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外戚

愛屋及烏,恨屋及烏。

朱祁鎮回憶之中的太后,向來是威嚴有餘。溫情不足。

而且襄王在朱祁鎮心中也是一個特別的王爺。太后所育三子,長子自然是明宣宗,次子是越王,越王向來身體不好,根本沒有就蕃。甚至太醫也說了,越王的病,不利子嗣。一直在京城養病。

越王自然無緣大統。

而襄王是太后三子,因爲是幼子,向來親厚,本來就蕃長沙,後來又遷往襄陽。而襄王本身能力也值得注意。

當初仁宗皇帝駕崩,宣宗皇帝當時在南京,太后當初就扶持襄王監國。等宣宗皇帝從南京回來。而且這是襄王第一次監國,而並非最後一次。

宣宗皇帝雖然沒有如文宗皇帝一般,五次出塞掃北,但是也是巡過邊關,與韃子交過戰的,當宣宗皇帝出外的時候,就是襄王監國。所以襄王對百官之中,也是有一些威信的。

而且更讓朱祁鎮擔心的一件事情,那就是他所以爲的祖宗家法,並非那麼堅不可摧的。

而今畢竟是明前期,而不是後期。

明太祖與太宗之間,是靖難之役,而仁宗皇帝與漢王之間的爭鬥,延續了兩代人。也是宣宗皇帝用殘忍手段,將漢王殺死,纔算是結束。

即便是太宗與仁宗,仁宗與宣宗之間,看似正常交接,但是其中不知道暗流,是後世之人不明白的,別的不說,三楊爲什麼這麼得重用,就是他們都是仁宗潛邸中人。在奪嫡之中,立下了大功。

唯一讓朱祁鎮安心的事情,就是襄王而今不在京師,而在襄陽。

但並不是說,這就萬無一失了。

權力爭奪之中,誰覺得萬無一失,誰就離死不遠了。李建成將李世民就要逼出京師了,覺得大事已定,誰知道李世民反手就是玄武門之變。

襄王金冊之事,就好像是一個刺一般,深深的刺進了朱祁鎮心中。

朱祁鎮說道:“王大伴,你覺得該怎麼辦?”

王振聽朱祁鎮如此一說,心中頓時鬆了一口氣。說道:“而今不可妄動,但也不可沒有準備,請小爺一封手令,奴婢聯繫宮中忠義之輩,爲小爺效力。讓太后不敢輕舉妄動。”

“小爺只需與內閣諸位大人親善,想來陛下的大事過了,自然會說小爺登基之事。”

朱祁鎮說道:“你與五軍都督府諸位公侯有聯繫嗎?”

在明後期,五軍都督府早已成爲擺設了,天下兵馬大權都歸了兵部。但是而今這個時代,五軍都督府依舊權力非常大,統管天下衛所。而且在五軍都督府中掌握權力的,都是永樂以來的名臣宿將。

比如說張輔。

張輔而今就是武將之首,封英國公,雖然已經不在五軍都督府任事,但是依然掛着中軍都督府的頭銜。

說起來,永樂時間的靖難功臣,而今也次第凋零,不過宣宗皇帝也親自上過陣,麾下也有相當一部分真正打過仗的將領。

但是整體素質上來說,宣宗皇帝留下的功臣,遠遠比不上永樂靖難功臣,而永樂靖難功臣,又遠遠比不上太祖開國功臣。雖然張輔還在,但是名臣宿將,已經陷入青黃不接的情況中了。

但是不管怎麼說,五軍都督府掌管天下兵權,想要在京師做成什麼事情,如果沒有五軍都督府的支持,那是絕對不可能的。

只是而今的王振,還不是幾年後的王振,他是宮中區區一個宦官,如果能將手伸進五軍都督府中。

“奴婢無能,請陛下責罰。”王振立即跪在地面上,說道:“在五軍都督府中任事的人,有兩人能用。”

“誰?”朱祁鎮問道。

“會昌侯,與李奶媽的丈夫胡信。”王振說道。

朱祁鎮雙眼無神,愣愣的看着香爐。心中不住的想着各種消息。

皇位之爭,這樣動則滿門抄斬的買賣,五軍都督府之中大部分將領是不會做的。

原因很簡單,雖然後世明朝是文貴武輕,但是宣德年間,還是武將還是能壓文官一頭,真正得用的武將,誰頭上沒有一個世襲罔顧的爵位,特別是如張輔這樣大將,歷經三朝,永曆,洪熙,宣德。即便是襄王繼位又怎麼樣?

能短了英國公張家不成?

所以大部分武將是不會參與進去。文官方面倒是正統的擁護着,如三楊等人,他們讀聖賢書,對嫡長制定然是遵從的,但是這個時代,文官雖然權力有所提升。

但是在權力交接的前夜,他們反而沒有力量去影響什麼。

不過五軍都督府之中,有兩個人,卻讓朱祁鎮擔心不已,因爲他們兩人是決計會聽太后的命令的,那麼是政變。

這兩個人就是彭城伯張?,與實際掌管五軍都督府事的張昇。這兩個人都是太后的兄弟,說起來,也算是朱祁鎮的舅爺了。

仁宗皇帝娶妻的時候,太宗皇帝還是燕王。靖難起兵的時候,張家舉家相從,張?從太宗皇帝徵大寧,又從仁宗皇帝守北京有功,封彭城伯。也算是靖難功臣之一。

只是而今年紀大了,不大管事了。

但是張昇卻不然。

宣宗皇帝數次出京,或巡邊,或擊虜。雖雲太后與襄王監國。但是真正執掌京師的就是張昇。

有這兩人在,一旦太后有命,換一個皇帝。木以成舟。五軍都督府與內閣諸位大臣,大抵也不會說什麼。

這也是宣宗皇帝臨終之前,爲什麼要大臣們,家國大事必秉太后而後行之。

不僅僅是因爲宣宗皇帝對母親非常信任。也同樣是一個事實。

太后張氏,在永樂年間,輔佐仁宗皇帝與漢王奪嫡的時候,就發揮出重要的作用。又在太宗皇帝之後,數次政治危機之中,處理妥當。

雖然身在後宮之中,但是影響力之大,決計不僅僅限於後宮。

朱祁鎮雖然覺得自己有些不孝,但是心中還是覺得:“比起太后張氏,母后實在差太遠了。”

太后張家兄弟兩人,都在五軍都督府掌實權。

而皇后孫家,父親孫愚也就是剛剛所言之會昌伯。之前不過是工部督造天壽山的一小官而已,根本沒有經歷過戰事。

即便是有都督府僉事,也不過食祿不任事而已。

孫家與張家的實力簡直是沒有辦法相比。

但是再沒有辦法相比,朱祁鎮所能依靠的也只有孫家了。至於胡信,一來朱祁鎮信不過,二來朱祁鎮也不覺得胡信能辦出什麼事情來。

胡信的妻子李氏入宮爲朱祁鎮的奶媽,這就說明一件事情,胡信的官職一定不高。真正有實力的將官,怎麼會讓妻子爲人奴婢。

縱然太祖爲了限制太監,建立了女官制度,選年四十以上,賢良淑德之婦,入宮中執事。說起來李氏身上也是有官銜的。

但是真正功勳之家,決計不會讓妻子如此的。

朱祁鎮也不能將事情寄希望於這一個小軍官身上。

朱祁鎮猛地起身,說道:“王大伴,爲朕做兩件事情。”

第一百五十七章 易相第二百五十章 京觀第七十七章 占城之戰第一百五十六章 塵埃落定大本堂第一百五十一章 兵部尚書的人選第一百六十六章 正統四年的大水第九十六章 鎮守雲貴方略第八十八章 高陽伯李文第七十三章 黎思誠徵占城第五十五章 於公入陝第六十七章 勳貴之心第七十四章 三喜衝厄第九十九章 不可讓楊士奇沒有好結果第一百二十二章 周忱辦事之道第一百五十五章 瓦刺使團的到來第九十三章 日本局面第一百三十五章 大明的銀子在哪裡?第一百二十九章 勳貴斷尾第六十三章 金蟬脫殼第一百零八章 南洋水師大出血第一百五十章 漕運難題第六十六章 太子的婚事第一百四十八章 識趣的襄王第一百零九章 甘肅在行動第四十三章 海西經營第一百零三章 白藤江第二十章 治水三人小組第九十四章 成國公反制計劃第一百七十三章 太皇太后最後教誨第六十一章 新內閣第三十三章 瓦刺的兵器來源第一百四十六章 乾清宮侍衛換血第四十七章 開海方案第二百二十八章 列車爲城第一百章 定風波三第二百三十二章 無悔第一百四十六章 西域攻伐總戰略第七十二章 大朝會二第一百七十章 東廠內第十一章 海西都司第四十二章 孔家南北宗地一百五十四章 傳檄可定藏地第一百六十章 呼之欲出的周相第七十九章 大明財政第九十七章 風起西域第二十三章 從直隸開始第一百六十二章 安定西南之策第四十二章 最後一課第四十四章 孔弘緒第一百一十二章 議麓川三第七十八章 祖孫盡釋前嫌第七章 聖誕安排第七十二章 木蘭河衛之屠第七十九章 北京的工業體系第六十六章 太子的婚事第六十九章 建文已死第二百二十六章 屠城之後第二百二十一章 往者不可諫第八十八章 冼駙馬?第八章 千秋萬壽宴第九章 大明對奴兒干的經營第一百四十八章 臨危受命的于謙第一百五十六章 大寧遺夢第一百零四章 鐵甲鏗鏘第四十四章 瓦刺退兵第一百一十六章 西南定策第一百四十九章 黃河大工第四十一章 石亨的心思第五十二章 礦亂第一百二十八章 巡城四第一百五十六章 東風長吹天山雪第七十八章 趙新的考驗第十二章 見義必爲,非勇也第七章 定國公的野望第二十七章 北薛南吳第一百二十二章 周忱辦事之道第六十七章 朱祁鎮的後宮第一百七十八章 決戰於大同城下第十七章 王恕的猶豫第二十一章 太子南下第三十五章 治交趾策第四十一章 天下風潮第二百二十三章 半渡而擊之第一百零三章 海西攻防戰第六十三章 自省第五十九章 北方戰略構想第一百四十八章 十二渠圖第三十七章 漢城之戰第一百一十五章 議麓川六第六十二章 于謙入京第一百一十三章 困獸之鬥第四十五章 大捷傳來第二百零七章 明軍步騎vs瓦刺騎兵第十三章 始作俑者,其無後乎?第八十五章 日食不至第一百四十九章 保河濟運第一百一十六章 臺灣置州第一百零三章 白藤江第一百五十七章 易相第四十七章 鐵壁鎮南
第一百五十七章 易相第二百五十章 京觀第七十七章 占城之戰第一百五十六章 塵埃落定大本堂第一百五十一章 兵部尚書的人選第一百六十六章 正統四年的大水第九十六章 鎮守雲貴方略第八十八章 高陽伯李文第七十三章 黎思誠徵占城第五十五章 於公入陝第六十七章 勳貴之心第七十四章 三喜衝厄第九十九章 不可讓楊士奇沒有好結果第一百二十二章 周忱辦事之道第一百五十五章 瓦刺使團的到來第九十三章 日本局面第一百三十五章 大明的銀子在哪裡?第一百二十九章 勳貴斷尾第六十三章 金蟬脫殼第一百零八章 南洋水師大出血第一百五十章 漕運難題第六十六章 太子的婚事第一百四十八章 識趣的襄王第一百零九章 甘肅在行動第四十三章 海西經營第一百零三章 白藤江第二十章 治水三人小組第九十四章 成國公反制計劃第一百七十三章 太皇太后最後教誨第六十一章 新內閣第三十三章 瓦刺的兵器來源第一百四十六章 乾清宮侍衛換血第四十七章 開海方案第二百二十八章 列車爲城第一百章 定風波三第二百三十二章 無悔第一百四十六章 西域攻伐總戰略第七十二章 大朝會二第一百七十章 東廠內第十一章 海西都司第四十二章 孔家南北宗地一百五十四章 傳檄可定藏地第一百六十章 呼之欲出的周相第七十九章 大明財政第九十七章 風起西域第二十三章 從直隸開始第一百六十二章 安定西南之策第四十二章 最後一課第四十四章 孔弘緒第一百一十二章 議麓川三第七十八章 祖孫盡釋前嫌第七章 聖誕安排第七十二章 木蘭河衛之屠第七十九章 北京的工業體系第六十六章 太子的婚事第六十九章 建文已死第二百二十六章 屠城之後第二百二十一章 往者不可諫第八十八章 冼駙馬?第八章 千秋萬壽宴第九章 大明對奴兒干的經營第一百四十八章 臨危受命的于謙第一百五十六章 大寧遺夢第一百零四章 鐵甲鏗鏘第四十四章 瓦刺退兵第一百一十六章 西南定策第一百四十九章 黃河大工第四十一章 石亨的心思第五十二章 礦亂第一百二十八章 巡城四第一百五十六章 東風長吹天山雪第七十八章 趙新的考驗第十二章 見義必爲,非勇也第七章 定國公的野望第二十七章 北薛南吳第一百二十二章 周忱辦事之道第六十七章 朱祁鎮的後宮第一百七十八章 決戰於大同城下第十七章 王恕的猶豫第二十一章 太子南下第三十五章 治交趾策第四十一章 天下風潮第二百二十三章 半渡而擊之第一百零三章 海西攻防戰第六十三章 自省第五十九章 北方戰略構想第一百四十八章 十二渠圖第三十七章 漢城之戰第一百一十五章 議麓川六第六十二章 于謙入京第一百一十三章 困獸之鬥第四十五章 大捷傳來第二百零七章 明軍步騎vs瓦刺騎兵第十三章 始作俑者,其無後乎?第八十五章 日食不至第一百四十九章 保河濟運第一百一十六章 臺灣置州第一百零三章 白藤江第一百五十七章 易相第四十七章 鐵壁鎮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