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四章 大寧之會

第一百三十四章大寧之會

朱祁鎮隨即毫不在意的帶着侍從,從新出爐的大明恭王身邊走過,就好像是時代壓過一顆石頭一般。

從此孛兒只斤家族拖雷忽必烈這一脈嫡系,消失在歷史舞臺之中,或許還有一個被瓦刺趕到西邊一脈,今後的草原征戰,或許有其他的對手上場。

但是與孛兒只斤家族無關了。

朱祁鎮在熱烈歡迎之中,來到了大寧城。

大寧城已經爲了迎接皇帝到來加固維護煥然一新,甚至大寧原本的駐軍都從城中搬了出來,吳瑾成爲大寧城的守將,數萬大軍進入之後,將大寧城防護的水泄不通。

等朱祁鎮到了大寧之後,就已經是傍晚了。

朱祁鎮與草原各部首領在大寧外面的草原上宴飲一番,等到了入夜就回到大寧城中休息。

不過,在自己的房間之中,朱祁鎮卻看見了一個女人。

這個女人看上去年齡不大,但是作爲蒙古人身形卻見看上矯健多了,有漢人女子身上少有的狂野之色。

朱祁鎮心中頓時明白。

和勇一直想皇室與蒙古各部聯姻。這估計是他的手筆。

朱祁鎮既然想明白了,自然毫不猶豫的享用一番,一番雲雨之後,他問這個女孩子說道:“你是誰?”

這個才十三四歲的小女孩說道:“我乃是汪古部的滿都海。”

朱祁鎮心中暗道:“汪古部。”

此刻可見朱祁鎮的渣男本色,此刻他所想的也是政治上的問題,汪古部不是孛兒只斤家族出身,但是也是與孛兒只斤家族世代聯姻的存在,在草原之上,也算是名門之一。

更重要的是,汪古部與很多草原上實權部落都有聯繫。

朱祁鎮只有納了這個女人,就與很多蒙古貴族,有着這樣那樣的親戚關係了。

如此也能讓草原各部心安。

所以朱祁鎮輕輕一笑,說道:“你願意跟朕回北京嗎?”

海滿都說道:“是去大都嗎?我從小就想。”

朱祁鎮心中冷笑,作爲蒙古人想去大都做些什麼?他豈能不知道,但是他心中雖然有些不舒服,但是在政治上的事情,他從來是一絲不苟的,微微一笑說道:“今後,不能叫大都,要叫北京。”

隨即撲到這個比自己兒子還小上一兩歲的女孩子身上。又是新一輪的風雨。

朱祁鎮希望,他的兒子之中能有一個蒙古血統的兒子,將來對統治蒙古有用的。自然要快些行動起來。

只是朱祁鎮並不知道,這個小女孩就是歷史上對蒙古歷史發揮出重大影響的女人,他下嫁達延汗,三十多歲的時候,扶持剛剛七歲的達延汗。統一蒙古各部,成爲蒙古的中興之主。

只是而今達延汗的父親,早就死在瓦刺的清洗之中了,達延汗已經不可能出現了。

如此奇女子,也只能鎖進深宮之中。

不過,如此一來,朱祁鎮的後宮也就要熱鬧起來了。

無他,後宮之事,朱祁鎮一概不管,但海滿都卻不是一般人,乃是朱祁鎮與蒙古貴族聯繫起來的一條線。

一條很重要的線。

海滿都的重要性決計是勝過一般的嬪妃的。再加上蒙古人與漢人之間規矩的碰撞,是會有好戲看的。

朱祁鎮並沒有想那麼多,第二日,就帶着海滿都出席各種場合,當蒙古人看道了朱祁鎮身邊的海滿都的時候,都露出不一樣的神色。

朱祁鎮隨即下令各部圍獵,就在大寧以東,組織了一場有明軍與蒙古各部加在一起,有十幾萬人之多的會獵。

一時間,草原之上各種動物都遭殃了。

什麼虎豹熊羆,都被驅趕在一起,隨即被弓箭射死了,連朱祁鎮也大有斬獲,射死兩頭老虎。

當然了,這兩頭老虎是侍衛先打個半死,才放在朱祁鎮身邊,讓朱祁鎮用弓箭射死的。

海都滿也不甘示弱,也很有斬獲。

隨即朱祁鎮又從蒙古人之中清點出勇士,並徵召五萬騎兵,列入京營之中,將京營五軍變成了六軍,其中一個營的兵源地就確定在漠南草原之上。

之所以這樣做,原因有兩個。

第一,自然是拉攏蒙古各部,爲大明所用。

蒙古各部雖然有青貯法的安撫,但是讓他們安心爲大明效力,卻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也要爲他們找一個出路。

五萬士卒一年也是好幾十萬兩銀子的餉銀,如果分攤在漠南蒙古身上幾十萬人身上,幾乎每家每戶都能分一點銀子。

如此一來,就是對蒙古各部的好處了。而且這種好處不經過草原各部,直接給了每一個士卒,也讓他們明白,他們今後吃得是大明的飯。

而且隨着京營各部的在外駐紮,擴充京營。朱祁鎮一直想做的事情。而且在這裡徵兵還有一個好處,就是能讓蒙古士卒自帶馬匹,不用朝廷置辦。

最多給一筆養馬錢而已。

這五萬士卒都能成爲騎兵,這可比大明養騎兵的成本低太多了。

第二,自然是消弱蒙古各部了。

想讓蒙古各部依靠大明不分裂,自然要給好處了,但是直接給好處,就是給了蒙古各部的貴族,他們即便是拿了錢,就能效忠大明瞭嗎?

笑話。

唯有這種釜底抽薪之策,才能將蒙古底層的牧民拉到大明陣營之中。

而且,蒙古各部人數並不多,最多的時候不過二三百萬之多。這個數字雖然沒有統計,但卻是一直以來整個蒙古草原生存上限。

沒有革命性的技術,是不會超過這個數字的。

而今在漠南蒙古的部衆,不過幾十萬而已。將其中最能戰的五萬士卒調走了,蒙古各部再面對大明駐軍的時候,就實力懸殊了。

漠南長治久安纔有可能實現。

總之,朱祁鎮在大寧看似,唱歌跳舞納美人,觀看蒙古勇士肉搏,騎射的比試,其實沒有一時放鬆。

朱祁鎮在大寧待了大半個月之後,這纔有漠北傳來消息。

各部大軍已經開始南下了,留朱儀帶領萬餘士卒,並蒙古十幾萬部衆,鎮守龍城。其餘各部分爲三路回軍。

分別去開平,大寧,肇州。

而主要將領,卻需要先來大寧。面見朱祁鎮。

朱祁鎮剛剛做完一場戲,另外一場戲就此而來了。

數日之後,楊洪,郭登,石亨三人率部越過大漠,已經臨近大寧了,卻見數千人馬奔涌而來

如果不是他們看出來是明軍的人馬。都懷疑是敵軍了。

隨即這些騎兵在徵北大軍之前,雁形展開,中間有一人身穿金甲,率衆而出。

“陛下。”楊洪脫口而出

他雖然看不清楚來人的臉,但是卻通過身形,盔甲,已經身後的儀仗,看得出來這必然是朱祁鎮。

朱祁鎮自然十分翻身下馬,幾步來到他們身前,將他們都攙扶起來,隨後退了一步,向他們了一禮,說道:“朕代表天下百姓,謝謝你們,從此之後,宣大遼東海西百姓,再也不受征戰之苦了。”

楊洪等人立即行禮說道:“臣等如何敢當。”

朱祁鎮強勢的將他們攙扶起來,說道:“如果不敢當,而今纔是開始,此戰,朕定然要告慰祖先,讓太祖太宗在泉下也知道,本朝出了幾位大將軍。”

第一百一十二章 議麓川三第二十七章 擴大化第一百一十五章 羅倫之心第一百三十一章 太子見冼景第六十四章 屋漏偏逢連夜雨第六十章 北方戰略構想二第一百五十九章 老臣楊榮第一百六十一章 秋風秋雨愁殺人第三十六章 真假第一百一十九章 殺人是爲罪第十九章 瓦刺內奸第十九章 破朝鮮之策第一百九十五章 張輔的落幕第一百零八章 南洋水師大出血第二十六章 京城飛報第一百一十一章 四年第五十三章 處置曹吉祥第四十九章 貢品第一百一十五章 議麓川六第一百三十三章 太子的錢袋子第二百一十五章 孝子朱儀第一百零五章 理財聖手第一百六十一章 王直鎮守南京第六十九章 婚事第一百四十五章 大朝餘波第一百二十四章 楊士奇最後諫言第六十六章 解決問題第五十六章 亦失哈第一百九十章 貓兒莊之戰第一百三十章 佛山造第八十五章 尚書們的疑惑第一百二十一章 安南捷報第一百一十九章 瓦刺的外交試探第一百三十三章 太子的錢袋子第九十九章 潯州城下第七十五章 白沙書院第一百五十五章 伯顏帖木兒的決心第二百一十七章 素衣臨朝第三十二章 修陵第十六章 朱祁鎮心中的《大明會典》第六十九章 水師主導權第一百四十一章 國策進退第三十章 風雲暗藏第八十五章 河湟四衛第一百三十五章 凱旋之後第一百三十五章 以工代賑第四十三章 萬方有過,罪在朕躬第四十九章 煙火羣山第四十七章 西虜寇邊第七十四章 瓦刺可滅乎?第一百二十五章 人之將死第一百三十五章 也先窺邊第十七章 江南大雪連四旬第一百六十五章 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第八十五章 族產第一百零七章 迂迴計劃第八章 張輔眼中的雲南戰局第八章 千秋萬壽宴第十四章 新任內閣班子第九十五章 開海七第十八章 西域近況第六章 新天子第一百一十五章 羅倫之心第一百七十五章 正統五年正旦詔第四十八章 防秋第四十六章 重構東北戰略第一百四十七章 二十萬騎第三十八章 出乎預料的開戰第一百六十八章 災情第一百四十四章 襄王監軍第六章 李賢的作爲第二百零四章 楊洪vs阿刺知院第一百二十六章 寧化黃氏第二百二十三章 半渡而擊之第一百零三章 白藤江第一百六十四章 王翱第三十六章 士子之間的爭執第四十八章 防秋第一百五十二章 與勳貴的聯盟第五十九章 滹沱河道知多少第一百三十二章 出巡第一百二十九章 慶都公主駙馬第三十章 宿衛宮中第五十二章 負擔第五十九章 故人相逢大江上第二百章 馬第八十一章 馬政第一百三十五章 北方鐵都第四十二章 舉步維艱第四十四章 也先的算計第七十五章 推行青貯法第四十四章 瓦刺退兵第八十九章 御前會議之餘音第二百一十五章 孝子朱儀第八章 千秋萬壽宴第二十四章 民以食爲天第二十一章 北方民生之多艱第一百一十五章 議麓川六第一百五十五章 天人楊洪第一百二十九章 慶都公主駙馬
第一百一十二章 議麓川三第二十七章 擴大化第一百一十五章 羅倫之心第一百三十一章 太子見冼景第六十四章 屋漏偏逢連夜雨第六十章 北方戰略構想二第一百五十九章 老臣楊榮第一百六十一章 秋風秋雨愁殺人第三十六章 真假第一百一十九章 殺人是爲罪第十九章 瓦刺內奸第十九章 破朝鮮之策第一百九十五章 張輔的落幕第一百零八章 南洋水師大出血第二十六章 京城飛報第一百一十一章 四年第五十三章 處置曹吉祥第四十九章 貢品第一百一十五章 議麓川六第一百三十三章 太子的錢袋子第二百一十五章 孝子朱儀第一百零五章 理財聖手第一百六十一章 王直鎮守南京第六十九章 婚事第一百四十五章 大朝餘波第一百二十四章 楊士奇最後諫言第六十六章 解決問題第五十六章 亦失哈第一百九十章 貓兒莊之戰第一百三十章 佛山造第八十五章 尚書們的疑惑第一百二十一章 安南捷報第一百一十九章 瓦刺的外交試探第一百三十三章 太子的錢袋子第九十九章 潯州城下第七十五章 白沙書院第一百五十五章 伯顏帖木兒的決心第二百一十七章 素衣臨朝第三十二章 修陵第十六章 朱祁鎮心中的《大明會典》第六十九章 水師主導權第一百四十一章 國策進退第三十章 風雲暗藏第八十五章 河湟四衛第一百三十五章 凱旋之後第一百三十五章 以工代賑第四十三章 萬方有過,罪在朕躬第四十九章 煙火羣山第四十七章 西虜寇邊第七十四章 瓦刺可滅乎?第一百二十五章 人之將死第一百三十五章 也先窺邊第十七章 江南大雪連四旬第一百六十五章 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第八十五章 族產第一百零七章 迂迴計劃第八章 張輔眼中的雲南戰局第八章 千秋萬壽宴第十四章 新任內閣班子第九十五章 開海七第十八章 西域近況第六章 新天子第一百一十五章 羅倫之心第一百七十五章 正統五年正旦詔第四十八章 防秋第四十六章 重構東北戰略第一百四十七章 二十萬騎第三十八章 出乎預料的開戰第一百六十八章 災情第一百四十四章 襄王監軍第六章 李賢的作爲第二百零四章 楊洪vs阿刺知院第一百二十六章 寧化黃氏第二百二十三章 半渡而擊之第一百零三章 白藤江第一百六十四章 王翱第三十六章 士子之間的爭執第四十八章 防秋第一百五十二章 與勳貴的聯盟第五十九章 滹沱河道知多少第一百三十二章 出巡第一百二十九章 慶都公主駙馬第三十章 宿衛宮中第五十二章 負擔第五十九章 故人相逢大江上第二百章 馬第八十一章 馬政第一百三十五章 北方鐵都第四十二章 舉步維艱第四十四章 也先的算計第七十五章 推行青貯法第四十四章 瓦刺退兵第八十九章 御前會議之餘音第二百一十五章 孝子朱儀第八章 千秋萬壽宴第二十四章 民以食爲天第二十一章 北方民生之多艱第一百一十五章 議麓川六第一百五十五章 天人楊洪第一百二十九章 慶都公主駙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