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禮簡而刑繁

第十四章禮簡而刑繁

這一次召見,並沒有在承光殿。

無他,千秋萬壽宴散去的時候,幾乎到了午夜時分,更是一片狼藉。朱祁鎮明日自然不能在這裡理政。而且羣臣品級低的,自然是彼此攙扶踉踉蹌蹌的出了宮門,在街道兩側不息的燈火護送之下,回到自己住處。

而很多身份高的大臣,都在承光殿左近休息了。

朱祁鎮自然不可能與大臣混在一起。

朱祁鎮在承光殿以北尋了一處宮殿,叫做凝和殿。

雖然而今的西苑還沒有經過大規模開發,修建。但是元代的宮廷建築,還有太宗宣宗所制的宮廷建築,還是留下不少痕跡的。

於是,朱祁鎮第二天一起來,就在凝和殿之中,接見了李賢。

君臣兩人相對而坐,一時間沒有了言語。

不是沒有話語,而是不知道從何說起。

任何政治行爲都要有一個總綱領。

這是朱祁鎮最缺乏的東西,他總不能對李賢說,我要發展生產力,跑步進入社會主義。李賢不拿朱祁鎮當瘋子,甚至覺得朱祁鎮不足以當任天下大任,想辦法逼着朱祁鎮內禪都有可能。

但是如果逐條說明,朱祁鎮覺得有太多的事情可以說了,關於賦稅,關於行政,關於戶籍,關於商稅,關於政府架構等等。

只是很多地方都要改變的。

李賢最後是先開口了,說道:“臣慚愧,令陛下相疑如此。不過,臣將去,而今不過一老叟而已。有些話總要說得明白。”

“陛下與我爭論數次,都是禮部,刑部,大理寺,河北各地知府的人員,多用正統十年後的進士,看履歷多果敢進去之輩,也將水利學院出身的人放在正印官的位置上。”

“定然是有大事於天下。以臣之見,無非這幾樣,第一個大規模修建水利,第二在大規模修建馳道,第三就是廢除胥吏世襲制度,第四,清理賦役,雖然臣一時間不知道陛下當用什麼辦法清理賦稅。最後的就是將這一切用納入《大明會典》之中,重修大明律法。今後大明從以禮治國,過度到以法治國的地步。”

“不知道臣以爲然否?”

朱祁鎮聽了,苦笑說道:“或有出入,但是相差不大。”

雖然朱祁鎮並沒有與李賢開誠佈公說過這一件事情,但是以他們彼此之間的瞭解,很多事情李賢都能猜得出來的。

朱祁鎮雖然調快了變法的速度,但是相關準備,卻是從來不少的。

大修水利與馳道,就不用說了。

其實在這兩件事情上,李賢與朱祁鎮有共識的。其中的分歧無非是緩與急的關係,這一點點分歧是能夠解決的。

真正讓他們兩人產生重大分歧的,其實是後面三件事情。

其中廢除胥吏制度,在北京已經實行了好幾年了。這一次北京舉行這麼大的活動,最後並沒有出什麼差錯,北京數千胥吏是幫了大忙的。

但也是北京這數一數二的大城,有各種賦稅支撐,才能養得起這麼多人。如果在全天下都實行這個政策,其中問題太大太多了。

李賢是堅決反對的。

其次就是賦役清理。

這一件事情可以看做清丈田畝的延續。

李賢也承認,大明基層是有很多問題的,但是清丈田畝這一件事情,已經解決了很多問題,而且大明而今國庫年入四千多萬石糧食,近兩千萬兩銀子,縱然大明比之前每年要多支持一千萬兩上下的軍費,一旦打起仗還需要更多。

但是每年都會有結餘。只要朱祁鎮不搞大工程,國家沒有大災荒。只需數年休養生息,就能做到“京師之錢累百鉅萬,貫朽而不可校。太倉之粟陳陳相因,充溢露積於外。”漢文景之治可現於今日。

所以,大明並沒有對賦役進行改革的必要性。

但是這些問題,李賢並非沒有商量的餘地。

李賢本人爲政,也是非常圓滑的。很多非原則上的事情,他也是不會與朱祁鎮硬抗的。

但是最後一個問題,就是李賢萬萬不能接受的問題。

那就是遲遲難產的《大明會典》,說起來,這一本書已經修了好幾年了。如果沒有其他原因早就修好。

李賢在這一件事情與朱祁鎮根本就是爭鋒相對,絕不妥協。

剛剛開始的時候李賢本來以爲這僅僅是一次,法律的整理工作,畢竟大明百餘年了,很多條例是有一點混亂。

甚至李賢還幫助過。在朱祁鎮提出一整套法律體系之後,李賢當時也沒有在意,但是在《大明會典》集結修成的時候。

朱祁鎮就圖窮匕見了。

或者說,並不是圖窮匕見,而是將自己內心的想法暴漏出來了。

朱祁鎮想要的,不是別的,就是一套可以控制大明方方面面的法律,大明上至最高決策,下到百姓紛爭,都在這一套法律之中找到答案。

讓大明一切庶務,都能在這個體系之中運轉自如。

但是這並不是李賢所能接受的。

李賢說道:“陛下,可知爲何儒家勝於法家?”

朱祁鎮說道:“先生請講?”

李賢說道:“無他,禮簡而刑繁。”

“臣觀秦律,未嘗沒有盡善之處,而禮法也有很多相悖之處。陛下所制之法,更是體系完備,自成一體,縱韓非子復生,未必能挑出一個毛病。”

“但是決計不可行於大明。”

“戰國中,各國先後變法而強,秦用法度,一併天下。漢賴秦基業,以成天下,爲何反而用黃老,乃至儒道,不復用法家?”

“無他,法求盡善盡美,必須條文繁瑣,內外統一。用於一國,當今一省,內外相隔不過數百里,明君名臣用世,自然可以維持法度而不失,然一旦並天下,方圓萬里,從京師達郡縣,有數月之遙。”

“各地風俗不同,用法於此地則歡心鼓舞,用法於彼處,民卻不堪忍受,更何況遠離京師,朝廷鞭長莫及,守令自可曲法以害民,朝廷亦不知也。”

“秦之亡,亡於法也。”

“而以禮法治國,無非三綱五常,縱然是婦孺之輩,也知之,即便如此,治民第一事,依然是教化爲先。”

“雖然在秦之後,歷代朝廷都用法度,然後朝廷法度卻有權變之道,春秋決獄。正是因爲此。此事萬萬不能亂。”

“臣請陛下三思之。”

朱祁鎮聽了,陷入沉思之中。

即便在後世普法工作,一直在進行之中,依然有很多人是法盲。

而今更是是如此。

即便關於國家組織的法律,以及其他不關百姓事的法律,百姓不去了解,單單是關於百姓生活的法律,大明律之中就有一百多條。

但是都是懸於空文了。

就好像大明法律之中對高利貸是有規定的,但是各地高利貸根本不拿這一件事情當一回事。

更不要說,在大明很多地方,特別是在城外,根本沒有大明律發揮的餘地。

制定一套法律並不難,哪怕是一套完善的法律,但是將這一套法律執行下去,落實下去,推廣下去,卻是一件難事。

需要大量的人才,以及大明百姓見識的普遍提高,別的不說,最少不是文盲吧。

否則你即便將天下間最完美的法律放在他面前,也是毫無用處的。

而大明的文盲率有多少?

其實這個問題,應該換一個方式問,大明認識率有多少,這同樣是朱祁鎮不知道,但知道決計不會樂觀的問題。

任何社會制度,都要與當時的生產力所匹配,朱祁鎮此刻算是深刻的明白了這一點。

第二十七章 田賦第二百四十八章 報仇第一百三十二章 慶都公主所求第五十一章 彈劾曹吉祥第五十章 英國公餘威第一百三十六章 大軍對峙的開始第三十四章 交趾戰況始末第七十八章 趙新的考驗第二章 雲南局勢第六十七章 朱祁鎮的後宮第一百一十七章 話南京第八十九章 工部侍郎提舉天下工場事第六十章 徐有貞的目的第一百三十八章 瓦刺退兵第一百五十九章 周忱的斂財手段第一百六十二章 太皇太后的堅決第四十一章 天下風潮第一百零四章 行獵第七十一章 男兒自是重危行第一百五十五章 天人楊洪第二十三章 廣東水師第一百三十章 北京震動第十二章 徵朝鮮之議第三十一章 試探安南第十六章 海漕第一百四十八章 十二渠圖第一百一十九章 馬文升斷案第一百三十三章 奪會昌伯爵第一百零一章 思明府之變第一百五十六章 塵埃落定大本堂第九十五章 大雲南第一百六十五章 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第九章 劉定之與李賢第三十八章 楊溥請辭第一百四十章 今日方知獄吏之貴第六十八章 三元及第第二百四十八章 報仇第六章 此禍已種蕭牆間第十五章 李實的辦法第五十三章 處置曹吉祥第一百三十三章 太子的錢袋子第十五章 李實的辦法第四十四章 孔弘緒第三十四章 王振之死第一百一十八章 殺一是爲罪第二百二十一章 往者不可諫第四十七章 開海方案第一百三十五章 以工代賑第七十八章 趙新的考驗第二十八章 江南重賦第十六章 李瑈的應對第一百三十七章 見石亨第六十六章 解決問題第一百二十六章 寧化黃氏第一百二十六章 問天春秋幾何第七十四章 春耕準備第五十二章 于謙的去向第七章 議政第七十八章 皇帝與楊溥第八十一章 正陽門下第二十六章 朝鮮之戰的帷幕第五十二章 捷報第一百四十六章 回天之力第九十二章 畜牧業革命第一百零三章 廢天皇第四十二章 風雲會聚第五十二章 礦亂第一百五十六章 東風長吹天山雪第三十一章 交趾與西洋第七十六章 安南vs占城第一百二十五章 人之將死第一百二十七章 將門虎子第九十六章 開海八第八十七章 錢氏第一百零三章 廢天皇第二十四章 碧溪第六十九章 松花江水師第二十七章 水部設想第六十一章 太皇太后問計第二十三章 天子之問第八章 張輔眼中的雲南戰局第一百六十五章 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第二百零八章 也先的嘗試第一百五十七章 易相第一百五十五章 治天下需用文臣第五十八章 故地重遊第四章 都掌蠻之滅第一百一十七章 橫絕大漠第七十五章 于謙奏對第六十五章 楊士奇與于謙二第一百二十章 屠萬是爲雄第二十七章 北薛南吳第五十章 糧倉案第七十五章 第一心腹于謙第一百四十九章 保河濟運第一百六十四章 太皇太后崩第五十九章 清丈土地的內情第三十一章 試探安南第一百六十三章 好爲之
第二十七章 田賦第二百四十八章 報仇第一百三十二章 慶都公主所求第五十一章 彈劾曹吉祥第五十章 英國公餘威第一百三十六章 大軍對峙的開始第三十四章 交趾戰況始末第七十八章 趙新的考驗第二章 雲南局勢第六十七章 朱祁鎮的後宮第一百一十七章 話南京第八十九章 工部侍郎提舉天下工場事第六十章 徐有貞的目的第一百三十八章 瓦刺退兵第一百五十九章 周忱的斂財手段第一百六十二章 太皇太后的堅決第四十一章 天下風潮第一百零四章 行獵第七十一章 男兒自是重危行第一百五十五章 天人楊洪第二十三章 廣東水師第一百三十章 北京震動第十二章 徵朝鮮之議第三十一章 試探安南第十六章 海漕第一百四十八章 十二渠圖第一百一十九章 馬文升斷案第一百三十三章 奪會昌伯爵第一百零一章 思明府之變第一百五十六章 塵埃落定大本堂第九十五章 大雲南第一百六十五章 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第九章 劉定之與李賢第三十八章 楊溥請辭第一百四十章 今日方知獄吏之貴第六十八章 三元及第第二百四十八章 報仇第六章 此禍已種蕭牆間第十五章 李實的辦法第五十三章 處置曹吉祥第一百三十三章 太子的錢袋子第十五章 李實的辦法第四十四章 孔弘緒第三十四章 王振之死第一百一十八章 殺一是爲罪第二百二十一章 往者不可諫第四十七章 開海方案第一百三十五章 以工代賑第七十八章 趙新的考驗第二十八章 江南重賦第十六章 李瑈的應對第一百三十七章 見石亨第六十六章 解決問題第一百二十六章 寧化黃氏第一百二十六章 問天春秋幾何第七十四章 春耕準備第五十二章 于謙的去向第七章 議政第七十八章 皇帝與楊溥第八十一章 正陽門下第二十六章 朝鮮之戰的帷幕第五十二章 捷報第一百四十六章 回天之力第九十二章 畜牧業革命第一百零三章 廢天皇第四十二章 風雲會聚第五十二章 礦亂第一百五十六章 東風長吹天山雪第三十一章 交趾與西洋第七十六章 安南vs占城第一百二十五章 人之將死第一百二十七章 將門虎子第九十六章 開海八第八十七章 錢氏第一百零三章 廢天皇第二十四章 碧溪第六十九章 松花江水師第二十七章 水部設想第六十一章 太皇太后問計第二十三章 天子之問第八章 張輔眼中的雲南戰局第一百六十五章 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第二百零八章 也先的嘗試第一百五十七章 易相第一百五十五章 治天下需用文臣第五十八章 故地重遊第四章 都掌蠻之滅第一百一十七章 橫絕大漠第七十五章 于謙奏對第六十五章 楊士奇與于謙二第一百二十章 屠萬是爲雄第二十七章 北薛南吳第五十章 糧倉案第七十五章 第一心腹于謙第一百四十九章 保河濟運第一百六十四章 太皇太后崩第五十九章 清丈土地的內情第三十一章 試探安南第一百六十三章 好爲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