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三章 盧溝河

第一百三十三章 盧溝河

朱祁鎮將太皇太后的手,放在手心上。

只覺得太皇太后的皮膚雖然很細膩,但是卻枯了下去。就好像是一張皮一般,包在手骨上面。

沒有一點肉感。

太皇太后說道:“皇帝,我夢見仁宗皇帝,他說他在下面等我好長時間了,沒有我,漢王欺負他怎麼辦?我也夢見老二了。”

“老二從小都是一個病秧子。”

“到了下面,他可怎麼辦啊?”

太皇太后這些話,幾近於自言自語。

朱祁鎮說道:“娘娘,你就放得下孫兒?不要胡思亂想,娘娘,你會好起來的。”

太皇太后這纔回過神來,說道:“放心,我沒有見重孫,是萬萬不能去見仁宗皇帝的。這江山社稷放在你手中,我是放心的。”

朱祁鎮說道:“娘娘。萬不可說什麼喪氣話,孫兒將全天下最高的名醫都請過來。”

太皇太后說道:“好好,知道你的孝心,外面的情況怎麼樣了?”

朱祁鎮說道:“金英一直在外面,已經傳來消息。雖然雨水不小,但是老人們都說,這雨下不了幾日了。”

“于謙辦事得力,內澇不嚴重,大部分百姓都分到了寺院,還有一些進了宮,金英都安排的妥妥當當,決計不會有什麼疫病的。”

朱祁鎮無意之間,居然達到了使功不如使過的結果。金英在外面辦事,可以說十分之賣命。大體北京城之中的情況,還在控制之內。

朱祁鎮伺候太皇太后喝了藥,這才安置太皇太后睡下。

一出來就發現,王振就好說火燒眉毛一般,坐立不安。

朱祁鎮問道:“出了什麼事情?”

王振見朱祁鎮出來,立即上前說道:“陛下,盧溝河決口了。”

“什麼?”朱祁鎮大吃一驚。

所謂福無雙至禍不單行。

朱祁鎮之前已經下令加固盧溝河河堤,但是卻不想依舊是缺口了。

“內閣幾位都在文淵閣等着陛下。”王振說道。

朱祁鎮二話不說,就走進了大雨之中,王振連忙將雨傘撐在朱祁鎮頭上。但是即便如此,朱祁鎮到了文淵閣的時候,身上也有不少地方,都被打溼了。

朱祁鎮先在偏殿更衣之後,纔來到文淵閣正殿,直接問楊士奇,道:“盧溝河倒是怎麼回事?決堤的是南邊,還是北邊。”

楊士奇說道:“盧溝河南北皆決。北京城南已經是一片汪洋了。”

朱祁鎮正說道:“怎麼回事如此?”

楊士奇說道:“盧溝河之害,由來以久。盧溝河常有無定河之稱。古時,盧溝河出西山之後,漫流無邊際。根本沒有固定河道。而今的河道,乃是元時以大都爲京,加固石景山一帶河堤。但是即便如此,也無法將盧溝河固定下來。”

“這也是盧溝河的特性,每逢七八月之間,就會暴漲,漫過之前的河道。”

“還有就是遷都行在以來,西山草木爲之一空,河流之中泥沙聚下,將河牀擡高,更是加劇了盧溝河的改道的頻率。”

“洪熙元年之後,宣德三年,九年,正統元年,都有大水,也多加修繕,只是治標不治本。”

朱祁鎮回想起來,正統元年的時候,他依稀記着有這樣的奏疏的。

但是印象不深。

畢竟不管是大多的洪水,對紫禁城卻是沒有任何威脅的。

當時太皇太后就替他處理了。

只是此刻他當家做主,才知道盧溝河之害。

朱祁鎮深吸一口氣,說道:“如今該怎麼辦?”

楊士奇立即拿出一系列方案,開倉放糧,關閉南城的城門。並清空官舍,用以招待災民,並從下令從通州運輸糧食到京師來了。

一系列命令。

各方面都想的很明白。

朱祁鎮立即準了。

朱祁鎮感到深深無力之感。有時候他不得不承認一件事情,對大明朝來說,楊士奇才是不可或缺的,而不是他。

楊士奇在見他之前,已經知道該怎麼做了,不過是等他一個準字而已。

他離開文淵閣之後,並沒有立即回乾清宮,而是卻文華殿,立即傳見於謙。

過了半個時辰,于謙纔來了。

于謙一進來,就行朱祁鎮行禮說道:“臣請陛下請罪。”

朱祁鎮連忙將於謙攙扶起來,說道:“這是天災,先生何罪之有。”

于謙說道:“臣爲順天知府,盧溝河決堤,威脅京城,臣難辭其咎。”

朱祁鎮說道:“朕說先生無罪就無罪。”朱祁鎮一把將於謙給攙扶起來,說道:“先生在順天府任上,根本施展不開手腳。想要做什麼都做不成,這不是先生的錯。”

“只是百姓何辜,遭此劫難。”

“盧溝河之事,朕不想有第二次了。”

于謙說道:“臣謝陛下。”

朱祁鎮說道:“朕之前。總以爲北京乃京師,乃本朝根基之地,即便糧食不足以自給,也不可全賴運河。”

“只是盧溝河害不除,北京難安。”

“於先生,可以良策教朕?”

于謙沉默一會兒,說道:“陛下厚愛,臣本應該竭力效死,只是在臣不是治水之臣,對如何治理盧溝河,卻也不知道該如何下手。”

“只是臣以爲,治理盧溝河絕非限於盧溝河本身,要將河北水系通盤考慮。”

朱祁鎮說道:“此言怎講?”

于謙說道:“此處可有直隸地圖?”

朱祁鎮立即說道:“王大伴。”

王振一聽,立即將北直隸的地圖從文華殿之中翻了出來。鋪在御案之上。于謙上前幾步,說道:“陛下請看,河北河網密佈,彼此相連。本應該是魚米之鄉。但是有這麼河流入海通都不是太通暢的。”

“故而河北之地,湖泊,沼澤密佈。很多荒地,看似是荒地,但是一到雨季,就爲河流所佔據。”

“有水而不能用,翻爲水害。”

“而盧溝河僅僅是其一而已。”

于謙手指按在盧溝河上,朱祁鎮的視線順着盧溝河曲線而動,卻發現,盧溝河到了下游居然分成好幾條河。

似乎別的河,都是無數支流匯入一條河道,但是盧溝河卻是一個例外。

與河北其他河流,分分合合。

這種有悖常識的現象,本身就說明了盧溝河與其他河流不一樣的地方。

這一帶,在後世乃是海河流域。

但是在而今,河北地界上沒有一條河是叫海河的。

朱祁鎮並不知道,河北這樣的情況,其實與黃河奪淮有直接的關係,河北大地上的大部分河流與湖泊。

之前都是黃河支流,很多湖泊都是黃河故道。黃河奪淮南下,給河北帶了永久性的傷害。這種水系紊亂,已經好幾百年了。

這也是,在漢唐之際,天下最富有的就河北一帶,到了明代會衰落到這種狀態。要知道漢唐之際的河北,自己就可以出幾十萬大軍。

如果河北還是當初的樣子,九邊決計不至於乏食。

朱祁鎮所面臨的河北,乃是從金元之後,滿目瘡痍的河北。

要知道修建水利,從來不是一代之功,江南有而今之盛,卻可以追溯到吳越王時代修建水利。絕非一代之積累。

朱祁鎮看着這一張地圖,他從來沒有從研究水利的方向來想過,但是而今看來,卻足夠他牙疼。

朱祁鎮問道:“於先生,如果朕想整頓河北水利,需要多少人力物力?”

于謙老老實實的說道:“臣不知道。只是非十年之功不可。”

朱祁鎮嘆息一聲,說道:“先說北京城吧。北京城情況如何?”

“已經穩定下來了。”于謙說道:“待數日之後,放晴北京城中就無恙了。

第九十三章 日本局面第三十七章 漢城之戰第三十九章 整頓九邊第三十五章 治交趾策第四十二章 舉步維艱第一百七十章 海河方案第七十七章 于謙說太皇太后二第一百零七章 會獵朝鮮第一百二十一章 錢法第二十章 三世說與大同世界第三章 此長城非彼長城第九十三章 日本局面第一百三十七章 曬鹽法第一百二十三章 黃河危局第十一章 朝鮮靖難第八十八章 對江南重賦不同的看法第七十八章 兩件大事第二十八章 決戰前奏第七十五章 郭登的應手第七十章 諸子第四十二章 風雲會聚第一百四十九章 黃河大工序章 我, 朱祁鎮第一百一十九章 瓦刺的外交試探第六十二章 大明的草原第九十八章 風波定第一百零三章 太皇太后最後退步第五十六章 襄國第一百七十一章 喜寧第八十二章 南浦溪之戰第一百一十章 糧與銀第三十八章 五世說第一百一十三章 朝廷風雲變第一百一十七章 太醫院令樓元第一百五十八章 金牌止戰第八十三章 西事急第十九章 修德養望馬性和第十六章 經筵第四十一章使人君不近儒臣者正此輩也二第二十二章 破大藤峽之策第六十六章 建文帝下落第二百四十四章 孟搏命第一百七十八章 決戰於大同城下第一百零三章 白藤江第一百五十八章 金牌止戰第五十三章 中學教材第六十七章 朱祁鎮的後宮第三十三章 瓦刺的兵器來源第七十八章 祖孫盡釋前嫌第四十二章 孔家南北宗第一百零三章 在京都第一百九十四章 阿刺知院的去向第二百四十四章 孟搏命第十章 開發東北第一步第一百零二章 南洋水師初戰第二十四章 於公堤第五十章 曲阜大學第二章 大武學第一百零七章 掀牌第八十四章 家族第一百三十三章 奪會昌伯爵第一百五十一章 約戰第二百一十七章 素衣臨朝第一百零六章 巡撫日本端木瑞第一百五十五章 治天下需用文臣第十六章 朱祁鎮心中的《大明會典》第四十八章 南洋衛第二百三十三章 紫荊關下第六十五章 一條鞭法的問題第一百二十三章 也先死了?第五十六章 古道血戰第一百四十六章 京衛武學第三章 災年第一百二十三章 也先死了?第一百零四章 鐵甲鏗鏘第一百六十三章 特殊的早朝第二百三十三章 紫荊關下第五十五章 送別第一百章 定風波三第三十四章 倉稟足而識禮儀第一百五十四章 老臣楊士奇第一百五十五章 天人楊洪第一百二十二章 安南後繼第八十二章 南浦溪之戰第二百二十章 軍事改革的開始第五十二章 負擔第四十一章 麓川大捷第六十七章 銀幣銅錢兩級體系第一百零五章 暗潮無聲第八十二章 武進縣第三章 此長城非彼長城第四十四章 孔弘緒第八十二章 西寧讀書人第一百七十三章 太皇太后最後教誨第一百零六章 射柳第三十四章 沐昂折戟第二百一十三章 成國公的死訊第一百四十三章 削藩--大明的政治正確第四十六章 石炭四第九章 劉定之與李賢
第九十三章 日本局面第三十七章 漢城之戰第三十九章 整頓九邊第三十五章 治交趾策第四十二章 舉步維艱第一百七十章 海河方案第七十七章 于謙說太皇太后二第一百零七章 會獵朝鮮第一百二十一章 錢法第二十章 三世說與大同世界第三章 此長城非彼長城第九十三章 日本局面第一百三十七章 曬鹽法第一百二十三章 黃河危局第十一章 朝鮮靖難第八十八章 對江南重賦不同的看法第七十八章 兩件大事第二十八章 決戰前奏第七十五章 郭登的應手第七十章 諸子第四十二章 風雲會聚第一百四十九章 黃河大工序章 我, 朱祁鎮第一百一十九章 瓦刺的外交試探第六十二章 大明的草原第九十八章 風波定第一百零三章 太皇太后最後退步第五十六章 襄國第一百七十一章 喜寧第八十二章 南浦溪之戰第一百一十章 糧與銀第三十八章 五世說第一百一十三章 朝廷風雲變第一百一十七章 太醫院令樓元第一百五十八章 金牌止戰第八十三章 西事急第十九章 修德養望馬性和第十六章 經筵第四十一章使人君不近儒臣者正此輩也二第二十二章 破大藤峽之策第六十六章 建文帝下落第二百四十四章 孟搏命第一百七十八章 決戰於大同城下第一百零三章 白藤江第一百五十八章 金牌止戰第五十三章 中學教材第六十七章 朱祁鎮的後宮第三十三章 瓦刺的兵器來源第七十八章 祖孫盡釋前嫌第四十二章 孔家南北宗第一百零三章 在京都第一百九十四章 阿刺知院的去向第二百四十四章 孟搏命第十章 開發東北第一步第一百零二章 南洋水師初戰第二十四章 於公堤第五十章 曲阜大學第二章 大武學第一百零七章 掀牌第八十四章 家族第一百三十三章 奪會昌伯爵第一百五十一章 約戰第二百一十七章 素衣臨朝第一百零六章 巡撫日本端木瑞第一百五十五章 治天下需用文臣第十六章 朱祁鎮心中的《大明會典》第四十八章 南洋衛第二百三十三章 紫荊關下第六十五章 一條鞭法的問題第一百二十三章 也先死了?第五十六章 古道血戰第一百四十六章 京衛武學第三章 災年第一百二十三章 也先死了?第一百零四章 鐵甲鏗鏘第一百六十三章 特殊的早朝第二百三十三章 紫荊關下第五十五章 送別第一百章 定風波三第三十四章 倉稟足而識禮儀第一百五十四章 老臣楊士奇第一百五十五章 天人楊洪第一百二十二章 安南後繼第八十二章 南浦溪之戰第二百二十章 軍事改革的開始第五十二章 負擔第四十一章 麓川大捷第六十七章 銀幣銅錢兩級體系第一百零五章 暗潮無聲第八十二章 武進縣第三章 此長城非彼長城第四十四章 孔弘緒第八十二章 西寧讀書人第一百七十三章 太皇太后最後教誨第一百零六章 射柳第三十四章 沐昂折戟第二百一十三章 成國公的死訊第一百四十三章 削藩--大明的政治正確第四十六章 石炭四第九章 劉定之與李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