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六章 田園將蕪胡不歸

第七十六章田園將蕪胡不歸

朱祁鎮從此多了一個心眼,凡是以開荒爲名來朱祁鎮這裡請地,他是一概不準。

但是朱祁鎮這裡不行,這些人就沒有辦法了嗎?

這些勳貴有的是辦法,也就是于謙整頓順天府之後,小吏被換了一個遍,這才稍稍止住了這種事情。

對於在朝廷黃冊之中土地,稍有骨氣的地方官自然給頂回去,即便是他們想吞併,也要增加不少成本。

畢竟是天子腳下,誰被逼急了去敲登聞鼓,就不好辦了。

但是那些不在朝廷黃冊之中的,即便是鬧到衙門,也不好辦。

因爲這些有權有勢的人說之前是荒地,朝廷黃冊上也是荒地。又是登記在這些有權有勢的人名下。

在法律上也是找不到錯處的。

至於很可能一年數口,忙了好幾年,才堪堪將生地養成了熟地,就這樣變成別人家的了。

不能說登記在黃冊上就很安全了,大明朝還有過改黃冊的案例。

只是最少成本上提高了不知道多少倍,黃冊一式三分,縣,府,後湖,甚至朱祁鎮也準備在北京再建一個黃冊庫,想要將這些都改了,非大能耐不可。

一般地方,根本沒有這樣通天手筆的人。

于謙說道:“臣準陛下之意,在治水之餘重修黃冊,並親按百姓,不偏一人,不少一個,但是定額增減,非臣所知了。”

朱祁鎮聽了,輕輕一笑,知道于謙同意了。只是嘴硬而已。

畢竟而今距離洪武二十四年,已經有五十多年了,兩代人有餘了,地方上田畝不可能會與洪武二十四年相同。

即便是按大明稅制,不加一分稅,每一縣的定額也應該大有增長才對。

朱祁鎮說道:“還有一件事情,先生代朕走一趟。”

于謙說道:“陛下請講。”

朱祁鎮說道:“楊首輔今日請病,朕不好去探望,你就代朕去一趟吧。記得告訴他,朕一日也離不開他,讓他好生養病。朕在宮中等着他的。”

朱祁鎮又命王振去太醫院準備了一分賞賜,什麼遼東人蔘,何首烏,等等珍貴藥材,都加了進去,讓于謙帶給楊士奇。

朱祁鎮知道,他這一次擺了楊士奇一道。在楊士奇不在的時候,將河北水利這一件事情敲定了。

雖然朱祁鎮也按楊士奇的意思,並沒有弄什麼昭告天下,明發上喻,但是朝中上下誰不知道,大內與戶部共同要出四百萬兩,足夠劉中敷咬牙切齒了。

所以朱祁鎮也要給楊士奇一些面子。一些臺階下。

畢竟朱祁鎮僅僅想做成事情,並不是故意想打擊楊士奇的。

只是有些時候,是不是故意的並不重要的,重要的有些事情,已經發生了。朱祁鎮還並沒有察覺。

于謙出了皇宮,領了藥材去了楊府。

楊府管家並沒有將於謙引進書房,而是引進了臥室。

楊士奇的病是真的。

畢竟人老了,抵抗力弱,一點風吹雨打,就要修養好幾天。

于謙向楊士奇行禮之後,將皇帝送的禮物給送上來了。

楊士奇見於謙來了,本來很高興,讓侍女墊了墊被子,靠着坐着,但是見於謙代皇帝送來這麼多珍貴藥材,臉色卻有一些微變。將左右趕出去,低聲問道:“你進過宮了?”

于謙說道:“是。”

楊士奇說道:“河北的水利,已經敲定了?”

于謙說道:“是。”

楊士奇緩緩的靠在被子上,嘴角勾出一絲笑容,卻不知道是自嘲還是嘲笑別人,隨即問道:“說說吧,陛下準備怎麼做?”

于謙隨即將他的治水方案和盤托出,請楊士奇指點。

楊士奇嘆息一聲,說道:“廷益啊,你答應我一件事情。”

于謙說道:“老師請講。”

楊士奇說道:“你一輩子不要當內閣首輔。”

于謙一時間愣住了,說道:“老師何出此言?”

楊士奇說道:“以陛下對你的聖眷,你不在內閣勝在內閣,以你的能力這一輩子自然也能功成名就,但是你如果擔任內閣首輔,我恐怕你縱然有聖眷,也難逃流放三千里。”

于謙說道:“學生------”

楊士奇說道:“你不是不明白,而是不想信,陛下厭惡我了。我當了十幾年內閣首輔,而今也該退下來了。”

于謙說道:“學生以爲陛下不會如此,他還是很看重老師的。”

楊士奇說道:“陛下的心思,我還是瞭解幾分的,只是他太年輕了,對我很是尊重,每日奏對,就好像是君王與丞相,我如果年輕二十歲,不,十歲,我都會好好輔佐陛下,成就君臣知遇之名。但是我老了。”

“很多時候,陛下怎麼想,沒有關係。百官以爲陛下怎麼想,纔是問題。”

“我大明沒有丞相,只有內閣首輔,內閣首輔終究不是宰相。”

“內閣首輔的權威,在於聖眷。聖眷在,則不是丞相勝過丞相,但是聖眷不在,就是風中之燭,所去之日,不多了。”

“陛下今日沒有這個意思,但是百官卻以爲陛下一定是有了換馬之想。畢竟一朝天子一朝臣,陛下親政也有一年了。”

“有東西也該換一換了。更何況有人等不及了?”

于謙說道:“那麼學生這就去告訴陛下。”

楊士奇說道“不用,陛下所需要的不是楊士奇,而是一個能坐鎮中樞,能實現陛下心中韜略之人。而且我也老了,是時候歸鄉了。你回去之後,陛下問你 ,就是我一切都好,明日就去內閣。”

“不過,你這一次出京之後,明年夏天之前,就不要來京了,想來陛下大婚在即,他們不會在大婚之前給陛下與太皇太后添堵的,也就是大婚之後了。”

“安安心心在外做事吧,內閣不適合你。”

于謙聽了楊士奇這樣說,心中無數感覺涌上心頭。

雖然在楊士奇看來於謙在政治上還是太嫩了,但是于謙並非一點嗅覺都沒有的,在當時開會的時候,于謙看楊士奇不在。

就感覺情況不妙,但是到底是哪裡不妙,當時不清楚。此刻終於清楚了。

于謙說道:“老師,您就放心得下陛下嗎?”

楊士奇說道:“其實一朝天子一朝臣也不錯,陛下正是意氣風發,我這老朽已經跟不上陛下,只是給陛下上最後一堂課了。”

“身爲君王,爲什麼要喜怒不形於色了。”

于謙說道:“老師-------”

楊士奇一擺手說道:“我意已決,無需再用,你記得我剛剛的提醒,最後不要在中樞,在中樞也不要擔任內閣首輔。”

“你的才華不在內,而在外。”

楊士奇對於謙也是徹底失望了。他之前還想讓于謙接他衣鉢,但是而今看來,真正能接他衣鉢的,不是于謙,而是曹鼐。

特別是曹鼐在於謙來之前,已經探望過他了,但是曹鼐什麼也沒有說。

但是楊士奇卻不以爲曹鼐什麼也不知道,什麼也想不到。

只是曹鼐做出了對自己最有利的選擇,那就是裝作不知道。

楊士奇對曹鼐又是傷心,又是欣慰,欣慰是曹鼐固然無情,卻是一個做的了內閣首輔的人。同樣的原因,楊士奇對曹鼐的培養,並不比于謙少。

甚至對曹鼐接班人的地位,早有確定。

但是曹鼐總就是等不及了。曹鼐這種看似中立的態度,讓楊士奇政治版圖缺少很大一塊,楊士奇如果定然要反擊的話,未必不能壓下來這場風波。

只是楊士奇威信動搖卻是免不了的,今後的事情就不好辦了。

如此,還不如歸去。

第九十六章 殘破京都第四十九章 三湖五河總方針第一百三十三章 太子的錢袋子第二百三十九章 阿刺知院退兵第一百三十一章 朱祁鎮的試探第一百一十六章 臺灣置州第二百零七章 明軍步騎vs瓦刺騎兵第五十一章 彈劾曹吉祥第七十六章 于謙說太皇太后第六十八章 台州之戰第二百一十七章 素衣臨朝第二十一章 青貯第一百二十五章 人之將死弟七十三章 大計第一百零五章 銀荒第二十四章 誰能解之第一百三十四章 大寧之會第三十四章 交趾戰況始末第一百零五章 行獵二第一百二十二章 地震第一百七十五章 正統十四年第一百五十八章 楊榮離京第四十五章 大捷傳來弟七十三章 大計第一百一十三章 朝廷風雲變第八十九章 工部侍郎提舉天下工場事第十一章 孫氏第十七章 王恕的猶豫第一百九十二章 鐵甲的黃昏第二十一章 儒家激進派第六十二章 于謙入京第一百零八章 南洋水師大出血第十八章 鐵面講官第四十二章 樹上開花第九十章 開海二第七章 你打你的,我打我的第一百三十八章 封爵風波第一百三十九章 分殊定理外王道第六十六章 突擊兀良哈第五十三章 粉身碎骨渾不怕第八十七章 胥吏之害第十一章 內閣七人名單第一百零八章 南洋水師大出血第十四章 遺詔第一百三十九章 石彪的決然第二十一章 太子南下第一百七十三章 脫脫不花賭贏了第一章 天盛大可汗也先第一百七十一章 喜寧第三章 都掌蠻第一百一十八章 太醫學院第一百零八章 倭寇疑雲第七十三章 大宴第六章 聖心如淵第一百四十三章 捏圓第一百零七章 掀牌第五章 天馬來兮從西極第六十九章 建文已死第一百六十四章 太皇太后崩第四章 太后第一百二十九章 首輔曹鼐第一百零五章 銀荒第一百六十五章 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第七十二章 門頭溝至京城線第二百零三章 楊洪掛帥第十五章 李實的辦法第十一章 內閣七人名單第一百三十五章 太子赴安南第一百五十五章 伯顏帖木兒的決心第一百八十七章 兵疲將驕第三章 西南風波起第一百三十四章 施禮生死第二十三章 廣東水師第一百二十四章 情報速報第一百二十六章 寧化黃氏第一百五十八章 財政緊急策略第九十四章 內外新結構第一百一十四章 海運三難第六十七章 魏國公入處州城第一百零五章 理財聖手第二十七章 田賦第四十一章 落子南洋第五章 太后二第五十六章 亦失哈第一百七十四章 大元重光皇帝第二十八章 工部兩尚書第七十章 父子第四十八章 北元第一百三十一章 私鹽產業鏈第一百一十四章 皇太后病倒第一百章 戰爭的腳步聲第七十七章 有驚無險第七十一章 男兒自是重危行第五十九章 松潘舊事地一百五十四章 傳檄可定藏地第二百四十五章 撤退的開始第一百二十七章 瓦刺新主第一百零八章 倭寇疑雲第五十一章 西北茶馬第八十二章 南浦溪之戰
第九十六章 殘破京都第四十九章 三湖五河總方針第一百三十三章 太子的錢袋子第二百三十九章 阿刺知院退兵第一百三十一章 朱祁鎮的試探第一百一十六章 臺灣置州第二百零七章 明軍步騎vs瓦刺騎兵第五十一章 彈劾曹吉祥第七十六章 于謙說太皇太后第六十八章 台州之戰第二百一十七章 素衣臨朝第二十一章 青貯第一百二十五章 人之將死弟七十三章 大計第一百零五章 銀荒第二十四章 誰能解之第一百三十四章 大寧之會第三十四章 交趾戰況始末第一百零五章 行獵二第一百二十二章 地震第一百七十五章 正統十四年第一百五十八章 楊榮離京第四十五章 大捷傳來弟七十三章 大計第一百一十三章 朝廷風雲變第八十九章 工部侍郎提舉天下工場事第十一章 孫氏第十七章 王恕的猶豫第一百九十二章 鐵甲的黃昏第二十一章 儒家激進派第六十二章 于謙入京第一百零八章 南洋水師大出血第十八章 鐵面講官第四十二章 樹上開花第九十章 開海二第七章 你打你的,我打我的第一百三十八章 封爵風波第一百三十九章 分殊定理外王道第六十六章 突擊兀良哈第五十三章 粉身碎骨渾不怕第八十七章 胥吏之害第十一章 內閣七人名單第一百零八章 南洋水師大出血第十四章 遺詔第一百三十九章 石彪的決然第二十一章 太子南下第一百七十三章 脫脫不花賭贏了第一章 天盛大可汗也先第一百七十一章 喜寧第三章 都掌蠻第一百一十八章 太醫學院第一百零八章 倭寇疑雲第七十三章 大宴第六章 聖心如淵第一百四十三章 捏圓第一百零七章 掀牌第五章 天馬來兮從西極第六十九章 建文已死第一百六十四章 太皇太后崩第四章 太后第一百二十九章 首輔曹鼐第一百零五章 銀荒第一百六十五章 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第七十二章 門頭溝至京城線第二百零三章 楊洪掛帥第十五章 李實的辦法第十一章 內閣七人名單第一百三十五章 太子赴安南第一百五十五章 伯顏帖木兒的決心第一百八十七章 兵疲將驕第三章 西南風波起第一百三十四章 施禮生死第二十三章 廣東水師第一百二十四章 情報速報第一百二十六章 寧化黃氏第一百五十八章 財政緊急策略第九十四章 內外新結構第一百一十四章 海運三難第六十七章 魏國公入處州城第一百零五章 理財聖手第二十七章 田賦第四十一章 落子南洋第五章 太后二第五十六章 亦失哈第一百七十四章 大元重光皇帝第二十八章 工部兩尚書第七十章 父子第四十八章 北元第一百三十一章 私鹽產業鏈第一百一十四章 皇太后病倒第一百章 戰爭的腳步聲第七十七章 有驚無險第七十一章 男兒自是重危行第五十九章 松潘舊事地一百五十四章 傳檄可定藏地第二百四十五章 撤退的開始第一百二十七章 瓦刺新主第一百零八章 倭寇疑雲第五十一章 西北茶馬第八十二章 南浦溪之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