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六章 鎮守雲貴方略

第九十六章 鎮守雲貴方略

“貴州土司因爲去歲征戰,已經有了怨言,臣以爲當一手軟一手硬,安撫各地土司,發放錢糧,以酬功,也要跳出來一些不軌之徒,一一正法,以整朝廷之威。”王驥說道:“在此之外,就整頓衛所,特別是驛站就可以了。”

朱祁鎮點點頭,大明在貴州有什麼?

不就是一條路而已,爲何這一條路的驛站,保證朝廷與雲南之間的消息物資的暢通,乃是貴州最大的作用。

在古代開發貴州,實在不是什麼有利可圖的事情。

王驥說道:“雲南卻要分內地,衛所,外藩。”他微微一頓,說道:“請以地圖言之。”

朱祁鎮一揮手,立即有人將雲南地圖鋪在桌子上了。

說實話,看明朝內地地圖,還有一點後世中國的樣子。但是雲南地圖,簡直慘不忍睹。看麓川就到了海灣之處,如果不知道,還以爲麓川就已經到了孟加拉灣了,卻不知道他們他們距離孟加拉灣,還有不短的距離。

朱祁鎮甚至不能將上面的地圖,與他後世的印象對上號,如果不知道大明還是一樣的大明,他一度以爲東南亞已經是另外一個世界了。

這也是朱祁鎮推動天文測量的另外一個原因,用天文定位的技術來繪製地圖。畢竟經緯度這種概念,在很早就有了。

王驥卻不覺得自己的地圖不對,依舊說道:“雲南內地,就是昆明,楚雄,大理的府縣,乃是雲南根基之地也,在此之外,有金齒到麓川,此地臨西方之敵,由元江到臨安,此地臨安南。”

王驥隨即用手一話,就是地圖中間一片,說道:“這一帶,就是雲南之根基,而麓川,臨安,曲靖,乃是雲南三個門戶。這三個門戶,都是衛所聚集的重地。”

朱祁鎮細細看過去,忽然覺得,這雲南從某種程度上,是足以立國的,山川形式的確不錯。

王驥說道:“在此之外,就是外藩。”

“三者用不同的辦法,於內休養生息,遷移民戶,修整水利,大舉屯田,囤積糧食,一旦調兵入滇,也讓雲南本地足以支撐,省運糧之苦。”

“而治門戶,當治衛所,雲南衛所疲敝,臣自然一一處置,但是有一件事情,卻是一個難事,不是別處,就是麓川襄王。”

“襄王貴爲親王,禮絕百僚,在雲南,即便是臣也在襄王之下,萬一襄王一意孤行,何人能治?”

“而麓川之地,又是雲南西方門戶之地,一旦有失,影響太大了。這一件事情不得不處置。”

朱祁鎮也明白。

正因爲麓川非常重要,這才讓大明決計不能忍受麓川的挑釁,一定要打服才行。

而今襄王雖然分封了,但是他麓川的戰略地位,並沒有什麼變化。足以讓王驥頭大。

這一件事情,朱祁鎮也早就有解決方案了,說道:“朕就給王卿再加一樣俸祿,以王卿爲襄王傅,襄王須以師待之。”

“襄王但又不從,可以上奏朝廷處置。”

其實這給了王驥對襄王的管轄權。

這個想法朱祁鎮早就有了。今後雲南巡撫都要兼這個官職,當然了一般情況下,他們也不會去管襄王的事情,但是一旦需要管的時候,雲南巡撫是有這一個權限的。

其實也是因爲太皇太后在,所以纔要用這樣迂迴的形式。

畢竟不看襄王的面子,也要看太皇太后的面子,如果襄王是遠支親王,早就可以直接明文下令,讓襄王聽雲南巡撫的,或者讓襄王相爲雲南巡撫的下屬。

王驥說道:“臣謝過陛下,如此則雲南內地無恙,最難治者,莫過三宣六慰了。”

“臣有三策。”

“第一請陛下冊封刀氏爲宣慰使,以酬刀氏之功。以想各長官司表明,朝廷所爲不過是爲了懲處冒犯天威的思家而已。”

“絕非絕土司而封親藩之心。”

朱祁鎮心中也明白,有些事情,是解釋不清楚的,越描越黑。就如同這一件事情。單單憑藉這樣的解釋,不足以讓各土司信服。

但問題,各土司即便顯懷忐忑,也不敢對朝廷怎麼樣。

蓋因強弱之勢太明顯了。保定侯才離開雲南幾個月,這些土司還不能也不敢忘記保定侯之威。

所以,朝廷給了臺階,他們自然要下。

不過下臺階是下臺階,想讓他們解開心結卻是難了。

“第二策,就是修建雲南到麓川的驛道,交通襄王,以備非常。”王驥所言的非常,是什麼樣的非常,並沒有說明白。

但是朱祁鎮還是聽出了弦外之音。

非常之一,就是思家進攻襄王。雲南派人救援,非常之二,就是襄王起了別的心思,雲南也可以做出快速反應。

至於,朱祁鎮自己想得對不對,王驥自然不會說清楚。否則一個離間天家骨肉,就夠王驥喝一壺了。

一時間,朱祁鎮心中有一個問題,那就是如此封一個王爺對國防真有好處嗎?

他還沒有見到好處,卻已經見到了種種麻煩。想來將來襄王與雲南之間的扯皮決計是少不了的,這個不容於正常朝廷體制的藩王。在文官眼中定然是一個大麻煩。

“第三,就是匯合各路土司,共同討伐孟養。”王驥詳細解釋道:“保定侯一戰令麓川破膽,而思機發東山再起,原因不在思家,關鍵在於緬甸,於各路土司的支持,而孟養在金沙江以西,漢人軍隊從來沒有遇過金沙江的,更是道路艱難,如果大軍伐之,臣擔心十停之中,未戰就要折損三停。”

“所以不可以力克,必須以智取,臣原因拉攏各土司,以思家之地許之,以雲南一部爲中軍,匯合各部土司爲附從,進攻孟養。”

“必然大勝。只是如此一來,各土司彼此之間制衡的局面,恐怕要打破了。臣只能保證十年之內沒有事,但是二三十年之後,南疆必有大變。”

朱祁鎮聽了,也明白王驥的擔心。

首先,因爲思家的實力有限,王驥只要能在外交之上孤立思機發,最後打仗就是掃尾了。但是這個最大的後遺症是,大明太祖太宗經驗的南疆格局,一定會有很大的變化。

說緬甸老撾都隸屬雲南,就是因爲大明雖然對這些地方進行間接管理,但是並非不管的。彼此土司的位置,各自之間的制衡從太祖那個時候,就開始了,沐英大敗麓川,卻留下思家,未必不是這個原因。但是麓川的崛起,已經將這個制衡體系打破了。

如果朱祁鎮再派大軍,力破孟養,並在孟養重新劃分各部的位置,重建當初的制衡體系,或許與太祖年間的不一樣,但是依然能建立起對南疆的間接統治。

但是朱祁鎮不會爲王驥派兵,王驥只能更借重於外交手段,想要大規模調整南疆土司,卻是不能了。更不要說要將思家剩下的土地分給各方。

這樣一來本來支離破碎的制衡體系,就更不成樣子了。

沒有這一套制衡體系之後,想來南疆先要亂上一陣子,最後決出一個霸主來。到時候南疆就真不復大明朝廷所有了。

所以十年之內,可保完全,但是二三十年後,就不好說了。

朱祁鎮心中嘆息,麓川之徵,此刻看來固然痛快淋漓,卻是打了半截仗。孟瑛雖爲一員大將,方面之才,但是在某些地方,也是不如王驥。

朱祁鎮心中未必沒有再派遣大軍南征,但是天下局勢輕重緩急,他還是拎得清的。

第六十章 北方戰略構想二第一十七章 皇后監國第一百四十一章 國策進退第一百三十七章 見石亨第七十二章 大朝會二第一百七十二章 良藥苦口第十二章 長樂未央不夜城第七十八章 祖孫盡釋前嫌第七十二章 門頭溝至京城線第十章 蹇公去矣第一章 瑞雪兆豐年第七十九章 北京的工業體系第一百四十八章 臨危受命的于謙第七十六章 佛山鐵業第十九章 瓦刺內奸第四十四章 孔弘緒第八十九章 于謙的西北政策第九十七章 對大藤峽的決斷第一百七十五章 正統十四年第十八章 陳綱案第一百零一章 楊溥時代的開始第一百零二章 南洋水師初戰第二百四十一章 失控的局勢第四十九章 貢品第十四章 新任內閣班子第五十二章 于謙的去向第一百二十三章 也先死了?第一百二十一章 拜將第一百三十三章 九州志第八十七章 胥吏之害第四十一章 麓川大捷第一百三十八章 封爵風波第六十章 明浪第六十八章 徵日本之問第六十六章 突擊兀良哈第九十六章 殘破京都第九十四章 徵麓川餘波第二百三十三章 紫荊關下第一百三十一章 慶都公主駙馬三第二十四章 民以食爲天第五十五章 送別第一百三十三章 太子的錢袋子第四十二章 流放海西第二百三十四章 阿刺知院的等待第五十六章 亦失哈第六十九章 婚事第三十二章 天下大蝗第四十一章 落子南洋第一百六十七章 內閣調整第二十七章 水部設想第八十六章 天下行商第七十五章 葉留宗的野望第一百零五章 理財聖手第一百六十三章 好爲之第一百四十六章 回天之力第六十八章 鐵路伏筆第四十一章 天下風潮第一百四十三章 摸底第二百二十四章 遼河大捷第三十四章 沐昂折戟第十五章 預修大典第六十七章 風雨將至弟七十三章 大計第七十章 肇州破敵第七章 西南局勢第一百四十六章 回天之力第五十章 糧倉案第八十七章 對劉定之的安排第八十三章 武進惲家第七十八章 祖孫盡釋前嫌第四十七章 鐵壁鎮南第一百一十章 糧與銀第三十二章 修陵第六十六章 建文帝下落第一百四十九章 昆圖的法會第六十三章 金蟬脫殼第一百四十章 瓦刺使團第十五章 李實的辦法第一百零六章 射柳第一百五十五章 天人楊洪第五十五章 諸將第四十九章 貢品第一百二十一章 拜將第四十章 薪火相傳第十七章 水深火熱第八十章 沿途所見第九十章 開海二第五十二章 負擔第四十九章 瓦刺第一百九十一章 暴風雨前的平靜第四十八章 關山飛渡第一百八十八章 孤注一擲第一百九十二章 鐵甲的黃昏第三十五章 治交趾策第四十三章 石炭第二章 塞上江南第六十九章 太子回京第一百六十章 思機發之死第九章 周忱的接班人
第六十章 北方戰略構想二第一十七章 皇后監國第一百四十一章 國策進退第一百三十七章 見石亨第七十二章 大朝會二第一百七十二章 良藥苦口第十二章 長樂未央不夜城第七十八章 祖孫盡釋前嫌第七十二章 門頭溝至京城線第十章 蹇公去矣第一章 瑞雪兆豐年第七十九章 北京的工業體系第一百四十八章 臨危受命的于謙第七十六章 佛山鐵業第十九章 瓦刺內奸第四十四章 孔弘緒第八十九章 于謙的西北政策第九十七章 對大藤峽的決斷第一百七十五章 正統十四年第十八章 陳綱案第一百零一章 楊溥時代的開始第一百零二章 南洋水師初戰第二百四十一章 失控的局勢第四十九章 貢品第十四章 新任內閣班子第五十二章 于謙的去向第一百二十三章 也先死了?第一百二十一章 拜將第一百三十三章 九州志第八十七章 胥吏之害第四十一章 麓川大捷第一百三十八章 封爵風波第六十章 明浪第六十八章 徵日本之問第六十六章 突擊兀良哈第九十六章 殘破京都第九十四章 徵麓川餘波第二百三十三章 紫荊關下第一百三十一章 慶都公主駙馬三第二十四章 民以食爲天第五十五章 送別第一百三十三章 太子的錢袋子第四十二章 流放海西第二百三十四章 阿刺知院的等待第五十六章 亦失哈第六十九章 婚事第三十二章 天下大蝗第四十一章 落子南洋第一百六十七章 內閣調整第二十七章 水部設想第八十六章 天下行商第七十五章 葉留宗的野望第一百零五章 理財聖手第一百六十三章 好爲之第一百四十六章 回天之力第六十八章 鐵路伏筆第四十一章 天下風潮第一百四十三章 摸底第二百二十四章 遼河大捷第三十四章 沐昂折戟第十五章 預修大典第六十七章 風雨將至弟七十三章 大計第七十章 肇州破敵第七章 西南局勢第一百四十六章 回天之力第五十章 糧倉案第八十七章 對劉定之的安排第八十三章 武進惲家第七十八章 祖孫盡釋前嫌第四十七章 鐵壁鎮南第一百一十章 糧與銀第三十二章 修陵第六十六章 建文帝下落第一百四十九章 昆圖的法會第六十三章 金蟬脫殼第一百四十章 瓦刺使團第十五章 李實的辦法第一百零六章 射柳第一百五十五章 天人楊洪第五十五章 諸將第四十九章 貢品第一百二十一章 拜將第四十章 薪火相傳第十七章 水深火熱第八十章 沿途所見第九十章 開海二第五十二章 負擔第四十九章 瓦刺第一百九十一章 暴風雨前的平靜第四十八章 關山飛渡第一百八十八章 孤注一擲第一百九十二章 鐵甲的黃昏第三十五章 治交趾策第四十三章 石炭第二章 塞上江南第六十九章 太子回京第一百六十章 思機發之死第九章 周忱的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