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朝鮮靖難

第十一章 朝鮮靖難

徐有貞的奏疏,從通政司到了司禮監,在司禮監被分開,徐有貞在外也算是一方大員了,但是他的奏疏不夠格直入乾清宮,故而分到了內閣。

內閣做了票擬之後,再送到乾清宮之中。

這些奏疏直接送到朱祁鎮面前,讓朱祁鎮批閱的話,那是朱祁鎮要做問答題,但是經過內閣票擬之後,就是判斷題了。

朱祁鎮覺得處理方案不錯,就批了,讓人下去用印,形成聖旨發下去,如果說不滿意,就打回內閣,再次票擬,如果怎麼都不滿意,就召集大臣御前會議。

所以,徐有貞的奏疏先到了內閣。

陳循拿來目錄單子一掃,先將徐有貞的摺子挑出來,立即票擬,讓人送到乾清宮。

今日還是大雪。

乾清宮暖閣之中,卻是溫暖如春。

朱祁鎮當初推行的煤球爐,在不知道多少能工巧匠的加工之下,變成了而今的樣子,暖閣之中,十幾平方的空間之中取暖效果最好。

雖然外面是大雪紛飛,但是朱祁鎮在暖閣之中卻是隻有單衣。

此刻門簾一挑,懷恩進來,將一封奏疏單獨呈上。、

朱祁鎮有些疑惑,在他的印象之中,內閣送票擬過的奏疏,都是一批一批的送,畢竟真正要緊事務,大部分都在朱祁鎮這裡。

大明九邊軍鎮總兵,鎮守太監,大明各省巡撫,大明六部五寺,都察院,五軍都督府,再加上南京留守,已經各藩王的奏疏,都是直接分到朱祁鎮這裡。

朱祁鎮看過之後,才下內閣處置的。

朱祁鎮問道:“今天只有這一封奏疏?”

懷恩說道:“陳老先生說,這一封奏疏關係重大,他不敢做主,請陛下聖裁。”

朱祁鎮打開一看,臉色陡變。說道:“錦衣衛是做什麼吃的?傳錦衣衛指揮使王裕。”

“是。”懷恩立即說道。

不過片刻王裕就來了,他來了之後立即跪倒在地上,說道:“臣拜見陛下。”

朱祁鎮讓懷恩將奏疏給王裕,說道:“如此大事,居然要讓遼東方面告訴我,錦衣衛就是如此做朕的耳目嗎?”

王裕接過奏疏一看,說道:“臣知罪,只是錦衣衛的大部分精力在邊疆,瓦刺,西南,乃至於南海,朝鮮向來恭順,幾年來又兩喪兩主,臣以爲朝鮮威脅降低,這才降低對朝鮮的關注度的。這都是臣的錯。”

朱祁鎮也知道,錦衣衛與東廠不容易。

不是他們不給力,而是朱祁鎮要求太高了,在後世信息時代,一個新聞傳出來,幾十分鐘之內,就能繞着地球跑幾個圈了。

但是在這個時代,消息的傳遞速度極慢,一個消息半個月一個月之後傳遞到朱祁鎮的耳朵之中,已經不錯。

甚至有些消息要經年之後,朱祁鎮才能知道。

朱祁鎮說道:“立即去查,查查這裡面所說的是真的還是假的,然後查,朝鮮王是不是還活着。”

“是。”王裕立即說道。恭送送回奏摺,緩緩退出暖閣。他一出了乾清宮之後,就開始大步流行的走起來。

如果不是在宮中不能失儀,他都要跑起來了。

王裕之所以能坐穩錦衣衛指揮使這麼多年,就是靠着超強的行動能力,今天他被朱祁鎮訓斥了,對於錦衣衛來說,估計將會有好幾個不眠之夜了。

朱祁鎮卻等不及錦衣衛的回報了,馬上傳見了徐有貞。

徐有貞聽朱祁鎮召見,表面沉穩鎮定,但是心中已經是一片狂喜了。他似乎看見了青雲之階。

朱祁鎮見了徐有貞,當頭問道:“你說的是鎮定嗎?”

徐有貞說道:“臣曾經出使朝鮮,在朝鮮住過一段時間,在朝鮮國內還是有幾個朋友的,其中就有朝鮮名將金宗瑞。”

朱祁鎮想了想,說道:“就是你奏疏所寫的,爲李瑈所殺的那個領議政。”

徐有貞說道:“正是。金氏一門幾乎全爲李瑈所殺,唯有金宗瑞的第三子,金承琉逃脫一劫,不敢在朝鮮國內住下去,因爲金氏在朝鮮延邊六鎮根基深厚,於是他來投奔於臣,臣才知道內情。”

朱祁鎮說道:“金宗瑞何以爲朝鮮名將?”

徐有貞說道:“朝鮮延邊六鎮都是金宗瑞打下來的,甚至建州衛前指揮使猛哥帖木兒之死,有人以爲是金宗瑞的手筆,而且他是朝鮮進士出身,乃是朝鮮莊憲王留下來輔佐恭順王。恭順王天不假年,又輔佐當今朝鮮王。”

朱祁鎮說道:“具體說說。”

雖然奏摺上說的已經很清楚了。但是朱祁鎮還是想聽當事人詳細說明。

朝鮮世宗大王,也就是大明朝廷所謂的莊憲王,在正統十五年去世了,朝鮮世子,也就是朝鮮所謂的文宗大王繼位。

但是這位文宗大王體弱,繼位三年就駕崩了。於正統十七年駕崩,他的兒子,十一歲就繼位,成爲朝鮮王。

只是這個孩子,什麼事情也做不了,面對咄咄逼人王叔,根本沒有辦法抵擋,乃至於大權都不在手中。

他只能與朝鮮文宗留下兩個輔政大臣共同-執政,一個是皇甫仁,一個就是金宗瑞。而就在今年十月,也就是一個多月之前,朝鮮首陽大君發動政變,殺了皇甫仁,金宗瑞之後篡位。

只是而今還在嚴密的封鎖消息之中,對內對外依舊是以朝鮮王的名義發號施令,說是朝鮮王有宿疾,不能理事,託付給叔父。

所以,這一件事情,不僅僅是大明還沒有弄清楚什麼事情,就是朝鮮國內一些地方也搞不清楚。

畢竟這所謂的朝鮮靖難,不過是一場政變。波及範圍不過是漢城內而已,不如大明轟轟烈烈打了四年仗。

消息還有隱瞞的餘地。

朱祁鎮將其中細節再聽了一遍,說道:“這個首陽大君,就是上一次來的朝鮮使節?”

徐有貞說道:“正是。”

朱祁鎮冷笑一聲,說道:“他大概覺得我大明沒有餘力吧。”

畢竟去年今年爲了賑災,弄得風雨飄搖的,這是瞞不過人的,而李瑈在篡位之前,還特地來大明一趟,他心中所想,朱祁鎮豈能不明白。

朱祁鎮心中暗道:“李瑈啊李瑈,我真不知道該怎麼謝你。”

朱祁鎮固然同情現在的朝鮮大王,畢竟他也是少年登基的,當初被人篡位的恐懼,現在想想有一點可笑,但是當時真的是深入骨髓之中。

只是再怎麼同情,他也是大明的君主,要爲大明的利益着想。

朝鮮兵馬如何,曹義也與之並肩作戰過,也沒有聽說過多厲害。朝鮮對大明最大的武器,從來不是兵馬,而是道義。

如果朝鮮王非常恭敬,朱祁鎮也不好下手。而今朝鮮首陽大君做出了這一件事情,豈不是將藉口送到了朱祁鎮的手中。

朱祁鎮心中暗自興奮。

因爲朝鮮與瓦刺不一樣的。

瓦刺是一個窮國,草原之上,除卻馬比較稀罕之外,沒有什麼是大明需要的物資,但是朝鮮卻不一樣了。

朝鮮雖然也窮,但是畢竟是一個農業國,產出的糧食不少。而且吞併了朝鮮,可以爲海西之後盾。

而這正是徐有貞在奏疏上所言的。

這也是朱祁鎮爲什麼看了這麼激動的原因,因爲這奏疏不僅僅說了朝鮮發生的事情,還旗幟鮮明的提出了,大明作爲朝鮮宗主國,在朝鮮發生這樣的事情,應該維護綱常,撥亂反正。

也就是出兵朝鮮。

朱祁鎮說道:“朝鮮乃不徵之國,此事,朕派使臣訓斥一二即可,何必勞煩大兵?”

第四章 太后第七十五章 郭登的應手第一百二十一章 安南捷報第五十六章 朝鮮兩班第四十三章 海西經營第九十章 一巴掌一甜棗第四十章 雨夜奪城第七十一章 大朝會第一百一十七章 雨季的來臨第四十三章 正統歷第四十三章 石炭第三章 此長城非彼長城第八十九章 御前會議之餘音第三十五章 精簡少府第八十三章 日本兩幕府第二百四十八章 報仇第三章 此長城非彼長城第五章 都是壞消息第一百三十三章 瓦刺臨邊第五十六章 亦失哈第一百五十一章 兵部尚書的人選第一百四十六章 回天之力第一百零八章 倭寇疑雲第十五章 李實的辦法第四十六章 重構東北戰略第一百三十八章 瓦刺退兵第一百二十五章 人生一場大夢第二百零三章 楊洪掛帥第五十四章 吳士漣的絕望與希望第八十三章 武進惲家第六十四章 田制第八十九章 太皇太后的考驗第三十三章 有變第一百四十章 今日方知獄吏之貴第二百三十九章 阿刺知院退兵第八十八章 錢婉兒的一天第八十六章 大婚第八十三章 日本兩幕府第三十三章 瓦刺的兵器來源第六十六章 突擊兀良哈第二十九章 塵埃落定大藤峽第一百零四章 鐵甲鏗鏘第一百五十三章 郕王入武學第九十三章 小夫妻第二百三十五章 突如其來的血戰第十三章 建州女真第一百零三章 廢天皇第六十九章 松花江水師第五十二章 南北之爭第五章 太后二第三章 西南風波起第三十四章 黎思誠第一百五十四章 瓦刺的試探第九十章 貝琳第六十三章 自省第一百二十五章 人生一場大夢第二十八章 決戰前奏第一百零六章 足利義政第八十三章 西事急第三十四章 王振之死第一百六十一章 秋風秋雨愁殺人第二百三十五章 突如其來的血戰第七十一章 教子第三十七章 漢城之戰第一百三十九章 楊溥的政治理念第一百三十八章 鹽業帝國的景願第一百七十二章 張宗周孤身歸北第七十三章 大宴第一百四十六章 西域攻伐總戰略第一百一十四章 議麓川五第一百三十四章 出巡第二百五十一章 善後第八十五章 更改方略第一百零七章 掀牌第六十九章 多事之秋第四十章 思任發之死第九十五章 開海七第一百三十二章 慶都公主所求第六十一章 新內閣第十六章 經筵第五十章 英國公餘威第五十三章 中學教材第一百九十三章 瓦刺的崩潰第三十一章 崩潰的開始第六十四章 平越策第一百四十九章 保河濟運第二章 外戚第十五章 遺詔二第二十五章 丘濬的實學思想第一百零九章 甘肅在行動第二十八章 江南重賦第十九章 百姓苦第三十四章 王振之死第五十章 英國公餘威第一百三十五章 北方鐵都第九十章 工部侍郎彭誼第二十九章 兌子第二十二章 破大藤峽之策第四十四章 瓦刺退兵第一百五十六章 塵埃落定大本堂
第四章 太后第七十五章 郭登的應手第一百二十一章 安南捷報第五十六章 朝鮮兩班第四十三章 海西經營第九十章 一巴掌一甜棗第四十章 雨夜奪城第七十一章 大朝會第一百一十七章 雨季的來臨第四十三章 正統歷第四十三章 石炭第三章 此長城非彼長城第八十九章 御前會議之餘音第三十五章 精簡少府第八十三章 日本兩幕府第二百四十八章 報仇第三章 此長城非彼長城第五章 都是壞消息第一百三十三章 瓦刺臨邊第五十六章 亦失哈第一百五十一章 兵部尚書的人選第一百四十六章 回天之力第一百零八章 倭寇疑雲第十五章 李實的辦法第四十六章 重構東北戰略第一百三十八章 瓦刺退兵第一百二十五章 人生一場大夢第二百零三章 楊洪掛帥第五十四章 吳士漣的絕望與希望第八十三章 武進惲家第六十四章 田制第八十九章 太皇太后的考驗第三十三章 有變第一百四十章 今日方知獄吏之貴第二百三十九章 阿刺知院退兵第八十八章 錢婉兒的一天第八十六章 大婚第八十三章 日本兩幕府第三十三章 瓦刺的兵器來源第六十六章 突擊兀良哈第二十九章 塵埃落定大藤峽第一百零四章 鐵甲鏗鏘第一百五十三章 郕王入武學第九十三章 小夫妻第二百三十五章 突如其來的血戰第十三章 建州女真第一百零三章 廢天皇第六十九章 松花江水師第五十二章 南北之爭第五章 太后二第三章 西南風波起第三十四章 黎思誠第一百五十四章 瓦刺的試探第九十章 貝琳第六十三章 自省第一百二十五章 人生一場大夢第二十八章 決戰前奏第一百零六章 足利義政第八十三章 西事急第三十四章 王振之死第一百六十一章 秋風秋雨愁殺人第二百三十五章 突如其來的血戰第七十一章 教子第三十七章 漢城之戰第一百三十九章 楊溥的政治理念第一百三十八章 鹽業帝國的景願第一百七十二章 張宗周孤身歸北第七十三章 大宴第一百四十六章 西域攻伐總戰略第一百一十四章 議麓川五第一百三十四章 出巡第二百五十一章 善後第八十五章 更改方略第一百零七章 掀牌第六十九章 多事之秋第四十章 思任發之死第九十五章 開海七第一百三十二章 慶都公主所求第六十一章 新內閣第十六章 經筵第五十章 英國公餘威第五十三章 中學教材第一百九十三章 瓦刺的崩潰第三十一章 崩潰的開始第六十四章 平越策第一百四十九章 保河濟運第二章 外戚第十五章 遺詔二第二十五章 丘濬的實學思想第一百零九章 甘肅在行動第二十八章 江南重賦第十九章 百姓苦第三十四章 王振之死第五十章 英國公餘威第一百三十五章 北方鐵都第九十章 工部侍郎彭誼第二十九章 兌子第二十二章 破大藤峽之策第四十四章 瓦刺退兵第一百五十六章 塵埃落定大本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