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一章 正陽門下

第八十一章正陽門下

正統五年臘月二十三日。

小年。

朱祁鎮這一次起的很早,卻沒有卻上早朝。

因爲閱兵一事,朱祁鎮免去的早朝。

此刻他身穿的卻不是皇帝正裝,而是一身戎裝。

一身金光閃閃的盔甲。上面有很多浮雕,手腕上有虎頭吞口,雙肩有游龍浮雕,至於其他地方,小細節的處理。更是好像是藝術品。

不要看這金光閃閃就不能作戰了。

這個盔甲,是大內工匠照着太宗,宣宗的盔甲,爲朱祁鎮量身定製的。外面的金色也不過是鎏金而已,內裡卻是百鍊精鋼,分量不輕。

朱祁鎮到底還是沒有長成,雖然看上去有大人的體格,但是身形還是單薄了一些,如果不是朱祁鎮從小練習騎射不斷。恐怕穿上去,走路就有些不方便了。

即便如此,朱祁鎮也覺得身形就好像是被禁錮了一般,走起路來,很是不方便。

王振也是勸說過,要不要將盔甲之中的甲片抽出來一些,從外面看,決計是看不出一點端倪的。

但是朱祁鎮卻不願意。

這一身二三十斤的盔甲雖然重,但是比得上大明江山之重嗎?

朱祁鎮這數年來,他已經習慣了。

他甚至覺得,作爲皇帝最重要的是什麼?是英明神武?是權謀超羣?不,是承受壓力。

他已經習慣了。

朱祁鎮大開皇宮正門,卻見無數道門闕在號角聲之中層層疊疊的大開,陽光照射在紅門銅釘之上,分外威嚴。

三百乾清宮侍衛,一個不少都護衛在側,他們都身披盔甲,頭插天鵝羽,左右護持,甚至馬匹與馬匹的間距都一絲不差。

這三百人,大多是將門勳貴子弟,要麼就是從百萬軍中挑出來的高手。即便是勳貴子弟,沒有兩把刷子,也在這裡留不住。

他們的每一匹馬都是精心挑選的御馬,每一副盔甲每一副兵器上面都刻着“御用”。全部是大內能工巧匠打造出來的。

皇宮午門之前,卻有黑壓壓一大片人等候着。其中文武鮮明,武將以張輔爲首,都是一身甲冑,身邊還有數名家丁。按公侯伯的等級不同,能帶的家丁也不同。

而文官這邊,大部分文官也都是騎馬的。除卻一些年老的大臣,如楊士奇楊溥這樣七老八十的,其餘的大臣都輕一色的騎馬。

不過也有一些不同。

那就是這些文官騎的馬,大多是官府的馬匹,因爲下層文官其實很窮的,是買不騎馬的,至於勳貴這邊,俸祿高不說,還有賜田,甚至衛所屯田的一些灰色收入,總之,那一家都不窮。

怎麼可能騎不上馬?

這些大臣也帶了隨從,按照品級不同,帶不同的人。至於四品以下,那就沒有了,能讓你過去就不錯了,還想帶隨從,想得太多了。

王振帶着太監,與禮部都察院人的人,來回巡視,看誰在這樣的大場面上弄出什麼來。

隨着一聲令下,皇宮的正門大開,無數嘈雜之聲傳了出來,即便朱祁鎮騎在馬上,也能聽見外面說道:“來了來了。”

無數嘈雜之聲,大人哭,小孩鬧,各種聲音猛地傳了出來。

胡濙見狀,不由皺眉,對身邊一個人吩咐一聲,立即有數名士卒衝了出去,隨即傳來大聲呵斥之聲,這才安靜下來。

過了一會兒,才恢復到莊嚴肅穆的氣氛之中。

胡濙心中腹誹道:“陛下,真不知道怎想的,非要讓百姓旁觀,哎------”胡濙本能感覺頭大。

大明之前並非沒有閱兵。

但是那更多是皇帝到軍中,校閱三軍,讓三軍挑出來人馬,在皇帝面前演練操法。更多是內部檢閱。

場地一般都在郊外,或者乾脆就在營地之中。

百姓是決計不可能看見的。

朱祁鎮下令允許百姓旁觀,卻不知道給胡濙帶來多少麻煩。

其實這一件事情,胡濙這裡還是麻煩,但是在張輔那邊就不僅僅是麻煩了。想想就知道這有多少安全隱患。

這一次朱祁鎮要校閱的人數,大概只有兩萬多人。

孟瑛雖然帶了三萬人回來,但是胡濙過去之後,立即將很多人給劃下去了。身體上有殘缺的,臉上有傷疤的。個頭太矮的,長相不好的。

等等,全部被拉下來了。

如果不是皇帝指點一定是孟瑛所部,如果人數太少了,撐不起場面,否則孟瑛這三萬人,能留下一萬多人都不多了。

但是爲了這兩萬人閱兵。

張輔幾乎將京營全部動用了。城牆之上站滿了京營士卒維持秩序,從皇宮正門到正陽門短短几步路,更是長槍如林,甲士林立,硬生生排出一道人牆,將左右百姓隔離開來了。

而道路兩邊的宅子,全部被徵用了。爲了防止有人潛伏在高處,以弓弩之類行刺。更是每一個樓頂都有幾個士卒監視。

這就動用了好幾個衛,至於正陽門外面,更是有好幾個衛,維護場地,之前也說過,北京城南並非沒有人居住的。

只是沒有圍在城牆裡面而已,而且說起來允許百姓圍觀,能讓人看的地方,也只有正陽門對面了,城牆之上都是各級官員,乃至勳貴的地方。是朝廷分下來的在,尋常百姓根本不能上城牆。

於是乎北京城牆南邊,早就有不知道多少百姓圍在這裡的,興高采烈,比趕什麼廟會都高興。

畢竟廟會年年都有,但是這樣的大禮。卻不是每年都有的。

以朱祁鎮爲首,文武大臣跟在朱祁鎮身後,出了皇宮,沒有用多長時間,就到了正陽門。

畢竟正陽門距離皇宮距離並不遠,甚至後隊人馬纔剛剛出了皇宮。

朱祁鎮登上了正陽門城樓。

正陽門城樓威武雄壯,卻是剛剛修建出來的。

這也算是正陽門第一次啓用。

正陽門突出於北京城牆之外,有一座甕城。城樓非常高大,有四層箭樓,還有不少炮位,不過爲了今日大多都撤開來。

在正陽門城樓正前,已經擺放好御座,黃蓋傘遮擋住朱祁鎮頭頂,身後與兩柄孔雀扇左右交叉。

似乎特地設計好的。

朱祁鎮坐在御座之上,整個人高出了女牆不少,讓下面大多數百姓都能看到,同樣朱祁鎮的視線極好,似乎隱隱能看見幾十里外的盧溝河。

北京護城河外,有一道清楚的界限。卻是京營的士卒,京營士卒好像一道堤壩將所有人流都隔開了。

在護城河到這一道人牆之間,已經連夜修建出一條道路,黃土墊地,清水灑街,這已經是這個時代大多數道路最好的狀態。

再往南一點,卻是密密麻麻看不清楚有多少人頭,人挨人人擠人,只有在人羣擁擠之中,冒出一些房子。

沒錯人羣已經成爲朱祁鎮視線的底色,

城南大大小小一片一片的建築,反而成爲了點綴,被人羣給衝開了。

說實話,朱祁鎮在後世也不是沒有見過人多的,但是能看見這麼多人,還是很稀奇的,他心中估算,百萬或許沒有,但是幾十萬人,卻是一定有的。

“陛下駕到。”幾十個太監在甚至身後一字排開,扯着嗓門大喊。這些太監都是經過特殊訓練的,聲音又大又尖,讓朱祁鎮聽得耳朵生疼。

但是不得不承認,在這個時候,他們還是很有用的,他們的聲音壓過了所有聲音,一時間下面官兵將領在維持秩序了。

鑼鼓號角一時間齊鳴,整個現場不知道佈置了多少大鼓,一時間任何方位任何人都只能聽見鼓聲了。

第十三章 始作俑者,其無後乎?第七十八章 雪山第一百七十三章 脫脫不花賭贏了第一百三十七章 龍城飛將第三章 災年第一百六十一章 秋風秋雨愁殺人第五十八章 礦稅第四十九章 煙火羣山第二十五章 封滹沱河神第一百二十九章 西征之議第一百二十六章 內閣變化第六十八章 諸子第八十章 冼景主持天理報第二十章 應對安南之策第一百五十一章 兵部尚書的人選第五十二章 大雨時至第一百六十四章 戎裝臨朝第二十六章 陳文的殺手鐗第一百一十二章 捧殺之計第九章 劉定之與李賢第一百零二章 六部現狀第一百一十五章 新舊接替第十四章 新任內閣班子第三章 孟瑛vs沐昂第七十四章 春耕準備第二十四章 碧溪第一百三十六章 北京城的變化第六章 困境第一百章 心狠手辣石將軍第六章 聖心如淵第六章 新天子第二百零七章 明軍步騎vs瓦刺騎兵第一百三十三章 瓦刺臨邊第六十六章 解決問題第一百四十章 劉定之請纓第一百二十二章 周忱辦事之道第六十五章 肇州血戰第三十四章 交趾戰況始末第一百六十章 思機發之死第一百四十二章 楊洪巡邊第一百一十三章 北伐第五十四章 水利學堂第八十三章 西南隱憂第一百一十五章 羅倫之心第六章 李賢的作爲第一百四十七章 水利派的崛起第一百五十六章 塵埃落定大本堂第一百四十八章 臨危受命的于謙第十一章 甲光向日金鱗開第一百零五章 朝鮮延邊之戰第四十二章 樹上開花第二百四十二章 突如其來第一百零六章 射柳第七章 對五軍都督府的改造第九十五章 開海七第一百零六章 倔老頭楊溥第四十八章 新任衍聖公第七章 你打你的,我打我的第一百零五章 銀荒第一百七十一章 喜寧第一百四十一章 黃河,黃河第十五章 遺詔二第十七章 西北馳道第一百三十四章 朱祁鎮的第一把火第六十三章 水路救援第七十四章 瓦刺可滅乎?第二章 雲南局勢第一百八十七章 兵疲將驕第十八章 西域近況第五十九章 故人相逢大江上第一百二十五章 人之將死第三十六章 士子之間的爭執第六十七章 當年千里追異人第一百二十一章 楊洪到第二百零六章 分散突圍第三十七章 漢城之戰第一百五十七章 易相第六十七章 朱祁鎮的後宮第一百二十三章 皇家異類朱祁鎮第十八章 鐵面講官第五十七章 天下水利工程第九十二章 開海四第三十章 安南盛世第三十九章 大破麓川第一百二十六章 內閣變化第八十五章 河湟四衛第七十五章 郭登的應手第一百九十七章 將軍百戰死第五十八章 長腿的滹沱河第十五章 遺詔二第一百三十五章 也先窺邊第一百零七章 掀牌第二百四十一章 失控的局勢第四十章 使人君不近儒臣者,正此輩也第一百零五章 銀荒第一百零九章 麓川二第一百一十 章 議麓川第一百五十一章 約戰第一百七十八章 決戰於大同城下第一百三十七章 北京城中的稅收
第十三章 始作俑者,其無後乎?第七十八章 雪山第一百七十三章 脫脫不花賭贏了第一百三十七章 龍城飛將第三章 災年第一百六十一章 秋風秋雨愁殺人第五十八章 礦稅第四十九章 煙火羣山第二十五章 封滹沱河神第一百二十九章 西征之議第一百二十六章 內閣變化第六十八章 諸子第八十章 冼景主持天理報第二十章 應對安南之策第一百五十一章 兵部尚書的人選第五十二章 大雨時至第一百六十四章 戎裝臨朝第二十六章 陳文的殺手鐗第一百一十二章 捧殺之計第九章 劉定之與李賢第一百零二章 六部現狀第一百一十五章 新舊接替第十四章 新任內閣班子第三章 孟瑛vs沐昂第七十四章 春耕準備第二十四章 碧溪第一百三十六章 北京城的變化第六章 困境第一百章 心狠手辣石將軍第六章 聖心如淵第六章 新天子第二百零七章 明軍步騎vs瓦刺騎兵第一百三十三章 瓦刺臨邊第六十六章 解決問題第一百四十章 劉定之請纓第一百二十二章 周忱辦事之道第六十五章 肇州血戰第三十四章 交趾戰況始末第一百六十章 思機發之死第一百四十二章 楊洪巡邊第一百一十三章 北伐第五十四章 水利學堂第八十三章 西南隱憂第一百一十五章 羅倫之心第六章 李賢的作爲第一百四十七章 水利派的崛起第一百五十六章 塵埃落定大本堂第一百四十八章 臨危受命的于謙第十一章 甲光向日金鱗開第一百零五章 朝鮮延邊之戰第四十二章 樹上開花第二百四十二章 突如其來第一百零六章 射柳第七章 對五軍都督府的改造第九十五章 開海七第一百零六章 倔老頭楊溥第四十八章 新任衍聖公第七章 你打你的,我打我的第一百零五章 銀荒第一百七十一章 喜寧第一百四十一章 黃河,黃河第十五章 遺詔二第十七章 西北馳道第一百三十四章 朱祁鎮的第一把火第六十三章 水路救援第七十四章 瓦刺可滅乎?第二章 雲南局勢第一百八十七章 兵疲將驕第十八章 西域近況第五十九章 故人相逢大江上第一百二十五章 人之將死第三十六章 士子之間的爭執第六十七章 當年千里追異人第一百二十一章 楊洪到第二百零六章 分散突圍第三十七章 漢城之戰第一百五十七章 易相第六十七章 朱祁鎮的後宮第一百二十三章 皇家異類朱祁鎮第十八章 鐵面講官第五十七章 天下水利工程第九十二章 開海四第三十章 安南盛世第三十九章 大破麓川第一百二十六章 內閣變化第八十五章 河湟四衛第七十五章 郭登的應手第一百九十七章 將軍百戰死第五十八章 長腿的滹沱河第十五章 遺詔二第一百三十五章 也先窺邊第一百零七章 掀牌第二百四十一章 失控的局勢第四十章 使人君不近儒臣者,正此輩也第一百零五章 銀荒第一百零九章 麓川二第一百一十 章 議麓川第一百五十一章 約戰第一百七十八章 決戰於大同城下第一百三十七章 北京城中的稅收