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三章 弊政

第八十三章 弊政

朱祁鎮下令一分明詔。

“太祖皇帝以愛民爲要,列祖列宗皆爲圭臬,奉行無疑,不敢有絲毫逾越,然先有葉留宗作亂在前,後有鄧茂七民變在後,是寡人無德,不能使百姓歸心?還是爲政有失?請二三子,試言之。”

這一個問題,相信沒有那一個作死的官員敢說,是皇帝無德。他們能說的只有是爲政有失了。

楊溥看着朱祁鎮這一封奏疏,猛地咳嗽兩聲。

尋常人看到的僅僅是這個問題,朝廷要對葉留宗之亂前後因果算總賬了。但是楊溥卻看出了朱祁鎮幾乎明目張膽的亮出自己改革的態度了。

楊溥心中暗道:“就差一個人上《本朝百年無事札子》。”

其實這一分詔書,隱隱約約帶這一點要求站隊的態度。

看上去是說葉留宗之亂前後積弊,但是有人洋洋灑灑上萬言書,向王安石學習,皇帝心中只會高興。

但是是楊溥卻不想遇見這樣的局面。

瓦刺步步緊逼,黃河水患,民困兵驕,士風日下,有太多的事情要他處理了,特別是況鍾之死。讓楊溥隱隱傷心百姓少一青天,朝廷失一忠臣。也讓他感覺,自己要找替手了。

這個替手是誰?

只能是曹鼐。

因爲這個人選乃是皇帝敲定默許的。

曹鼐河北水利之上,給了皇帝很大的支持,而且在楊士奇去後,將楊士奇派系一大批人籠絡在身邊,而且他本身就是北方士人領袖。

所以曹鼐不顯山不露水,卻不是楊溥想換就能換的人。

“首輔,”曹鼐說道:“陛下的意思?”

楊溥說道:“陛下的意思,內閣自然是要照辦的,不過吩咐下去,陛下聖德無缺,不要胡言亂語,要以事論事。”

楊溥已經將曹鼐拉在身邊,手把手教他怎麼當大明朝的首輔了。

曹鼐心領神會,楊溥所言重要在以事論事。就是圈定在葉留宗之亂上,不許借題發揮。

楊溥說道:“朝廷大事,從來是說的,不是做的,本朝傳四帝至於今上,祖宗規矩,是有不合時宜的地方。但是有什麼不對的地方,是執政者之責,改了便是了。如果敞開了說,鬧得滿朝沸沸揚揚,持其兩端,彼此攻伐,重蹈兩宋黨爭之禍,卻是不是朝廷之福。”

“記住,首輔就是要秉政政柄,協理陰陽。上順君王,下應百官。大明萬里江山,是萬萬亂不得的。”

“我這把交椅,遲早是你的,倒是這些事情就是你要想的了。”

曹鼐說道:“下官明白了。”

有楊溥事先打招呼,所以上書的臣子,並沒有扯開拉說,關於行政體系的弊端,都沒有多說。主要說兩點。

一個是礦稅,一個是衛所不堪爲戰這兩點。

朱祁鎮並非不知道,楊溥打的招呼。但是他也明白,這個時候的確不是大鳴大放的時候,他就當做不知道。

不過,他將所有有見底官員的名字,一一記下來,等瓦刺平定之後。正是推行國內改革的時候,或許能重用。

朱祁鎮就此兩點,召開了御前會議。

所商議都是這兩點。

文華殿之中。

內閣六部都察院大員都到齊了,而五軍都督府一邊也來的很齊,因爲這一次要議衛所的事情。

他們自然也不敢缺席。

文官一開始的目標很具體。

陳球說道:“太祖之本意,開礦之事,有用則啓無事則罷,區區黃白之物,寒不能衣,飢不能食,用之徒捐小民性命,有違太祖皇帝之本意。”

“臣以爲太皇太后目光如炬,早已看出其中情弊,請陛下下令,今後永不啓礦稅。”

周忱一聽臉色微變,他說道:“陳大人好大口氣,陛下恩賞百官,以銀元代寶鈔,既然陳大人以爲黃白之物,不足爲用,是不是今後陳大人就不用銀元了。”

“反正不當吃也不當喝?”

陳球冷笑一聲,說道:“君子愛財,取之有道,不義之財於我如浮雲,本官的俸祿乃是朝廷的賞賜,本官憑什麼不要,但是有些人,貪得無厭,聚斂無休,一心只見銀子,不見銀子上面的血。”

“不知道怎麼讀的聖賢書。”

周忱暗自咬牙。

雙方一開始就充滿了火藥味。

陳球是對激起民變的周忱,一萬個看不順眼。如果不是楊溥打了招呼,在葉留宗之亂爆發的時候,周忱就已經被彈劾給淹沒了。

而周忱的態度也很堅決,礦稅或許有問題,但並不能永遠封禁。

一來是周忱乃是承受大明財政壓力第一人。上面有這樣一個好大喜功的皇帝,錢財是永遠不夠用的。

周忱在戶部尚書任上,只有一個任務,就是搞錢搞錢搞錢。不管他主持的財政改革,還是鹽稅改革,還是正在緩慢推進的錢法改革。

因爲大明銅錢的問題太大,周忱決定推行銀錢壓制銅錢。同時增加銅錢的發行量,他已經多次上奏朝廷,加大對鑄私錢的打擊。

朱祁鎮已經準了。

但是這種關於經濟體系的改革,最好是平穩過度,不要鬧出大新聞來。

而越是推行改革,周忱越是發行一個隱患,那就是實物貨幣之中,一個揮之不去的陰影,就是錢荒。

錢荒就是流通之中,錢永遠是不夠用的,大量的人將錢給窖藏起來。導致社會上錢流通變少,錢的價值就高了。他們藏起來的錢就值錢了。

宋代的時候,更是有海外用宋錢,錢大量出口,導致百姓錢不夠用,甚至四川用交子,鐵錢就是在這樣的局面下被逼出來的。

周忱作爲財政專家,他豈能不知道這一件事情。

最近有大量流淌的銀兩鑄造成銀幣,所以一時間錢荒,還不會發生,但是現在不會發生,並不代表將來不會發生。

錢荒了怎麼辦?

周忱也拿不出一個完整的解決辦法,但是加大鑄錢量,卻是一個不是辦法的辦法。但是而今銀幣的數量成爲主要貨幣之一,大明有是一個缺銀的國家,僅有的幾個銀礦,還不讓開採,那怎麼能行。

這是萬萬不行的。

即便是多死幾個人,哪怕這銀子沾血,朝廷的銀礦也萬萬不能降低開採,反而要加大才是。

更不要說,他作爲主張開礦的人。他一直強調,這事情是下面人辦的,他是不知情的。但是如果他在廷議之中,服軟了。

這不就說明他是理虧。甚至他要爲葉留宗之亂負責?

這是他萬萬不能接受的。

朱祁鎮坐在龍椅上莫不做聲。

見周忱舌戰羣儒。

周忱根本不說別的,直接將礦稅十幾萬兩銀子列出來,問那個衙門願意將這十幾萬兩的窟窿給承擔了。

這一件事情,他也就認了。

一時間,滿朝文武一個說話的都沒有。

朱祁鎮心中冷笑。人都是這樣的。

就好像經濟形勢不好,公司要裁員,大家都可以接受,但是如果要裁我,就是絕對不能接受。

十幾萬兩說多不多,但說少不少,不要看朝廷進項不少,但是十幾萬兩放在那個衙門都是一筆大數目。

誰肯平白緊衣縮食,去填這個窟窿。

朱祁鎮見他們吵不出一個結果,輕輕咳嗽一聲,說道:“諸位愛卿所言極是,太祖本意,採礦因事而設,無事則罷。此乃太祖愛惜民力,只是而今時過境遷,朝廷需銀鑄錢,這採礦之事,卻是不可少的。”

“所以,大家議一議,當如何能保證朝廷採礦,又不至於禍及百姓,傷了朝廷的名聲。”

朱祁鎮說了話,自然是一錘定音,第一局周忱勝。

第一百一十章 各自退兵第一百二十四章 楊士奇最後諫言第六章 新天子第一百五十五章 治天下需用文臣第六章 新天子第一百二十五章 巡城第十三章 劉定之入閣第十七章 王恕的猶豫第二百四十一章 失控的局勢第一百零九章 諒山之戰之構想第九十四章 徵麓川餘波第一百五十七章 易相第一百三十二章 紛紛南洋策第二十二章 破大藤峽之策第一百一十四章 海運三難第九章 大明對奴兒干的經營第一百三十八章 石亨的猶豫第四十八章 廣西戰事第二百零一章 決戰前夜第八十五章 族產第九十五章 開海七第一百一十四章 皇太后病倒第一百二十七章 託古改制第一百三十三章 盧溝河第六十九章 松花江水師第四章 都掌蠻之滅第五十二章 大雨時至第一百二十三章 旱情第九十三章 開海五第三十五章 治交趾策第一百九十一章 暴風雨前的平靜第四十七章 大明巡撫第六十四章 鳳凰衛第一百一十七章 易知單的利弊第一百六十章 南疆格局第七章 你打你的,我打我的第九十章 工部侍郎彭誼第五章 瓦刺與西域第十九章 不準贖刑第六十六章 突擊兀良哈第八十九章 于謙的西北政策第一百三十二章 狼第四十三章 正統歷第七十七章 占城之戰第十九章 破朝鮮之策第二百三十二章 無悔第一百二十一章 拜將第四十四章 石炭二第一百二十六章 巡城二第二百二十章 軍事改革的開始第六十五章 肇州血戰第四十七章 孔家南宗第一百三十五章 也先窺邊第八章 遼東之戰的戰略規劃第一百零三章 白藤江第一百三十八章 瓦刺退兵第八十九章 工部侍郎提舉天下工場事第十六章 大捷消息第一百六十三章 分封松潘之意第二十一章 仁政第三章 會昌伯孫家第四章 朱祁鎮的算計第一百零九章 諒山之戰之構想第一百二十五章 人之將死第五十九章 松潘舊事第二十章 郕王之意第三十四章 黎思誠第四十四章 李時勉到第一百二十二章 周忱辦事之道第五十一章 彈劾曹吉祥第七十五章 第一心腹于謙第八十一章 黃河水患第一百三十二章 慶都公主所求第九十一章 日本金銀第十二章 見義必爲,非勇也第五十九章 北方戰略構想第一百三十章 太子第一百零三章 海西攻防戰第一百三十一章 太子見冼景第七十一章 大朝會第二十六章 誰對誰錯?第九十一章 日本金銀第十八章 瓦刺內亂的可能第一百三十三章 傳國玉璽第七十九章 大明財政第一百六十章 失意的楊榮第九十四章 徵麓川餘波第二百五十二章 正統勳貴第三十七章 漢城之戰第一百二十七章 將門虎子第一百八十三章 背城而戰第九十三章 日本局面第二十七章 朱見濬的決斷第一百五十二章 出塞之前第四十五章 安南之糧第一百一十一章 人間再無亦失哈第六十三章 金蟬脫殼第二百五十二章 正統勳貴第一百四十章 今日方知獄吏之貴第一百零九章 待詔陸祥
第一百一十章 各自退兵第一百二十四章 楊士奇最後諫言第六章 新天子第一百五十五章 治天下需用文臣第六章 新天子第一百二十五章 巡城第十三章 劉定之入閣第十七章 王恕的猶豫第二百四十一章 失控的局勢第一百零九章 諒山之戰之構想第九十四章 徵麓川餘波第一百五十七章 易相第一百三十二章 紛紛南洋策第二十二章 破大藤峽之策第一百一十四章 海運三難第九章 大明對奴兒干的經營第一百三十八章 石亨的猶豫第四十八章 廣西戰事第二百零一章 決戰前夜第八十五章 族產第九十五章 開海七第一百一十四章 皇太后病倒第一百二十七章 託古改制第一百三十三章 盧溝河第六十九章 松花江水師第四章 都掌蠻之滅第五十二章 大雨時至第一百二十三章 旱情第九十三章 開海五第三十五章 治交趾策第一百九十一章 暴風雨前的平靜第四十七章 大明巡撫第六十四章 鳳凰衛第一百一十七章 易知單的利弊第一百六十章 南疆格局第七章 你打你的,我打我的第九十章 工部侍郎彭誼第五章 瓦刺與西域第十九章 不準贖刑第六十六章 突擊兀良哈第八十九章 于謙的西北政策第一百三十二章 狼第四十三章 正統歷第七十七章 占城之戰第十九章 破朝鮮之策第二百三十二章 無悔第一百二十一章 拜將第四十四章 石炭二第一百二十六章 巡城二第二百二十章 軍事改革的開始第六十五章 肇州血戰第四十七章 孔家南宗第一百三十五章 也先窺邊第八章 遼東之戰的戰略規劃第一百零三章 白藤江第一百三十八章 瓦刺退兵第八十九章 工部侍郎提舉天下工場事第十六章 大捷消息第一百六十三章 分封松潘之意第二十一章 仁政第三章 會昌伯孫家第四章 朱祁鎮的算計第一百零九章 諒山之戰之構想第一百二十五章 人之將死第五十九章 松潘舊事第二十章 郕王之意第三十四章 黎思誠第四十四章 李時勉到第一百二十二章 周忱辦事之道第五十一章 彈劾曹吉祥第七十五章 第一心腹于謙第八十一章 黃河水患第一百三十二章 慶都公主所求第九十一章 日本金銀第十二章 見義必爲,非勇也第五十九章 北方戰略構想第一百三十章 太子第一百零三章 海西攻防戰第一百三十一章 太子見冼景第七十一章 大朝會第二十六章 誰對誰錯?第九十一章 日本金銀第十八章 瓦刺內亂的可能第一百三十三章 傳國玉璽第七十九章 大明財政第一百六十章 失意的楊榮第九十四章 徵麓川餘波第二百五十二章 正統勳貴第三十七章 漢城之戰第一百二十七章 將門虎子第一百八十三章 背城而戰第九十三章 日本局面第二十七章 朱見濬的決斷第一百五十二章 出塞之前第四十五章 安南之糧第一百一十一章 人間再無亦失哈第六十三章 金蟬脫殼第二百五十二章 正統勳貴第一百四十章 今日方知獄吏之貴第一百零九章 待詔陸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