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六章 問天春秋幾何

第一百二十六章 問天春秋幾何

朱祁鎮很少生病。

最多是傷寒而已,但是這一次卻纏綿病榻多日。

太子從昌平歸來之後,就來到朱祁鎮真邊侍奉湯藥。

甚至一度讓內閣大學士進宮居住,錢皇后在乾清宮就近居住。

這是在擔心,皇帝突然駕崩的情況出現。

不過,朱祁鎮的病還不至於到這個地步。只是在古代的醫療技術之下,每一個人生命都得不到保障。

宣宗皇帝不是秋天還在領兵打過仗,臘月二十三覺得身體不舒服,正月初二就駕崩了。

看似很健康的人,轉眼之間就死亡的案例更多。

特別是宣宗皇帝駕崩的時候才三十五歲,說起來,而朱祁鎮已經比他父親多活了兩歲。

如果算曆史上而今的正統二十七年,也就是天順六年,而天順年號只有八年。

朱祁鎮想到這裡,心中的心思只會更沉重。

他必須要考慮,甚至活不到六十歲,很多事情都沒有做,就已經駕崩了。他越心思重,這病就越發好不起來了。

他不知道他這種後世的穿越者之後,還有沒有。

但他估計這種情況,很可能不會有了。

而他而今所有變法與改革,其實都是基於大明本身改變,並沒有觸動大明的根本,這一句,換過來說,就是,朱祁鎮即便是開創了所謂的正統盛世,無非是爲大明延命幾十年,上百年。

並不會觸及到根本的改變。

如果他死之後,大明按照原本的慣性發展,固然大概不會被女真滅國了,畢竟而今海西建省,女真百姓已經歸化爲漢民。

一兩百年之後,估計連女真部落大多都在黑龍江領域纔有的。

但是大明該有的弊政還是會有的。

即便沒有李自成也有張自成,馬自成。

當然了,朱祁鎮也沒有想過,大明永遠不亡。但是大明整體上偏向理學,注重內心這種思維方法不改變。

中國未來的命運就不會有太大改變。

無非是他留的本錢多一點,將來敗家慢一點而已。

當然了,朱祁鎮可以往好的方向去想。比如因爲他開海政策,大明始終與西方保持緊密的交流,西方工業革命,並不會將大明給甩下來。

無非不是第一波而已。

畢竟即便是歷史上大明號稱閉關鎖國,但是與西學東漸的速度一點不慢,與西方並沒有什麼代差。

真正拉開距離的其實是清朝。

而今沒有清朝了。不是異族統治,情況會好多了。

不用擔心這些。

而且,如果朱祁鎮掀起一場不成功的變法,很多時候會有反作用力。

就好像王安石的種種變法政策,合適不合適,暫且不說的。隨着王安石的失敗,這些政策都打入另冊了。

即便聽都不能聽一下。

如果朱祁鎮發動的變法,在他死之後失敗,結果很可能如王安石變法一般,被打入政治冷宮。

永世不得翻身。

甚至連累已經做得很好的事情。

各種想法,在朱祁鎮心中盤旋。

總之一句話,不甘心。

要想讓中華文明改道,就要做三件事情,第一,思想革命。第二工業革命,第三政治體制的革命。

從難易程度上來說,反而是三最容易,二其次,一最難。

雖然後世各種批判理學,但是很多人大概都沒有真的研究一下朱熹說了什麼,就從人品上對朱熹各種批判。

當然了,這裡並不是說朱熹好的。

而是說理學從北宋開始發展,盛行明清之間,這兩代五六百年間的人都是愚蠢之極。

誠然清代學術僵化,讓理學一點生命力都沒有了,但是這個問題更多不是要理學來背,而是讓清朝來背。

清風不識字,何故亂翻書之後,誰還敢在學術上有些發明,想試試怎麼死,更舒服,所以清代學術最高峰是訓詁。

而明代還是有自我更新,比如心學。

其實心學是在理學上一個分支,在各種方面與理學都是共同之處的,即便是王陽明也沒有完全否定朱熹。只是否定當世之人學偏了。

爲什麼會這樣?

就是因爲朱熹這一套理論,不敢說完美之極,但是層層相扣,能自圓其說。幾乎找不到破綻。放在中華文明歷史上,也是一座豐碑。

朱祁鎮即便是退出一套理論,再短時間也很難勝過,即便能勝過,也很難將他們從廣大讀書人心中驅除出去。

畢竟士大夫號稱從道不從君。

這個道就是儒家之道,更近一步說就是朱子之道。

啓蒙運動也是百年積累,才發展成爲後世的樣子。

誅山中賊易,誅心中賊難。

工業革命這一件事情上,朱祁鎮其實一直在努力。

少府處於朱祁鎮直接管理之下,很多事情不用向文官集團通報,隨着馳道大規模運行,朱祁鎮已經下令蒸汽機的研發了。

但是這個任務,讓很大匠待詔都一籌莫展。

朱祁鎮甚至讓欽天監的人加入,因爲欽天監的人都是數學家,而且很多天文學家在儀器上也都很有專長的。

但是依舊沒有進展。

這裡成功與否,更多是要看天意。

朱祁鎮對蒸汽機的理解,也就是一副簡圖而已,更多是沒有了。

不過,他倒是給蒸汽機培養出一片市場,不管是少府大量運用的水利機械,還是馳道上的馬車,只要蒸汽機研究成功,單單是少府方面就能下少說幾百臺的訂單,如果能造出在馳道上行駛的蒸汽機車,那更是以萬臺而論。

這一片市場,足夠蒸汽機產業的發展了。

至於政治體制改革,是朱祁鎮而今能做的,卻是最危險的。因爲要觸動到士大夫的力量,朱祁鎮決計要與大明士紳搶基層的統治權。

否則話,大明看似是一千多個縣,爲一個大帝國,其實用微觀的看,應該是一箇中樞政府下面,有數以千萬計的小諸侯。

大明的政策根本不可能觸及到百姓層次。

這樣的統治下,發展工業所需要的人力市場都很成問題。

任何一個商人在賺了錢之後,都會回報家鄉,回報宗族,而不是想擴大生產。因爲當商人是沒有社會地位的。

當商人是沒有職業前景的。

只要在當地有的大片土地,有了士紳的身份,讓子弟考上功名了,他才能成爲大明下面數以萬計小諸侯之一。在地面上纔有話語權。

否則從來是被宰割的一員。

也是因爲如此,商業一直附屬於政治力量。甚至商業上的勝負,不過是政治變幻的一下級延伸而已。

這樣的情況之下。

朱祁鎮怎麼能讓中國深度參與進海洋的爭奪之中,沒有與海貿切實相關的政治集團掌控大明權力。

即便朱祁鎮對南洋發動戰爭,也很可能就好像永樂年間安南之戰一般,遇見困難之後,戰略收縮,決計沒有堅持到底的想法。

但是士大夫集團強大,讓任何從他們最中搶肉的人,都不會有什麼好下場,那麼是皇帝。

鄭和就很能說明問題了。

鄭和遠洋是不是賠本的,這一件事情從宮中密檔就可以看出來,並不算賠本。但是這利益由皇帝獨享。而虧空卻落道皇帝手中。他們自然不願意,一心廢除。

即便皇室一家,也是撐不起海洋開拓的。

朱祁鎮心思越想越多,各種對未來的推敲與猜測,如海水一般涌入朱祁鎮的心中。

徹底打亂了朱祁鎮的時間表,之前他本想按部就班的來辦,這個念頭是他下意識覺得,他能活很久很久作爲前提的。

但是而今這個前提存在不存在?

他不知道。

第二十八章 決戰前奏第九章 蹇公第四十一章 天下風潮第一百二十七章 託古改制第十章 大雪紛紛第二四十三章 石瘋子第一百一十章 少府的工作第八十一章 錢家第九十一章 公主下嫁第一章 聖誕將至第五十八章 故地重遊第八十章 西寧第一百三十四章 施禮生死第一百零九章 諒山之戰之構想第四十一章 落子南洋第五十二章 南北之爭第五十章 瓦刺二第一百一十七章 橫絕大漠第十七章 李時勉第八十四章 工業化的種子第五十八章 故地重遊第一百七十四章 大元重光皇帝第二百四十九章 殺俘第一百四十章 劉定之請纓第一百零七章 楊溥秉政第七十四章 新理學的種子第六十二章 大明朝鮮女真第一百三十八章 鹽業帝國的景願第九十七章 對大藤峽的決斷第十二章 見義必爲,非勇也第二十六章 換講官之意第八十六章 天下行商第十一章 海西都司第一百一十七章 橫絕大漠第四十六章 重構東北戰略第五十六章 亦失哈第二十五章 民以食爲天二第一百七十八章 決戰於大同城下第三十章 江華島水戰第一百零四章 行獵第二百一十七章 素衣臨朝第一百四十六章 黃河改道第六十八章 徵日本之問第十二章 徐有貞眼中的機會第九十章 工部侍郎彭誼第四十四章 瓦刺退兵第二十章 郕王之意第八十七章 胥吏之害第一百二十一章 錢法第四十八章 新任衍聖公第三十九章 整頓九邊第一百三十一章 建州女真的末日第六十章 徐有貞的目的第一百三十二章 施禮第一百三十二章 施禮第一百二十六章 巡城二第八十五章 尚書們的疑惑第四十二章 風雲會聚第六十七章 勳貴之心第二百二十四章 遼河大捷第二十七章 擴大化第四十九章 瓦刺第三十二章 天下大蝗第一百三十四章 施禮生死第五十七章 河北旱情第一百零六章 折戟白藤江第一百章 戰爭的腳步聲第一百七十四章 大元重光皇帝第一百一十三章 海西之戰後第十七章 水深火熱第九十八章 藏地第一百一十九章 馬文升斷案第八十章 其次伐交第七十五章 于謙奏對第二十章 三世說與大同世界第二百二十四章 遼河大捷第一百八十五章 成國公決斷第三十四章 倉稟足而識禮儀第一百二十三章 地震二第一百三十四章 張輔之意第五十三章 粉身碎骨渾不怕第三十九章 地方官制第一百零一章 楊溥時代的開始第一百四十六章 回天之力第七十五章 推行青貯法第二十九章 武學開學第一百三十七章 爲大皇帝賀壽第四十七章 開海方案第一百七十章 東廠內第九十二章 畜牧業革命第二章 雲南局勢第三十七章 北京城的營造第八十六章 西北亂局第一百三十五章 武學新三甲第一百五十二章 親親之道第七十四章 春耕準備第十三章 劉定之入閣第八十四章 沙縣民變第一百二十三章 也先死了?第三十五章 治交趾策
第二十八章 決戰前奏第九章 蹇公第四十一章 天下風潮第一百二十七章 託古改制第十章 大雪紛紛第二四十三章 石瘋子第一百一十章 少府的工作第八十一章 錢家第九十一章 公主下嫁第一章 聖誕將至第五十八章 故地重遊第八十章 西寧第一百三十四章 施禮生死第一百零九章 諒山之戰之構想第四十一章 落子南洋第五十二章 南北之爭第五十章 瓦刺二第一百一十七章 橫絕大漠第十七章 李時勉第八十四章 工業化的種子第五十八章 故地重遊第一百七十四章 大元重光皇帝第二百四十九章 殺俘第一百四十章 劉定之請纓第一百零七章 楊溥秉政第七十四章 新理學的種子第六十二章 大明朝鮮女真第一百三十八章 鹽業帝國的景願第九十七章 對大藤峽的決斷第十二章 見義必爲,非勇也第二十六章 換講官之意第八十六章 天下行商第十一章 海西都司第一百一十七章 橫絕大漠第四十六章 重構東北戰略第五十六章 亦失哈第二十五章 民以食爲天二第一百七十八章 決戰於大同城下第三十章 江華島水戰第一百零四章 行獵第二百一十七章 素衣臨朝第一百四十六章 黃河改道第六十八章 徵日本之問第十二章 徐有貞眼中的機會第九十章 工部侍郎彭誼第四十四章 瓦刺退兵第二十章 郕王之意第八十七章 胥吏之害第一百二十一章 錢法第四十八章 新任衍聖公第三十九章 整頓九邊第一百三十一章 建州女真的末日第六十章 徐有貞的目的第一百三十二章 施禮第一百三十二章 施禮第一百二十六章 巡城二第八十五章 尚書們的疑惑第四十二章 風雲會聚第六十七章 勳貴之心第二百二十四章 遼河大捷第二十七章 擴大化第四十九章 瓦刺第三十二章 天下大蝗第一百三十四章 施禮生死第五十七章 河北旱情第一百零六章 折戟白藤江第一百章 戰爭的腳步聲第一百七十四章 大元重光皇帝第一百一十三章 海西之戰後第十七章 水深火熱第九十八章 藏地第一百一十九章 馬文升斷案第八十章 其次伐交第七十五章 于謙奏對第二十章 三世說與大同世界第二百二十四章 遼河大捷第一百八十五章 成國公決斷第三十四章 倉稟足而識禮儀第一百二十三章 地震二第一百三十四章 張輔之意第五十三章 粉身碎骨渾不怕第三十九章 地方官制第一百零一章 楊溥時代的開始第一百四十六章 回天之力第七十五章 推行青貯法第二十九章 武學開學第一百三十七章 爲大皇帝賀壽第四十七章 開海方案第一百七十章 東廠內第九十二章 畜牧業革命第二章 雲南局勢第三十七章 北京城的營造第八十六章 西北亂局第一百三十五章 武學新三甲第一百五十二章 親親之道第七十四章 春耕準備第十三章 劉定之入閣第八十四章 沙縣民變第一百二十三章 也先死了?第三十五章 治交趾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