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五章 尚書們的疑惑

第八十五章 尚書們的疑惑

而今的戶部尚書乃是馬昂。

他當任戶部尚書也有數年了。

他原本在地方上當過監察御史,又擔任過地方巡按,巡撫。一步步升到中樞,當過戶部侍郎,在何文淵告老還鄉之後,這才接任戶部尚書的。

這也是朱祁鎮用人一慣習慣。

很多地方如果一個人得用,就很少更換,除非有必要。

這也有當初三楊等人提出的地方長官應該久任的原因一樣。

雖然有時候某一個職位擔任的時間太長了,會出現拉幫結派的事情,但是如果各部頻繁更迭,也是很容易出問題的。

反正每一次內閣調整,都會連帶一批高層調整。這不用朱祁鎮多操心。

當然了,馬昂並沒有在人員調整之中中招,原因很簡單,戶部乃是劉定之的基本盤,劉定之升官了,又怎麼能動自己的人。

他甚至有些遺憾,遺憾馬昂沒有入皇帝的眼,不能推薦進內閣之中。馬昂也只能待在戶部尚書的地位上。

但是這樣一來,馬昂的位置在戶部也是穩定的很。

作爲一個老戶部,馬昂也是有兩把刷子的。

雖然,不如周忱。畢竟周忱的能力放眼大明曆代戶部尚書之中,也是能排得上號的,但是能將大明財政安排的妥妥當當,沒有那麼多紕漏,也能看出來他的能力了。

只是而今馬昂也是疑惑的很。

首先這一件事情,歸戶部管嗎?戶部掌管全國土地、賦稅、戶籍、軍需、俸祿、糧餉、財政收支。

但是錢家提出這個佛山鐵廠,是歸戶部管嗎?

馬昂不明白,如果是別人的話,馬昂就將這個人給打出去了。簡直是亂彈琴。但是來的是錢通錢國丈。

馬昂雖然骨子看不起因爲嫁對了女兒而爆發的錢家,但是這個態度,卻是一點也不敢流漏出來的。

馬昂說道:“這一件事情,戶部是幫不上忙的。國丈還是去找工部吧。”

錢通也不是太明白的,問道:“工部管這事嗎?”

馬昂說道:“掌全國各項工程、屯田、水利、山澤、交通之政務。總是或許能管得了。”

錢通雖然有些疑惑,但也不敢多說什麼。

畢竟錢通雖然地位尊貴,但畢竟沒有實權,而戶部尚書,卻是大明排名十幾名的實權大臣。

可謂位高權重。

就像是戶部尚書不敢怠慢錢通一樣,錢通也不敢怠慢戶部尚書。

錢通就去找工部尚書了。

工部尚書王復更摸不着頭腦了。

工部尚書王復是剛剛從下面升上來的,但卻是各地督促工程,是一個水利工程專家,沒有怎麼擔任過地方官,卻是從一個工程調往另外一個工程。

他是順天府人。算起來算是于謙的人。

正統七年進士,一開始就外放直隸當知縣,經歷了河北治水,今後就與水利工程有了不解之緣。

當然了,他也不是一直跟隨於謙的,也單獨主持過一些水利工程,比如太湖疏浚工程等等。規模並不大,後來因爲治水得利被調往陝西。

一度擔任陝西巡撫,主持關中水利,他儘可恢復漢唐之舊渠,並因勢改造,很有力的支持了朱祁鎮在西北屯兵積穀的計劃。

不過,他升到工部尚書任上,還是在於謙死後。

他的資歷有些淺,只是朱祁鎮看他的履歷的時候,忽然想起了于謙,就硃筆一點,讓他從好幾個候選人之中脫穎而出。

只是此刻工部尚書也摸不着頭腦了。

工部要管這個事情?

王復雖然剛剛就任工部尚書,但也將工部尚書的職能記得很清楚,工部而今最大的兩個任務,一是水利修建,二是馳道修建。

還有一件事情,他也要預備着,就是陛下的山陵。他需找一個合適的時間呈上去。

皇帝都是提前修建墳墓的,很多都是一登基就開始修。

但是朱祁鎮登基的時候,年紀還小,而且他爹的墓還沒有修好,再加上太皇太后當初秉承的政策乃是罷一切不急之務。

這一件事情自然擱淺了。

後來朱祁鎮親政之後,也有有司提過。

但是朱祁鎮拒絕了。

朱祁鎮當時恨不得將所有的錢都砸在軍備之上,哪裡有時候修建陵墓,之後貓兒莊之戰,大明與瓦刺鏖戰連年。

更沒有人說這費錢的事情了。

而今,朝廷雖然財政不能算寬裕,但也有了結餘。海內也沒有什麼大事,而且皇帝也上了年紀。

誠然四十歲對很多人來說,還很年輕。

但是有宣宗皇帝死後手忙腳亂的先例,還是想預備着好,而且即便現在開始準備。修建寢陵也要好一陣子的。

只是這佛山鐵廠關工部什麼事情?

特別佛山是什麼小地方?民間辦的鐵廠?一看就知道里面牽連甚廣。

王復一點也不想參與進去。

只是王覆沒有戶部尚書馬昂那麼硬氣,不敢一腳將這個皮球給踢飛。但是他也不想接着。沉吟片刻,說道:“國丈此事有些難辦,這樣吧,國丈且想等等,容我三思。”

王復好言相勸,將錢通給打發走了。

但是他知道,這一件事情並不算完。

他起身就去戶部找馬尚書。

至於王復與馬昂之間怎麼商議,能不能解決這個問題,就要看兩人之間的協商了。

此刻冼景並不曉得,他這一件事情已經難倒了兩個尚書。

因爲他此刻要做的事情,是他萬萬沒有想到的。就是拜見皇帝陛下。

這是他來京師之前,萬萬沒有想到的事情。

此刻他一身正裝,等着宮門之外,惹得很多百官員側目。

無他,冼景不過是一個秀才,他的正裝也不過是一件朱子深衣,就是朱祁鎮在辟雍堂穿的那中衣服。

所謂之青青子衿。

可以說百官很多人都穿過,畢竟大家都讀書一步步走上來的,但是而今這個位置上,進出皇宮的都是官服,一件深衣就顯得很是顯眼了。

冼景等了好一陣子才被叫到了裡面。

走過長長的宮牆,直接到了乾清宮。

而朱祁鎮並沒有在乾清宮正殿之中招待冼景,而是在側殿召見冼景。

一來在封建社會什麼都有等級的。

朱祁鎮在乾清宮召見的都是大臣,而冼景而今卻是白身,不能享受到大臣的待遇,就好像光緒皇帝想要見康有爲就不行一般。

康有爲的身份不能被皇帝召見。

只是朱祁鎮不是光緒皇帝,這些區區小事,沒有人敢跟朱祁鎮硬抗。

當然了,朱祁鎮也要做出一些區別。也是對大臣們的尊重。

二來,也是朱祁鎮很重視這個情況。

因爲朱祁鎮對整個大明的瞭解都是第二手資料。他想知道大明商業的方方面面,聽這些官員說,決計聽不到什麼實話的。

倒不是他們全部不說實話,而且屁股不同,位置不同看到的也就不一樣。

而冼家的情況,朱祁鎮也稍稍調查了一下。

雖然廣東錦衣衛的情報還沒有來,但是從剛剛清丈的地方黃冊之中,也看到了冼景一些基本情況。

冼家元末入佛山,數代的時間,變成一方豪商,這種發展速度在商人之中也算翹楚,而冼景又是承擔如此大使命的子弟,決計不是不通商業的人。再加上冼景在天理報的所做所爲,更是證明了這一點。

朱祁鎮越發想知道,從冼景口中大明的商業,商人,以及經商環境到底是什麼樣的?

他甚至將很多奏摺給推到了晚上,今日就在偏殿之中,清茶一壺,有意淡化君臣奏對的模式,給冼景更多的時間,讓他暢所欲言。

第一百零五章 行獵二第一百六十四章 王翱第三章 此長城非彼長城第一百五十七章 易相第一百一十七章 話南京第一百零四章 行獵第二百一十六章 震動天下第三十二章 辟雍堂中第六十八章 台州之戰第十八章 令人頭疼的孫太后第一百一十七章 太醫院令樓元第七十一章 也先吐血第二十七章 朱見濬的決斷第五十八章 朱祁鎮的執念第十二章 徐有貞眼中的機會第三十五章 治交趾策第七十四章 新理學的種子第七十五章 郭登的應手第十九章 百姓苦第七十一章 也先吐血第六十六章 建文帝下落第八十六章 大婚第六章 困境第五十九章 故人相逢大江上第一百二十四章 情報速報第二百章 馬第一百八十章 登壇拜將第二百一十四章 周忱的堅持第八十三章 日本兩幕府第二十一章 儒家激進派第八十五章 尚書們的疑惑第九十二章 畜牧業革命第一百三十七章 北京城中的稅收第一百三十三章 盧溝河第九十二章 拼命娶公主第三十三章 一道德而同風俗第一百四十一章 國策進退第五十二章 大雨時至第四十八章 廣西戰事第一百章 楊溥奏對第四章 朱祁鎮的算計第九十四章 明軍東來第三十六章 士子之間的爭執第四十九章 煙火羣山第四十一章使人君不近儒臣者正此輩也二第二十一章 北方民生之多艱第五十八章 大寧第十三章 三楊解體第九十八章 李滿住的決斷第一百五十八章 楊榮離京第四十一章 石亨的追擊第八十四章 工業化的種子第一百二十九章 慶都公主駙馬第一百五十四章 老臣楊士奇第九十四章 徵麓川餘波第二百一十四章 周忱的堅持第九十一章 開海三第十章 開發東北第一步第七十七章 沿海航線第一百一十七章 太醫院令樓元第九十八章 平衡第五十一章 三級教育制度第九十章 開海二第十章 王直入閣第十一章 甲光向日金鱗開第一百五十八章 金牌止戰第八十六章 烏斯藏第四十一章 落子南洋第一百三十六章 石彪到龍城第一百二十二章 周忱辦事之道第一百一十八章 殺一是爲罪第一百六十九章 盧溝河水情第六十三章 無人能破的張輔紀錄第一百三十八章 瓦刺退兵第二十六章 朝鮮之戰的帷幕第四十八章 北元第三十二章 辟雍堂中第五十七章 天下水利工程第一百零四章 鐵甲鏗鏘第一章 太子在西北第一百九十三章 瓦刺的崩潰第八十章 冼景主持天理報第三十四章 倉稟足而識禮儀第三十四章 交趾戰況始末第三章 此長城非彼長城第一百一十五章 議麓川六第一百四十二章 政治改革的預想第六十七章 朱祁鎮的後宮第四十七章 孔家南宗第五十六章 災情彙總第十三章 建州女真第一百三十七章 蒸汽機的窘境第五十五章 於公入陝第八章 張輔眼中的雲南戰局第二十九章 兌子第一百四十九章 忽蘭忽失溫之戰第八十四章 工業化的種子第三十五章 冷眼旁觀新世界第九十八章 來自江西的暗箭第一百零二章 六部現狀
第一百零五章 行獵二第一百六十四章 王翱第三章 此長城非彼長城第一百五十七章 易相第一百一十七章 話南京第一百零四章 行獵第二百一十六章 震動天下第三十二章 辟雍堂中第六十八章 台州之戰第十八章 令人頭疼的孫太后第一百一十七章 太醫院令樓元第七十一章 也先吐血第二十七章 朱見濬的決斷第五十八章 朱祁鎮的執念第十二章 徐有貞眼中的機會第三十五章 治交趾策第七十四章 新理學的種子第七十五章 郭登的應手第十九章 百姓苦第七十一章 也先吐血第六十六章 建文帝下落第八十六章 大婚第六章 困境第五十九章 故人相逢大江上第一百二十四章 情報速報第二百章 馬第一百八十章 登壇拜將第二百一十四章 周忱的堅持第八十三章 日本兩幕府第二十一章 儒家激進派第八十五章 尚書們的疑惑第九十二章 畜牧業革命第一百三十七章 北京城中的稅收第一百三十三章 盧溝河第九十二章 拼命娶公主第三十三章 一道德而同風俗第一百四十一章 國策進退第五十二章 大雨時至第四十八章 廣西戰事第一百章 楊溥奏對第四章 朱祁鎮的算計第九十四章 明軍東來第三十六章 士子之間的爭執第四十九章 煙火羣山第四十一章使人君不近儒臣者正此輩也二第二十一章 北方民生之多艱第五十八章 大寧第十三章 三楊解體第九十八章 李滿住的決斷第一百五十八章 楊榮離京第四十一章 石亨的追擊第八十四章 工業化的種子第一百二十九章 慶都公主駙馬第一百五十四章 老臣楊士奇第九十四章 徵麓川餘波第二百一十四章 周忱的堅持第九十一章 開海三第十章 開發東北第一步第七十七章 沿海航線第一百一十七章 太醫院令樓元第九十八章 平衡第五十一章 三級教育制度第九十章 開海二第十章 王直入閣第十一章 甲光向日金鱗開第一百五十八章 金牌止戰第八十六章 烏斯藏第四十一章 落子南洋第一百三十六章 石彪到龍城第一百二十二章 周忱辦事之道第一百一十八章 殺一是爲罪第一百六十九章 盧溝河水情第六十三章 無人能破的張輔紀錄第一百三十八章 瓦刺退兵第二十六章 朝鮮之戰的帷幕第四十八章 北元第三十二章 辟雍堂中第五十七章 天下水利工程第一百零四章 鐵甲鏗鏘第一章 太子在西北第一百九十三章 瓦刺的崩潰第八十章 冼景主持天理報第三十四章 倉稟足而識禮儀第三十四章 交趾戰況始末第三章 此長城非彼長城第一百一十五章 議麓川六第一百四十二章 政治改革的預想第六十七章 朱祁鎮的後宮第四十七章 孔家南宗第五十六章 災情彙總第十三章 建州女真第一百三十七章 蒸汽機的窘境第五十五章 於公入陝第八章 張輔眼中的雲南戰局第二十九章 兌子第一百四十九章 忽蘭忽失溫之戰第八十四章 工業化的種子第三十五章 冷眼旁觀新世界第九十八章 來自江西的暗箭第一百零二章 六部現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