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五章 治交趾策

朱祁鎮聽了張忠的話,不管他說的是真是假,總體來說,還是很高興的。

“好。交趾情況,朕也明瞭了大半。”朱祁鎮說道:“只是交趾情況弄成而今這個樣子,實在難堪,卻不知道這交趾該如何治理?卿有何教朕?”

此言一出,張忠呼吸又急促了幾分。

шшш¤ ттκan¤ c ○

如果之前的情況,不過說明情況,而今卻是建言獻策了。

更不要說,是治交趾策。

交趾而今已經是安南國了,早已不是大明交趾省了。而朱祁鎮卻依舊問如何治理交趾,其中的含義,張忠豈能不懂。

也就是說,朱祁鎮有再攻交趾之心。

一時間,張忠既喜且痕。

喜的是,如果再戰安南,那麼當用誰爲帥,不用說,一定是英國公一脈,原因很簡單,只有英國公舊部,有足夠的經驗。

其實如果英國公張輔年輕一點的話,用張輔最合適。

而且張輔也老了,而今也有六十有餘了,更不要看朝中的情況,在今上親政之前,這一件事情,是不可能做的。

而等到皇帝親政,又要數年。

那時候的張輔都是快七十的人了,如何還能帶兵打仗啊。

如果他的身子好,正是他代父出征的大好機會。

十幾年後,他也不過是張輔當初徵交趾的年紀。

而且在明代,也常有父子相繼爲將的傳統。只是他的身體,卻不知道能不能活到十幾年後了。

張忠壓制住心中的情緒,說道:“臣以爲郡縣安南之策太過草率了。”

越是身體不好,他越是有青史留名的衝動,故而說話也不太講究。直接否定了太宗皇帝決策。說道:“中原百姓與交趾百姓,看似無二,其實兩心。”

“所以欲郡縣安南,不可操之過急。”

朱祁鎮說道:“朕以爲,你會贊成,復封之策。”

復封之策,其實就是棄交趾之策。

這一件事情,在朝廷大軍還沒有撤出交趾的時候,朝中就有所議論,而宣宗皇帝也多次與大臣商議,其中就有楊士奇等人。

原因很簡單,朝廷承擔不起安南的消耗了。

從永樂五年,張輔平定交趾之後,到宣德年間,放棄交趾,這二十多年來,幾乎無年沒有戰事,再加上永樂年間所做的大事,五徵蒙古,遷都北京,鄭和下西洋,等等等等。那一樣不是極大的消耗國力。

大明國力不能支撐,也是自然而然的。

交趾在大明就好像是一個大傷口,棄交趾,雖然看上去很沒出息,但是有非常現實的需要。

“陛下,爲了交趾,我大明戰死士卒,何止十萬,其中有多少忠臣良將,他們客死他鄉,如果不能復收交趾,這些人都白死了?”張忠大聲說道:“太宗皇帝之業,就這樣丟棄?”

對別人來說,交趾是很遙遠的概念。

但是對他來說,交趾卻是很清楚且清晰的。

當然了,他沒有去過交趾。他出生的時候,張輔早已四徵交趾回來了。

但是他有印象,很多叔叔伯伯,從交趾來京師,都要拜會張輔,他作爲兒子也出門見課。當交趾大敗的消息傳來。

他清楚的記得父親的臉色。

從來堅毅的父親,用非常軟弱的聲音告訴他。當初那些叔叔伯伯們,再也來不了了。

還記得商議棄交趾決策傳出來,父親將自己關在後園之中,將戰死交趾的叔叔伯伯名字,一一個刻在神位之上,一邊喝酒,一邊刻字。

母親強行大開後院的時候,卻見父親躺在遍地的神位之中,大醉淋漓,淚流滿面。

故而天下人都可以說棄交趾,英國公府卻不能有一個人這樣說。

因爲對英國公府來說,這不僅僅是國仇,還是家恨。

“朕沒忘。”朱祁鎮一字一句的說道:“故而纔要問你,定交趾之策,如果滅交趾而不能定,那麼朕不管能不能忘記,都不會再攻交趾。”

張忠說道:“臣明白,只是平交趾之策,向來就有,只是不知道陛下能不能用。”

朱祁鎮說道:“你說。”

張忠說道:“既然不能郡縣,只能封建交趾,用異姓王,何如用同姓王。用宗室親王鎮守交趾。或裂土封國之。”

王振見狀,心中暗道:“卻不想這少英國公,卻是一個膽大包天之徒。”

靖難之事,從來大明朝的傷疤,在靖難剛剛過去幾十年,誰也不敢提這一件事情,但是有一件事情,在大明朝卻是政治正確。

那就是削藩。

建文,太宗,仁宗,宣宗,在這一點上幾乎一脈相承,只是有人做的好,有些人做不好而已。

從來沒有人敢在這樣的場合說與削藩相反的建議。

張忠的膽子還真大。

張忠或許也明白這一點,立即解釋道:“此非臣之策,乃是臣揣摩太宗皇帝的遺意。”

“漢庶人,乃太宗皇帝愛子。在靖難之時,立有大功,太宗皇帝卻不以美地封之,卻想封之於交趾,雲南。”

“何也,非太宗不愛子,而是爲之計長遠,這都是偏遠之地,或有土司做亂,或百姓不附,然以漢庶人之能,足以鎮之。”

“若漢庶人聽太宗皇帝之命,而今已經是南方一強藩。只要恭順朝廷,如朝鮮,安南何異之。”

“大膽。”王振厲色喝罵道。

張忠立即跪到在地面上,說道:“臣死罪。”

漢庶人就是漢王。

漢王最後的下場是什麼?是被宣宗皇帝放在銅鼎之中,生生的燒死。漢王覺得自己可以比太宗皇帝,也學太宗皇帝起兵,卻被宣宗皇帝蕩平了。

只是不管怎麼說,這一件事情,不是什麼好事。

如果漢王不在山東,而交趾,擁兵數十萬,說不定這事情,就不辦了。

可以說,張忠舉得這個例子,並不是太好的。

張忠跪在地面上,依然說道:“臣舉例不當,然襄王議封的時候,宣宗也有封雲南之意,豈非此意哉。”

朱祁鎮淡淡一笑,說道:“好了,你不要再說了。你的意思,朕知道了。”

封建之策,這話還有人敢說出來,讓朱祁鎮有些不可思議,但是這一件事情,卻正中朱祁鎮下懷。

朱祁鎮還真有封建之意。當然並不是在安南,雲南,而是在海外。

畢竟海外這麼多的地方,大明的統治能力,統治安南都有些力有不及,更不要說海外的其他地方。

所以封建之策,朱祁鎮早就想過了。

只是不是現在。

朱祁鎮說道:“看在英國公的面子上,之前的話,朕沒有聽過,王大伴將身邊的人管好,今日的談話,有一個字,傳出去。王大伴知道,怎麼辦。”

王振立即說道:“奴婢明白。”

朱祁鎮說道:“張卿乃英國公之後,將來必然繼承英國公府,爲國家重臣,有些話,還是要三思之後,才能說出口的。”

“看你也累了,今天就先回去休息吧。”

隨即朱祁鎮一示意,立即有小太監將張忠送出了乾清宮。

單單封建不能解決安南的問題。也就是說,陛下對封建本身並不在意。

第六十七章 風雨將至第一百五十二章 與勳貴的聯盟第八十一章 錢家第二百零一章 決戰前夜第一百五十二章 出塞之前第四十一章 石亨第七十二章 汪氏第八十五章 日食不至第一百三十一章 慶都公主駙馬三第四十三章 正統歷第五十七章 亦失哈二第三十一章 交趾與西洋第五章 都是壞消息第二百五十章 京觀第二十六章 陳文的殺手鐗第一百五十章 重啓遵化鐵廠第一百四十三章 李賢的機遇第一百四十二章 限山隔海第二十章 真相第一百七十五章 正統五年正旦詔第一百二十九章 寧化巡檢韓鐵城第一百一十章 糧與銀第五十四章 三邊總督第一百二十六章 問天春秋幾何第一百二十九章 寧化巡檢韓鐵城第九章 內閣增補第三十三章 有變第一百四十七章 大本堂第五十四章 水利學堂第一百五十二章 給他們死亡第九章 內閣增補第一百六十二章 安定西南之策第一百五十章 破釜沉舟第一百六十章 南疆格局第一百八十三章 背城而戰第十八章 陳綱案第六十八章 諸子第九十章 開海二第一百二十八章 捷報傳來第六十三章 遼南府第一百五十二章 與勳貴的聯盟第一百五十八章 皇后有孕第三十七章 何以養民第一百一十四章 皇太后病倒第九十一章 整頓衛所的分寸第二百二十四章 遼河大捷第六十六章 太子的婚事第一百零六章 朝鮮震動第五十二章 礦亂第一百零四章 周忱第一百四十一章 瓦刺貢馬第五章 新內閣第四十九章 三湖五河總方針第九十三章 考成法第四十四章 孔弘緒第九章 周忱的接班人第四章 太后第三十一章,祭大成先師第十五章 李實的辦法第七十五章 葉留宗的野望第九十九章 潯州城下第一百三十七章 見石亨第一百四十三章 摸底第九十一章 公主下嫁第一百零三章 往事二第二百二十二章 來者猶可追第七十八章 皇帝與楊溥第一百三十一章 慶都公主駙馬三第一百一十二章 汪嶽的機會第二百五十二章 正統勳貴第四十章 薪火相傳第二十六章 換講官之意第十四章 主導權第五章 瓦刺與西域第二十四章 願吾民無飢寒,願此河永定第三十章 風雲暗藏第二四十三章 石瘋子第二百三十五章 突如其來的血戰第一百五十七章 襄王出京第二十九章 武學開學第八十二章 錢夫人之心第七十六章 于謙說太皇太后第七十章 懸危之計第一百三十四章 張輔之意第一百二十五章 于謙的隱患第八十三章 弊政第一百二十七章 巡城三第二十九章 海西攻勢第八十六章 烏斯藏第四十六章 海關銀第二十五章 丘濬的實學思想第一百六十四章 太皇太后崩第六十五章 一條鞭法的問題第四十五章 首勝第二百四十九章 殺俘第九十八章 李滿住的決斷第三十八章 楊溥請辭第十四章 禮簡而刑繁第八十四章 李家的決定第四章 朱祁鎮的算計
第六十七章 風雨將至第一百五十二章 與勳貴的聯盟第八十一章 錢家第二百零一章 決戰前夜第一百五十二章 出塞之前第四十一章 石亨第七十二章 汪氏第八十五章 日食不至第一百三十一章 慶都公主駙馬三第四十三章 正統歷第五十七章 亦失哈二第三十一章 交趾與西洋第五章 都是壞消息第二百五十章 京觀第二十六章 陳文的殺手鐗第一百五十章 重啓遵化鐵廠第一百四十三章 李賢的機遇第一百四十二章 限山隔海第二十章 真相第一百七十五章 正統五年正旦詔第一百二十九章 寧化巡檢韓鐵城第一百一十章 糧與銀第五十四章 三邊總督第一百二十六章 問天春秋幾何第一百二十九章 寧化巡檢韓鐵城第九章 內閣增補第三十三章 有變第一百四十七章 大本堂第五十四章 水利學堂第一百五十二章 給他們死亡第九章 內閣增補第一百六十二章 安定西南之策第一百五十章 破釜沉舟第一百六十章 南疆格局第一百八十三章 背城而戰第十八章 陳綱案第六十八章 諸子第九十章 開海二第一百二十八章 捷報傳來第六十三章 遼南府第一百五十二章 與勳貴的聯盟第一百五十八章 皇后有孕第三十七章 何以養民第一百一十四章 皇太后病倒第九十一章 整頓衛所的分寸第二百二十四章 遼河大捷第六十六章 太子的婚事第一百零六章 朝鮮震動第五十二章 礦亂第一百零四章 周忱第一百四十一章 瓦刺貢馬第五章 新內閣第四十九章 三湖五河總方針第九十三章 考成法第四十四章 孔弘緒第九章 周忱的接班人第四章 太后第三十一章,祭大成先師第十五章 李實的辦法第七十五章 葉留宗的野望第九十九章 潯州城下第一百三十七章 見石亨第一百四十三章 摸底第九十一章 公主下嫁第一百零三章 往事二第二百二十二章 來者猶可追第七十八章 皇帝與楊溥第一百三十一章 慶都公主駙馬三第一百一十二章 汪嶽的機會第二百五十二章 正統勳貴第四十章 薪火相傳第二十六章 換講官之意第十四章 主導權第五章 瓦刺與西域第二十四章 願吾民無飢寒,願此河永定第三十章 風雲暗藏第二四十三章 石瘋子第二百三十五章 突如其來的血戰第一百五十七章 襄王出京第二十九章 武學開學第八十二章 錢夫人之心第七十六章 于謙說太皇太后第七十章 懸危之計第一百三十四章 張輔之意第一百二十五章 于謙的隱患第八十三章 弊政第一百二十七章 巡城三第二十九章 海西攻勢第八十六章 烏斯藏第四十六章 海關銀第二十五章 丘濬的實學思想第一百六十四章 太皇太后崩第六十五章 一條鞭法的問題第四十五章 首勝第二百四十九章 殺俘第九十八章 李滿住的決斷第三十八章 楊溥請辭第十四章 禮簡而刑繁第八十四章 李家的決定第四章 朱祁鎮的算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