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章 沿途所見

第八十章沿途所見

陳豫的速度非常快,不過一會兒,就回來了。

孟瑛下馬,在路邊一顆大樹下面與陳豫寒暄幾句。

其實說起來,孟瑛與陳豫之間並沒有多深的關係,陳豫的祖父陳瑄,雖然也是靖難功臣,但是卻是最後投降的,也不是與孟家一起封爵的。而是因爲治河有功,纔有平江伯的爵位。

兩邊關係並不算多近。

不管怎麼說, 兩家都是勳貴,畢竟之間倒是有香火情分。

孟瑛問道:“剛剛的事情怎麼處置?”

陳豫說道:“能怎麼處置,不過是雙方都按下去,讓他們上書朝廷打官司,我是參與不進去。運河也要水,灌溉也要水,特別今年的天氣,估計又是一個大旱年,整個冬天到而今一場雨雪都沒有下。”

“哎-------”

陳豫作爲直隸都指揮使,總管直隸境內所有的衛所,但是于謙卻不拿他當武人用,似乎覺得他陳家家學淵源,應該在治水之上有所長處,就讓他巡查河間,廣平,大名三府,此刻陳豫想想,應該是于謙覺得陳家在運河上有人脈,畢竟大明的漕運體系,乃是平江伯一脈建立起來的。

而這河間,廣平,大名三府,卻是衛河上游,衛河一段河道就是運河。

所以,農業用水與運河用水爭奪就很嚴重了。

這樣的事情,陳豫能怎麼做?他只能兩邊安撫,矛盾上交,陳豫估計不管是漕運總督,還是負責運河北段的工部北河郎中,都要上書了,至於河間,大名,廣平三府的知府,乃至於于謙,也必須上書了。

說起來,運河雖然在直隸通過,但是直隸地方沒有管理運河的權限。這一場官司必須打到御前,纔能有結果。

孟瑛對這個不感興趣,向衛河堤壩上一指,說道:“賢侄,是隻有河間府有這樣的動靜,還是整個直隸都有這麼大的動靜?”

陳豫說道:“孟叔卻是錯了,我負責的三府,其實工程並不多,特別是河間府,工程最少,因爲這裡有這一條衛河,兩邊搶水,很多事情都是不能做的。真正大興土木,是真定,保定,天津三地,纔是真正大工程,特別是真定,幾乎沒有一條從太行山中出來的水,沒有被治理。”

“至於天津,卻是擴寬淤田。反正工程也是相當大的。”

孟瑛笑道:“如此,我倒是想看看了。”

孟瑛並沒有與陳豫談多少,畢竟雙方關係並不是多親近的,陳豫是知道孟瑛是大明新出爐的名將,自然要巴結一二。而孟瑛卻從侄子哪裡卻是知道,于謙乃是陛下身邊的大紅人,陳豫是在於謙手下做事。

自然不能得罪了。

兩人分別之後第三天,孟瑛到了天津。

在算算時間,從天津到北京時間足夠,而且大軍數千裡跋涉,也是很累了,就在天津修整一兩天,以更好的精神狀態入京。

孟瑛也想看看,所謂天津大工程是什麼樣子的。

孟瑛帶着數名親衛,騎馬出了天津城。

這天津城,其實還是天津衛城。

因爲治水消耗了太多的人力物力,營造天津府城的工程就擱淺了。所以堂堂天津府駐地,還在一個衛城之中。

不過,這都是小節。

孟瑛騎馬佔在一處高地之上,遠遠的看着數十里的長的河道,一時間心中震撼之極,暗道:“怪不得陛下看重於謙,于謙此人,即便讓他去打仗,他也是一把好手。”

他看到了什麼?

他看到了長達數十里長的工地。

似乎先用木樁在河道邊上打造一道木製堤壩,然後在木製堤壩後面挖掘河道,似乎十幾段一起開工,綿延數十里之遠,彼此之間有號角旗幟指揮。

而在河道外面,還要堤壩。

但是相距幾裡的地方就有一個缺口,很顯然,是新開的河道。

整個衛河就好像變成了蜈蚣一般,瘋狂的向兩邊伸出一隻只長腿。而今是枯水期,衛河河水僅僅佔據河道一半不到,大片大片的灘塗暴漏出來。

這個工程看起來很好辦,但是其實並不好辦,因爲很多地方都是沼澤溼地,施工的時候難度很大的。

甚至也就是衛河河道附近凡是是實土,這些泥土都是拜衛河所賜,上游攜帶的泥沙沖積在這裡,這纔將這一帶殿成了平地。

這也是于謙要左右開出一道道河道的原因,這些都是有閘門控制的,等大水來的時候,可以視情況開閘,讓渾濁的泥水衝進沼澤溼地之中,如果能將這裡墊平,就能開墾出良田了。

當了,天津附近還有不少鹽鹼地。

對付鹽鹼地,百姓早就在秦漢時代,就知道該怎麼處理,用大量的水去衝。

這也是于謙明知道,這個河道這樣修,用不了幾年,河牀就會墊高,就要重新大修,但是于謙寧可用麻煩辦法的原因。

因爲其中利益太大了。

只要能多開一良田,麻煩點又怎麼了?

不過,孟瑛未必清楚于謙的深意,但是孟瑛看重的是于謙另外一種能力,那就是組織能力。

其實古代兵法也沒有那麼神奇。于謙這種主持十幾萬大工程,用令旗鑼鼓,指揮一隊隊百姓,齊心協力合作。

這種能力,讓他去帶兵,只要能適應了,不敢說是一員大將,但是做爲一方守臣卻是非常合適的。

“走吧。”孟瑛看了一會兒,嘆息一聲說道。

石璟作爲孟瑛的親衛,也是跟着孟瑛出來了,說道:“侯爺,不去見一下於大人嗎?我看於大人就在哪裡?”

石璟一指,孟瑛早就看見了,哪裡有很多物資堆積,也有幾個帳篷,似乎是一個臨時物資堆放地。

但是石璟看的出來,所有命令都是從哪裡發出來的。

孟瑛說道:“已經見識過於大人之能,就不用見人了。”孟瑛一拉繮繩,騎馬回去天津城,邊走邊說,說道:“快趕幾天,我們說不定還能在京城過臘八節。”

孟瑛所部在天津停留了一日,隨即從天津往通州。但是到了通州之後,兵部尚書柴車與大學士胡濙一起來了。

孟瑛連忙出來迎接。

胡濙說道:“侯爺來的好快啊。”

孟瑛畢恭畢敬的說道:“閣老說笑了,皇命在身,自然是趕前不趕後,只是朝廷的意思是?”

一支軍隊自然不可能隨隨便便來到京畿之地,所以孟瑛在天津修整的時候,就派人去五軍都督府報備了。

他想過五軍都督府來人,卻沒有想到,來得人卻是兵部尚書與胡濙。

對胡濙,孟瑛不敢怠慢。畢竟當初即便漢王還沒有倒,孟家還興旺的時候,胡濙就是太宗心腹,孟家不敢得罪。

而今更是如此了。

但是對兵部尚書孟瑛的態度就有些不冷不熱了。

畢竟孟瑛與王驥在雲南相處都不是太友好的,而王驥與柴車之間的關係,也是瞞不過有心的人的。

當然瞭如果僅僅是如此,孟瑛還不至於小肚雞腸。

但是五軍都督府與兵部之間矛盾,卻是延綿已久了。

楊榮之死,兵部對五軍都督府的壓制一下子鬆了不知道多少。只是勳貴也被張輔壓制,不敢對兵部怎麼樣。孟瑛自己能擺放好自己的位置,他是勳貴,與兵部走那麼近做什麼?

胡濙對此,也看在眼裡,說道:“陛下有意在宣武門外校閱徵南將士,屆時,京城文武百官,各國使臣都要在列。這是陛下對保定侯的信重,這也是我來的原因,如此大事,保定侯到時候萬萬不能出茬子。”

第二十七章 鴨綠江畔第一百六十二章 安定西南之策第一百二十六章 寧化黃氏第四十三章 正統歷第二百一十八章 罪己詔第四十七章 大明巡撫第一百三十六章 大軍對峙的開始第四章 方家兄弟第六章 聖心如淵第四章 方家兄弟第三十章 御前帶械第八十二章 南浦溪之戰第五十三章 天下大水第一百二十八章 楊文正第四十九章 煙火羣山第一百七十六章 瓦刺消息第一百二十二章 周忱辦事之道第九十章 貝琳第一百三十二章 慶都公主所求第二十七章 水部設想第三十三章 一道德而同風俗第八十章 經筵第十八章 瓦刺內亂的可能第五十八章 豐收第一百七十四章 滿壁荒唐紙第一百零八章 南洋水師大出血第六十二章 大明的草原第一百一十四章 議麓川五第三十七章 善後第九十一章 曆法的背後第十九章 破朝鮮之策第八十六章 江南土地黑幕第一章 聖誕將至第一百零九章 甘肅在行動第八十一章 錢家第一百八十四章 瓦刺撤退第一百二十四章 地震三第八十七章 朗氏內憂第五十一章 三級教育制度第一百零三章 白藤江第一百零四章 行獵第八十二章 西寧讀書人第五十五章 於公入陝第一百一十六章 臺灣置州第一百二十章 屠萬是爲雄第七十八章 大越皇帝第一百二十八章 楊文正第七十四章 三喜衝厄第一百零五章 行獵二第三十三章 郕王就封第八十七章 朗氏內憂第二十一章 北方民生之多艱第二百五十一章 善後第八十章 冼景主持天理報第十一章 甲光向日金鱗開第一百四十章 今日方知獄吏之貴第七十五章 推行青貯法第八十二章 西寧讀書人第一章 聖誕將至第二十七章 北薛南吳第四十二章 最後一課第五十三章 粉身碎骨渾不怕第十九章 瓦刺內奸第二百零六章 分散突圍第一百五十七章 易相第二百五十章 京觀第一百五十四章 瓦刺的試探第十七章 江南大雪連四旬第二百三十二章 無悔第二十五章 封滹沱河神第一百四十一章 國策進退第八十三章 弊政第九十一章 開海三第七十四章 緩與急第二十七章 田賦第五十五章 奴兒干都司第二十七章 水部設想第六十五章 也先的東北戰略第八十九章 陸永的抗爭第一百零六章 射柳第八十九章 太皇太后的考驗第一百零六章 倔老頭楊溥第九十二章 拼命娶公主第六十四章 屋漏偏逢連夜雨第一百五十八章 皇后有孕第一百三十二章 狼第三十一章 試探安南第一百零九章 天下徽商第七十章 懸危之計第一百一十四章 海運三難第五章 天馬來兮從西極第七章 西南局勢第一百三十八章 石亨謀主第九十七章 對大藤峽的決斷第一百三十三章 傳國玉璽第六十九章 松花江水師第十一章 微山湖計劃第四十九章 貢品第二百一十七章 素衣臨朝第十六章 大捷消息
第二十七章 鴨綠江畔第一百六十二章 安定西南之策第一百二十六章 寧化黃氏第四十三章 正統歷第二百一十八章 罪己詔第四十七章 大明巡撫第一百三十六章 大軍對峙的開始第四章 方家兄弟第六章 聖心如淵第四章 方家兄弟第三十章 御前帶械第八十二章 南浦溪之戰第五十三章 天下大水第一百二十八章 楊文正第四十九章 煙火羣山第一百七十六章 瓦刺消息第一百二十二章 周忱辦事之道第九十章 貝琳第一百三十二章 慶都公主所求第二十七章 水部設想第三十三章 一道德而同風俗第八十章 經筵第十八章 瓦刺內亂的可能第五十八章 豐收第一百七十四章 滿壁荒唐紙第一百零八章 南洋水師大出血第六十二章 大明的草原第一百一十四章 議麓川五第三十七章 善後第九十一章 曆法的背後第十九章 破朝鮮之策第八十六章 江南土地黑幕第一章 聖誕將至第一百零九章 甘肅在行動第八十一章 錢家第一百八十四章 瓦刺撤退第一百二十四章 地震三第八十七章 朗氏內憂第五十一章 三級教育制度第一百零三章 白藤江第一百零四章 行獵第八十二章 西寧讀書人第五十五章 於公入陝第一百一十六章 臺灣置州第一百二十章 屠萬是爲雄第七十八章 大越皇帝第一百二十八章 楊文正第七十四章 三喜衝厄第一百零五章 行獵二第三十三章 郕王就封第八十七章 朗氏內憂第二十一章 北方民生之多艱第二百五十一章 善後第八十章 冼景主持天理報第十一章 甲光向日金鱗開第一百四十章 今日方知獄吏之貴第七十五章 推行青貯法第八十二章 西寧讀書人第一章 聖誕將至第二十七章 北薛南吳第四十二章 最後一課第五十三章 粉身碎骨渾不怕第十九章 瓦刺內奸第二百零六章 分散突圍第一百五十七章 易相第二百五十章 京觀第一百五十四章 瓦刺的試探第十七章 江南大雪連四旬第二百三十二章 無悔第二十五章 封滹沱河神第一百四十一章 國策進退第八十三章 弊政第九十一章 開海三第七十四章 緩與急第二十七章 田賦第五十五章 奴兒干都司第二十七章 水部設想第六十五章 也先的東北戰略第八十九章 陸永的抗爭第一百零六章 射柳第八十九章 太皇太后的考驗第一百零六章 倔老頭楊溥第九十二章 拼命娶公主第六十四章 屋漏偏逢連夜雨第一百五十八章 皇后有孕第一百三十二章 狼第三十一章 試探安南第一百零九章 天下徽商第七十章 懸危之計第一百一十四章 海運三難第五章 天馬來兮從西極第七章 西南局勢第一百三十八章 石亨謀主第九十七章 對大藤峽的決斷第一百三十三章 傳國玉璽第六十九章 松花江水師第十一章 微山湖計劃第四十九章 貢品第二百一十七章 素衣臨朝第十六章 大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