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章 瓦刺使團

第一百四十章 瓦刺使團

當京中的喧鬧之極的時候。

禮部的一處院子之中,四周都有京營士卒把守。連一隻蒼蠅都飛不出去。看似是貴賓,卻是牢籠。

在其中的不是別人,正是伯顏帖木兒。

阿次帖木兒所選的路線不錯。

伯顏貼木兒到了西北,各級將領不敢怠慢,就報到了于謙這裡。

于謙自然是做不到封鎖消息,斬殺使臣的事情。

且不說人臣沒有外交之權,不管他支持還是反對議和,他都不可能對北京隱瞞,其次,在於謙看來,仗打到這個地步,已經可以緩一緩了。

要知道在永樂末年,太宗皇帝當時僅僅想與韃靼以瀚海爲界,只是太宗皇帝不知道該與誰談,那就是繼續打便是了。

而今朝廷已經做到了遠超太宗皇帝預期的事情。

于謙對於戰和之事,不置可否,但是卻也覺得與瓦刺的征戰,是該緩緩了。

保持同樣的想法的人,有相當一大部分文官。

而這意見一層層的傳導在陳循這邊。

陳循作爲首輔,天然具有兩面性,面對下面的百官,他代表君權,但是面對皇帝,他又要代表羣臣。

作爲兩者之間溝通的橋樑。

陳循不管是願意不願意,都必須承擔這樣的責任。

故而陳循就藉着瓦刺使臣這一件事情,來見朱祁鎮。

其實瓦刺使臣在京師已經有一段時間了,只是內閣屢屢進奏。朱祁鎮都拖着。

在陳循求見的時候,朱祁鎮正在教太子。

太子監國數月,更多是一個牌位而已。大事都發給行在,小事又內閣處置,但是即便如此,太子第一次接觸到國家大事,也存着好好學習的心思。

積存了好些問題。

此刻正在問朱祁鎮。

最大的問題就是賑災。

太子問朱祁鎮說道:“孩兒細細翻越了今年以來賑災奏摺,今年減免與發賑的糧食,大概有在一百五十萬石以上,孩兒覺得,這其中難道沒有情弊嗎?而且往年文檔來看,似乎年年都有賑災之舉。難道這天災真的沒有辦法避免嗎?”

朱祁鎮說道:“問的好,賑災裡面豈能沒有情弊,這裡面的情弊從來不少,謊報災情的,瞞報災情的,剋扣賑災糧的,如是種種。什麼花樣都有。”

朱祁鎮說到這裡,忍不住露出一絲譏笑。

官僚從古到今都是一個樣子,自然有被火災,被-自殺的事情發生。

朱祁鎮敢肯定,他每年發出的賑災糧,有一部分決計是被吞了。

“不過,生民爲重,有些事情不可深究,只是不可不查,每一次賑災過之後,朕都會令東廠錦衣衛查上一遍。”朱祁鎮說道。

太子說道:“可是東廠錦衣衛就可靠?”

朱祁鎮點點頭,說道:“我兒深得朕心,自然不能全信的,要對照三方面的文書,地方官的,御史的,東廠的,錦衣衛的,四方對照,差太多,自然是有問題的,就專門從錦衣衛之中挑選人再查,如果都一樣,問題更大。就從朝中選清正的官員,如耿九疇,王宇等人,讓他們再查一遍。”

太子有些不明白了,問道:“四方文書一樣,會有大問題?”

朱祁鎮卻沒有回答,說道:“這就是你今天的作業,好好想想吧。”

這個問題,朱祁鎮之前也沒有想到。因爲統計口徑調查方向不同,各方面的消息決計是有好些誤差的。

反正朱祁鎮還沒有見過,數年調查出來的事情都一模一樣的。

所以,但凡各個方面報上來的東西都一模一樣,只能說明地方上已經鐵板一塊,連東廠錦衣衛都被地方官收買了。

所以要派重臣去。全面大清洗。

朱祁鎮繼續說道:“至於天災能不能避免,我只是說人定勝天,我在河北投入大量人力物力,三湖五河工程,而今雖然河北屢有旱情,但是河北最少是一個平年,河北的富庶已經是北方之最了。”

“這就是人定勝天,但凡是天災,都是三分天災,七分人禍,這人禍,未必是有人禍害百姓,卻是人沒有將自己該做的做到位。只要勤修水利。順天而爲之,總有一天,即便有旱澇蝗災,對大明來說,也不過是清風拂面。”

朱祁鎮忽然想到了後世。他突然有一種想回去的感覺,因爲後世就已經做到了這一點,很多人面對臺風暴雨旱情,第一反應是拍抖音,卻不知道如果前翻數百年,這一場大雨,一場颱風,卻能決定很多人的生死。

太子不由憧憬的說道:“父皇,真的能做到嗎?”

朱祁鎮說道:“愚公移山而已,父皇做不到的,你做,你做不到的,你兒子做,子子孫孫無窮匱也,總有一天能做到的。”

太子說道:“孩兒明白。”

範弘隨即說道:“陛下,首輔到了。”

朱祁鎮說道:“他也該來了。讓他進來吧。”隨即讓太子去一邊旁聽,請了陳循進來。

陳循進來之後,向朱祁鎮行禮之後,隨即又向太子行禮。

對於太子參與政事,大部分朝臣都樂見其成。

這固然是很多文官對正統的推崇,也是大明的祖宗家法。

大明的祖宗家法對太子最爲寬厚,太子副君的權力在祖宗家法的層面加以確認,而且不管是朱標當初協助太祖皇帝執掌天下,還是仁宗皇帝當太子的時候,掌管天下庶務。

都已經說明了,大明太子突出的政治地位。

陳循先將瓦刺使臣的消息告訴朱祁鎮說道:“瓦刺使臣已經到了一個多有餘了,如何處置,還請陛下示下。”

朱祁鎮說道:“兩國交兵,不斬來使,朕也不能壞了規矩。讓他從哪裡來,卻哪裡去吧。”

陳循立即說道:“陛下大勝瓦刺,也先已死,而今漠北爲朝廷所有,瓦刺西遁,對朝廷已經沒有任何威脅了。陛下國雖大,忘戰必危,好戰必亡。還請陛下三思。”

陳循對朱祁鎮的反應,其實也是所預料的。

陳循當了幾年的首輔了,雖然很多時候不過是奉旨辦事而已。但是時間長了,對皇帝的心思,一些辦事的套路,也是很清楚的。

凡是朱祁鎮拖着不辦的事情,大多是與百官意見相左。

其實陳循也樂意拖着,只是而今卻是拖不下去了。

朱祁鎮說道:“陳先生,有些事情,你們忘記了,朕還沒有忘記,太廟之中,還有朕的罪己詔。不滅瓦刺,朕無言面對列祖列宗。”

朱祁鎮當初有意設置的障礙,此刻被搬出來了。

陳循也早有準備,說道:“陛下登基以來,澤被鳥獸,何況黎民,每當有天災,陛下必問,民可得食?而後食,問稼可得水,而後飲,愛民之心,與古之聖賢不差分毫。”

“但是從正統十四年以來,瓦刺被兵,戰死士卒不下數十萬之多,邊境士卒苦於轉運,河北百姓難於徵發。”

“陛下博愛天下百姓,何不念及區區之心,憐百姓之疾苦,暫罷兵事,與民休息。”

陳循的馬屁,讓朱祁鎮有些臉紅。

不過,他也知道陳循所言,未必不是真的。

是的,時代的每一顆沙粒,對一個家庭來說,都是不可承受之重,打仗從來不會不死人的。

燕然大捷,陣亡以及傷病而死的人,不少於兩萬。這背後就有兩萬個家庭,這兩萬個家庭多爲北地之人。

陳循所言,決計不是不真。

朱祁鎮也不是不知道,但是討價還價就是如此,朱祁鎮即便是先退一步,也要先進一步爲籌碼。

第五十七章 馳道利弊第一百零六章 折戟白藤江第二百四十二章 突如其來第六十二章 大明朝鮮女真第一百三十章 死諫第一百七十三章 脫脫不花賭贏了第六十四章 鳳凰衛第六章 李賢的作爲第一百零六章 射柳第一百零九章 待詔陸祥第七十八章 皇帝與楊溥第二百二十八章 列車爲城第三十六章 南方衛所第四十二章 流放海西第二百四十七章 撒網第五十二章 于謙的去向第一百一十五章 福建善後第一百三十八章 鹽業帝國的景願第一百三十章 謝家的家底第二十四章 願吾民無飢寒,願此河永定第二百一十八章 罪己詔第三十四章 倉稟足而識禮儀第一百七十一章 喜寧第十四章 李滿住第三十四章 遼東烽煙第五十九章 松潘舊事第一百章 心狠手辣石將軍第六十六章 解決問題第五十四章 吳士漣的絕望與希望第一百二十九章 大捷之後第七十七章 有驚無險第一百四十四章 襄王監軍第七十五章 郭登的應手第一百二十八章 藏地風雲第五十五章 送別第四十八章 廣西戰事第一百一十四章 各方雲動第七十一章 朱見治第十七章 李時勉第二百章 馬第一百一十 章 議麓川第四十一章 麓川大捷第七十九章 北京的工業體系第一百六十一章 秋風秋雨愁殺人第四十五章 石炭三第一章 瑞雪兆豐年第一百零六章 朝鮮震動第一百一十章 糧與銀第一百三十二章 狼第一百零四章 二月十五日第六十章 久旱甘霖第一百一十六章 皇太后心事第二百一十五章 孝子朱儀第一百二十九章 西征之議第一百一十六章 臺灣置州第六十章 一樹梅花開第一百二十九章 西征之議第八十章 西寧第一百一十八章 未入京城已憂心第二百一十三章 成國公的死訊第九十五章 任禮出鎮甘肅第一百三十八章 襄王之心第三十一章 崩潰的開始第二十七章 鴨綠江畔第六十二章 大明朝鮮女真第七十三章 礦業第四章 太后第一百二十九章 西征之議第六十九章 松花江水師第一百三十三章 瓦刺臨邊第五十五章 諸將第八十五章 日食不至第一百四十五章 青年才俊第九十八章 平衡第一百八十六章 出塞之前第二十一章 儒家激進派第八十三章 西事急第一百三十三章 傳國玉璽第八十六章 江南土地黑幕第二百四十章 謀事在人成事在天第八十一章 江南田畝狀況第一百一十九章 馬文升斷案第一百二十一章 楊洪到第一百二十一章 工部改革第八十九章 御前會議之餘音第二十八章 天理報第二十一章 北方民生之多艱第一百四十二章 限山隔海第四十一章 石亨第二十三章 從直隸開始第八十三章 弊政第七章 對五軍都督府的改造第七十四章 三喜衝厄第一百七十章 海河方案第十六章 吾道成矣第一百二十章 燕然山下第一百七十章 東廠內第一百零七章 掀牌第一百二十二章 一漢當幾胡?第六十三章 金蟬脫殼
第五十七章 馳道利弊第一百零六章 折戟白藤江第二百四十二章 突如其來第六十二章 大明朝鮮女真第一百三十章 死諫第一百七十三章 脫脫不花賭贏了第六十四章 鳳凰衛第六章 李賢的作爲第一百零六章 射柳第一百零九章 待詔陸祥第七十八章 皇帝與楊溥第二百二十八章 列車爲城第三十六章 南方衛所第四十二章 流放海西第二百四十七章 撒網第五十二章 于謙的去向第一百一十五章 福建善後第一百三十八章 鹽業帝國的景願第一百三十章 謝家的家底第二十四章 願吾民無飢寒,願此河永定第二百一十八章 罪己詔第三十四章 倉稟足而識禮儀第一百七十一章 喜寧第十四章 李滿住第三十四章 遼東烽煙第五十九章 松潘舊事第一百章 心狠手辣石將軍第六十六章 解決問題第五十四章 吳士漣的絕望與希望第一百二十九章 大捷之後第七十七章 有驚無險第一百四十四章 襄王監軍第七十五章 郭登的應手第一百二十八章 藏地風雲第五十五章 送別第四十八章 廣西戰事第一百一十四章 各方雲動第七十一章 朱見治第十七章 李時勉第二百章 馬第一百一十 章 議麓川第四十一章 麓川大捷第七十九章 北京的工業體系第一百六十一章 秋風秋雨愁殺人第四十五章 石炭三第一章 瑞雪兆豐年第一百零六章 朝鮮震動第一百一十章 糧與銀第一百三十二章 狼第一百零四章 二月十五日第六十章 久旱甘霖第一百一十六章 皇太后心事第二百一十五章 孝子朱儀第一百二十九章 西征之議第一百一十六章 臺灣置州第六十章 一樹梅花開第一百二十九章 西征之議第八十章 西寧第一百一十八章 未入京城已憂心第二百一十三章 成國公的死訊第九十五章 任禮出鎮甘肅第一百三十八章 襄王之心第三十一章 崩潰的開始第二十七章 鴨綠江畔第六十二章 大明朝鮮女真第七十三章 礦業第四章 太后第一百二十九章 西征之議第六十九章 松花江水師第一百三十三章 瓦刺臨邊第五十五章 諸將第八十五章 日食不至第一百四十五章 青年才俊第九十八章 平衡第一百八十六章 出塞之前第二十一章 儒家激進派第八十三章 西事急第一百三十三章 傳國玉璽第八十六章 江南土地黑幕第二百四十章 謀事在人成事在天第八十一章 江南田畝狀況第一百一十九章 馬文升斷案第一百二十一章 楊洪到第一百二十一章 工部改革第八十九章 御前會議之餘音第二十八章 天理報第二十一章 北方民生之多艱第一百四十二章 限山隔海第四十一章 石亨第二十三章 從直隸開始第八十三章 弊政第七章 對五軍都督府的改造第七十四章 三喜衝厄第一百七十章 海河方案第十六章 吾道成矣第一百二十章 燕然山下第一百七十章 東廠內第一百零七章 掀牌第一百二十二章 一漢當幾胡?第六十三章 金蟬脫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