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八章 豐收

第五十八章 豐收

正統二十年整個正月,徐有貞都在忙碌之中。

六百多家兩班貴族,以及他們的家眷僕役奴婢乃至於姻親,大概有幾十萬人之多。

給是查抄出各種田畝,幾十萬頃之多,可以說朝鮮近乎一半的土地都變成了隸屬於大明的官田

當然了,這一切都不會是非常順利的。

畢竟如此將人給逼到絕境之中,自然會遇見反抗,兔子急了還要咬人的,更不要說赫赫有名的兩班貴族了。

只是,曹義早就準備好了。

這些各地兩班貴族只要一動,大明的騎兵就會立即殺到。

朝鮮的冬天是非常寒冷的。

這種寒冷對大明軍隊行軍不利,但是對兩班貴族更不利,他們創促起兵,首先要面對是惡劣的天氣。

這個時代朝鮮百姓過得比大明百姓還差。

在沒有冬裝的情況下,讓他們與大明精銳作戰,結果如何,根本不用說來了

他們即便是想逃亡山中也是不行。

在冬季,萬物寂寥,沒有準備糧食的情況下,在山中只會凍死餓死。根本不可能佔山爲王,準畢竟有什麼冬天連土匪都在山中活不下去了,必須下山搶糧

他們唯一的辦法,就是死守某個城市。

這一點,正中徐有貞下懷。

畢竟大明七八萬軍隊,比起朝鮮人還是少的。

他們既然不流竄,就事先放一放,並派出朝鮮降軍進攻。

從正月開始,到了二月中旬,春暖花開的時候,朝鮮的局面再次安定下來。

除卻動用武力之外,徐有貞也做了很多準備,比如開縣試,按大明的規矩來,只要身世清白,沒有作奸犯科。都可以。全面向大明科舉制度靠攏。

還有重新丈量土地,將大量收沒的田產分給了百姓。

等等。

至於廢除朝鮮文字,與之相比,就是小的不能再小的事情了。

畢竟,朝鮮文字還是世宗年間開始推行的,而今不過幾十年,對朝鮮上層人來說,從來是以說漢語,寫漢字爲榮的。

這也大大減少了大明對朝鮮的統治成本。

從結果來看,徐有貞完全完成了他向朱祁鎮的承諾,五百萬兩的白銀是搞到手了,還有大量的土地,乃至於不能變現的古董珠寶。

至於徐有貞本人已經東征軍上上下下,也都吃得肚圓。

甚至在今年秋天,朝鮮就能向北京交納第一批秋賦了,雖然還有很多不穩定因素,但是大致上已經清朗了。

而這也一件事情上最大功臣,就是金承琉。

無他,金承琉雖然是金宗瑞不成器的兒子,但是他的身份也是能接觸朝鮮內部的圈子,由他做引子,找到了很多大家族的庶子加入錦衣衛中,這一次發動之中,徐有貞是制定計劃,真正執行的時候,卻是以金承琉爲首的帶路-黨。

徐有貞自然要論功行賞,將金承琉叫到身邊,說道:“這一次你是首功之臣,我已經準備在陛下那裡爲你請賞了,不過,有些事情,卻還要問問你。”

“錦衣衛千戶,不過是我臨時給你的身份,如果你想加入錦衣衛,那麼你今後就是真真正正的錦衣衛千戶了。”

“如果你不想,我還給你推薦文武兩途,調入內地任文職,去海西任武職,至於具體的差遣,我也不清楚,但是決計不會虧待了你。你也要好好想想。”

錦衣衛在各省的主官,在外國各地的主官,都僅僅是千戶而已。

金承琉如果能坐穩一個千戶的位置,也不失爲大有前程。至於文武路途,也各有千秋,一時間金承琉也說不清楚那個選擇更好一點。

金承琉小心翼翼的說道:“小人不知道那一個選擇更好,還請大人指點迷津。”

徐有貞聽了,嘴角輕輕一勾,徐有貞可不想一直當地方官,他可是想回到京師,在內閣之中坐一把交椅的人。他自然要注意栽培自己的羽翼。而金承琉就是其中之一。

無他,金承琉是投降大明朝鮮人的代表。

而且真正細說起來,所有朝鮮人都承認過李瑈爲朝鮮王,這就是一個污點,唯獨金承琉並沒有。

今後一段時間內,爲了安撫朝鮮百姓,朝廷一定會推出一個朝鮮人典型的,這個人很多機率是金承琉。

只要將這個人攏在手中,朝鮮人就是徐有貞的地盤了。

徐有貞說道:“我不建議你去錦衣衛,錦衣衛之中有太多人都是世襲枉顧,你進了錦衣衛,很大可能一輩子,就是一個錦衣衛千戶,至於專任文官,你估計能擔任一地知府,但是你不是進士出身,縱然文采不錯,但是今後升官也步步艱難。唯獨在武將這一條路上。卻沒有限制,畢竟大明海納百川,軍中朝鮮人,蒙古人,安南人,回回,色目,倭人,都是有的。而今又是用武之地,你只要有本事,將來封侯都不是問題,十幾萬朝鮮降軍要歸入海西,想來也是要大明朝鮮軍官的。”

“你未必不會因此,立即成爲大明高級將領,機會難得。”

金承琉大喜過望,說道:“多謝大人指點迷津。”

徐有貞說道:“好,既然你選武途,我就給你安排,這一次押送這些人去海西,你也去吧,大概在三四月雪水融化的時候,就要啓程了。 你下好好準備吧。”

金承琉說道:“末將明白。”

金承琉緩緩的退了下去。

徐有貞將朝鮮發生的一切事情,都寫在奏摺之轟,送往京師。

朱祁鎮在京師看到徐有貞的奏疏之後,心中大喜過望,暗道:“徐有貞此人果然是一把快刀。”

誠然,徐有貞做的很多事情都不算太地道,但是政治自然有骯髒的一面,就好像是朝鮮兩班貴族這些貴族之中大貴族,朝廷不管怎麼安撫他們都不會滿足的。

即便維持他們原來的待遇也不行。

既然滿足不了,那就不用滿足了。

道義上雖然有所欠缺,但是這是政治上的必然。

“徐有貞多在朝鮮待上幾年吧,等幾年之後,我在六部給他留一個位置。”朱祁鎮心中暗道。

朝鮮畢竟初定,朱祁鎮不會在這個時候,輕易的調換人選。

只有時間將朝鮮李氏的影響力消磨幾年,朱祁鎮纔會將徐有貞調回中央的。

而朱氏朝鮮國,還是要存在幾年的。知道讓朱祁鎮覺得,不需要這個幌子的時候。

朱祁鎮想了想,在奏摺上批閱道“朝鮮一切物資,無須上繳京師,徑直交付海西即可。”朱祁鎮看着外面的天氣,已經是春天了,但是還處於一種加衣服顯熱,脫衣服覺得冷的感覺之中。

想想這個樣的情況之下,海西方面還不能開工,真正能開始修建海西各地的城堡,恐怕要在三月左右了。

有朝鮮的人力物力,可以節約朝廷很多財力了。

朱祁鎮想到了朝廷今春的局面,一時間也有一聲感嘆。

春旱如約而至。

還好,北方水利還行。河北並沒有受到多少影響。

對於朱祁鎮來說,河北水利是維持大明穩定基礎了。

沒有河北糧草,朱祁鎮想要一面救災一面打仗也不能,畢竟北京都處於饑荒之中,如何能指望前線能夠打勝仗。

朱祁鎮一連免了去年數百萬石的賦稅,只爲了讓地方緩上一口氣。不過比去年年初,雪災旱災,今年算是好多了。

但是如果今年再與 瓦刺打上一仗,朱祁鎮手中依舊是緊巴巴的。

一想到了錢糧的事情,朱祁鎮就問範弘說道:“西北那邊有消息沒有?”

第一百六十四章 王翱第七十七章 于謙說太皇太后二第一百一十六章 海運總兵官第一百二十六章 其言也善第六十四章 屋漏偏逢連夜雨第三十七章 善後第一百一十九章 男兒賭勝馬蹄下第二百零六章 分散突圍第二百零二章 咫尺天涯第一百二十三章 皇家異類朱祁鎮第一百八十五章 成國公決斷第一百三十五章 凱旋之後第一百一十章 糧與銀第三十八章 五世說第二百二十章 軍事改革的開始第一百二十九章 如鯁在喉第四十三章 石炭第一百七十三章 脫脫不花賭贏了第一百三十二章 出巡第五十七章 朝鮮大清洗第七章 議政第三十一章,祭大成先師第一百三十九章 張郎遺策第三十六章 南方衛所第一百四十三章 摸底第一百二十九章 寧化巡檢韓鐵城第九十一章 泥足巨人第一百八十三章 背城而戰第三十六章 老將不老第八十九章 太皇太后的考驗第四十三章 憑祥之戰第九十七章 風起西域第一百九十九章 再戰貓兒莊第七十章 懸危之計第八十六章 大婚第八十一章 會寧伯李家第九十三章 小夫妻第九十五章 大雲南第一百零二章 大崩潰第一百三十八章 鹽業帝國的景願第九十六章 殘破京都第九十五章 西軍第一百三十四章 朱祁鎮的第一把火第七十八章 大越皇帝第七十九章 回師第六十四章 屋漏偏逢連夜雨第五十一章 曬鹽法的進展第四十六章 海關銀第二十四章 於公堤第九十章 工部侍郎彭誼第一百八十八章 孤注一擲第一百六十三章 分封松潘之意第一百四十八章 十二渠圖第一百三十九章 石彪的決然第一百三十四章 大寧之會第六十四章 平越策第二十九章 武學開學第一百六十章 呼之欲出的周相第一百一十八章 西南定策三第一百三十三章 瓦刺臨邊第八章 斷事官第一百二十一章 錢法第三十章 朱祁鎮的決斷第一百四十二章 挫扁第五十七章 朝鮮大清洗第一百四十二章 限山隔海第七十一章 也先吐血第九章 蹇公第七十四章 郭登的判斷第一百一十八章 馬文升在天津第四十三章 石炭第二十六章 換講官之意第一百一十三章 海西之戰後第十五章 遺詔二第九十三章 日本局面第九十四章 明軍東來第四十九章 科學之種第二十七章 田賦第二十四章 碧溪第一百一十二章 汪嶽的機會第四十五章 登聞鼓第六十五章 也先的東北戰略第二百一十一章 孟瑛的計劃第九十一章 整頓衛所的分寸第九十章 開海二第一百二十章 韓鐵城到寧化第一百四十五章 山東的滅頂之災第五十六章 災情彙總第一百六十章 南疆格局第一百零一章 定風波四第一百一十七章 太醫院令樓元第二十二章 大明邊軍現狀第三十六章 京營出京第一百九十三章 瓦刺的崩潰第一百二十三章 皇家異類朱祁鎮第十八章 令人頭疼的孫太后第四十三章 下肇州第一百章 大明鐵騎之威第六十二章 肇州第六十二章 肇州
第一百六十四章 王翱第七十七章 于謙說太皇太后二第一百一十六章 海運總兵官第一百二十六章 其言也善第六十四章 屋漏偏逢連夜雨第三十七章 善後第一百一十九章 男兒賭勝馬蹄下第二百零六章 分散突圍第二百零二章 咫尺天涯第一百二十三章 皇家異類朱祁鎮第一百八十五章 成國公決斷第一百三十五章 凱旋之後第一百一十章 糧與銀第三十八章 五世說第二百二十章 軍事改革的開始第一百二十九章 如鯁在喉第四十三章 石炭第一百七十三章 脫脫不花賭贏了第一百三十二章 出巡第五十七章 朝鮮大清洗第七章 議政第三十一章,祭大成先師第一百三十九章 張郎遺策第三十六章 南方衛所第一百四十三章 摸底第一百二十九章 寧化巡檢韓鐵城第九十一章 泥足巨人第一百八十三章 背城而戰第三十六章 老將不老第八十九章 太皇太后的考驗第四十三章 憑祥之戰第九十七章 風起西域第一百九十九章 再戰貓兒莊第七十章 懸危之計第八十六章 大婚第八十一章 會寧伯李家第九十三章 小夫妻第九十五章 大雲南第一百零二章 大崩潰第一百三十八章 鹽業帝國的景願第九十六章 殘破京都第九十五章 西軍第一百三十四章 朱祁鎮的第一把火第七十八章 大越皇帝第七十九章 回師第六十四章 屋漏偏逢連夜雨第五十一章 曬鹽法的進展第四十六章 海關銀第二十四章 於公堤第九十章 工部侍郎彭誼第一百八十八章 孤注一擲第一百六十三章 分封松潘之意第一百四十八章 十二渠圖第一百三十九章 石彪的決然第一百三十四章 大寧之會第六十四章 平越策第二十九章 武學開學第一百六十章 呼之欲出的周相第一百一十八章 西南定策三第一百三十三章 瓦刺臨邊第八章 斷事官第一百二十一章 錢法第三十章 朱祁鎮的決斷第一百四十二章 挫扁第五十七章 朝鮮大清洗第一百四十二章 限山隔海第七十一章 也先吐血第九章 蹇公第七十四章 郭登的判斷第一百一十八章 馬文升在天津第四十三章 石炭第二十六章 換講官之意第一百一十三章 海西之戰後第十五章 遺詔二第九十三章 日本局面第九十四章 明軍東來第四十九章 科學之種第二十七章 田賦第二十四章 碧溪第一百一十二章 汪嶽的機會第四十五章 登聞鼓第六十五章 也先的東北戰略第二百一十一章 孟瑛的計劃第九十一章 整頓衛所的分寸第九十章 開海二第一百二十章 韓鐵城到寧化第一百四十五章 山東的滅頂之災第五十六章 災情彙總第一百六十章 南疆格局第一百零一章 定風波四第一百一十七章 太醫院令樓元第二十二章 大明邊軍現狀第三十六章 京營出京第一百九十三章 瓦刺的崩潰第一百二十三章 皇家異類朱祁鎮第十八章 令人頭疼的孫太后第四十三章 下肇州第一百章 大明鐵騎之威第六十二章 肇州第六十二章 肇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