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六章 解決問題

第六十六章解決問題

所以沒有了這種緊迫性,官僚們都不想有大的變更。

其次,即便是張居正當時推行,也是有了鐵腕,否則張居正也不會在死後遇見那樣反撲。

利益之爭從來是你死我活的。

想想就知道,之前大戶人家在鄉里大部分勞役都可以推掉,實在不能推掉,出幾個大子,去請一兩個窮漢,代他去就行了。

甚至不用出一兩個大子,直接派自己家的佃戶去就行了。

如果變法之後,就要根基自己有多少土地,加徵錢糧,這一進一出,對於一般地主,就是十幾兩銀子的出入,對於土地越多的人,這個出入就越多。

善財難捨,有人反對,再正常不過了。

總體算起來,是朱祁鎮推出的太過草率了一點。

不過,朱祁鎮並不後悔。

如果將這一件事情完全鋪墊好,然後水到渠成,安穩倒是安穩了,但是在朱祁鎮計算之中,少說要七八年,甚至十幾年,才能完全成功。

這倒是潤物細無聲。

只是朱祁鎮有這個時間嗎?

朱祁鎮自己不知道。

不過,而今雖然阻力有些大。朱祁鎮依然不能停下推行的腳步。

原因很簡單。今日一點點事情,就讓朱祁鎮停下腳步,將來朱祁鎮再推行別的政策,遇見的阻力只會更大。

說起來,朱祁鎮剛剛下的三道變法令,兩道類似務虛,一道之前已經有過鋪墊了,也就這一條鞭法,是完完全全的新東西。

這就好像是兩軍交鋒,前鋒剛剛接觸一下,朱祁鎮如果讓了,後面的戰事就不用打了。

而韓雍的主意再好不過了。

面對這個局面,朱祁鎮有兩個辦法,一個是發起一場政爭,將這些反對的大臣,全部給掀翻,並踩上一腳。

這倒是挺解氣的。

只是這並不是一個政治家的做法,畢竟朱祁鎮在皇帝這個位置上,並不是僅僅顧着自己出氣的。

殺人,很簡單。

朱祁鎮一聲令下,殺多少人都沒有問題。但是殺人並不能解決問題,反而將矛盾激化。

而韓雍這個辦法就很好。

幾個縣令而已。朱祁鎮這一點權力還是有的。

只是如此一來,真正衝突,就放在幾個縣推行一條鞭法之後了。

這些事情,夠朱祁鎮做很多事情了,比如將這些反對的人,想辦法一個個搞掉,或者將他們拉攏過來。

畢竟,朱祁鎮相信。一條鞭法總是比之前的稅法要好多了。不管是對官還是對民。但凡有一點爲民之心的人,就能看出其中區別。

朱祁鎮既然說好了。

大臣們誰敢說不好。

自然是一起說道:“聖明無過陛下。”

朱祁鎮說道:“這些奏疏之中,其實有一些說的也對,百姓種的是糧食,要徵收的銀子,簡直是風馬牛不相及。如江南等地,民間富庶,倒是也能將糧食賣些銀子,但是在西北之地,百姓又從什麼地方搞銀子,這個問題,朝廷也是要解決的。”

朱祁鎮說道:“劉卿,你久在戶部。有沒有什麼好辦法?”

劉定之說道:“陛下,此事臣下去之後,也細細思考過了,以臣之見莫過恢復國初預備倉。”

朱祁鎮說道:“說來聽聽。”

劉定之說道:“預備倉,就是民倉義倉之屬,在國初每縣都有數座預備倉,儲備少則數千石,多則數萬石。以備不時之需。而今各地倉庫,形同虛設。”

朱祁鎮心中輕輕一嘆,暗道:“太宗皇帝花錢太厲害了。”

這個預備倉,劉定之不說,朱祁鎮想不起來,但是劉定之一說,朱祁鎮就想起來了。

可不是嗎?

朱祁鎮還記得太宗皇帝批閱的奏疏裡面,有地方上奏,那就是當地的倉庫不足以裝糧食了。

問太宗皇帝怎麼辦?

太宗皇帝令他們將糧食運到九邊。

也就是說,太宗皇帝將洪武一朝的底子給打空了。以至於仁宗宣宗十年恢復,都沒有恢復舊觀。

甚至即便而今,朱祁鎮也很難說,他所能調用的國力,與洪武一朝的國力相比,誰上誰下。

或許,洪武一朝徵收的賦稅並不多,但是洪武一朝養兵的錢糧也不多啊。

哪裡是朱祁鎮將一朝收入近一半,都投入軍隊之中。

朱祁鎮說道:“劉卿的意思是常平倉?”

劉定之說道:“正是,朝廷應該在大多數府縣設立常平倉,價格低則收入糧食,價格高在賣出糧食,以平抑糧價。”

朱祁鎮心中暗道:“不錯。”

在糧食上面,中國古人玩過太多的花樣了。

畢竟很多時候穩定糧價,就是穩定民心。百姓必須將糧食賣出之後,纔有銀子。最重要的就是保持糧價的穩定,不能麥收的時候一個價,農閒的時候,又是另外一個價。

因爲很多百姓都沒有積蓄,他們根本不可能等上一兩月再賣出糧食,必須一收穫就要賣出,換成銀子,去交稅。或者說還高利貸。

朱祁鎮說道:“京倉侍郎是誰?”

劉定之說道:“楊鼎。”

朱祁鎮說道:“是楊榜眼。”聽到了是楊鼎,朱祁鎮就放心多了。

楊鼎乃是正統四年榜眼。說起來資歷也不淺了。

當然了,讓朱祁鎮放心的並不是楊鼎是榜眼,而是楊鼎家境貧寒,但是品行高傑,但是也是陝西坳老頭。

脾氣很倔。對人對事不留情面,這也就爲什麼,楊鼎科名不低,資歷不淺,但依舊沒有混到六部高官。

僅僅是一個侍郎。

當然了,這個侍郎也是很重要的。

這個侍郎雖然掛名戶部,但實際上負責北京,通州,天津的糧食倉儲。大明儲備的兩千萬石糧食,都歸他管。

在這上面,也算是人盡其用。

劉定之說道:“正是宗器。”

朱祁鎮說道:“擬詔,令楊鼎管理天下糧倉,讓他將京倉交給副手,準備好立即出京,視察天下各種糧倉,回來之後,給朕一分章程,朕不管之前是怎麼回事?但是之後,大明倉儲一定要賬目一致,而且要發揮出自己的作用。”

“這一點,你親自去叮囑。”

劉定之立即說道:“臣明白。”

其實這也是朱祁鎮一個變通辦法。

朱祁鎮發現了,如果朱祁鎮想在六部之外,再加一部,很是困難。但是如果朱祁鎮增加一個侍郎管一攤子事情。卻很容易。

其實這已經有先例了,比如京倉侍郎,他的任務雖然與戶部有關係,但是很多時候有自己的衙門。

今後可以將京倉侍郎看成糧食局,是一個單獨的衙門了,唯一不同的是主官不過是掛了一個副部級而已。

比如而今管理大明大學中學教育的人,也是禮部一個侍郎而已。

估計將來事情越來越多,每一個尚書下面都有好幾個單獨建衙的侍郎。中央體制就不變而變了。

朱祁鎮說道:“還有火耗一事,劉卿以爲該怎麼辦?”

並不是朱祁鎮逮着劉定之不放,而是劉定之的專長就是在財政之上,可以說是得了周忱的真傳了。

這種關於錢糧之上的事情,除卻劉定之很難有人給出一個具體辦法。

劉定之說道:“陛下,周文莊公在位的時候,已經鑄造銀幣,而今十幾年之間,鑄造了四千餘萬枚。一半在官一半在民。”

“以臣之見,當從今日大力鑄錢,並規定市面之上,不許通行銀兩,只能通行銀幣。用銀幣納稅,也就不用繳納火耗了。”

朱祁鎮點點頭,火耗這一件事情,並沒有人提,但是朱祁鎮卻知道火耗在明末清朝是一大弊政。他先提出來了。而且這個解決辦法,他也是知道。他不過是引出來而已。

第七十八章 兩件大事第五章 瓦刺與西域第二百二十五章 宣大戰局第一百零二章 孤身入思明第七十五章 白沙書院第七十四章 新理學的種子第四十八章 廣西戰事第二十四章 於公堤第四十五章 孔府案第七十四章 瓦刺可滅乎?第一百三十七章 見石亨第一百零三章 廢天皇第三十三章 郕王就封第二十二章 大明邊軍現狀第四十六章 重構東北戰略第一百九十一章 暴風雨前的平靜第一百九十九章 再戰貓兒莊第一章 海內老臣心第一百八十八章 孤注一擲第十章 大雪紛紛第一百七十九章 成國公之心第二十六章 京城飛報第二章 財政危機的延續第一百四十六章 回天之力第八十八章 衛所改革試點第一百一十章 阮熾的諒山撤退第七十章 肇州破敵第一百八十九章 張輔的奏對第一百七十三章 太皇太后最後教誨第一十七章 皇后監國第一百一十四章 寧化縣現狀第一百一十七章 雨季的來臨第一百四十九章 昆圖的法會第三十四章 遼東烽煙第一百九十五章 張輔的落幕第一百三十四章 朱祁鎮的第一把火第一百四十五章 李賢思路第五十二章 捷報第一百四十一章 錦衣衛的手段第五章 京衛改革第十五章 預修大典第八十七章 江南士紳家族第一百五十章 重啓遵化鐵廠第四十四章 瓦刺退兵第五十一章 曬鹽法的進展第二十三章 阿刺知院之死第九十七章 開海九第九十四年,徐有貞的日本任務第二十八章 天理報第十五章 徐有貞第一百四十二章 楊洪巡邊第九十章 工部侍郎彭誼第四章 方家兄弟第一百一十四章 寧化縣現狀第五十五章 於公入陝第十一章 海西都司第一百二十八章 大案之始第八十二章 南浦溪之戰第一百一十一章 阿失帖木兒皈依真主第一百一十四章 各方雲動第一百五十八章 財政緊急策略第八十三章 西事急第六十六章 解決問題第二章 外戚第三十章 安南盛世第三章 災年第六十二章 大明的草原第一百三十一章 朱祁鎮的試探第一百三十九章 回京第一百一十二章 捧殺之計第一百四十章 黃河決口第一百一十二章 海西殘局第一百四十二章 夜雨如瀑第五十六章 襄國第六十九章 建文已死第一百三十八章 襄王之心第一百二十五章 下鄉第一百八十二章 吳瑾揚名第一百二十三章 也先死了?第十七章 水深火熱第一百零五章 暗潮無聲第二章 財政危機的延續第一百零一章 楊溥時代的開始第一百三十三章 傳國玉璽第五十五章 於公入陝第九十二章 朱祁鎮的懼意第四十四章 也先的算計第九十五章 大明軍制第二百四十四章 孟搏命第一百二十二章 一漢當幾胡?第一百四十五章 山東的滅頂之災第八十三章 西南隱憂第八十章 西寧第九十章 開海二第一百七十三章 脫脫不花賭贏了第一百一十章 約期第二章 大武學第四十八章 關山飛渡第一百九十八章 顧興祖逃第一百二十三章 黃河危局
第七十八章 兩件大事第五章 瓦刺與西域第二百二十五章 宣大戰局第一百零二章 孤身入思明第七十五章 白沙書院第七十四章 新理學的種子第四十八章 廣西戰事第二十四章 於公堤第四十五章 孔府案第七十四章 瓦刺可滅乎?第一百三十七章 見石亨第一百零三章 廢天皇第三十三章 郕王就封第二十二章 大明邊軍現狀第四十六章 重構東北戰略第一百九十一章 暴風雨前的平靜第一百九十九章 再戰貓兒莊第一章 海內老臣心第一百八十八章 孤注一擲第十章 大雪紛紛第一百七十九章 成國公之心第二十六章 京城飛報第二章 財政危機的延續第一百四十六章 回天之力第八十八章 衛所改革試點第一百一十章 阮熾的諒山撤退第七十章 肇州破敵第一百八十九章 張輔的奏對第一百七十三章 太皇太后最後教誨第一十七章 皇后監國第一百一十四章 寧化縣現狀第一百一十七章 雨季的來臨第一百四十九章 昆圖的法會第三十四章 遼東烽煙第一百九十五章 張輔的落幕第一百三十四章 朱祁鎮的第一把火第一百四十五章 李賢思路第五十二章 捷報第一百四十一章 錦衣衛的手段第五章 京衛改革第十五章 預修大典第八十七章 江南士紳家族第一百五十章 重啓遵化鐵廠第四十四章 瓦刺退兵第五十一章 曬鹽法的進展第二十三章 阿刺知院之死第九十七章 開海九第九十四年,徐有貞的日本任務第二十八章 天理報第十五章 徐有貞第一百四十二章 楊洪巡邊第九十章 工部侍郎彭誼第四章 方家兄弟第一百一十四章 寧化縣現狀第五十五章 於公入陝第十一章 海西都司第一百二十八章 大案之始第八十二章 南浦溪之戰第一百一十一章 阿失帖木兒皈依真主第一百一十四章 各方雲動第一百五十八章 財政緊急策略第八十三章 西事急第六十六章 解決問題第二章 外戚第三十章 安南盛世第三章 災年第六十二章 大明的草原第一百三十一章 朱祁鎮的試探第一百三十九章 回京第一百一十二章 捧殺之計第一百四十章 黃河決口第一百一十二章 海西殘局第一百四十二章 夜雨如瀑第五十六章 襄國第六十九章 建文已死第一百三十八章 襄王之心第一百二十五章 下鄉第一百八十二章 吳瑾揚名第一百二十三章 也先死了?第十七章 水深火熱第一百零五章 暗潮無聲第二章 財政危機的延續第一百零一章 楊溥時代的開始第一百三十三章 傳國玉璽第五十五章 於公入陝第九十二章 朱祁鎮的懼意第四十四章 也先的算計第九十五章 大明軍制第二百四十四章 孟搏命第一百二十二章 一漢當幾胡?第一百四十五章 山東的滅頂之災第八十三章 西南隱憂第八十章 西寧第九十章 開海二第一百七十三章 脫脫不花賭贏了第一百一十章 約期第二章 大武學第四十八章 關山飛渡第一百九十八章 顧興祖逃第一百二十三章 黃河危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