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章 決戰前奏

第二十八章決戰前奏

這種千斤的大炮,曹義也不是沒有見過。

北京城頭,已經邊關城頭之上,這樣大炮從來不少。

技術或許有進步,但是並沒有大跨越性的進步。

這些大炮是少府這麼多年精心打造,在劉定之的督促之下,是用了心,也有一些變化,比如確立了炮表,是朱祁鎮下令欽天監配合打造出來的,改造了炮車。即便如此,一門炮也需要四匹馱馬,如果路況不好,要六匹馱馬。

這也是爲什麼,神機營五千多人,只有幾百門炮的原因,大炮馱馬,彈藥車,炮手的輜重,等等平均一門炮需要十個人伺候。

再加上一些護衛後勤人員,這樣的編組已經是極限了。

曹義也沒有想到,火炮的集中使用,會有這樣的威力,恐怕即便是什麼城池,也擋不住火炮的轟擊,更不要說朝鮮人在江心洲上面的,僅僅算的上是木製營寨。

而李瑈,也嚇了一跳。

李瑈臉色微變,看情況就知道,已經不可能守了。立即下令撤退。

但是已經來不及了,火炮剛剛停下來,就有無數士卒乘船小船而來,一兩百步的河道,並不算遠。

一會兒功夫,就登岸了。

而且朝鮮軍隊,此刻正一面慌亂。

他們還沒有從被轟擊的餘韻之中清醒過來。

一方面固然是火力猛烈,另外一方面,卻是這是很多朝鮮士卒萬萬想不到的事情,從精神層面無法接受。

如此明軍一衝上來,雙方短兵相接。

朝鮮人又接到撤退命令,紛紛後退。隨即轉變成了潰退,被明軍追殺,來不及上船,紛紛跳進了鴨綠江之中。

明軍首戰得勝。

一場總計參與兵力不過數千人戰鬥,卻進一步打擊了朝鮮士卒的士氣。

李瑈不敢反擊,只能派人謹守鴨綠江東岸,長壁深壘,以待長久。

曹義連夜鋪設浮橋,就是那種無數船用鐵鏈連在一起的浮橋,並想辦法將火炮運上了江心洲之上。

大軍以江心洲爲出發點,直撲北岸。

只是李瑈也不是白癡,見識過火炮的威力之後,就將陣地向後撤退了一兩百步,正好讓開了火炮射程。

當炮火一停,就派大量的火銃上在江岸上列陣,轟擊江面上正在渡江的士卒。

這裡水面狹窄,通行大船不易,雙方的水師都有默契的在下游交戰,不到上游來。所以明軍用來渡江的船隻,大多是小船。

這些小船並不堅固,如果用大炮轟擊,一炮之下,就會散架,但問題是朝鮮沒有那麼多大炮,他們更多是火銃。

於是乎雙方開始對射。

不過片刻,明軍火炮再次響起來,朝鮮各部紛紛退去,明軍這纔在鴨綠江北岸站穩了腳跟。

只是他們的進展,也進限於處了。

李瑈等待多時,將麾下馬隊一下子投入進去了。

雙方在江岸之上,浴血廝殺。

整個朝鮮不過一兩萬騎兵而已,這些騎兵在明軍騎兵面前從來是軟腳蝦。根本不值一提。

但是騎兵畢竟是騎兵。是朝鮮軍中的精銳,在明軍立足未穩的情況之下,衝過來,未必不能將明軍先頭部隊,一古腦趕下鴨綠江。

只是他們太小看明軍。明軍派過鴨綠江的是一個營,站在這裡的僅僅是半個營,二千多人。但這兩千多人面對朝鮮騎兵的衝擊,巋然不動,雙方展開了慘烈的廝殺。

不得不說,朱祁鎮的意志徹底貫徹在京營之中,京營不管是兵員素質,武器裝備,軍官水平,乃至將領水平都有了極大的提高。

每年六百萬兩銀子,戶部,兵部,錦衣衛,東廠都盯着,保證每一分錢都用到了實處,不會在搞出貪污軍餉這樣的事情。

而且軍隊訓練也是相當之艱辛,大部分時間都在軍中反覆操練。雖然比不上現代軍隊的訓練強度,但是在當時卻也是少用了。

最少朝鮮軍隊的訓練強度是遠遠比不上了。

所以面對朝鮮騎兵的衝擊,兩千明軍士卒居然牢牢的頂住了。

曹義只能聽見對面岸上,喊殺聲震天,立即下決定,派出士卒增援。但是增援效率是相當之慢,估計一天下來,能夠派上去一兩萬人,已經是極限了。

明軍的戰鬥力大大高於李瑈的估計,李瑈見狀,心中暗道:“決計不能讓明軍在東岸站穩腳跟,否則這仗沒有辦法打了。”

幾十門火炮集火轟擊,幾乎是以此制敵,無堅不摧了。李瑈本想層層防禦,但是一看明軍火炮的表現,就知道,只要將明軍放過鴨綠江天險,之後就是無可奈何的局面。

雖然在後面還有什麼大同江,等江河,但是李瑈很明白,他的根基淺薄,一旦前線出現慘烈的敗仗,政治上的鉅變,就會致命。他不會知道他那一位張良能不能當得住。

他親自上陣,帶着本部人馬,圍殺這些過江的明軍。

明軍死守岸百餘步的寬度,援軍雖然不多,但是源源不斷上陣,一天之下過江萬餘人,雙方廝殺竟日,終於在日落時分,朝鮮人才不得不退兵。

只是在天黑之後,明軍也退兵,放棄這一處灘頭。

這個決斷很明智。

因爲在半夜時分,朝鮮從上游乘坐火船,撞在浮橋之上。

從西岸到江中洲的浮橋被點燃,一夜之後,化爲灰燼。熊熊大火,燃燒了半夜。這一條浮橋被燒斷之後,明軍能渡江人員銳減。

如果還讓明軍停留在灘頭,那麼明日就會面臨一場大屠殺。

至於爲什麼不在當日就撤退。

原因很簡單,臨陣撤軍,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只能撐到天黑。

不過這一戰,雙方傷亡都不少,從傷亡比上來說,朝鮮軍隊將近明軍的兩倍,這不僅僅是戰鬥能力,還有各種後勤寶藏,還有武器裝備的原因。

這一戰之後,雙方都在暫時添傷口,曹義又尋了另外一個突破口,嘗試過江。畢竟這一帶鴨綠江蜿蜒流淌,可以選擇爲突破口的地方,並非只有一個。

只是在李瑈的防守之下,都宣告失敗。

但是李瑈雖然是防守一方,傷亡還在明軍之上,如果不是因爲鴨綠江險阻,讓明軍過江的人數,都很少,每一次過江,都要面對一場以少敵多的大戰。正在平原上展開大戰,朝鮮人早就被京營給打崩了。

雙方加起來二十多萬兵馬,沿着鴨綠江百餘里河道鋪展開來,明軍開始一次又一次試探過河,因爲強烈的火力支持,李瑈不得不將沿江防線撤退後一兩百步左右。

大部分戰事都是在萬人以下,在鴨綠江東,持續一天,到二天不止,簡直是此起彼伏。

曹義一方面是在用朝鮮兵來練兵。

在曹義看來,京營什麼都好,就是沒有見過血的太多,戰場上過走一遭,勝過訓練一年多。真正見過血之後,知道什麼是戰場,戰鬥力才真正發揮出來。

二來,曹義是真的想突破。

固然他安排了兩側迂迴的總戰略,但是說曹義有一場暢快淋漓的滅國之戰,倒也不是,只是真正大戰,本來就是這樣的,特別是一方佔據地利一心要守,打過幾十天,幾個月都很正常。

即便是鄱陽湖大戰,雙方都有決戰之心,前後也打了一個多月。

所以,曹義雖然留了後手,但是在對付李瑈上,可是沒有半分保存實力的想法,一次一次突破惡戰,估計這樣打上一個多月,當曹義將李瑈的情況搞明白了。那就是決戰的時候了。

只是不知道曹義不知道,李瑈能不能等到他決戰那一天了。

第一百三十四章 大寧之會第一百四十六章 西域攻伐總戰略第二十章 三世說與大同世界第三十六章 真假第二百二十一章 往者不可諫第二百零九章 雙方退兵第八十八章 衛所改革試點第九十九章 阿次帖木兒的藍圖第六十六章 太子的婚事第五十一章 曬鹽法的進展第二章 外戚第一百二十七章 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第十七章 江南大雪連四旬第一百零七章 掀牌第四十八章 新任衍聖公第四十三章 正統歷第三十九章 國事家事二第七章 你打你的,我打我的第十章 老臣于謙第九十五章 大雲南第一百六十章 思機發之死第八十三章 大破葉留宗第四章 可憐的王振第五十三章 五月政務第六十五章 楊士奇與于謙二第二百四十八章 報仇第一百零九章 麓川二第十六章 大捷消息第二百四十章 謀事在人成事在天第八章 斷事官第一百四十四章 是天災非人禍第二十二章 天下大勢,浩浩蕩蕩第四十六章 大軍到位第九十一章 日本金銀第二百三十九章 阿刺知院退兵第一百一十二章 汪嶽的機會第二百一十章 噩耗傳來第八章 遼東之戰的戰略規劃第一百三十四章 朱祁鎮的第一把火第一百七十三章 脫脫不花賭贏了第七十三章 黎思誠徵占城第一百七十八章 決戰於大同城下第二十二章 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第四章 朱祁鎮的算計第一百二十一章 安南捷報第一百三十三章 九州志第九十四年,徐有貞的日本任務第五十五章 斬盡天下不平事第二十四章 海運現狀第一百二十五章 下鄉第一百一十四章 皇太后病倒第九十六章 軍工的發展第二十章 治水三人小組第四十七章 鐵壁鎮南第六十章 北方戰略構想二第一百四十七章 水利派的崛起第一百六十三章 分封松潘之意第六十一章 郭登到第一章 天盛大可汗也先第一百一十九章 長遠之計第一百二十章 燕然山下第五十二章 南北之爭第二十章 三世說與大同世界第一百二十五章 人生一場大夢第二百零三章 楊洪掛帥第一百零七章 楊溥秉政第一百二十七章 託古改制第十八章 陳綱案第一百四十八章 識趣的襄王第二十六章 京城飛報第一百二十章 兵部戶部之爭第一百四十章 黃河決口第一百二十三章 旱情第八十三章 弊政第一百五十一章 馳道與運河第八十一章 正陽門下第三十五章 精簡少府第四十章 輿情第二十九章 辟雍之殿第六十一章 鬆陰城第一百九十五章 張輔的落幕第九十四章 明軍東來第二百零九章 雙方退兵第一百五十一章 武學的意義第十章 開發東北第一步第一百九十九章 再戰貓兒莊第三十四章 沐昂折戟第一百五十四章 老臣楊士奇第一百零八章 時間差第四十七章 開海方案第四十六章 大軍到位第九十三章 小夫妻第一百七十一章 喜寧第二十六章 朝鮮之戰的帷幕第四十八章 防秋第一百零五章 行獵二第三十五章 真相與處置第一百五十八章 財政緊急策略第六十二章 大明朝鮮女真
第一百三十四章 大寧之會第一百四十六章 西域攻伐總戰略第二十章 三世說與大同世界第三十六章 真假第二百二十一章 往者不可諫第二百零九章 雙方退兵第八十八章 衛所改革試點第九十九章 阿次帖木兒的藍圖第六十六章 太子的婚事第五十一章 曬鹽法的進展第二章 外戚第一百二十七章 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第十七章 江南大雪連四旬第一百零七章 掀牌第四十八章 新任衍聖公第四十三章 正統歷第三十九章 國事家事二第七章 你打你的,我打我的第十章 老臣于謙第九十五章 大雲南第一百六十章 思機發之死第八十三章 大破葉留宗第四章 可憐的王振第五十三章 五月政務第六十五章 楊士奇與于謙二第二百四十八章 報仇第一百零九章 麓川二第十六章 大捷消息第二百四十章 謀事在人成事在天第八章 斷事官第一百四十四章 是天災非人禍第二十二章 天下大勢,浩浩蕩蕩第四十六章 大軍到位第九十一章 日本金銀第二百三十九章 阿刺知院退兵第一百一十二章 汪嶽的機會第二百一十章 噩耗傳來第八章 遼東之戰的戰略規劃第一百三十四章 朱祁鎮的第一把火第一百七十三章 脫脫不花賭贏了第七十三章 黎思誠徵占城第一百七十八章 決戰於大同城下第二十二章 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第四章 朱祁鎮的算計第一百二十一章 安南捷報第一百三十三章 九州志第九十四年,徐有貞的日本任務第五十五章 斬盡天下不平事第二十四章 海運現狀第一百二十五章 下鄉第一百一十四章 皇太后病倒第九十六章 軍工的發展第二十章 治水三人小組第四十七章 鐵壁鎮南第六十章 北方戰略構想二第一百四十七章 水利派的崛起第一百六十三章 分封松潘之意第六十一章 郭登到第一章 天盛大可汗也先第一百一十九章 長遠之計第一百二十章 燕然山下第五十二章 南北之爭第二十章 三世說與大同世界第一百二十五章 人生一場大夢第二百零三章 楊洪掛帥第一百零七章 楊溥秉政第一百二十七章 託古改制第十八章 陳綱案第一百四十八章 識趣的襄王第二十六章 京城飛報第一百二十章 兵部戶部之爭第一百四十章 黃河決口第一百二十三章 旱情第八十三章 弊政第一百五十一章 馳道與運河第八十一章 正陽門下第三十五章 精簡少府第四十章 輿情第二十九章 辟雍之殿第六十一章 鬆陰城第一百九十五章 張輔的落幕第九十四章 明軍東來第二百零九章 雙方退兵第一百五十一章 武學的意義第十章 開發東北第一步第一百九十九章 再戰貓兒莊第三十四章 沐昂折戟第一百五十四章 老臣楊士奇第一百零八章 時間差第四十七章 開海方案第四十六章 大軍到位第九十三章 小夫妻第一百七十一章 喜寧第二十六章 朝鮮之戰的帷幕第四十八章 防秋第一百零五章 行獵二第三十五章 真相與處置第一百五十八章 財政緊急策略第六十二章 大明朝鮮女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