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七章 爲大皇帝賀壽

第一百三十七章 爲大皇帝祝壽

塞外草長,號角連天,嗚嗚之聲低沉的就好像是無數野獸低聲嘶吼,做進攻之前最後的準備。

瓦刺十幾萬騎的人馬,聚集在獨石堡北百餘里的地帶之間,就在這區區百餘里的地方之內,雙方聚集了幾十萬大軍。

兵力密度已經到了相當大的程度。

雙方劍拔弩張,縱然主力之間,還沒有交戰,但是斥候之間的交戰密度,已經比之前激烈百倍。

隨着瓦刺兵馬部屬完畢。

雙方的斥候反而紛紛收兵了。

因爲雙方的營地位置已經基本固定,雙方都將對方的底細摸清楚了。這個時候,反而不需要無謂的犧牲了。

再稍稍整頓之後,也先一聲令下,兵分數路,每一路有一兩萬騎兵,相距數裡南下,就好像是一併大刷子一樣,刷過大地,向獨石堡而來。

瓦刺主力之中,數萬重騎更是主力之中的主力,也是紀律最爲嚴明的軍隊。每一個重甲騎兵都有僕役。帶有兩到三匹備馬。

只有這樣才能帶着幾十斤重的甲冑,達到快速機動的目的。

所以,雖然瓦刺出動了十幾萬騎兵,但是如果單單論及馬匹來說,大概有三十到四十萬匹馬。

當然,這些馬並不完全是戰馬。

即便如此,也是一個讓大明要緊牙關,都不可能在前線籌齊的數目,也是瓦刺對大明最大優勢所在。

只是各路附從部落的軍陣,就不能與瓦刺相比了。

瓦刺軍隊的紀律嚴明,不在明軍之下。也是作爲對抗大明主力,直撲明軍大營。至於各部附從部落,都是次要方位,而且他們的統兵將領,大多是部落頭人而已。非是經歷脫歡,也先父子兩人打造百勝之師。

大明對這些軍隊,從來敢一打三,萬餘騎兵追着兀良哈數萬騎跑,從來不是個例。所以也先也不用這些軍隊來丟人現眼,只是讓他們搖旗吶喊而已。

成國公更是準備多時了。

這幾日之內,成國公又從大同,山西調來兩三萬步卒,加強邊牆一線,可以說,大明山西,河北一帶主力大多都在這裡。

除卻京營還有一部分主力人馬之外,其他邊鎮,估計連守城都有一些勉強了。

不過,九邊百姓久經戰事,對戰爭十分熟悉,即便人手不夠,臨時徵召百姓上城,也足有鎮守城池。

只是機動兵力,遠遠不足了。

成國公決計不怯戰,大軍出獨石堡,列陣在前。

比起瓦刺大軍,總體來說,明軍陣型,不管是騎兵還是步卒都顯得嚴謹的多,一個個方陣,紅旗林立,遠遠看去,如火如荼。

畢竟大明尚火,軍中旗幟全部用大紅之色。

而大明即便出營列陣,在廣闊的草原之上,與瓦刺大軍對峙,但也不是如瓦刺這般。

雙方相距十餘里的時候,紛紛開始歇馬。

大軍所有騎兵都紛紛下馬。

畢竟大明戰馬不足,這十萬騎兵,馬匹即便有富裕,但也決計不能讓一名騎兵有兩到三匹備馬。

所以,明軍比蒙古人還愛護馬力。

大戰之前,所有騎兵最先考慮的不是自己,而是麾下的馬匹。所有騎兵都開始餵馬,自己不捨得吃的糧食,此刻都與馬匹分享。

很多騎兵都是用煮熟的黑豆,自己一口,塞給馬兒一口,甚至自己的打了雞蛋炒麪,尋常大半年都不捨得吃一口的乾糧,都與馬兒分享。

這個時候,人的伙食與馬的伙食相差不大了。有人甚至掏出乾肉條給馬吃。

不要以爲馬是吃素的,它只是吃不到肉而已。

只是這樣的待遇,也僅限於現在而已。

因爲所有騎兵都知道,上了戰場能不能活下來,最大依靠,就是胯下馬。掌中槍了。

大部分騎兵下馬警戒。還有一不少軍隊,一層層的佈置了防禦圈,最北面的探馬,就在兩軍中線之處,與瓦刺騎兵遙遙相對。

而在騎兵方陣北邊,卻是無數火銃兵,層層疊疊的列陣,一個個單薄且完整的火銃方陣,排列開來。

作爲阻擋瓦刺騎兵重要的防線。

當年忽蘭忽失溫之戰,瓦刺鐵騎就是敗在統率神機營的柳升手下。

對這樣的陣勢,並不陌生。

甚至忽蘭忽失溫之戰前,火銃火箭等火藥武器還單單裝備於神機營之中,正是在這一戰之中大放異彩,才讓幾乎所有的明軍都裝備了一定量的火銃,不管是騎兵還是步兵。

不過,這些火銃還是作爲一種防禦兵種而存在的。

外圍警戒,據險而守,守護大營,防禦騎兵衝擊,等等,

外圍火銃方陣,內裡騎兵以逸待勞,方陣與方陣之間,環環相扣,幾乎無懈可擊,也先遠遠看了好長時間。

也先也算是身經百戰了,他想來好幾個進攻路線,隨即被自己否定了。

對於騎兵來說,列陣不敵,是絕對的真理。不管是那一個朝代,面對陣勢嚴整的漢人步兵方陣,就不要輕易進攻。

這幾乎所有遊牧民族的血一樣的教訓。

更不要說明軍大部分都是騎兵,一旦進攻失措,明軍騎兵排山倒海的反擊,也先也未必頂得住。

也先想來想去,一揮手說道:“你去吧。”

他身後一個回回相貌的人,心中暗暗放鬆了一些,問道:“王爺,我要怎麼說纔好?”

也先說道:“就所草原不靖,本王爲陛下準備了壽禮,唯恐爲馬賊所得,這才帶兵護衛,以師臣拳拳之心。不想小兒輩不德,卻讓朝廷誤會了本王之心,本王特地向成國公請罪,真是該死該死之極。”

也先語氣輕佻之極,自然沒有一點該死的意思。

雖然也先今日沒有大戰的意思,但並不是一點收穫都沒有的,最少開平,大寧的草場,大明是不可能染指了。

如果而今朱祁鎮還想讓楊洪一次開平大寧,卻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了。

這大片草場,最少緩解了瓦刺燃眉之極。

片刻之後,瓦刺的使臣回回人,完者帖木兒已經到了明軍中軍大旗之下了。

他跪在塵埃之中,將也先這一番說辭,說了一遍,其中措辭自然是卑微多了。他要爲自己的小命着想。

否則言語之極觸怒了眼前這位大將軍,可就不好辦了。

就在完者帖木兒心中七上八下,等待着命運判決的時候,朱勇也陷入沉思之中。

作爲一個將軍,任何時候首先要考慮的是戰場之上勝負,至於之後各種附加意義,都是在戰場勝負之後,纔要考慮的問題。

成國公雖然被朱祁鎮心中暗中埋怨,但是有一件事情,朱祁鎮也不得不承認,那就是國朝之中有能力,有把握,組織十萬人以上大會戰的人選,也就那三五個而已。

英國公張輔,成國公朱勇,保定侯孟瑛。雲貴總督王驥。這四個,是可以託大戰方面之權的,至於閩西侯郭登,豐潤伯曹義,定西伯蔣貴,乃至太監劉永誠,武進伯朱冕,楊洪,石亨,正都是差了一層的。

朱祁鎮選擇的範圍從來不大。

成國公朱勇或許比不上歷史的名將,但是最基本的戰場判斷,卻還是有的。就像也先知道明軍不好打一樣,朱勇一眼就看出了瓦刺棘手。

最棘手的問題,並非瓦刺戰力如何,而是瓦刺帶了數十萬匹戰馬,讓他們有了想戰就戰,不想戰就不戰的主動權。

成國公朱勇有信心打敗瓦刺,卻沒有相信,將瓦刺所部給留下來。一旦開戰,從太宗晚年維持到現在,近三十年太平時光就此終結。

即便成國公也有一些不忍。

第一百四十四章 襄王監軍第一百一十六章 巡邊的準備第九十四年,徐有貞的日本任務第二十四章 碧溪第八十二章 錢夫人之心第九十二章 百官條例之內閣第六十七章 勳貴之心第六十九章 建文已死第一百四十四章 大閱武學第八十四章 家族第一百七十章 東廠內第一百三十章 佛山造第一百零六章 射柳第九十五章 大藤峽背後第五十四章 水利學堂第五十七章 三省大震第八十九章 御前會議之餘音第五十五章 於公入陝第六十七章 風雨將至第二百三十一章 河北征兵第五十章 曲阜大學第六十八章 徵日本之問第一百三十二章 給石亨新的選擇第二十一章 太子南下第一百七十五章 正統十四年第一百四十三章 削藩--大明的政治正確第一百五十二章 親親之道第九十六章 別江南第五十六章 朝鮮兩班第一百零七章 會獵朝鮮第六十六章 楊士奇與于謙三第十六章 李瑈的應對第十九章 破朝鮮之策第三十章 御前帶械第五章 都是壞消息第十八章 鐵面講官第三十五章 精簡少府第二百一十一章 孟瑛的計劃第一百四十四章 李賢的決擇第五十九章 暗潮第七十章 父子第八十四章 工業化的種子第一百二十五章 人之將死第六十四章 屋漏偏逢連夜雨第七十五章 推行青貯法第二十四章 願吾民無飢寒,願此河永定第七十四章 江南清丈的開始第一百一十四章 寧化縣現狀第十八章 陳綱案第二百四十九章 殺俘第一百五十三章 吉曲之戰第三十三章 瓦刺的兵器來源第一百三十八章 石亨的猶豫第一百二十八章 李東陽的手段第一百一十四章 皇太后病倒第四十六章 石炭四第七十章 懸危之計第七十章 諸子第一百二十九章 勳貴斷尾第一百零五章 行獵二第七十二章 汪氏第一百九十四章 阿刺知院的去向第五十六章 古道血戰第二章 雲南局勢第一百四十二章 政治改革的預想第一百七十二章 良藥苦口第一百六十一章 秋風秋雨愁殺人第十八章 西域近況第五十八章 故地重遊第八十章 經筵第一百一十六章 易知單第一章 襄王金冊第一百一十八章 石亨的心思第五十章 瓦刺二第一百八十三章 背城而戰第一百六十章 失意的楊榮第一百九十一章 暴風雨前的平靜第六十章 徐有貞的目的第四十七章 孔家南宗第一百六十章 思機發之死第十二章 徵朝鮮之議第一百三十三章 盧溝河第一百二十一章 工部改革第一百零八章 麓川第十五章 遺詔二第二百一十二章 財政壓力第九十七章 英雄所見略同第一百五十五章 伯顏帖木兒的決心第一百一十一章 阿失帖木兒皈依真主第四十七章 開海方案第七十八章 趙新的考驗第七十章 懸危之計第十九章 毛裡孩第八十三章 說客張文第一百六十六章 戰略決議第一百一十七章 話南京第八十九章 開海第一百八十三章 背城而戰第四十九章 瓦刺第五十一章 三級教育制度
第一百四十四章 襄王監軍第一百一十六章 巡邊的準備第九十四年,徐有貞的日本任務第二十四章 碧溪第八十二章 錢夫人之心第九十二章 百官條例之內閣第六十七章 勳貴之心第六十九章 建文已死第一百四十四章 大閱武學第八十四章 家族第一百七十章 東廠內第一百三十章 佛山造第一百零六章 射柳第九十五章 大藤峽背後第五十四章 水利學堂第五十七章 三省大震第八十九章 御前會議之餘音第五十五章 於公入陝第六十七章 風雨將至第二百三十一章 河北征兵第五十章 曲阜大學第六十八章 徵日本之問第一百三十二章 給石亨新的選擇第二十一章 太子南下第一百七十五章 正統十四年第一百四十三章 削藩--大明的政治正確第一百五十二章 親親之道第九十六章 別江南第五十六章 朝鮮兩班第一百零七章 會獵朝鮮第六十六章 楊士奇與于謙三第十六章 李瑈的應對第十九章 破朝鮮之策第三十章 御前帶械第五章 都是壞消息第十八章 鐵面講官第三十五章 精簡少府第二百一十一章 孟瑛的計劃第一百四十四章 李賢的決擇第五十九章 暗潮第七十章 父子第八十四章 工業化的種子第一百二十五章 人之將死第六十四章 屋漏偏逢連夜雨第七十五章 推行青貯法第二十四章 願吾民無飢寒,願此河永定第七十四章 江南清丈的開始第一百一十四章 寧化縣現狀第十八章 陳綱案第二百四十九章 殺俘第一百五十三章 吉曲之戰第三十三章 瓦刺的兵器來源第一百三十八章 石亨的猶豫第一百二十八章 李東陽的手段第一百一十四章 皇太后病倒第四十六章 石炭四第七十章 懸危之計第七十章 諸子第一百二十九章 勳貴斷尾第一百零五章 行獵二第七十二章 汪氏第一百九十四章 阿刺知院的去向第五十六章 古道血戰第二章 雲南局勢第一百四十二章 政治改革的預想第一百七十二章 良藥苦口第一百六十一章 秋風秋雨愁殺人第十八章 西域近況第五十八章 故地重遊第八十章 經筵第一百一十六章 易知單第一章 襄王金冊第一百一十八章 石亨的心思第五十章 瓦刺二第一百八十三章 背城而戰第一百六十章 失意的楊榮第一百九十一章 暴風雨前的平靜第六十章 徐有貞的目的第四十七章 孔家南宗第一百六十章 思機發之死第十二章 徵朝鮮之議第一百三十三章 盧溝河第一百二十一章 工部改革第一百零八章 麓川第十五章 遺詔二第二百一十二章 財政壓力第九十七章 英雄所見略同第一百五十五章 伯顏帖木兒的決心第一百一十一章 阿失帖木兒皈依真主第四十七章 開海方案第七十八章 趙新的考驗第七十章 懸危之計第十九章 毛裡孩第八十三章 說客張文第一百六十六章 戰略決議第一百一十七章 話南京第八十九章 開海第一百八十三章 背城而戰第四十九章 瓦刺第五十一章 三級教育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