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七章 對大藤峽的決斷

第九十七章 對大藤峽的決斷

政治上很多時候,是沒有什麼對錯的。

只是屁股不同而已。

柳溥駐守廣西多年,他更希望保持廣西原本的政治結構不變。將一切維持下去,這也是很多官僚的想法。小問題就捂蓋子。直到一切不能維持爲止。

那個時候柳溥也不在廣西,廣西的鳥事,又關他們什麼事情?

但是不得不承認,這或許是而今成本最小的方式了。

而韓雍的破格升遷是因爲什麼?是因爲賑災出色。

正統十四年之後,在賑災之中發揮出色的兩個大臣,一個是王宏,一個是韓雍。

王宏而今是四川巡撫,韓雍而今是兩廣總督。可以說各有升遷。

朱祁鎮用實際表明了,凡是能做事,敢做事,又能將事情做好的人,自然會得到升遷。

雖然內閣首輔陳循還是翰林院出身,並沒有在地方多任職,但是周忱的例子,已經激烈了不知道多少地方大員,看到了入主京師,執掌文淵閣的誘惑。

所以地方官之中,有很多朝中大臣所言的,生事之輩。

當然了,這也未必全是好事,很多地方平靜無事,卻被折騰了一大堆政績工程。但是總體上利大於弊。

原因很簡單,就大明的現狀來看。

不管那一個縣,只有找問題,總是能發現的。

韓雍秉承此心來到廣西,自然不能允許苟且姑息之策。

朱祁鎮沉吟了一段時間,終於決定維持之前的決定,支持韓雍,調離柳溥。

倒不是朱祁鎮對靖難勳貴集團有什麼看法?

說實話,而今靖難勳貴已經不被朱祁鎮看在眼裡,不僅僅不會削弱,反而會稍稍加強一點。

畢竟朱祁鎮要的是平衡,決計不是那一家獨大。

靖難勳貴已經失去了京營的控制權,卻可以成爲天平上一顆有力的棋子。

之所以如此,朱祁鎮首先要考慮自己的權威,不可朝令夕改。

其次,朱祁鎮也覺得,廣西的局面已經有維持不下去的趨勢。

因爲將事情都鬧到朱祁鎮這裡,這本身就是一個信息,什麼信息,地方上捂蓋子,已經捂不下去了。

朱祁鎮很有覺悟。

皇帝很多時候都是要收拾爛攤子的。

情勢已經惡化到一定程度了,這就是說明柳溥的政策已經完全破產了。不是朱祁鎮想不想延續太祖皇帝的策略,而是能不能的問題了。

最最重要的是,朱祁鎮的安南野望。

瓦刺戰事已經到了最緊要的關頭。

但是朱祁鎮的心中,瓦刺戰事已經接近尾聲。

即便是再有反覆,也不過是幾年拉鋸,瓦刺是堅持不了與大明戰事的長期化,尤其是之後的戰事都發生在草原之上。

雖然對大明是一個負擔,但是對瓦刺是一個更大的負擔。

所以朱祁鎮心思就放在更多的事情之上,比如思考瓦刺戰事結束之後,該怎麼辦?對外如何,對內如何?

朱祁鎮之前的所有改革都是爲了打瓦刺,那麼瓦刺這個目標結束了。改革還要繼續下去,到時候,就是朱祁鎮與官僚集團碰撞的時候。

朱祁鎮一直在爲這一件事情做準備。

不管是思想準備還是其他準備。

而對外,更是如此。

對瓦刺戰事結束了,並不代表從此刀槍入庫,馬放南山了。

恰恰相反,朱祁鎮必定保持十幾年打一次仗的頻率。

無他,朱祁鎮發現一個必然的事實,在古代的環境之下,承平日久,與軍隊戰鬥力低下,幾乎可以劃上等號。

即便再怎麼加強管理也不行。

朱祁鎮在內閣給勳貴留一席之地,但是要向上來,必須要有戰功。否則不過如文官一般的官僚而已。甚至還不如文官出身的邊臣。

如此又有什麼意義?

更何況,朱祁鎮心中卻也裝着大航海的想法。

瓦刺一平定,大明戰略進取的方向,就要從北方轉到南海。即便瓦刺逃到西域,西域也僅僅是次要方向,不是主要方向。

戰略方向投向南海,第一個要解決的就是安南。

就是不提安南與大明之間的新仇舊恨。單單是安南的地理位置,就讓大明不能忽略,同樣安南也不能忽略大明。

如果大明在南海設立郡縣,幾乎是三面包圍了安南,安南如果能坐得住。既然如此,還不如先下手爲強。

而下安南的話,廣西土司問題,就必須要解決。

畢竟不解決廣西土司,南下安南,就有很大隱患。

既然要解決,廣西問題,決計不可能當時纔想這個問題。凡是都想到前面,否則等事到臨頭,就會措手不及。

朱祁鎮很多時候做的事情,就是埋下伏筆,等到時機到的時候,再將這伏筆勾起來了。

不謀全局者,不足以謀一域;不謀萬世者,不足以謀一時。

朱祁鎮或許做不到謀萬世,但是十幾年,幾十年後的事情,朱祁鎮卻也是有些預料的。

既然要解決廣西土司的問題,那就不能廣西土司的問題與解決安南的問題,結合在一起,那麼難度就大增了。

所以,廣西土司最好用政治解決,而不是軍事解決。

即便不能完全政治解決,也應該大部分政治解決,小部分才動武。

具體該怎麼做?朱祁鎮心中還沒有頭緒,但是有一點他卻明白,事情越緩,就越容易政治解決,事情越急,矛盾激化的可能性就越高。

誠然大藤峽是一個不小的問題。

但是實際上大藤峽的問題,乃是大明對廣西管理的失控,如果廣西全省,不,即便不全省,就是大藤峽附近全部是編戶齊民的郡縣,大藤峽的局面也不會發展到這一步。

所以,看似是一個軍事問題,實際上是一個政治問題。

在朱祁鎮看來,這個問題現在就可以準備了。

最好的辦法,就是藉助大藤峽這一件事情,也將廣西土司給清理一下,朱祁鎮也沒有一口吃個胖子的想法。

改土歸流也要慢慢的來了。

但是最少也要將桂西確立幾處府縣,作爲供應大軍前往安南的後勤節點。保證廣西土司不出什麼幺蛾子。

所以,他更傾向於動一動。

平衡打破之後,纔好建立起更好的平衡,舊秩序破產之後,纔能有新秩序。雖然而今時間上有一些不大合適。

但是朱祁鎮估計以韓雍的能力,或許一開始沒有中央的支援之下,不會太好過,但決計不至於崩盤。

甚至這個膿皰擠破了,一時間出了大問題,反而朱祁鎮大舉解決廣西問題的契機。

不過,朱祁鎮依舊有些擔心。

擔心韓雍在軍事能力上行不行。他決定調一名有能力的將領,去協助韓雍。

一時間朱祁鎮也沒有想道該調誰去。

畢竟,大明的軍事重心都在北邊,朱祁鎮能記着名字的將領,都是在北邊一字排開。此刻調誰去西南都不是太合適的。

朱祁鎮正準備就這一件事情問一下孟瑛。他從沉思之中驚醒。卻見王裕還在這裡,他說道:“大藤峽內部情況,自然是要查明的,但是廣西土司內部的情況,也需要好好查查,特別是黃家與岑家。”

黃家與岑家乃是廣西土司之中最大的兩姓。

是兩姓而不是兩家,因爲每一姓之中不僅僅只有一個土司。

勢力可謂根深蒂固,即便是在清末北袁南岑之稱的岑某人說起來,也是這一家的後人。所以這兩姓是朱祁鎮要動廣西土司,不得不考慮的人物。

王裕說道:“臣明白。”他微微一頓,似乎猶豫了一下,說道:“臣年邁不堪錦衣衛重擔,以至於出了這樣的疲勞,臣請乞骸骨。”

第九十章 工部侍郎彭誼第一百五十章 漕運難題第七十五章 第一心腹于謙第一百四十二章 夜雨如瀑第一百四十六章 黃河改道第八十二章 錢夫人之心第六十五章 一條鞭法的問題第五十章 官茶與商茶第五十一章 彈劾曹吉祥第十九章 破朝鮮之策第五章 都是壞消息第六十八章 三元及第第二百四十七章 撒網第一百七十章 海河方案第七十九章 大明財政第一百五十三章 吉曲之戰第六十三章 水路救援第二十五章 丘濬的實學思想第二百三十三章 紫荊關下第四十二章 風雲會聚第一百五十三章 經筵vs大本堂第六十七章 魏國公入處州城第一百四十八章 十二渠圖第三十七章 善後第一百一十七章 雨季的來臨第四十八章 南洋衛第一百二十四章 楊士奇最後諫言第一百三十七章 龍城飛將第一百三十二章 施禮第三十四章 黎思誠第八十六章 大婚第八十三章 西事急第二百二十七章 孟瑛訓子第四十一章 天下風潮第一百六十一章 王直鎮守南京第一百五十一章 武學的意義第一百五十章 重啓遵化鐵廠第三十九章 大破麓川第一百七十一章 束水攻沙第一百零二章 往事第二十五章 丘濬的實學思想第五十章 英國公餘威第一百三十章 太子第一百九十章 貓兒莊之戰第一百七十二章 張宗周孤身歸北第一百三十三章 傳國玉璽第一百一十九章 殺人是爲罪第五十五章 送別第九十二章 百官條例之內閣第二百零一章 決戰前夜第一百三十一章 建州女真的末日第一百九十七章 將軍百戰死第七十章 父子第八十章 經筵第一百零三章 往事二第十九章 毛裡孩第四十一章 麓川大捷第一百五十二章 給他們死亡第三十一章 試探安南第一百一十九章 今有馳道可解憂第三十四章 黎思誠第七十章 諸子第五十章 英國公餘威第七十二章 汪氏第一百一十二章 汪嶽的機會第二十九章 石璟第六十四章 田制第十六章 李瑈的應對第二十二章 鴻門宴第七十四章 春耕準備第十二章 徵朝鮮之議第十八章 陳綱案第六十章 徐有貞的目的第一百零八章 麓川第三十三章 另外一扇門第三十一章 蠢蠢欲動的安南第四十四章 孔弘緒第一百零三章 廢天皇第十七章 西北馳道第四十八章 防秋第八十七章 朗氏內憂第二章 財政危機的延續第九十五章 大藤峽背後第五十章 瓦刺二第一百三十八章 石亨謀主第六十八章 三元及第第一百章 平瑤策第九十八章 風波定第一百三十四章 大明壽幾何?第一百七十二章 張宗周孤身歸北第六十五章 肇州血戰第九十三章 考成法第二百二十八章 列車爲城第一百八十章 登壇拜將第九十章 一巴掌一甜棗第一百五十八章 皇后有孕第七十七章 占城之戰第五十三章 五月政務第一百一十七章 橫絕大漠第八十三章 日本兩幕府
第九十章 工部侍郎彭誼第一百五十章 漕運難題第七十五章 第一心腹于謙第一百四十二章 夜雨如瀑第一百四十六章 黃河改道第八十二章 錢夫人之心第六十五章 一條鞭法的問題第五十章 官茶與商茶第五十一章 彈劾曹吉祥第十九章 破朝鮮之策第五章 都是壞消息第六十八章 三元及第第二百四十七章 撒網第一百七十章 海河方案第七十九章 大明財政第一百五十三章 吉曲之戰第六十三章 水路救援第二十五章 丘濬的實學思想第二百三十三章 紫荊關下第四十二章 風雲會聚第一百五十三章 經筵vs大本堂第六十七章 魏國公入處州城第一百四十八章 十二渠圖第三十七章 善後第一百一十七章 雨季的來臨第四十八章 南洋衛第一百二十四章 楊士奇最後諫言第一百三十七章 龍城飛將第一百三十二章 施禮第三十四章 黎思誠第八十六章 大婚第八十三章 西事急第二百二十七章 孟瑛訓子第四十一章 天下風潮第一百六十一章 王直鎮守南京第一百五十一章 武學的意義第一百五十章 重啓遵化鐵廠第三十九章 大破麓川第一百七十一章 束水攻沙第一百零二章 往事第二十五章 丘濬的實學思想第五十章 英國公餘威第一百三十章 太子第一百九十章 貓兒莊之戰第一百七十二章 張宗周孤身歸北第一百三十三章 傳國玉璽第一百一十九章 殺人是爲罪第五十五章 送別第九十二章 百官條例之內閣第二百零一章 決戰前夜第一百三十一章 建州女真的末日第一百九十七章 將軍百戰死第七十章 父子第八十章 經筵第一百零三章 往事二第十九章 毛裡孩第四十一章 麓川大捷第一百五十二章 給他們死亡第三十一章 試探安南第一百一十九章 今有馳道可解憂第三十四章 黎思誠第七十章 諸子第五十章 英國公餘威第七十二章 汪氏第一百一十二章 汪嶽的機會第二十九章 石璟第六十四章 田制第十六章 李瑈的應對第二十二章 鴻門宴第七十四章 春耕準備第十二章 徵朝鮮之議第十八章 陳綱案第六十章 徐有貞的目的第一百零八章 麓川第三十三章 另外一扇門第三十一章 蠢蠢欲動的安南第四十四章 孔弘緒第一百零三章 廢天皇第十七章 西北馳道第四十八章 防秋第八十七章 朗氏內憂第二章 財政危機的延續第九十五章 大藤峽背後第五十章 瓦刺二第一百三十八章 石亨謀主第六十八章 三元及第第一百章 平瑤策第九十八章 風波定第一百三十四章 大明壽幾何?第一百七十二章 張宗周孤身歸北第六十五章 肇州血戰第九十三章 考成法第二百二十八章 列車爲城第一百八十章 登壇拜將第九十章 一巴掌一甜棗第一百五十八章 皇后有孕第七十七章 占城之戰第五十三章 五月政務第一百一十七章 橫絕大漠第八十三章 日本兩幕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