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一章 泥足巨人

第九十一章 泥足巨人

這也是有利於分化江南百姓。

畢竟雖然從開國到現在,大明朝廷有意無意之間,在政治上壓制江南人士。江南人士在朝廷佔據顯赫位置的時候,還是開國時劉伯溫等浙西集團。但是這些人也在國初的殘酷鬥爭之中,總被雨打風吹去。

但是在經濟上,江南的體量讓朱祁鎮不能不重視,不敢不重視。

正如李賢所言招攬江南民心,也是必須要做的。

李賢面有憂色,說道:“陛下-----”

天下百姓到底是什麼人?

這是一個很不容易確定的範疇。

李賢很明白,在很多語境之中,天下百姓就是天下之間有頭有臉的士紳或者大族族長等等。

並不是知道天下底層的百姓。

因爲很多時候,底層百姓都沒有直接與官府打交道的可能。

即便有什麼事情,也是通過中間一層,也就是族長,或者當地讀書人,以及有威望的老人去與官府打交道。

即便是現代,很多普通人做一些有關政府的事情,辦什麼手續,第一反應就是找人,而不是自己去辦。

這種思維模式,其實也是一種對古代的繼承。

很多人覺得歷史都是寫在紙上的東西,距離我們很遙遠,其實細細看,就知道,我們就是歷史的一部分,我們自覺不自覺受到了很多歷史的影響,只是你知道與不知道而已。

所以,李賢很清楚,對普通百姓施恩,是沒有用的。

普通百姓就是沉默的大多數,在很多時候是沒有話語權的。即便是他對他們再好,他們也更喜歡聽從族長,聽從當地讀書人,聽從有威望的老人的話。

因爲他們都很近,而皇帝太遠了。

皇帝對於他們來說,僅僅是一個象徵意義上,扛着金鋤頭的神邸而已。

唯有這些族長,讀書人,有功名的人,上了年紀的老人,是可以直接影響到他們的生活的。

這一次,朱祁鎮狠狠的給了江南士紳乃至於南方士紳一個耳光,這甜棗卻有一點小。

朱祁鎮一擺手,說道:“朕意已決。”

此言一出,下面的大臣都不說話了。

畢竟而今天下不是晚明。大明前期幾個君主,太祖太宗仁宗宣宗有一個是有一個都是幾乎完整的君權,最少軍權一直在手。

而朱祁鎮剛剛登基的時候,權力其實很受限制的。而今通過一系列對外戰場,對內改革,凝聚人望。

而今朱祁鎮的威望之高,或在太宗之下,但卻在宣宗之上了。

在大明體制之中,皇帝是可以完全不講道理的,而今就是如此。宣宗時候,派到江南的熊概做的事情,就是與寇深一般的事情。

只是熊概做得沒有寇深狠而已。

朱祁鎮真要給他們一巴掌,難道這些江南士紳還能做什麼事情?他們如果敢來一個類似五人墓碑記所言的事情,朱祁鎮就敢讓軍隊進入蘇州城。

只是這樣的結果,是誰都想見到的。

只是從這一件事情,已經朱祁鎮從太子,以及其他方面情報的得到的消息。才越發明白他要 面對的敵人,是什麼樣的。

士大夫集團入則爲官,退則爲紳,在朝掌控朝廷的權力,居家則掌控家鄉當地的最基層的權力。

更不要說在意思形態的優勢。

即便不認識字的老農,也知道尊重讀書人,讀書人有學問。而這種學識與見識,本身就是一種權力了。

面對這樣的龐然大物,朱祁鎮反而覺得自己這個皇帝,反而是一個寄生蟲。寄生蟲在龐大的士紳集團之上的。

如果說,朱祁鎮剛剛開始扶持勳貴集團,是一種抓兵權的本能舉動,但是此刻,才發現這是一個招妙棋。

無他,只有一個政治集團,才能對抗另外一個政治集團。

勳貴乃大明三百衛所的代表,而今經過朱祁鎮的改革,軍方從下面到最上面,雖然弱於士紳集團,但是單單看他們也是一個龐然大物。

總體上來說,勳貴集團的勢力多在北方,九邊,與河北爲最。

特別是河北,很多河北人因爲從軍改換門庭,在江南是士紳掌控鄉間權力,在河北卻是有功名的士紳與有軍功家庭平分秋色。

只是因爲大明京營改組的時間還短,積累不足,如果這樣模式不變,大概幾十年之後,河北定然會出現世代從軍的家族。

但是這種分化,並不能讓朱祁鎮滿意。

什麼是泥足巨人。

而今大明的情況在朱祁鎮看來,就詮釋了這個概念。

大明看上去是龐然大物,但是統治根基卻建立在大明士紳與之合作之上。

這個就是與士大夫共治天下。

想想就知道,大明百姓在供應整個大明數萬官員,數十萬軍隊,乃至皇室之外,還有供應這幾千個遍佈郡縣的大大小小的家族。

以科舉爲中心,官場與地方爲進退。

所有人都習以爲常。

不過,朱祁鎮應該慶幸,而今還沒有到積重難返的地步。

太祖皇帝當初大開殺戒,不知道遷徙了多少豪強地主,可以說擁有三千畝地以上的大地主,都被太祖皇帝掃蕩一空。

當然了,未必是殺了,只需將他們從本籍遷移出來,他們就能體會到什麼是人離鄉賤。

所以,而今大明自耕農還是有很多的,但是極具下降的趨勢,卻也是很明顯的。如此下去,無須幾十年,天下之間,恐怕沒有自耕農多少生存空間了。

爲什麼秦國幾百萬人能供應六十萬大軍滅楚,到了清末一場八里橋,朝廷就沒有兵了。

這種發展在清代已經到了極致。

而且士大夫集團之中,並非沒有明眼人。

就好像李賢,李賢爲什麼支持清丈,其實就是遏制土地兼併的一種手段,但是更多的時候,割別人的肉容易,割自己的肉卻難。

李賢更多協調各方。居中而斷,保持大明上下安堵的情況之下,讓各地士紳吐出來一些利益。

這種手段,在朱祁鎮看來太軟了一些。

但是即便如此,朱祁鎮也不能不用李賢。

正因爲看清楚,所要面對的是什麼,朱祁鎮越發慎重之極。

無他,不要看大明士紳分成這個派那個派,李賢,劉定之,劉球,王文,每一個內閣大臣背後都是一大批人。

但是真正觸及到他們的核心利益,比如說科舉。比如說道統。

朱祁鎮要面對的絕對不是如此和風細雨的反對。

就連清丈土地,陸永幾乎用一死來抗衡,來向朝廷鳴不平。等真到了完全觸及他們的利益,到時候,即便是李賢劉定之之輩,對朱祁鎮來說,也是君臣咫尺,卻爲敵國了。

這就是爲什麼,朱祁鎮一直想要儒家道統之中尋找自己的改革思想,也是爲什麼對內閣諸位大臣很是尊重,或者說是某種程度在忍讓。

無他,實力使然。

政治這東西,最講實力。朱祁鎮也極其務實。

大明與士大夫共治天下,這個局面,不管朱祁鎮承認不承認,都是事實。縱然朱祁鎮能將內閣從頭殺到尾,從六部殺到都察院。

也不可能改變這個事實的。

局面如此,該如何破局?

朱祁鎮這一直在想的事情。如果他此刻不想改革的時候,與百官之間和諧相處,這太平可得,天下可治,後世稱之盛世也不爲過。、

只是這卻不是朱祁鎮想要的。

但是面對如此大局,稍稍不對,就是一個天下鼎沸的局面,朱祁鎮也只能一步步一點點的試探,並前進。

希望能潤物細無聲。

在不知不覺之間,天下已變。

第五十四章 水利學堂第十四章 李滿住第一百四十八章 識趣的襄王第七十二章 門頭溝至京城線第五十八章 故地重遊第一百五十一章 武學的意義第十章 魯蘇之爭第九十二章 開海四第二百四十四章 孟搏命第七十七章 占城之戰第五十八章 朱祁鎮的執念第六十一章 郭登到第一百五十一章 馳道與運河第一百一十九章 馬文升斷案第九十四章 明軍東來第一百零九章 諒山之戰之構想第一百二十七章 巡城三第一百零三章 白藤江弟七十三章 大計第一百零八章 南洋水師大出血第七十九章 大明財政第四十六章 山西大案第六十九章 水師主導權第一百四十三章 早膳第一百一十七章 西南定策二第四十二章 最後一課第一章 太子在西北第十四章 糧食危機第一百三十三章 奪會昌伯爵第二百一十六章 震動天下第二十一章 儒家激進派第五十七章 馳道利弊第一百四十九章 忽蘭忽失溫之戰第二十四章 願吾民無飢寒,願此河永定第五十一章 三級教育制度第三十七章 北京城的營造第二十章 真相第三十一章 蠢蠢欲動的安南第二十七章 朱見濬的決斷第七章 西南局勢地一百五十四章 傳檄可定藏地第四十三章 下肇州第一百零九章 倭寇出沒第一百五十五章 天人楊洪第一百四十八章 十二渠圖第一百一十五章 漕運爲正策,海運爲備策第四十八章 關山飛渡第一百五十六章 大寧遺夢第八十八章 舊港施家第十四章 李滿住第一百零三章 往事二第一百一十一章 阿失帖木兒皈依真主第二十三章 廣東水師第九十八章 關原之戰第一百四十五章 山東的滅頂之災第四十二章 風雲會聚第二十九章 辟雍之殿第五十八章 故地重遊第一百五十一章 馳道與運河第一百三十章 北京震動第一百五十九章 孟養風雲第一百四十一章 錦衣衛的手段第三十六章 士子之間的爭執第三十二章 天下大蝗第八十四章 陳懷第一百九十五章 張輔的落幕第八十一章 正陽門下第四十六章 大軍到位第六十三章 金蟬脫殼第六十七章 朱祁鎮的後宮第二百一十章 噩耗傳來第七十六章 安南vs占城第二十八章 李時勉的倔強第一百章 定風波三第十九章 修德養望馬性和第十二章 軍議第一百三十二章 慶都公主所求第一百零五章 暗潮無聲第六十八章 台州之戰第二十七章 擴大化第一百三十章 天下大旱第四十一章 石亨的心思第一百四十八章 識趣的襄王第一百三十三章 九州志第六十九章 多事之秋第四十三章 正統歷第四十二章 樹上開花第一百二十六章 巡城二第一百五十七章 方瑾與石亨的爭執第六十章 一樹梅花開第一百二十章 屠萬是爲雄第一百零三章 白藤江第一百一十六章 易知單第一百一十六章 海運總兵官第六十二章 大赦詔第五十六章 朝鮮兩班第一百一十三章 大明的金銀流向第三十四章 交趾戰況始末第一百四十九章 昆圖的法會第二十九章 兌子
第五十四章 水利學堂第十四章 李滿住第一百四十八章 識趣的襄王第七十二章 門頭溝至京城線第五十八章 故地重遊第一百五十一章 武學的意義第十章 魯蘇之爭第九十二章 開海四第二百四十四章 孟搏命第七十七章 占城之戰第五十八章 朱祁鎮的執念第六十一章 郭登到第一百五十一章 馳道與運河第一百一十九章 馬文升斷案第九十四章 明軍東來第一百零九章 諒山之戰之構想第一百二十七章 巡城三第一百零三章 白藤江弟七十三章 大計第一百零八章 南洋水師大出血第七十九章 大明財政第四十六章 山西大案第六十九章 水師主導權第一百四十三章 早膳第一百一十七章 西南定策二第四十二章 最後一課第一章 太子在西北第十四章 糧食危機第一百三十三章 奪會昌伯爵第二百一十六章 震動天下第二十一章 儒家激進派第五十七章 馳道利弊第一百四十九章 忽蘭忽失溫之戰第二十四章 願吾民無飢寒,願此河永定第五十一章 三級教育制度第三十七章 北京城的營造第二十章 真相第三十一章 蠢蠢欲動的安南第二十七章 朱見濬的決斷第七章 西南局勢地一百五十四章 傳檄可定藏地第四十三章 下肇州第一百零九章 倭寇出沒第一百五十五章 天人楊洪第一百四十八章 十二渠圖第一百一十五章 漕運爲正策,海運爲備策第四十八章 關山飛渡第一百五十六章 大寧遺夢第八十八章 舊港施家第十四章 李滿住第一百零三章 往事二第一百一十一章 阿失帖木兒皈依真主第二十三章 廣東水師第九十八章 關原之戰第一百四十五章 山東的滅頂之災第四十二章 風雲會聚第二十九章 辟雍之殿第五十八章 故地重遊第一百五十一章 馳道與運河第一百三十章 北京震動第一百五十九章 孟養風雲第一百四十一章 錦衣衛的手段第三十六章 士子之間的爭執第三十二章 天下大蝗第八十四章 陳懷第一百九十五章 張輔的落幕第八十一章 正陽門下第四十六章 大軍到位第六十三章 金蟬脫殼第六十七章 朱祁鎮的後宮第二百一十章 噩耗傳來第七十六章 安南vs占城第二十八章 李時勉的倔強第一百章 定風波三第十九章 修德養望馬性和第十二章 軍議第一百三十二章 慶都公主所求第一百零五章 暗潮無聲第六十八章 台州之戰第二十七章 擴大化第一百三十章 天下大旱第四十一章 石亨的心思第一百四十八章 識趣的襄王第一百三十三章 九州志第六十九章 多事之秋第四十三章 正統歷第四十二章 樹上開花第一百二十六章 巡城二第一百五十七章 方瑾與石亨的爭執第六十章 一樹梅花開第一百二十章 屠萬是爲雄第一百零三章 白藤江第一百一十六章 易知單第一百一十六章 海運總兵官第六十二章 大赦詔第五十六章 朝鮮兩班第一百一十三章 大明的金銀流向第三十四章 交趾戰況始末第一百四十九章 昆圖的法會第二十九章 兌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