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水深火熱

第十七章水深火熱

朱祁鎮先讓李時勉下去休息。

立即將王振,金英,馬順都叫過來了。

即便李時勉趕赴廣東,也是需要很多事情的。朱祁鎮正好錦衣衛東廠精銳人手護送,並且令馬順親自出馬護送李時勉去廣東。

甚至給馬順聖旨,雖然是中旨,但是也給了馬順大開殺戒的權力。

知府一級別官員,可以不用請旨,先斬後奏。只需李時勉點頭即可。

爲了糧食,所有一切都可以爲之讓路。

如果李時勉不用這個權力,自然最好不過。但是李時勉絕非下不手的,特別是李時勉這樣的人,心中擁有崇高的道德觀念,反而能下去狠手。

朱祁鎮只能爲廣東官員自求多福了。

忙了大半夜,朱祁鎮纔將一切安排妥當。

等第二天宮門一開,李時勉就帶着十幾騎在馬順護送下南下。

朱祁鎮草草睡去,次日就專注於戶部的文書。將戶部文書梳理了好一陣子,甚至派人專門去戶部,將直隸,山西,河南,北京,九邊的所有糧食數量都掌握在手中。

下午時分,才正式召見曹鼐。

朱祁鎮對曹鼐瞭解不多,問了一些邊塞的情況,曹鼐只是將代縣情況說了一下。朱祁鎮心中暗暗點頭,與自己掌握的情況相差不大。

朱祁鎮問曹鼐道:“而今朕想要在直隸大興水利,卿乃直隸人,卻不知道,直隸往年水情如何,朕下決心在直隸大興水利,卿以爲當如何做?”

曹鼐起身行禮道:“臣代直隸百姓,謝陛下隆恩。去歲大水,臣家鄉北方決堤數十處,河水蠻夷,朝廷下決心整頓河北水利,是就臣鄉百姓於水深火熱之中。只是整治河北水利,大不易爲。”

朱祁鎮對曹鼐的家鄉有些一點印象,似乎是在寧晉。去年大水,滹沱河也決口了。

這一點朱祁鎮也是知道的。

但是更詳細的就不知道。

朱祁鎮說道:“哦,如何不易爲之?卿可細言之。”

曹鼐說道:“天下善徙之河,並非只有盧溝河,臣之家鄉滹沱河,也是其中之一。滹沱河從在洪武年間,已經數決之,永樂四年,永樂十年,永樂十三年,永樂十六年,洪熙元年,宣德四年,宣德八年,正統元年,乃至去歲正統四年,滹沱河或決或溢。改道頻繁,已經可以稱爲三道並流,每一決,則河道一換。”

“即便是這三道而流,也不過是大概言之,幾乎是開一道廢一道,復開復廢,復廢復開。滹沱河北至白洋澱,南至大陸澤之間,從無定流。甚至在本朝初年,爲了避開水害,好多府縣城池都遷移了城池。”

朱祁鎮聽了簡直大吃一驚。

他知道正統四年滹沱河決口,但是從來沒有將滹沱河歷史數據看一遍。此刻聽了,只覺得頭皮發麻。

他是親自經歷過北京內澇的。

在他看來,北京內澇已經是了不得的事情了。放在現代,一個一口氣吞千餘人命的事情,恐怕都能橫壓熱搜榜了。

但是此刻聽到了滹沱河水情。盧溝河與之相比,簡直是小巫見大巫了。

沒錯。

即便在歷史上,滹沱河治理難度也是遠超盧溝河。

因爲盧溝河在清代前期治理成功,就改名爲永定河了。但是滹沱河直接到了本朝建國之後,在建國之後,毛主席的號召一定要根治海河,纔算是真正治理好了。

在這一條河之前,即便是曾國藩,李鴻章這種號稱名臣的大臣,也是束手無策。甚至一度消極到,說滹沱河治水方案,就是以不治水爲要。

朱祁鎮問道:“難道就沒有辦法治水嗎?”

曹鼐這個河北大漢,臉色苦澀之極。說道:“怎麼沒有?只是有水是害,無水也是害。甚至無水之害,勝過有水之害,百姓寧肯受洪水之災,不想授乾旱之苦。”

朱祁鎮從來沒有想過有這樣的事情,身子前傾說道:“此言怎講?”

曹鼐說道:“河北天時。冬春必旱,夏秋必澇。一般春天一定會旱,所謂之春雨貴如油。盼雨之至,如大旱之望雲霓。但是到了夏季之後,則大雨淫淫,數日之內,大雨遍至,河滿湖溢。”

“臣家鄉之東南,有大陸澤,乃古之鉅鹿澤也,春日則乾旱之極,湖水下降,陸地上升,將大陸澤分爲三四個小湖泊,中間有道路可通,但是夏秋一到,大水橫溢,浩浩蕩蕩,動城擊天,臣以爲不下於洞庭,鄱陽。”

“摧城垣,沒人戶,百姓陷入洪水之中,不知其數。”

“然洪水來得快,去得也快,不過一兩月之間,洪水就退卻了。剩下的湖水卻成爲百姓救命之水,因爲大旱將至。”

“就如同今冬,數月不雨,如果臨近滹沱河,尚可取河水灌溉在,如果遠離滹沱河,只是呼天叫地,自期死之將至。”

“其餘大河小河,夏秋滔滔,春冬不過涓涓,一遇旱情,動則斷流,爲了爭水,鄉人肝腦塗地,裹腸再戰者有之,分明將近鄰做仇敵。彼此雞犬相聞,老死不通婚嫁者有之。”

“洪水之殺人也,天崩地坼,轉眼人舍具沒之,然旱災之殺人也,絕糧食,斷飲水,望父母之不能救,憐兒女之不能爲。”

“以至於易子相食,唯獨當初受水害之處,能脫之。”

“故我鄉人,以盼滹沱河改道吾鄉爲喜。寧爲水鬼,不做餓殍。”

曹鼐說着說着,八尺大漢,居然在朱祁鎮面前流淚了。他雙目通紅,兩條淚痕冉冉而下。

這也觸動了朱祁鎮。他雙眼紅潤,也掩面說道:“此朕之過也。”

水深火熱這四個字。

朱祁鎮從來覺得是形容詞而已,但是此刻卻發現,這哪裡是形容詞,根本就是非常現實的描寫。

朱祁鎮縱然在北京附近巡視過。

但是北京再慘,也是天子腳下。別的不說,朝廷對盧溝河投入的資源,就是滹沱河的好幾倍。最少盧溝河朝廷年年治理,但是滹沱河,朱祁鎮從來沒有聽過,有多少工部撥款。

而且一個朱祁鎮從來沒有想過的問題,到了朱祁鎮的心頭。

之前朱祁鎮覺得,河北水利的要害,再於導各處河流入海。將這些河流入海通道疏通好了。這水災就解決了。

但是而今看來,這不能解決問題。

最少不能解決所有的問題。

河北水利的治理思路,需要重新思索。既要防止洪災,也要修建足夠的農田水利,讓百姓不至於在水鬼與餓殍之間做選擇。

只是如此一來,這治水工程就複雜了。簡簡單單的束水攻沙之策,是不適用的。

原因很簡單,束水攻沙,可以讓河牀不擡高,但是卻也不能灌溉,黃河可以不灌溉,反正黃河水害多於水利。但是河北這些河流如果不灌溉的話,河北百姓吃什麼喝什麼?

這讓朱祁鎮不知道如何是好。

反正以朱祁鎮淺薄的水利知識,是解決不了這個難題的。

不固定河流,就不能依託河流建立起完善的農田水利。而一旦固定河流,並作爲灌溉用水,分流的話。以河北河水多泥沙的特性,數年之內,這河牀必然擡高,河水是必然決堤的。

這是前也不能,後也不能。

幾乎每一個選擇都是利弊相當。一時間朱祁鎮都不知道如何下手了。他並不知道,河北水利終明清一世都沒有得到太大的解決。並非因爲明朝或者清朝的皇帝,不知道河北的重要性,而是根本做不到。幾乎沒有個成功的。

第一百零七章 公主府夜宴第四十三章 下肇州第一百二十章 屠萬是爲雄第一百五十八章 皇后有孕第五十六章 朱祁鎮之心第一百三十四章 施禮生死第五十二章 于謙的去向第十三章 老臣心第二百二十一章 往者不可諫第四章 太后第一百六十五章 武興第一百四十七章 二十萬騎第一百二十六章 巡城二第七十章 懸危之計第一百四十七章 大本堂第七十八章 皇帝與楊溥第一百零二章 南洋水師初戰第二章 大武學第二十一章 青貯第一百二十一章 工部改革第一百五十六章 塵埃落定大本堂第一百一十九章 今有馳道可解憂第四十一章 石亨的心思第二十七章 田賦第一百一十八章 殺一是爲罪第三十九章 國事家事二第一百五十四章 也先第一百一十一章 也先最後的反撲第七十七章 于謙說太皇太后二第三十九章 欽州黃氏之戰第九十一章 公主下嫁第八章 登基大典第五十四章 于謙的身體第四十二章 流放海西第一百二十八章 李東陽的手段第六十五章 欲平安南,先定廣西第十章 王直入閣第七章 西南局勢第一百章 楊溥奏對第一百三十四章 張輔之意第一百七十三章 脫脫不花賭贏了第一百三十八章 瓦刺退兵第一百三十六章 石彪到龍城第一百一十四章 寧化縣現狀第四十五章 登聞鼓第一百一十七章 太醫院令樓元第九十章 工部侍郎彭誼第三十六章 士子之間的爭執第一百一十一章 四年第一百三十三章 太子的錢袋子第八十七章 朗氏內憂第七十章 父子第六十章 久旱甘霖第三十三章 另外一扇門第三十二章 辟雍堂中第二十八章 決戰前奏第一百零八章 不負使命第七十四章 郭登的判斷第九章 蹇公第一百七十章 海河方案第四十三章 正統歷第一百六十九章 盧溝河水情第一百五十章 漕運難題第一百一十五章 侍疾第一百四十章 劉定之請纓第一百二十八章 藏地風雲第六十九章 水師主導權第八十九章 陸永的抗爭第二百二十三章 半渡而擊之第一百零三章 太皇太后最後退步第十一章 海西都司第九十八章 關原之戰第四十六章 重構東北戰略第九章 劉定之與李賢第一百四十六章 京衛武學第一百二十章 脫歡之死背後第十七章 水深火熱第一百二十三章 也先死了?第四十四章 也先的算計第一章 海內老臣心第一百六十五章 武興第九十三章 開海五第八十四章 雲貴總督第一百一十八章 石亨的心思第二十八章 朱見濬與權力第一次接觸第六十八章 鐵路伏筆第八十二章 凱旋閱兵第九十六章 軍工的發展第八十八章 舊港施家第三十六章 真假第二百三十二章 無悔第二百四十七章 撒網第一百五十一章 約戰第一百零一章 楊溥時代的開始第七章 對五軍都督府的改造第七十三章 三道關大捷第一百四十三章 李賢的機遇第一百一十一章 也先最後的反撲第八十七章 錢氏第一百二十二章 安南後繼
第一百零七章 公主府夜宴第四十三章 下肇州第一百二十章 屠萬是爲雄第一百五十八章 皇后有孕第五十六章 朱祁鎮之心第一百三十四章 施禮生死第五十二章 于謙的去向第十三章 老臣心第二百二十一章 往者不可諫第四章 太后第一百六十五章 武興第一百四十七章 二十萬騎第一百二十六章 巡城二第七十章 懸危之計第一百四十七章 大本堂第七十八章 皇帝與楊溥第一百零二章 南洋水師初戰第二章 大武學第二十一章 青貯第一百二十一章 工部改革第一百五十六章 塵埃落定大本堂第一百一十九章 今有馳道可解憂第四十一章 石亨的心思第二十七章 田賦第一百一十八章 殺一是爲罪第三十九章 國事家事二第一百五十四章 也先第一百一十一章 也先最後的反撲第七十七章 于謙說太皇太后二第三十九章 欽州黃氏之戰第九十一章 公主下嫁第八章 登基大典第五十四章 于謙的身體第四十二章 流放海西第一百二十八章 李東陽的手段第六十五章 欲平安南,先定廣西第十章 王直入閣第七章 西南局勢第一百章 楊溥奏對第一百三十四章 張輔之意第一百七十三章 脫脫不花賭贏了第一百三十八章 瓦刺退兵第一百三十六章 石彪到龍城第一百一十四章 寧化縣現狀第四十五章 登聞鼓第一百一十七章 太醫院令樓元第九十章 工部侍郎彭誼第三十六章 士子之間的爭執第一百一十一章 四年第一百三十三章 太子的錢袋子第八十七章 朗氏內憂第七十章 父子第六十章 久旱甘霖第三十三章 另外一扇門第三十二章 辟雍堂中第二十八章 決戰前奏第一百零八章 不負使命第七十四章 郭登的判斷第九章 蹇公第一百七十章 海河方案第四十三章 正統歷第一百六十九章 盧溝河水情第一百五十章 漕運難題第一百一十五章 侍疾第一百四十章 劉定之請纓第一百二十八章 藏地風雲第六十九章 水師主導權第八十九章 陸永的抗爭第二百二十三章 半渡而擊之第一百零三章 太皇太后最後退步第十一章 海西都司第九十八章 關原之戰第四十六章 重構東北戰略第九章 劉定之與李賢第一百四十六章 京衛武學第一百二十章 脫歡之死背後第十七章 水深火熱第一百二十三章 也先死了?第四十四章 也先的算計第一章 海內老臣心第一百六十五章 武興第九十三章 開海五第八十四章 雲貴總督第一百一十八章 石亨的心思第二十八章 朱見濬與權力第一次接觸第六十八章 鐵路伏筆第八十二章 凱旋閱兵第九十六章 軍工的發展第八十八章 舊港施家第三十六章 真假第二百三十二章 無悔第二百四十七章 撒網第一百五十一章 約戰第一百零一章 楊溥時代的開始第七章 對五軍都督府的改造第七十三章 三道關大捷第一百四十三章 李賢的機遇第一百一十一章 也先最後的反撲第八十七章 錢氏第一百二十二章 安南後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