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三章 水路救援

第六十三章 水路救援

朱祁鎮聽了有些錯愕說道:“水路?松花江上還有本朝船隊嗎?”

王驥說道:“太宗年間所造的船隻,都已經朽壞殆盡了,不過,朝廷的船隻並非不能進入松花江之中,第一個辦法,就是從黑龍江入海口黑龍江,然後逆流而上,另外一個辦法,就是在松花江造船廠立即開工建設。哪裡有多年都已經陰乾的木材,只要有足夠的人手,一兩個月之內,就能建造大船十幾艘,足夠運兵。再就是陸地行舟,想辦法將船隻分拆,到了松花江再組裝到一起。”

“瓦刺利於馬戰,不利於步戰,只需有一兩萬水師控制松花江,源源不斷支援肇州,縱然瓦刺有百萬之衆,又能如何?”

朱祁鎮聽了這番話,立即明白,這一策的關鍵,不在如何將船隻運輸到松花江之中,而是鬆陰城的建立,海西已經成爲大明安全的後勤基地。

海西控制區已經進入黑龍江流域中。

只要有船隻,就能源源不斷將後勤補給送到肇州城之中。

還真不是小看瓦刺。

如果在樣情況之下,瓦刺還能攻下肇州,朱祁鎮也只能認爲自己用人不當,看錯了朱儀。

至於如何將船隻運輸到松花江中,卻是小節了。

此刻朱祁鎮才感受到鬆陰城的重要性。而今這一座城池還沒有建成,朱祁鎮已經感受到了東北局面全盤皆活了。

“陛下,臣以爲王大學士所言極是。”孟瑛說道:“不過臣以爲,而今局面,不能按照瓦刺的思路走,這一次瓦刺徵召各部,各部都沒有到,特別是兀良哈,就在大寧一帶,臣以爲這是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陛下可以派一員驍將,出宣大,攻大寧,降服兀良哈。則斷瓦刺一臂,也能臨近瀚海,威脅漠北。”

“如果瓦刺不退兵,也可以派一員大將帶萬餘騎兵,在漠北走一遭。”

朱祁鎮聽了,頓時豁然開朗。

此刻他才清晰的看到了局勢,雖然瓦刺在戰術上依然有主動權,但是戰略主動權,已經悄然轉移到了大明這邊。

這是一個彼此實力此消彼長的過程。

兀良哈也是看到了瓦刺實力衰弱,故而才起了二心。

但是朱祁鎮也明白,兀良哈是一條狗,但也是一條在外面跑野的狗,不能因爲大明對他的拉攏,他就成爲大明忠實臣子了。

但是趁着而今兀良哈與瓦刺之間的間隙,大軍直撲兀良哈,兀良哈很有可能臣服。

原因很簡單,他們沒有地方逃,此刻逃亡瓦刺,估計在也先手下,也沒有什麼好果子吃,但是投降大明,大明的政策最少要比瓦刺好一點。

一旦兀良哈臣服,就代表朝廷再次管控漠南蒙古,甚至軍中缺馬的窘境,也能得到極大的改善。

更不要說兀良哈數萬騎兵,也能爲大明所用。

果然是一手妙棋。

在朱祁鎮看來,孟瑛這一手,卻有國手風範。

甚至在朱祁鎮看來,用肇州換兀良哈,是一招非常有利於朝廷的兌子。

朱祁鎮說道:“好,就依卿等之見,肇州從水路援救,這一件事情,交給海西施聚,令遼東與朝鮮方面協助。”

朱祁鎮也知道,這個辦法對肇州來說,有一點遠水難救近火,畢竟一系列準備,最少要一個的多月的時間。

大明水師到肇州城下的時間,很可能是正統二十年七月。

也就是說朱儀所部,要在十萬瓦刺大軍圍攻之下,守住肇州舊城整整兩個月,六十多天,甚至更長。

或許對現代人來說,這僅僅是一個暑假而已,但是對肇州城中萬餘軍民來說,卻是非常難熬的。

但是朱祁鎮只能如此。

如果說,不確定征伐兀良哈的話,朱祁鎮還可能派人救援,當朱祁鎮發現這是一個收服兀良哈三部的絕好機會,大軍即便出兵,也只能攻兀良哈,是顧忌不到肇州了。

所以,朱祁鎮只能讓肇州堅持了。

不過,朱祁鎮倒也不是一點準備都沒有,畢竟肇州城守備,本就是以經受長期圍城前提準備的。

只是而今將當初的估計變成現實了而已。

朱祁鎮心中暗道:“如果朱儀能守得住肇州,朕就給他一個伯爵。如果守不住,也有一個伯爵,算朕對不起他吧。”

朱儀想要追封還是實封,就要看他自己的能力。

朱祁鎮將事情放在征討兀良哈一事上,他沉吟片刻,說道:“以爲楊洪爲將,抽調京營,宣大各部騎兵,五萬騎攻兀良哈。”

石亨封國公之後,朱祁鎮自然要平衡一二,但是他也不是亂平衡的。

楊洪幾乎一輩子都在邊境守邊,對漠南都十分熟悉,還帶兵巡視過,可以說是人地兩熟,至於兀良哈也是他的老對手。

以楊洪之能,大抵不會出什麼問題的。

“是。”陳循說道:“老臣這就去安排。”

朱祁鎮說道:“辛苦首輔了。”

陳循似乎也明白了自己的位置。他就是一個執行者。以他履歷,熟悉大明幾乎所有的章程,一件事情從中樞頒佈下去,該從那個部門走,怎麼執行,他都爛熟於心。

所以陳循擔任首輔以來,雖然沒有什麼大功勞,但也沒有什麼錯處,堪稱滴水不漏。

但是在很多事情上,他並不能給朱祁鎮很好的意見與建議,無論茶法改革,還是朝鮮征戰,以及而今的肇州之戰。

陳循並非沒有想法,但是他的意見與王驥與孟瑛相比,就相形見拙了。

所以,他現在一般專注於執行層面,皇帝決定下來什麼,他就努力想盡各種辦法,將這一件事情做好。

這樣一來,朱祁鎮與陳循這對君臣,也找到了彼此之間舒服的相處模式。

因爲陳循這樣做,其實變相的增加了朱祁鎮的工作量,但是而今的朱祁鎮正式一輩子中精力最旺盛的時候,不在乎多做一些,甚至對自己掌控的權力越大,還越高興。

於是乎,內閣決議在陳循的督促之下立即得到了執行。

明軍各方面都開始準備了。楊洪也帶着三萬京營騎兵進駐大同,等編入大同騎兵一萬,宣府騎兵一萬後,就準備出關,進攻兀良哈了。

在此之前,卻是要保持消息封鎖。

而明軍在海西舉動,卻是開始拼命的造船。

以李秉原來的計劃,本來就有造船。只是他們所造的船隻是忽兒海河,也就是牡丹江之中航行。

而今調入松花江而已。

之上船隻數量有些少,畢竟加緊建造,而且比才船隻數量更少的是,合格的水手。

海西將士,長槍大刀,騎戰弓馬,都是可以的,但是在船上怎麼打仗,他們卻不是很習慣的。水師的戰鬥力,並不是造幾艘船就可以的。

只能緊急從海運總兵官王英船隊之中抽調數千士卒,加上朝鮮降軍之中朝鮮水師人員,臨時組建出一支松花江水師。

人數才一萬多人,但是船隻不少。再加上運輸的士卒,大概一次性能將兩萬士卒運輸到肇州城附近。

只是做完這一切工作都需要時間。

而肇州城這邊,缺少的就是時間。

就在北京下定決心的時候,在肇州城下,瓦刺大軍已經按捺不住,張宗周打造的攻城器械,也紛紛到位了。

一場殘酷的攻防戰,正在緩緩的拉開帷幕。

此刻的朱儀不知道自己要堅持多久,更不知道肇州城能夠堅持多久。甚至不知道,自己能活過幾日。

有的只是堅持再堅持,至於後方的消息,早已斷絕了。

第六十九章 多事之秋第二十九章 海西攻勢第六十七章 當年千里追異人第八十八章 對江南重賦不同的看法第一百一十九章 男兒賭勝馬蹄下第一百一十九章 長遠之計第一百四十八章 臨危受命的于謙第四十五章 安南之糧第一百一十六章 皇太后心事第四十二章 樹上開花第一百三十九章 石彪的決然第二百零二章 咫尺天涯第二十二章 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第一百七十六章 瓦刺消息第四十二章 舉步維艱第一百四十二章 挫扁第一百四十一章 錦衣衛的手段第二百三十九章 阿刺知院退兵第一百二十八章 楊文正第一百四十七章 水利派的崛起第二十九章 塵埃落定大藤峽第一百四十七章 天文數字第七十七章 松潘之會第七十四章 瓦刺可滅乎?第二十五章 侯大苟第五十三章 五月政務第一百一十七章 橫絕大漠第一百三十九章 石彪的決然第八章 遼東之戰的戰略規劃第六十一章 新內閣第一百九十一章 暴風雨前的平靜第一百四十九章 保河濟運第一百四十五章 升龍大捷第一百一十六章 臺灣置州第七十章 年關第十一章 微山湖計劃第六十六章 太子的婚事第四十九章 瓦刺第一百四十一章 瓦刺貢馬第一百四十一章 藩王危機第二十三章 知道了第一百零一章 細川勝元,死第五十七章 馳道利弊第一百二十四章 燕然大捷的轉折點第一百一十四章 皇太后病倒第一百四十五章 山東的滅頂之災第二十三章 天子之問第二百三十七章 傷亡慘重第二百五十章 京觀第七十一章 大朝會第一百二十八章 巡城四第一百一十三章 困獸之鬥第一百零四章 行獵第一百三十四章 張輔之意第八十七章 朗氏內憂第一百九十五章 張輔的落幕第一百零九章 天下徽商第七十六章 佛山鐵業第一百零四章 行獵第一百五十二章 親親之道第二十五章 大明工部都水司第八十一章 黃河水患第五十九章 北方戰略構想第五十章 英國公餘威第二十七章 田賦第一百四十九章 昆圖的法會第六十七章 朱祁鎮的後宮第一百一十七章 易知單的利弊第八十九章 開海第三十八章 景東之戰第五十五章 奴兒干都司第三十九章 大破麓川第一百一十八章 太醫學院第七十九章 解縉第一百章 心狠手辣石將軍第九十一章 開海三第五十八章 故地重遊第八十三章 說客張文第八十九章 陸永的抗爭第一百六十三章 好爲之第五十六章 朱祁鎮之心第五章 太后二第四十六章 重構東北戰略第一百零八章 不負使命第一百五十七章 易相第一百三十八章 鹽業帝國的景願第三十章 御前帶械第一章 瑞雪兆豐年第一百五十七章 易相第三十章 風雲暗藏第一百四十六章 回天之力第五十八章 大寧第一百一十三章 朝廷風雲變第九十七章 建州衛的處境第七十二章 嫁公主的難題第三十九章 欽州黃氏之戰第一百五十章 破釜沉舟第八十一章 會寧伯李家第一百二十九章 如鯁在喉第二十五章 會試
第六十九章 多事之秋第二十九章 海西攻勢第六十七章 當年千里追異人第八十八章 對江南重賦不同的看法第一百一十九章 男兒賭勝馬蹄下第一百一十九章 長遠之計第一百四十八章 臨危受命的于謙第四十五章 安南之糧第一百一十六章 皇太后心事第四十二章 樹上開花第一百三十九章 石彪的決然第二百零二章 咫尺天涯第二十二章 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第一百七十六章 瓦刺消息第四十二章 舉步維艱第一百四十二章 挫扁第一百四十一章 錦衣衛的手段第二百三十九章 阿刺知院退兵第一百二十八章 楊文正第一百四十七章 水利派的崛起第二十九章 塵埃落定大藤峽第一百四十七章 天文數字第七十七章 松潘之會第七十四章 瓦刺可滅乎?第二十五章 侯大苟第五十三章 五月政務第一百一十七章 橫絕大漠第一百三十九章 石彪的決然第八章 遼東之戰的戰略規劃第六十一章 新內閣第一百九十一章 暴風雨前的平靜第一百四十九章 保河濟運第一百四十五章 升龍大捷第一百一十六章 臺灣置州第七十章 年關第十一章 微山湖計劃第六十六章 太子的婚事第四十九章 瓦刺第一百四十一章 瓦刺貢馬第一百四十一章 藩王危機第二十三章 知道了第一百零一章 細川勝元,死第五十七章 馳道利弊第一百二十四章 燕然大捷的轉折點第一百一十四章 皇太后病倒第一百四十五章 山東的滅頂之災第二十三章 天子之問第二百三十七章 傷亡慘重第二百五十章 京觀第七十一章 大朝會第一百二十八章 巡城四第一百一十三章 困獸之鬥第一百零四章 行獵第一百三十四章 張輔之意第八十七章 朗氏內憂第一百九十五章 張輔的落幕第一百零九章 天下徽商第七十六章 佛山鐵業第一百零四章 行獵第一百五十二章 親親之道第二十五章 大明工部都水司第八十一章 黃河水患第五十九章 北方戰略構想第五十章 英國公餘威第二十七章 田賦第一百四十九章 昆圖的法會第六十七章 朱祁鎮的後宮第一百一十七章 易知單的利弊第八十九章 開海第三十八章 景東之戰第五十五章 奴兒干都司第三十九章 大破麓川第一百一十八章 太醫學院第七十九章 解縉第一百章 心狠手辣石將軍第九十一章 開海三第五十八章 故地重遊第八十三章 說客張文第八十九章 陸永的抗爭第一百六十三章 好爲之第五十六章 朱祁鎮之心第五章 太后二第四十六章 重構東北戰略第一百零八章 不負使命第一百五十七章 易相第一百三十八章 鹽業帝國的景願第三十章 御前帶械第一章 瑞雪兆豐年第一百五十七章 易相第三十章 風雲暗藏第一百四十六章 回天之力第五十八章 大寧第一百一十三章 朝廷風雲變第九十七章 建州衛的處境第七十二章 嫁公主的難題第三十九章 欽州黃氏之戰第一百五十章 破釜沉舟第八十一章 會寧伯李家第一百二十九章 如鯁在喉第二十五章 會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