗是理學信徒嗎?

如果是的話,太祖也就不會刪除孟子一些文字,而太宗也不會搞什麼靖難,也不會殺了方孝孺了。

無非是對統治有幫助。

大明江山最重要的是穩定,中國這個大國,沒有什麼比穩定更重要了,什麼樣的壞秩序,也好過沒有秩序。

只是于謙更明白皇帝的心思,皇帝雖然這樣問了。看神情其實他已經有了答案了。

于謙說道:“臣久在地方,對明報諸事瞭解不深,這一件事情還請陛下聖裁。”

朱祁鎮說道:“放民之口,甚於放川,既然有人想辦報,朕也不攔着,由通政司辦了便是,只是如此明報就不好放在通政司了,放到翰林院之中吧。”

“給商輅加一個翰林院學士,主持明報吧。”

通政司是朱祁鎮設想負責管理報紙事務的機關,讓他們再辦一分報紙就不大合適了。而且在朱祁鎮心中即便是官方的報紙,將來也未必只有一分,正好將明報轉爲翰林院。

讓翰林院那些筆桿子做這一件事情,其實比通政司更加合適。

也給商輅升官了。

算起來商輅的資歷什麼的,也差不多了,也到了大用的時候了。

于謙說道:“聖明無過陛下。”隨即咳嗽兩聲,說道:“只是,老臣愚鈍,不知道陛下而今到底要做到什麼地步,還請陛下給老臣一點提示,也好讓老臣知道該如何辦事,怎麼收拾這個局面?”

第五十四章 圍剿之策第五章 瓦刺與西域第十八章 令人頭疼的孫太后第一百四十一章 國策進退第一百三十八章 石亨的猶豫第七十一章 教子第九十七章 開海九第二十四章 於公堤第七十五章 于謙奏對第五十二章 大雨時至第十九章 不準贖刑第一百零二章 大崩潰第二百四十八章 報仇第一百六十八章 誰是叛徒?第三十七章 何以養民第六十九章 多事之秋第一百六十四章 太皇太后崩第一百二十六章 問天春秋幾何第一百六十二章 太皇太后的堅決第十六章 李瑈的應對第二百三十六章 南兵堪戰第五十二章 于謙的去向第一百一十八章 未入京城已憂心第一百一十九章 馬文升斷案第三章 都掌蠻第一百零五章 理財聖手第一百三十七章 北京城中的稅收第七十六章 田園將蕪胡不歸第十七章 李時勉第四十九章 瓦刺第一百零一章 定風波四第二百零九章 雙方退兵第三十四章 交趾戰況始末第一百二十五章 人之將死第五十七章 河北旱情第一百四十五章 山東的滅頂之災第一百六十七章 內閣調整第九十七章 建州衛的處境第九十八章 李滿住的決斷第八章 張輔眼中的雲南戰局第四十三章 憑祥之戰第二百一十一章 孟瑛的計劃第二十一章 青貯第一百二十八章 捷報傳來第一百四十五章 升龍大捷第十二章 徐有貞眼中的機會第一百四十四章 李賢的決擇第四十九章 科學之種第九十七章 風起西域第一百二十九章 慶都公主駙馬第一百四十五章 李賢思路第一百一十二章 東勝衛之戰第一百一十五章 羅倫之心第六十五章 欲平安南,先定廣西第一百一十三章 議麓川四第八十一章 正陽門下第五十一章 彈劾曹吉祥第一章 太子在西北第一百三十三章 九州志第八十章 其次伐交第七十六章 佛山鐵業第一百八十九章 張輔的奏對第一百零六章 倔老頭楊溥第四十八章 新任衍聖公第七章 你打你的,我打我的第二百章 馬第十七章 水深火熱第一百一十七章 易知單的利弊第一百四十七章 天文數字第十九章 毛裡孩第一百零七章 射柳二第七十五章 于謙奏對第一百二十八章 藏地風雲第四十七章 西虜寇邊第四十一章 石亨的心思第八十四章 陳懷第五十六章 襄國第一百三十五章 太子赴安南第一百一十二章 汪嶽的機會第四十五章 大捷傳來第一百一十六章 易知單第九十二章 畜牧業革命第一百六十四章 王翱第一百八十二章 吳瑾揚名第一百零七章 射柳二第六十九章 松花江水師第六章 此禍已種蕭牆間第三十二章 辟雍堂中第六十九章 婚事第九十一章 整頓衛所的分寸第三十二章 修陵第四十一章 落子南洋第一百零八章 銀鋪第二百一十四章 周忱的堅持第六十六章 解決問題第六章 聖心如淵第六十三章 金蟬脫殼第七十六章 聯姻蒙古第一百五十一章 武學的意義第一百七十八章 決戰於大同城下
第五十四章 圍剿之策第五章 瓦刺與西域第十八章 令人頭疼的孫太后第一百四十一章 國策進退第一百三十八章 石亨的猶豫第七十一章 教子第九十七章 開海九第二十四章 於公堤第七十五章 于謙奏對第五十二章 大雨時至第十九章 不準贖刑第一百零二章 大崩潰第二百四十八章 報仇第一百六十八章 誰是叛徒?第三十七章 何以養民第六十九章 多事之秋第一百六十四章 太皇太后崩第一百二十六章 問天春秋幾何第一百六十二章 太皇太后的堅決第十六章 李瑈的應對第二百三十六章 南兵堪戰第五十二章 于謙的去向第一百一十八章 未入京城已憂心第一百一十九章 馬文升斷案第三章 都掌蠻第一百零五章 理財聖手第一百三十七章 北京城中的稅收第七十六章 田園將蕪胡不歸第十七章 李時勉第四十九章 瓦刺第一百零一章 定風波四第二百零九章 雙方退兵第三十四章 交趾戰況始末第一百二十五章 人之將死第五十七章 河北旱情第一百四十五章 山東的滅頂之災第一百六十七章 內閣調整第九十七章 建州衛的處境第九十八章 李滿住的決斷第八章 張輔眼中的雲南戰局第四十三章 憑祥之戰第二百一十一章 孟瑛的計劃第二十一章 青貯第一百二十八章 捷報傳來第一百四十五章 升龍大捷第十二章 徐有貞眼中的機會第一百四十四章 李賢的決擇第四十九章 科學之種第九十七章 風起西域第一百二十九章 慶都公主駙馬第一百四十五章 李賢思路第一百一十二章 東勝衛之戰第一百一十五章 羅倫之心第六十五章 欲平安南,先定廣西第一百一十三章 議麓川四第八十一章 正陽門下第五十一章 彈劾曹吉祥第一章 太子在西北第一百三十三章 九州志第八十章 其次伐交第七十六章 佛山鐵業第一百八十九章 張輔的奏對第一百零六章 倔老頭楊溥第四十八章 新任衍聖公第七章 你打你的,我打我的第二百章 馬第十七章 水深火熱第一百一十七章 易知單的利弊第一百四十七章 天文數字第十九章 毛裡孩第一百零七章 射柳二第七十五章 于謙奏對第一百二十八章 藏地風雲第四十七章 西虜寇邊第四十一章 石亨的心思第八十四章 陳懷第五十六章 襄國第一百三十五章 太子赴安南第一百一十二章 汪嶽的機會第四十五章 大捷傳來第一百一十六章 易知單第九十二章 畜牧業革命第一百六十四章 王翱第一百八十二章 吳瑾揚名第一百零七章 射柳二第六十九章 松花江水師第六章 此禍已種蕭牆間第三十二章 辟雍堂中第六十九章 婚事第九十一章 整頓衛所的分寸第三十二章 修陵第四十一章 落子南洋第一百零八章 銀鋪第二百一十四章 周忱的堅持第六十六章 解決問題第六章 聖心如淵第六十三章 金蟬脫殼第七十六章 聯姻蒙古第一百五十一章 武學的意義第一百七十八章 決戰於大同城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