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 章 議麓川

第一百一十章議麓川

朱祁鎮按部就班的回到大內之中,關於麓川之事會議也急不可待了。

這一兩日之內,各方人士都爲麓川之事議論紛紛。

朱祁鎮首先看到是各方奏摺。

結果不出朱祁鎮所料,是羣情激奮。大部分朝臣都支持大舉增兵雲南,回擊麓川。

但是並非沒有雜音的。

朱祁鎮就發現兩人反對徵麓川,一個乃是禮部主事劉球,另外一個就是刑部右侍郎何文淵。

這兩人都有名臣之姿。

禮部主事劉球倒也罷了,他是永樂十九年進士,與于謙同科。于謙向朱祁鎮提過劉球,說他乃古之君子。

但是朱祁鎮並不是多看重他。

蓋因從他履歷就可以看出來,他是單純的詞臣。又是在禮部任職,在士林之中聲望很高,但是在朱祁鎮看來,不過爾爾。

但是何文淵就不一樣了。

何文淵乃是地方官出身,曾經治行浙東第一,是一步步從縣令,知府升上來的,對地面情弊知道太多了。

他既然說不行,自然是很有原因的。

所以,朱祁鎮將那些支持增兵雲南的奏摺撇開,先細細看何文淵的奏疏。

何文淵的奏摺最重要的地方有兩次,他提出了雲南征戰後勤上的困難,必然是天下騷動。其次,就是善後問題。得其地不可居,得其民不可使,最後朝廷還是要退回來的。這種情況,對朝廷沒有利益可言。

也提出瞭解決方法。

就是派重將坐鎮雲南,如趙充國平地羌亂,且屯且戰,動兵不多,加以時日。必然能奏捷。

朱祁鎮覺得,何文淵所言並非沒有道理。

只是良將難尋。

如果沐晟有能力的話,就不會讓麓川坐大到如此地步。但是沐家兩代坐鎮雲南,換沐家易他將,且不說沐家在雲南的影響力。

單單是勝任的將領就少之有少。

何文淵的意思,將戰事侷限於雲南一地,哪怕打的時間長一點,也不要緊。要坐鎮雲南的將領,自然要年紀輕一點,熬得住南方氣候。並上馬能理兵,下馬能屯田,並能壓服沐家,讓沐家爲之所用。

這樣大將,朱祁鎮的夾帶之中是沒有的。

而且何文淵畢竟長期在內地任職,對麓川的形式並不瞭解。在何文淵看來麓川不過彈丸之地,兵不過萬。

卻不知道麓川本部就有數十萬百姓,影響力遍佈千里之內。儼然一國,其勢不過稍弱安南而已。

朱祁鎮擔心,如果不舉增兵,大理,楚雄都危險了,雲南非我所有。

打贏容易,如何一勞永逸就難了。

朱祁鎮看過何文淵的奏疏之後,纔去看朝臣支持大舉增兵的奏疏。

這是朱祁鎮從太皇太后那邊學習的辦法,無論什麼時候,先看弱勢一方的奏疏,並非不合流的聲音一定都對。

而是在幾乎舉朝都一個聲音說話的時候,發出不同意見,這本身就需要極大的勇氣的。不管對錯,都應該慎重對待。

支持開戰的人之中,也有兩人的奏疏,朱祁鎮細細看過。

其一就是張輔,其二就是楊榮。

張輔就不用說了。

張輔對外,從來是強硬派。

在棄安南一事上,即便滿朝文武都贊成,張輔還是據理力爭。而今他更是在奏疏上表明,而今不增兵雲南,就是棄雲南。

第二個就是楊榮。

楊榮就要比張輔理智多了,不過,他比張輔更進一步,如果說張輔還再說,朝廷爲什麼一定要增兵雲南。那麼楊榮就要開除方略了,舉薦王驥督師,蔣貴爲主將,帶領邊軍一部,還有南方衛所軍隊南下雲南。

朱祁鎮想了想,對王振說道:“將其他支持出兵的奏摺,全部貼上節略,等朕回來看。”

王振立即說道:“是。”

下面支持出兵的奏疏,最少有幾百本。朱祁鎮自然不會一一都看過。他還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那就是去見太皇太后。

畢竟而今真正決定朝廷大事的,還是太皇太后。

太皇太后未必想爲了麓川大動干戈。

朱祁鎮做如此想,也就將楊榮的奏疏與何文淵的奏疏一併帶上去了。

到了慈寧宮,朱祁鎮見太皇太后躺在躺椅之上,一晃一晃的,眼皮垂下來,似乎已經睡着了。

太皇太后似乎老得特別快。

歲月似乎在他身上加速流過。

在數年之前,太皇太后還行走如風,根本不用人攙扶,但是而今太皇太后的精神大不如前,身邊一根柺杖,也成爲身前常備的物件。

這似乎也是太皇太后有意將朱祁鎮推上前臺的原因之一。

“娘娘,娘娘。”朱祁鎮半跪在太皇太后的躺椅前面。小聲說道。

太皇太后口中咕嘟一聲,這才睜開眼睛,見了朱祁鎮說道:“皇帝,你來了。”

朱祁鎮說道:“正是孫兒。”

太皇太后說道:“你做得不錯,有幾分靜氣了。卻是我老了,想的有些差了。”

朱祁鎮知道太皇太后所言,乃是他在南海子並沒有回來,而是正常狩獵完了之後,纔回來這一件事情。

“都是娘娘教得好。”朱祁鎮笑道。

太皇太后說道:“小馬屁精。”太皇太后從躺椅上站起來,朱祁鎮立即攙扶着,如果剛剛開始,朱祁鎮攙扶太皇太后,還是虛虛攙扶,不過是做個樣子而已,但是而今他卻能感受到太皇太后身上的重量。

太皇太后真的老了。

朱祁鎮攙扶太皇太后,小步向前走,太皇太后一邊走一邊說道:“你來是爲了麓川一事吧。”

朱祁鎮說道:“娘娘英明,這一件事情,總要是內閣六部五軍都督府都察院都到,到底該有一個什麼章程,還請娘娘示下。”

正如一些人說的,會議越大,很難有一個統一的決定。很多決定都是大會之前已經決定的。

大會上不過是統一思想而已。

太皇太后嘆息一聲,說道:“皇帝啊,我是不是錯了,我不過是想太太平平過日子,這不好嗎?韃子也就罷了,畢竟是世仇,但是麓川又是怎麼回事?”

“還讓不讓人安安分分過日子了。”

朱祁鎮說道:“娘娘,麓川也是世仇。”

太皇太后有些詫異,說道:“有嗎?”

朱祁鎮不得不將麓川的由來全部說了出來,朱祁鎮說道:“黔寧王大破任思發之父,將麓川分爲十幾個土司。而今任思發而今想重振家業。”

太皇太后已經到了大殿之中,坐在交椅之上,這才說道:“想起來了,黔寧王定邊之戰,打得就是他家啊。”

朱祁鎮有些哭笑不得,也不知道太皇太后是真不記得了,還是從來沒有將麓川當一回事。

太皇太后說道:“而今想不打都不行了,下面的人都是什麼章程。”

朱祁鎮隨即將楊榮與何文淵的奏疏抵上去。

太皇太后眼睛也有些花了,不耐煩看,讓朱祁鎮讀。

朱祁鎮將兩封奏疏都讀了。太皇太后沉默了一會兒說道:“皇帝,你是什麼意思?”

朱祁鎮說道:“孫兒其實不想打的,畢竟我朝大敵乃是瓦刺,孫兒不同意任何從九邊調兵的舉動。乃至於京營。但是指望南方的衛所,恐怕不能平麓川。”

“這是兩難。”

太皇太后說道:“你覺得何文淵說的怎麼樣?”

朱祁鎮心中暗道:“果然,太皇太后還是喜歡何文淵的辦法。”這就是朱祁鎮將何文淵的奏疏拿來的原因所在。

他覺得這一封奏疏要比楊榮的奏疏更合太皇太后的心意。朱祁鎮嘆息一聲,說道:“孫兒也知道何大人的辦法似乎好一點,只是不行。”

第一百六十六章 戰略決議第二百四十七章 撒網第二百四十二章 突如其來第七十一章 教子第三十三章 一道德而同風俗第七十六章 于謙說太皇太后第一百六十三章 好爲之第二十六章 換講官之意第一百五十八章 皇后有孕第一百八十八章 孤注一擲第一百三十五章 也先窺邊第六十六章 突擊兀良哈第一百一十三章 困獸之鬥第一百七十五章 正統十四年第二百二十二章 來者猶可追第一百六十四章 王翱第九十一章 公主下嫁第二十三章 直隸省內部問題第一章 太子在西北第一百三十一章 太子見冼景第七十九章 南洋近況第七十章 肇州破敵第八十二章 錢夫人之心第三十八章 楊溥請辭第一百一十六章 易知單第一百一十九章 男兒賭勝馬蹄下第六十三章 金蟬脫殼第六十七章 銀幣銅錢兩級體系第九十九章 不可讓楊士奇沒有好結果第五十七章 河北旱情第八十一章 馬政第八十八章 冼駙馬?第一百三十九章 分殊定理外王道第二章 外戚第八十九章 于謙的西北政策第一百三十七章 蒸汽機的窘境第八十章 寇深第三十四章 黎思誠第四章 可憐的王振第一百零四章 二月十五日第七十二章 木蘭河衛之屠第六十八章 諸子第八十一章 黃河水患第一百二十二章 治政學院第八章 張輔眼中的雲南戰局第一百五十一章 武學的意義第八十五章 日食不至第二百一十九章 衛所腐朽的背後第七十一章 教子第一百四十五章 李賢思路第一百五十四章 瓦刺的試探第七十二章 大朝會二第一百五十三章 吉曲之戰第一百二十九章 慶都公主駙馬第二百四十二章 突如其來第一百八十章 登壇拜將第二十三章 知道了第一百三十九章 楊溥的政治理念第七十八章 祖孫盡釋前嫌第一百七十九章 成國公之心第六十七章 風雨將至第六十五章 調整政策第十七章 江南大雪連四旬第一百一十六章 海運總兵官第十六章 大捷消息第十九章 破朝鮮之策第一百二十七章 揚州謝氏析產案第七十二章 門頭溝至京城線第十三章 劉定之入閣第五十五章 諸將第五十三章 粉身碎骨渾不怕第八十五章 尚書們的疑惑第九十九章 西軍脆敗第十一章 朝鮮靖難第九章 蹇公第一百四十六章 乾清宮侍衛換血第一百零三章 韓雍的手段第八十八章 錢婉兒的一天第四十一章 石亨第一百六十二章 廢南京六部的構想第一百三十一章 監國第一百二十六章 寧化黃氏第一百七十二章 良藥苦口第三章 此長城非彼長城第八十八章 對江南重賦不同的看法第四十四章 李時勉到第一百二十章 屠萬是爲雄第九十四章 明軍東來第六十五章 肇州血戰第七章 你打你的,我打我的第七十七章 于謙說太皇太后二第六十九章 水師主導權第二百三十四章 阿刺知院的等待第四十三章 萬方有過,罪在朕躬第一百二十四章 地震三第一百八十七章 兵疲將驕第一百四十二章 政治改革的預想第四十六章 石炭四第二十章 治水三人小組第一百二十九章 大捷之後
第一百六十六章 戰略決議第二百四十七章 撒網第二百四十二章 突如其來第七十一章 教子第三十三章 一道德而同風俗第七十六章 于謙說太皇太后第一百六十三章 好爲之第二十六章 換講官之意第一百五十八章 皇后有孕第一百八十八章 孤注一擲第一百三十五章 也先窺邊第六十六章 突擊兀良哈第一百一十三章 困獸之鬥第一百七十五章 正統十四年第二百二十二章 來者猶可追第一百六十四章 王翱第九十一章 公主下嫁第二十三章 直隸省內部問題第一章 太子在西北第一百三十一章 太子見冼景第七十九章 南洋近況第七十章 肇州破敵第八十二章 錢夫人之心第三十八章 楊溥請辭第一百一十六章 易知單第一百一十九章 男兒賭勝馬蹄下第六十三章 金蟬脫殼第六十七章 銀幣銅錢兩級體系第九十九章 不可讓楊士奇沒有好結果第五十七章 河北旱情第八十一章 馬政第八十八章 冼駙馬?第一百三十九章 分殊定理外王道第二章 外戚第八十九章 于謙的西北政策第一百三十七章 蒸汽機的窘境第八十章 寇深第三十四章 黎思誠第四章 可憐的王振第一百零四章 二月十五日第七十二章 木蘭河衛之屠第六十八章 諸子第八十一章 黃河水患第一百二十二章 治政學院第八章 張輔眼中的雲南戰局第一百五十一章 武學的意義第八十五章 日食不至第二百一十九章 衛所腐朽的背後第七十一章 教子第一百四十五章 李賢思路第一百五十四章 瓦刺的試探第七十二章 大朝會二第一百五十三章 吉曲之戰第一百二十九章 慶都公主駙馬第二百四十二章 突如其來第一百八十章 登壇拜將第二十三章 知道了第一百三十九章 楊溥的政治理念第七十八章 祖孫盡釋前嫌第一百七十九章 成國公之心第六十七章 風雨將至第六十五章 調整政策第十七章 江南大雪連四旬第一百一十六章 海運總兵官第十六章 大捷消息第十九章 破朝鮮之策第一百二十七章 揚州謝氏析產案第七十二章 門頭溝至京城線第十三章 劉定之入閣第五十五章 諸將第五十三章 粉身碎骨渾不怕第八十五章 尚書們的疑惑第九十九章 西軍脆敗第十一章 朝鮮靖難第九章 蹇公第一百四十六章 乾清宮侍衛換血第一百零三章 韓雍的手段第八十八章 錢婉兒的一天第四十一章 石亨第一百六十二章 廢南京六部的構想第一百三十一章 監國第一百二十六章 寧化黃氏第一百七十二章 良藥苦口第三章 此長城非彼長城第八十八章 對江南重賦不同的看法第四十四章 李時勉到第一百二十章 屠萬是爲雄第九十四章 明軍東來第六十五章 肇州血戰第七章 你打你的,我打我的第七十七章 于謙說太皇太后二第六十九章 水師主導權第二百三十四章 阿刺知院的等待第四十三章 萬方有過,罪在朕躬第一百二十四章 地震三第一百八十七章 兵疲將驕第一百四十二章 政治改革的預想第四十六章 石炭四第二十章 治水三人小組第一百二十九章 大捷之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