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四章 瓦刺的試探

第一百五十四章 瓦刺的試探

正統十三年七月的黃河決口,可以說是震動天下。

瓦刺自然不可能不知道。

也先一面在整合內部的同時,一面在關注大明朝廷的一舉一動,但是經過去年的試探之後,也先深刻的感受到了一點。

大明是一塊硬骨頭。

這與之前打的瓦刺,兀良哈,女真各部,都是不一樣的。

決計不能小窺。

但是卻又不能不打。

一來是也先家族的政治野望,畢竟瓦刺三代人的奮鬥,可不是爲了做大元丞相淮王的。二來也是北方部落的特性。

也先所統合的大元帝國,或者自稱的北元,即便在當時不被大明承認,即便放在後世也不被史學家承認。

原因很簡單。

元朝最後的主力在捕魚兒海覆滅之後,所謂北元已經失去了國家形式,退化成了部落聯盟的形態。

也先與脫脫不花的矛盾,已經也先所代表的大元中樞與地方部落首領的矛盾,種種矛盾也先也只能調和,而不能解決。

所以,也先寧可南下死上一批人,也不願意再打一場內戰。

所以,南下一戰,在瓦刺統一蒙古之後,就是必然。即便也先不打,也有其他人會打,無非是時間上的改變而已。

但是即便也先知道,黃河決口,漕運中斷之後,也沒有下定決心。

他處於一種猶豫不絕的狀態,他覺得這是一個好機會,同時他又擔心,即便這樣對大明國力的消弱又有多少啊?

他請來張宗周。

張宗周說道:“王爺的意思,臣明白,南朝小皇帝,年紀雖然輕,但卻不是一個易與的,這十幾年來,河北水利,開海轉海運,改革鹽政,從明宣宗之後,大明非但沒有衰落,反而興旺之像。”

“別的不說,單單是砸在九邊的銀子,每年就已經超過百萬兩之多。現在不打,將來恐怕越難打了。”

也先說道:“正是如此。”

這個想法也先一直是模模糊糊的有,但是說不清楚,被張宗周一說,才明白自己一直以來隱隱約約的擔心。也先嘆息一聲說道:“果然是生子當如孫仲謀。”

也先將朱祁鎮當成兒子輩,朱祁鎮知道定然會很生氣,但是也先的年紀比朱祁鎮大上小二十歲,根本就是兩輩人。

有些事情,朱祁鎮自己沒有什麼感覺。反而是敵人感覺很深。朱祁鎮在忌憚瓦刺戰馬衆多,卻不知道也先也忌憚,朱祁鎮這幾年改革,兵精馬壯算不少,但銀兩卻是很足的。

張宗周說道:“我瓦刺的底子比不得大明,南下之戰,不是大勝,就是敗仗,根本就是一場豪賭,故而王爺擔心而今南朝即便將精力放在黃河之上,我朝四十萬鐵騎,也衝不破宣大的防線。”

也先說道:“先生是我知己,而今先生有何高見?”

張宗周說道:“高見沒有,卻有一個笨辦法。王爺也明白,這一戰定然要打的,何不試探一下南朝。”

也先說道:“試探?你說求公主?”

張宗周說道:“王爺英明。”

瓦刺向大明求公主,已經不是第一次了。脫歡就求過一次,只是脫歡當時的還不能越也先現在相比。

也先數年的征戰,已經將瓦刺的實力擴展到了歷史上最高峰。甚至可以名列,匈奴,鮮卑,突厥,蒙古之間了。

現在也先有更加足夠的底氣,去向大明求公主了。

當然了,雙方雖然還沒有到箭在弦上,不得不發的地方,但是暗潮涌動,只留下面子功夫。

如果大明真肯嫁公主,也先反而更要打了。

原因很簡單,大明太宗皇帝的遺詔。“我朝國勢之尊,超邁前古,其馭北虜西蕃,無漢之和親,無唐之結盟,無宋之納歲幣,亦無兄弟敵國之禮,其來朝貢,則以恩禮待之。”

這一段乃是太宗皇帝的詔書。

後世不和親,不納貢,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是從這一段話中提煉出來的。

所以,大明政治風潮都是對外強硬。

如果大明反常的同意和親,反而說明大明的情況真的不好。而如果大明不答應,具體情況就具體分析。

從大明應對求親的動靜上,也能看出來大明到底是什麼樣子。

也先說道:“不錯,退可攻,進可守,只是這一件事情,本王不放心別人去辦,就請張先生代本王走一趟北京城吧。”

張宗周說道:“請王爺放心,臣定然將南朝虛實探聽的明明白白。”

也先說道:“好,北京方面所有人手,都歸你調遣。”

張宗周說道:“謝王爺,臣以爲我們從頭開始,這一次使團就派三千五百人如何?”

也先說道:“不錯。”

朱祁鎮早已下過詔書,對瓦刺使團人數,做了規定,不能超過三千人。

這一次張宗周就是明顯要試探一下大明的底線了。

獨石堡。

作爲大明孤懸塞外的一處要地,靠着一塊完整的石頭山。易守難攻。只是而今楊洪已經不在這裡駐守。

在這裡駐守的是楊洪的長子楊俊。

楊洪已經成爲大同守將了。

此刻楊俊額頭微微見汗,城堡之下,數千馬隊正在與大明邊軍對峙,雙方相距百步,刀出鞘,弓上弦,遙遙相對,似乎一聲令下,一場廝殺就要掀起來了。

作爲整個大明最深入草原的邊塞,這裡是入關的要道,也是大明與草原關係的風向口。瓦刺與大明的關係如何,這裡比北京更不先知道。

經過去年的對峙之後。

大明與瓦刺之間關係,已經無限趨近破裂了。

這樣的情況,已經是日常調劑了。更不要說,瓦刺已經將大寧開平列爲馬場,雙方的戰略緩衝,已經很少了。

彼此斥候的廝殺,早已成爲家常便飯了。

只是這數千人的對峙,卻還是少有的。

說實話,楊俊都有一些承受不住壓力。

楊俊問道:“大同來人了沒有?”

“將軍還沒有。”身邊一個士卒說道。

楊俊有些煩躁的說道:“怎麼還不來啊。”

這一次的事情,不是別的,就是瓦刺使團入關,楊俊派人清點人數,發現有三千多人,這是萬萬不行的。

不合規矩。

所以瓦刺人就鼓譟起來,似乎想要一場大戰。

如果說僅僅是幾千人,楊俊自然不擔心,楊俊雖然作爲楊洪的兒子,沒有學到楊洪多少本事,但是獨石堡重要之極,朝廷數次加固。

城池雖然不大,但卻是一座軍事要塞,防備森嚴,還有數千士卒,馬步皆有,區區三千瓦刺人算不了什麼。

但是北邊似乎還有瓦刺大隊人馬在。

楊俊很擔心,這是一場大戰的開始。更擔心作爲瓦刺與大明第一戰,他能不能堅守住獨石堡,一想到幾乎無邊無際的瓦刺鐵騎,楊俊頭上的汗冒得就更快起起來。

“報,傳武進侯將令,放瓦刺使團入關。”一個信使氣喘吁吁的跪在楊俊身前。

楊俊這才鬆了一口氣,說道:“知道了,讓下面放瓦刺人入關,同樣注意一點,別被人給陰了,防着瓦刺奪關。”

隨着楊俊一聲令下,獨山堡大門大開,與瓦刺士卒對峙的官員緩緩的收了起來,瓦刺人簇擁着無數馱馬,進入了獨山堡之中。

通過獨山堡,他們要進入宣大,再進入北京。到達大明的中心。

一時間剛剛壓抑的氣氛,似乎變得不一樣了。

而也先就在小半個時辰之後,聽到了這個消息,他微微一笑,心中暗道:“看來這一次黃河折騰南朝不輕啊。”

第一百七十六章 瓦刺消息第四十三章 海西經營第一百零三章 海西攻防戰第一百一十四章 勳貴圈子的爛事第一百三十三章 奪會昌伯爵第五十章 官茶與商茶第二十七章 鴨綠江畔第七十七章 于謙說太皇太后二第十一章 甲光向日金鱗開第八十六章 烏斯藏第八章 千秋萬壽宴第五十九章 滹沱河道知多少第一百三十九章 楊溥的政治理念第一百四十九章 保河濟運第二十九章 辟雍之殿第四十七章 西虜寇邊第五十章 官茶與商茶第一百三十一章 朱祁鎮的試探第二十三章 知道了第五十章 金山銀山第一百二十九章 西征之議第三章 災年第一百零六章 朝鮮震動第三十一章,祭大成先師第八十三章 西事急第一百四十四章 大閱武學第一百五十二章 出塞之前第一百三十五章 大明的銀子在哪裡?第一百一十五章 侍疾第一十七章 皇后監國第一百零三章 往事二第三十二章 辟雍堂中第一百一十六章 臺灣置州第七十三章 黎思誠徵占城第七章 定國公的野望第一百五十五章 伯顏帖木兒的決心第二百一十七章 素衣臨朝第一百六十九章 盧溝河水情第一百二十七章 瓦刺新主第五十二章 于謙的去向第二百三十五章 突如其來的血戰第八十三章 弊政第二百一十九章 衛所腐朽的背後第一百五十九章 周忱的斂財手段第八十章 經筵第九十六章 開海八第三十一章,祭大成先師第二十一章 儒家激進派第八十二章 武進縣第一百一十七章 太醫院令樓元第五十七章 河北旱情第四十三章 正統歷第一百五十三章 郕王入武學第一百零一章 思明府之變第一百一十九章 男兒賭勝馬蹄下第一百零五章 朝鮮延邊之戰第七十一章 也先吐血第十五章 遺詔二第一百零八章 南洋水師大出血第二十一章 青貯第一百四十章 瓦刺使團第一百一十二章 議麓川三第十七章 西北馳道第一百三十三章 奪會昌伯爵第一百四十四章 大閱武學第一百四十三章 捏圓第九十九章 潯州城下第一百三十七章 見石亨第二百二十一章 往者不可諫第八十六章 西北亂局第四十五章 安南之糧第一百一十二章 東勝衛之戰第一百零四章 鐵甲鏗鏘第四十五章 孔府案第一百四十一章 錦衣衛的手段第二百一十九章 衛所腐朽的背後第六十三章 金蟬脫殼第一百三十三章 太子的錢袋子第三十五章 精簡少府第四十六章 重構東北戰略第一百一十六章 西南定策第一百一十八章 馬文升在天津第一百零一章 楊溥時代的開始第五十章 瓦刺二第七十四章 春耕準備第一百三十六章 錢第二百四十一章 失控的局勢第四十九章 京倉大火第一百章 平瑤策第五十八章 豐收第一百六十六章 戰略決議第十章 老臣于謙第一百三十二章 慶都公主所求第八十九章 陸永的抗爭第一百三十章 佛山造第八十八章 對江南重賦不同的看法第七十二章 木蘭河衛之屠第一百四十七章 水利派的崛起第一百八十三章 背城而戰第一百二十五章 下鄉
第一百七十六章 瓦刺消息第四十三章 海西經營第一百零三章 海西攻防戰第一百一十四章 勳貴圈子的爛事第一百三十三章 奪會昌伯爵第五十章 官茶與商茶第二十七章 鴨綠江畔第七十七章 于謙說太皇太后二第十一章 甲光向日金鱗開第八十六章 烏斯藏第八章 千秋萬壽宴第五十九章 滹沱河道知多少第一百三十九章 楊溥的政治理念第一百四十九章 保河濟運第二十九章 辟雍之殿第四十七章 西虜寇邊第五十章 官茶與商茶第一百三十一章 朱祁鎮的試探第二十三章 知道了第五十章 金山銀山第一百二十九章 西征之議第三章 災年第一百零六章 朝鮮震動第三十一章,祭大成先師第八十三章 西事急第一百四十四章 大閱武學第一百五十二章 出塞之前第一百三十五章 大明的銀子在哪裡?第一百一十五章 侍疾第一十七章 皇后監國第一百零三章 往事二第三十二章 辟雍堂中第一百一十六章 臺灣置州第七十三章 黎思誠徵占城第七章 定國公的野望第一百五十五章 伯顏帖木兒的決心第二百一十七章 素衣臨朝第一百六十九章 盧溝河水情第一百二十七章 瓦刺新主第五十二章 于謙的去向第二百三十五章 突如其來的血戰第八十三章 弊政第二百一十九章 衛所腐朽的背後第一百五十九章 周忱的斂財手段第八十章 經筵第九十六章 開海八第三十一章,祭大成先師第二十一章 儒家激進派第八十二章 武進縣第一百一十七章 太醫院令樓元第五十七章 河北旱情第四十三章 正統歷第一百五十三章 郕王入武學第一百零一章 思明府之變第一百一十九章 男兒賭勝馬蹄下第一百零五章 朝鮮延邊之戰第七十一章 也先吐血第十五章 遺詔二第一百零八章 南洋水師大出血第二十一章 青貯第一百四十章 瓦刺使團第一百一十二章 議麓川三第十七章 西北馳道第一百三十三章 奪會昌伯爵第一百四十四章 大閱武學第一百四十三章 捏圓第九十九章 潯州城下第一百三十七章 見石亨第二百二十一章 往者不可諫第八十六章 西北亂局第四十五章 安南之糧第一百一十二章 東勝衛之戰第一百零四章 鐵甲鏗鏘第四十五章 孔府案第一百四十一章 錦衣衛的手段第二百一十九章 衛所腐朽的背後第六十三章 金蟬脫殼第一百三十三章 太子的錢袋子第三十五章 精簡少府第四十六章 重構東北戰略第一百一十六章 西南定策第一百一十八章 馬文升在天津第一百零一章 楊溥時代的開始第五十章 瓦刺二第七十四章 春耕準備第一百三十六章 錢第二百四十一章 失控的局勢第四十九章 京倉大火第一百章 平瑤策第五十八章 豐收第一百六十六章 戰略決議第十章 老臣于謙第一百三十二章 慶都公主所求第八十九章 陸永的抗爭第一百三十章 佛山造第八十八章 對江南重賦不同的看法第七十二章 木蘭河衛之屠第一百四十七章 水利派的崛起第一百八十三章 背城而戰第一百二十五章 下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